登陆注册
4837700000044

第44章 魏晋南北朝汉族礼仪风俗(1)

魏晋南北朝时人生礼仪风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变迁,婚丧喜庆除随时代特殊原因而加以变化外,许多习俗因认识加深而被简化或完善。士庶不婚、婚聘重实物、薄葬、生日等风俗皆为此期人生礼仪风俗中新出现的特殊事象。而婚姻缔结过程,大致仍按“六礼”形式,而略有变化,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生育礼俗

汉族社会自古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大的“孝”则是能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使家族绵延不绝。诞礼如何,因史籍无考,而不知其详,但反映在生育风俗上,则有祈子、胎教之俗。

1.观音祈子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对于民间社会而言,佛教中已中国化了的观音菩萨最受人们的崇奉,此时已出现了观音送子的俗信,故民间有向观音祈子的习俗(图58),如《冥祥记》载曰:“刘宋孙道德,四川盖州人也,素奉道,职任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门谓道德曰:‘苟心欲求儿,当至心礼诵观世音,如此可有后望也。’道遂罢不事道,丹心投诚,归诵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妇即有孕,次年生下一男。”《稽古录》载曰:“刘宋卡悦之,山东济阳人也,行年五十未有子息。妇为之娶妾,复积数载不孕,将祈求继嗣发愿,诵观音经千遍,其数垂危,妾即有孕,遂产一男。”转引自郑晓江主编:《中国生育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此外,并有孕妇绕井祈男的习俗,张华《博华志》曰:“妇女妊娠未满三月,著婿衣冠,午旦左绕井三匝,映详影而去。勿反顾,勿令人知见,必生男。”张华《博华志》卷十《杂说下》。在南方,则有向九子母神祈子的习俗,《荆楚岁时记》曰:“四月八日,长沙寺阁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无子者,供着薄饼以乞子,往往有验。”

2.胎教和养胎

妇女一旦受孕,即有胎教之俗。胎教习俗起源较早,春秋战国时,也有胎教事例见于记载,秦汉时已初步形成胎教子说,贾谊的《新书》,戴德的《大戴礼记》,王充的《论衡》和刘向的《列女传》都谈到过胎教,到魏晋南北朝时,胎教习俗更受到重视。魏文帝曹丕,曾将周成王与汉昭帝作过比较,认为成王享国三十年,年谷丰盛,天下太平,而昭帝所治国家世事衰弊,凡是由于成王“禀贤妣之胎教。”《太平御览·人事》。《颜氏家训》所列的“胎教之法”曰:“怀子三月,出后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可见当时胎教习俗之一斑。

由于医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还出现了养胎习俗,当时名医徐之才有《逐月养胎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汇考》卷三八五。,其主要内容为:

妊娠一月名始坯,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毋食腥辛……不为力事,寝必要静,无令恐畏。

妇娠二月名始膏,无食辛臊,居必静处,当慎护之,勿惊动也。

妇娠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未有定象,见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弄珠玑,欲子美好,数视壁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家而内感者也。……无悲哀、思虑、惊动。

妇娠四月,宜食稻粳,羹宜鱼雁,……当静形体,和心志,节饮食。

妊娠五月,卧必宴起,沐浴浣衣,深其居处,厚其衣服,……无大饥,无甚饱,无食干燥,无自炙热,无大劳倦。

妊娠六月,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及视走马,食宜鸷鸟猛兽之肉……食甘美,无大饱。

妊娠七月,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谓养骨而坚齿,……无大言,无号哭,无薄衣,无洗浴,无寒饮。

妊娠八月,和心静息,无使气极,无食燥物,无辄失食,无怒大起。

妊娠九月,饮鳢食等,无处湿冷,无着灵衣,不可转侧。

妊娠十月,但俟时而生。

可见,此一时期的胎教和养胎习俗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了胎儿的正常发育,当时孕妇还有忌食兔肉的习俗,认为孕妇吃了兔肉,胎儿会象兔子一样“豁嘴”,对此,《博物志》载曰:“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

3.产子于草和弃杀女婴

孕妇临产,要用稻草、麦秸等所做的草垫为产褥,故谓临产曰“在草”。此俗汉时即有,魏晋南北朝时仍然盛行。即使在宫廷贵妇临产,也同样凭藉草垫。《晋书·惠贾皇后传》曰:“后诈有身,内藁物为产垫,遂取妹夫韩寿子养子。”《晋书·元帝纪》曰:元帝“生子洛阳,所藉藁如始刈。”藁是一种较粗长的杂草,当时流行用藁草做产妇的垫褥,元帝母贵为皇后,也是用藁草做产褥,可见是风俗使然。

古已有之的弃女婴之习,此时仍有流行,如《南史·刘湛传》载曰:刘湛“每生女,辄杀之”。《颜氏家训·治家篇》也载有溺杀女婴之事,曰:“吾有疏亲,家饶妓媵,诞育将及,便遣奄竖守之。体有不妥,窥窗依户,若生女子,便将持去。母随号泣,莫敢救之,使人不忍闻焉。”并忌在五月五日生子,葛洪《西京杂记》载曰:“俗谚举五日子,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母。”又,《世说新语》载曰:“胡广本姓黄,五月五日生,父母恶之,置之雍中,投于江。胡公闻雍中有儿啼,取之,养为己子,遂登三公。”《太平御览》卷三一,引《世说新语》。

4.送“落地树”和“哺谷”习俗

对新生儿的诞生礼仪,亲戚相贺,有送“落地树”风俗,《齐民要术》卷五载曰:“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聚,重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直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聘财资遣,粗充事。”贾勰:《齐民要术》卷五《种榆、白杨第四十六》。

小儿初生,以哺喂母乳为主,喂之以其它食物则叫“哺谷”,初次哺谷,民间有选择吉日的习惯,成书于南北朝时的《产经》记当时的民间约定俗成的哺谷吉日曰:“初哺小口良日:五寅、五辰、五丑、五酉,皆大吉”;“男以甲乙,女以壬癸,亦吉”;又曰“以成、收、开、定、满日、义日、保日,皆吉,哺儿,儿终身无病,大吉(义日:壬申、癸酉,保日:甲午、乙已)”。至于始哺的时间,同书载曰:“凡小儿生三日后,应开腹助谷神”,“廿日后乃可始哺”。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五《小儿哺谷方》赵明山注引。

小儿满月,要行“满月”礼,《魏书·汲固传》载曰:“时式子宪生始满月”。小儿周岁,则要行“抓周”礼,《颜氏家训·风操篇》载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洗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燕享焉。”

5.冠礼简化和生日礼发端

古代的冠礼,传之魏晋南北朝时,其程序也大为简化。魏晋时,皇帝的冠礼,也只用“一加”,皇太子用“再加”,王公、世子才用“三加”。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而且开始用音乐伴奏。北魏时,孝明帝曾为加冠而改元,这一年改为“正光元年”(520年)。后齐皇帝加冠,还用玉、帛告祭圜丘、方泽,用币告祭宗庙。这一制度为后代帝王所沿用。

生日风俗,约略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之江南。《颜氏家训·风操篇》曰:江南风俗,“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族,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数,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可知诞礼之日,年年设宴相庆,平民百姓,虽父母已亡,也不废坠。顾炎武曰:“此礼起于齐梁之间,逮唐宋以后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崇饰此日,开宴召客,赋诗称寿。”是正确的。

二、婚姻风俗

社会丧乱和士庶等级界限的加强,使魏晋南北朝的婚姻风俗出现了各种应变措施,形成了许多自身的特点,如婚礼不遵古制、士庶不通婚、婚聘重实物、早婚、婚姻不计行辈、拜时妇等皆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从而使魏晋南北朝婚姻风俗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1.婚礼不遵古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统的婚姻六礼因过于繁缛而无法一一尊行。曹魏时皇帝纳后未见有六礼记载,西晋武帝太康年间,虽提及诸侯婚礼中纳采、告期、迎亲等,但语焉不详。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纳皇后杜氏时,才命太常华恒与博士参定六礼之仪。但是,婚姻不遵“六礼”古制的现象却比较普遍。

例如南北朝时的共牢合卺之礼,则不见于“六礼”。共牢即新婚夫妇共用一个牢盘进食,合卺即将瓠一分为二,夫妻各用其一酌酒。这种仪式在南朝齐时变得繁琐而且奢费,当时尚书令徐孝嗣曾向皇帝进言去奢从简,曰:“太古之时,无共牢之礼,三王作之,而用太古之器,重夫妇之始也。今虽以方樏示约,而弥乖昔典。又连卺以鏁,盖出近俗。复别有牢烛,雕费采饰,亦亏曩制。”提出要“婚亦依古,以卺酌终酳之酒,并除金银连鏁,自余杂器,悉用埏陶。堂人执烛,足充燎,牢烛华侈,亦宜停者。庶斫雕可期,移俗有渐。”《南齐书·礼志上》。从徐孝嗣奏文中可见,南齐同牢之礼,方樏牢烛,雕费彩饰;合卺之时,金银连鏁,杂器豪华,不合古时质朴之义。所以徐孝嗣要求停用牢烛,废除金银连鏁,以恢复合卺同牢的古朴之俗。

又如“拜时妇”、“三日妇”之礼,今人邓子琴解释曰:“拜时妇者,先时遇吉时,或拜新年,女以纱縠蒙首,来至男家,拜见舅姑,即算成礼。拜见后复回女家,以后随时即可迎去。”“三日妇者,因丧乱之故,男女同住一日二日或至三日(亦有未按衾裯者),虽未拜舅姑,或未具六礼,亦成立夫妇关系。”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68页。291杜佑《通典》载曰:“自后汉魏晋以来,或为拜时之妇,或为三日之婚”;“拜时之妇,礼经不载。自东汉魏晋及于东晋,咸有此事。按其仪或时属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权为此制。以纱縠蒙女氏之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妇道。”晋时对“拜时妇”礼俗曾有过争论,当时“晋武帝谓山涛曰:‘拜于姑舅,可准庙见,三日同牢,允称在途。’涛曰:‘愚论已拜姑舅,重于三日,所举者但不三月耳。’张华谓:‘拜时之妇,尽恭于姑舅,三日之婚,成吉于夫氏。准于古义,可为成妇。已拜姑舅,即是庙见。’常侍江应元等谓:‘已拜舅姑,其义同于在途。’或者:‘夫失时之女,许不备礼,盖急嫁娶之道也。三日之妇,亦务时之婚矣。”杜佑:《通典》卷五九。说明拜时之婚、三日之婚是不按六礼行事的,只是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一种权宜之俗。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一些不依古制的特殊婚俗。如却扇之俗,新妇出嫁时,双手张扇自遮其面,与丈夫单独见面时才拿掉扇子,谓之却扇。虽为古礼所无,却在南方婚礼中有所流行。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温峤娶从姑之女为继室,婚礼之日,女以手披纱扇。对却扇习俗,南朝的诗文中多有反映,南朝梁何逊《看新婚诗》曰:“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南朝陈周弘正《看新妇诗》曰:“暂却轻纨扇,倾城判不赊”。这种却扇习俗,系后来婚礼中新娘以红盖头遮面习俗之本源。又如催妆,本为北方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南北朝时已为中原汉族所吸取。《酉阳杂俎续集》引《聘北道记》曰:“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还有新妇乘鞍,也本系北俗流入中原而成。《酉阳杂俎续集》载曰:“今士夫家婚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可见迎娶时新妇乘马鞍是北朝婚礼的一项内容。还有谑郎。《酉阳杂俎》载曰:“北朝婚礼……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聓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聓即婿。此俗后来演变为“闹新房”之风。

不尊古制的婚礼之俗,还有婚娶举乐。古代婚礼,三日不举乐。《礼记·曾子问第七》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此礼至魏晋南北朝时已废,婚娶之家,多举礼乐。为此,晋朝在娶皇后时曾为贺与不贺、举乐与不举乐发生过争议。据《晋书·礼志》载,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将纳皇后何氏,太常王彪之,大引经传及诸故事,以定其礼。以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而咸康臣贺为失礼,故但依咸宁上礼,不复贺。”八年(364年),台符问迎皇后大驾应作鼓吹否?博士胡讷议:“临轩仪注阙,无施安鼓吹之处所,又无举麾鸣钟之条。”彪之以为“昏(婚)礼不乐,鼓吹亦乐之总名,仪注所以无者依昏礼。今宜备设而不乐。”说明至少在民间的婚礼上有庆贺和举乐的习俗,否则,上层人士就没有必要讨论婚礼贺与不贺、举乐与不举乐的问题,而最后设鼓吹而不用,也说明上层社会在婚娶举乐问题上的松动。同书《礼志》还载曰:“孝武崩,太傅录尚书会稽王道之议,山陵之后,通婚嫁不得作乐,以一斯为断。”则知当时婚嫁时必定用乐,否则,无须禁断。到南北朝时,婚礼举乐相贺已普遍流行。《周书·崔猷传》曰:“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乐。”《北史·高允传》曰:“前朝之世,屡发明诏,禁诸婚娶不得作乐,……今诸王纳室,皆乐部给伎,以为嬉戏,而独禁细人不得作乐。”可见当时民间婚嫁是大举喜乐的,否则,官家不必严加查禁。今人吕思勉也指出,至魏晋南北朝,“古代婚礼,大抵废坠,如不贺、不举乐,虽尚沿袭其文,而已罕存其实是矣。”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04页。

2.婚娶重财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社会婚聘均重财币。阮籍的侄子阮修因为家贫,到四十余岁尚未婚娶,当时的名士王敦等募钱帮助阮修婚娶,形成“时慕之者,求入钱而不得”的局面。《晋书·阮籍传附从子修传》。庾炳之嫁女向刘道锡索聘数百万。《宋书·庾登之传附弟炳之传》。刘敬宣嫁女,宋高祖“赐钱三百万,杂采千匹”,《宋书·毛修之传》。以为妆奁。参军卢思道则为聘太原王义女私贷库钱四十万。《北齐书·袁隶修传》。

这种婚聘重财货的现象,我们从当时帝王的诏书当中也可以感受得到。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四月诏曰:“晚俗浮丽,历兹永久,每思惩革,而民未知禁。乃闻华泰尤甚,膳羞方丈,有过王侯。富者扇其骄风,贫者耻躬不逮。或以供帐未具,动致推迁。年不再来,盛时忽往。宜为节文,颁之士庶。并可拟则上朝,方摞供设,合卺之礼无亏,宁俭之义斯在。如故有违,绝之以法。”《南齐书·武帝纪》。齐武帝自己还以身作则,削减皇室嫁娶之礼费。《南齐书·礼志》。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诏书中也说,当时“婚聘过礼,则嫁娶有失时之弊。”北齐天保二年(550年)文宣帝诏书也说,“顷者风俗流宕,浮竞日滋,家有吉凶,务求胜异,婚姻丧葬之费,车服饮食之华,动竭岁资。”北周武帝于建德二年(573年)也诏告“顷者婚嫁竞为奢糜,牢羞之费,罄竭资财,甚乖典训之理,有司宜加宣勤,使咸遵礼制。”《周书·武帝纪》)这种现象诚如后来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指出的:“魏齐之时,婚姻多以财币相尚,盖其始高门与贵族为婚,利其所有,财贿纷遗,其后遂成风俗,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

3.士庶不通婚

同类推荐
  • 消逝的世界(读好书系列)

    消逝的世界(读好书系列)

    楼兰古国消逝了,庞贝古城覆灭了,佩特拉城从人间蒸发了,“沙漠之狐”的珍宝不知所踪,渡渡鸟灭绝了,华南虎芳踪难觅,青海湖有什么危机?月牙泉还会存在吗?
  •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本书是我们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本卷的写作启动于1990年,经过六七年的风风雨雨,直到1997年万建中和陈顺宣才将各自承担撰写的初稿交给主编审阅。1998年底,主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热门推荐
  • 废柴不废复仇夺夫

    废柴不废复仇夺夫

    这是哪里?怎么我会感觉到浑身疼痛?难道我南宫凌薇到了冷宫不成?竟有人这么狠狠打我?......穿越异世,竟然无奇穿越到一个废柴大小姐的身上,废柴?睁大你们的狗眼看清楚了,此南宫凌薇非彼南宫凌薇!
  • 弃择

    弃择

    她,洛夕,倾国倾城却有沧桑者之态;他,宇文胤,妖孽摄人但无心念人;刻意安排的婚姻杀机四溢,他们能否将生命之路交织在一起呢?
  • 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在美景与咖啡间穿行而过,记忆模糊,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心却永恒。小七历经时光的洗礼,将铅华漂白,化作点滴的温柔,灌溉贫困山区儿童的心田。善行大爱,始于初心,她走过的路,遇到的人,似乎都平凡无奇,但她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心,却可以让我们用一辈子去回味,去领悟……
  •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心灵,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文学,心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书名落脚于“行走”,毋宁说,是在行走中感受。同时,作者也显露出一种野心,这个野心就是把生命当作一个奇迹,来思考或者说来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哲学一词,是借用了作者文中自己的说法。生活的意味或者文学的呈现总能比哲学更丰富,更能摆脱概念的规定性而更加意味深长。
  • 哈佛箴言

    哈佛箴言

    孩子的励志书——告诉你赢在起点的方法,指引你由平庸变非凡。家长的亲子书——与孩子一起领略哈佛的智慧,让他脱颖而出。教师的参考书——用百年哈佛的经典哲学滋养学生心灵。伟大的励志经典 哈佛毕业生的25条准则
  • 探索太阳系(自然瞭望书坊)

    探索太阳系(自然瞭望书坊)

    人类是宇宙演化的杰作,宇宙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当宇宙的精灵与莫测的神秘结合在一起时,便碰撞出无数精彩的篇章。人类对宇宙的解读和探秘跨越了千年,宇宙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类面前。
  • 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网游之星辰天耀

    网游之星辰天耀

    星天,一个带着超高技术的玩家。在于仇人同归于尽是重生回到了2054年2月12日,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他决定弥补重生前的过错。并获得了一把神器——“银河”!
  • 都市驱妖师

    都市驱妖师

    这是一个邪恶的故事被江海大学退学的大三学生楚乐孤身一人来到沃城,在这个沿海的城市内得到了传说中的五河冥火剑,随后拥有了斩杀异类亡魂的强大能力白天,他兢兢业业的游走于各色的美女之中,晚上还得在城市内行走驱妖。明明只想当一个普通人,但是平静的生活却总是被打破御姐、萝莉、少女、人妻、熟女、未亡人、少妇、空姐、护士、兔女郎、猫耳娘、千金大小姐……无数的美女潮水般涌来,楚乐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我就想安安静静的当一个驱妖师而已,求求你们放过我吧
  • 音乐知识100问

    音乐知识100问

    这是一本通俗的音乐读物,它面对广大的少年和青年音乐爱好者,因此我们尽量写得浅显和易懂,希望通过上面这100个问题,能够对中、外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世界和中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起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世间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学问,而且非常专业,所谓隔行如隔山也。有的行业看来简单,就凭自己的小聪明去做,结果必然要闹笑话。足见知识是要认真学习的。但是艺术又是相通的,例如京剧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我们从京剧演员的表演中就可以认识中国的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杂技和历史;懂得京剧的写意性表演,对中国的写意画认识也会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