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2100000007

第7章 走向哲学(1)

一、崭露头角

叔本华在评价他自己的一生和创作时,认为他的路程最长的是走向哲学,而并非在哲学中。他离开了命运事先给他安排好的生活路线--最初他顺从地参与父亲规定的商业活动;他开始从事科学工作后,试图在自然科学知识中确立方位,首先转向哲学,把哲学当成一种职业。他在浪漫主义的和柏拉图式的联想中为自己的"最佳意识"概念找到了定义;在关于经验意识的思考中他走的是康德的道路;在1813年他第一次把意志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在学位论文中把意志理解为行为动机的同义词,而在1815年则把它同康德的自在之物视为同一。这样就产生了他的哲学的核心,这一核心必将发展成一种学说。

在1812年的札记中,他表述了两种水平的意识的交叉点:"将会有真正的批判主义,区分最佳意识和经验意识就像区分金子和矿石一样;意识确立下来,不夹杂任何感性和理性的杂质;在它的帮助下,意识中的一切将明显地、集中地联成一体,此外,它还维护经验的纯洁性,对经验的多样性进行分类;这样的著作以后将更加完善化,更加准确地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将更加通俗易懂,为人所接受……哲学会存在下去,而哲学的历史告一段落。持久的和平来到人们中间,文化会做出成就,整个需求机制得以改善,--还可能会抛弃宗教,就像丢掉小孩用的纤带一样:达到最高意识的人类产生了,哲学的黄金世纪来临了,德尔斐神谕的遗训得以履行:认识自己本身吧"。

年轻的思想家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等待人类有可能发展它的精神潜力,取得意识的统一。我们在这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从哲学史角度来论证克服经验意识和最佳意识的双重性的后果。如果经验意识利用最高意识的内在可能性,那么它能达到什么境界呢?它能改善满足需求、掌握自然界、合理安排生活的方式。但所有这一切是运用手段的世界,并非达到目的的世界。经验意识成功地争取到日常生活实践的实现,它释放了这些精神潜力,它本身不能达到这些精神潜力,但能够为它创立前提:运用最佳意识的手段实现自我认识。在实现自我认识时,甚至经验意识的实践的根深蒂固性为生活真实开创良机,生活真实以自身为基础,不以生活利益为转移。

为什么叔本华这里提到哲学的历史告一段落呢?如果说,以前哲学的历史是各种思想和利益进行斗争的演习场,那么,现在经验意识完成了实践任务,哲学依靠最佳意识在掌握无利害关系的真理方面获得了自由,哲学的历史也就结束了自己;哲学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方面表达一个纯粹的真理;争论就此了结。因此,叔本华提到批判主义,他给最佳意识分派了任务,让最佳意识去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人们之间持久和平和关于文化进步这些话是在拿破仑军事入侵俄国,而德国正处在它的铁蹄下的那些日子里写出来的。自然,这种乐观主义与叔本华看见的当前事件大相径庭。但是,"有幸出成果"的人也能够给历史的面貌"镀金":他的思想就是在叔本华内心点燃的那种亮光,促使他奔向未来。

阿图尔匆忙离开柏林后,没有在魏玛停留。他到了魏玛附近的一个小城鲁道尔施塔特,住进"骑士"旅馆,在那里从1813年7月一直待到11月,以极大的热情写作了学位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形式的根源》,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四周地区的远足。在这里开始了他生活的新时代。学位论文是他的学说展现的开端。这篇理论认识著作有模糊不清、没有明确表述的地方,后来在他的主要著作《世界即意志和表象》(也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译者注)中,不明确的模糊地方才得到合乎逻辑的叙述。叔本华在这里对最佳意识一字未提,但他把康德激进化了,试图明确规定经验意识的界限,把经验意识和最高意识区分开来。

最后他把自己的著作寄到耶拿大学。一开始他打算在柏林进行论文答辩,并出版学位论文,但那时乘车去柏林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道路已被军队封锁。在耶拿,1813年10月5日以通讯的方式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叔本华一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因为他母亲在魏玛举办沙龙,但这一点并没有在学术委员会的决定上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在鲁道尔施塔特出版学位论文,印数500份,由本人支付69塔列尔银币。许多年过去了(在1847年)他将学位论文再版,并在正文中作了重大修改。

今天,读这篇著作,可以看到说明它的特点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篇著作是为取得学位写的;这里许多文字表明作者学识渊博,文笔简洁、明确,立论严谨、合乎情理。但是,突然发出了愤怒的谩骂声--攻击一般的德国教授,尤其是黑格尔。

例如,"……我们善良的、公正的、最珍惜精神和真理的德国哲学教授们,为了支持他们所珍爱的宇宙学证明(指的是证明神的存在--作者注),然而康德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毁灭性的打击了,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他们知道,起因是这么不可思议的,就如空间到尽头的地方,而时间正在开始的那一瞬间……(希望这些先生们不会告诉我,物质产生于无?)……因此,因果关系的规律不是这么任人摆布的,为了利用它,把它当作因素,到达目的地后,便把它打发回家。这一规律更像使歌德学生兴奋、活跃起来的魔术师手中的扫把,每挥动一次,就不再能拿起进行扫除了,只有老魔术师本人才能制伏它;但我们的这些先生们决不是魔术师……

宇宙学的证据被逼到墙角,仰面倒下,他们为自己的这个老友能做点什么呢?噢!他们想出了巧妙的解脱方法:"他们对他说,朋友,你的事情不好了,很糟糕,这正是在你遇到了柯尼斯堡老顽固之后才有的,--你的同行们的事情,如本体论的、物理学一神学的证据,也很糟糕。但是不要垂头丧气,我们不会因此把你丢下不管(你要知道,我们为此会付出代价的);但是,--这不可避免,--你应改名换包装,因为,如果我们还将叫你的名字,大家都会远离我们而去的;化了名,我们就把你拿在手上不放,指引你走上真理之路……一切都将顺利!……你的对象如今叫"绝对者";这个称呼非同一般,很合适,很重要,而什么东西可以使德国人妄自尊大,我们是很清楚的……德国人习惯于把文字当概念;为此,从青少年时期起,我们就专门训练他们,--就拿黑格尔哲学来说,瞧瞧,它难道不是空洞无物、毫无意义,加上令人厌恶的文字堆砌吗?"

显然,这种愤慨的指责不像是一个25岁的学位申请人的手笔,倒像是一个维护自己的学说的成熟论战者的手笔。如果抽掉以后时期论战的增补词句,那么显露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叔本华通往自己的主要著作的思想运行图。他在给《世界即意志和表象》一书所作的序中,把学位论文叫做自己学说的导言,这不是偶然的,他向细心的读者提出一定要预先熟悉这篇学位论文的要求。

叔本华引用维·莱布尼茨表述的充足理由律:"由于充足理由律,我们看到,如果没有充足理由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么任何现象都是真实的或存在的,任何论断都是公正的。"但是,克·沃尔弗以更一般的和简洁的形式表明了这一点:"没有理由说明,为什么它是这样,那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因为一切东西都有它的理由,所以必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叔本华叫做"一切科学的物质""为什么"的问题无穷无尽,没有止境。而与它有关系的充足理由律是不能加以证明的。"力求证明它--一种证明缺乏理智的荒谬行为"。要求证明它的人在兜圈子,"因为要求证明的理由也要求加以证明"。

尽管无法证明,这一规律却表现出我们认识的种种不同形式,它是多样化的。康德在自己的一本早期著作中就已在对象存在的理由和认识对象的理由之间、在真实理由和逻辑上的理由之间作了严格的区分,后来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又作了发挥。叔本华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最充分地考察理由的形式,以便充分指明我们认识能力的表现。他在自己的论证中利用的莱布尼茨的思想:与充足理由律形式相符合的是自己真理性的变形--经验的、逻辑的、先验的和方法论的。他还利用康德的各种形式的否定的公式--真实的、形式逻辑的、方法论的以及二律背反一理性的(虽然在这个场合,叔本华没有提到二律背反性)。

叔本华从以下论断开始: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一切表象都处于有规律的联系之中,充足理由律在其普遍性中也表现出了这种联系。这一联系采取种种不同的形式,同时也保存了一个共同点。叔本华把这个共同点的基础叫做充足理由律之根源。这一统一的根源有四种形式(或者如叔本华写的:有四种类型)。

客体的第一种类型:充足理由律对主体来说表现为因果规律,叔本华把它叫做生成的充足理由律。这里他强调指出,因果性指的不仅仅是未消失的和未发生的物质的形态变化,而是以前根本没有或不可能有的那种东西的现实发生、向存在的过渡。对主体来说客体的第二种类型包括逻辑思维的领域,叔本华称之为认识的充足理由律。这一规律规定对象根据它们的状况和连续性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相互关系。构成第三种类型的叫做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最后,构成最后一种类型的是行动或动机的充足理由律,动机就是意志的表现,进一步说,就是叔本华的"全部形而上学的基石"。充足理由律的上述四种形式包括了表象的整个领域。重要的是:仅仅这些表象在叔本华学说中成了我们的认识能力所接触到的唯一现实:"我们的一切表象--主体的客体,而主体的一切客体--我们的表象"。

因果规律包罗以经验为基础的现实,这是关于空间的表象,这是客体表现为"一个紧靠着另一个",这也是关于时间的表象,这是把"客体状态的连续性"固定下来。客体的统一和内在一致是由理智来保证的。后者的先验功能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感性形式这样联系起来,经验现实即一般的表象,对它本身来说,就是从客体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在叔本华看来,现实客体正是这样的。叔本华强调指出,因果规律处于与变化的特殊联系中,仅仅与变化打交道,"调整着那种关系:先前的状态叫原因,后来的状态--行为,而它们的必然联系--后果"。

原因和行动的无穷更替,引起一切变化,但不涉及两个实质,物质--一切变化的环境和载体,历来就有的自然力,借助于自然力,这些变化才得以实现,并使原因具有行动的能力。因果性,变化的这一主导力量,表现为三种形式:(一)在无生物界实现变化的狭义的原因;(二)控制有机生命、促使动植物生长的刺激力;(三)操纵活动,也就是操纵生物自觉进行行动的动因。

什么样的认识能力首先被吸引来认识外部世界?这就是直觉。叔本华反驳了广为流传的所谓直觉仅是五个感官的事情这种看法,坚持直觉的理智性质,说直觉主要是理智活动的结果。正是理智从感官的"未经加工的材料"中创造了外部世界。叔本华写道:"必须抛开一切神,以便想象在我们之外似乎有一个被直觉的世界,这使空间充满三个变化,它是在确定不移的严格的时间进程中运行的,它每一步都按没有例外的因果规律调节……这一规律使我们在具备任何经验之前就知道,这个世界是完全真实的,没有我们的协助,它也是存在的,以后借助于我们的一种感觉,才进入我们的头脑,这时它重新又处于在我们之外的这种状态。

感性的感觉--局部的、特有的主观感觉--不能建立客观的直觉。只有理性才能运用它固有的形式--因果规律,把主观感觉变成客观直觉。因而,"我们每日的经验直觉是理智的直觉"。由此可见,理性是"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而感觉只是"摆弄材料的辅助工作人员"。

由此可得出结论说,在因果规律范围内,实体、第一原因或最终原因没有存在的余地。我们看到,思想家愤怒地抨击那些证明神的存在的宇宙学数据,同时还有本体论的、物理学一神学的论据的拥护者。他不倦地论证:理由一生成规律(也就是因果规律)必然导致这种想法,消除这一规律存在本身并宣布这一规律是不现实的,因为第一原因(绝对者)来到了,只是从后果提高到理由,通过长长的一系列原因;"不消除理由规律,就决不能着重研究第一原因。"

因此,外部现实是由感觉和理智来认识的,理性认识的东西就是真理,也就是有理由的判断,它构成对主体来说的第二类型的客体。我们已经知道,叔本华把它叫做认识的充足理由律。他指出:"为使判断表明认识,它必须有充足的理由,由于这一特性,它获得真理的称谓"。

规律的这一形式与直觉没有关系,只与概念即抽象的表象有关系(然而抽象的表象是从直觉中引申出来的)。这似乎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因此,叔本华(不会舍弃表象的概念)甚至认为,可以把表明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性和特征的概念总内容确定为"从表象到表象",或者叫做"一般的"表象。失去直觉的最一般概念,被提高到抽象的高度,在自己的内容方面是极端的空虚,以致最终"只剩下轻薄的外壳"。例如,存在、本质、事物等等概念就是这样的。在叔本华眼中,这些概念站得住的不多。

清楚地想象到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之相互关系表现为判断。叔本华将表现为判断的概念之相互关系区分为四种形式:(一)判断的逻辑真理性。判断的理由是另一个判断,而它的真理性是表面的;(二)经验真理性,它的判断以感觉为中介,以经验为基础;它表明理智和理性之间的直接联系;(三)先验真理性,它的理由是先验的综合判断,它不仅以经验为基础,而且以我们自身原有的能力条件为基础;(四)判断的方法论真理性,它的理由是理性原有的,通过理性自我研究来认识的表面思维条件。显然,这种类型的一般表象达到的认识不是直觉的直接认识,而只是与语言有联系的推理的机械认识。这种认识能力就是人的理性,"它自古以来便被颂扬为人的特权"

规律的第三种类型--数学的认识构成内在感觉和外部感觉形式的全部表象一直觉(先验地提供给我们的),也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表面部分。空间连续性决定几何学的存在,而时间连续性决定算术和代数学的存在。它们与前一类型的不同点在于,那里的空间和时间是联系物质来理解的;而这里,它们是以先验理智为基础的纯粹的直觉,也就是纯粹的理智活动的结果,不同于经验直觉的纯粹理智活动的结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上述存在理由律,表象的这一类型,不仅与因果(生成)理由,而且同理智认识理由,紧密地相互发生作用(同时也互有区别)。

同类推荐
  • 祁连山遗事

    祁连山遗事

    《祁连山遗事》是一部人物传记,讲诉一个在祁连山长大的任文锦医生磕磕碰碰的故事,年老中旬与蒲珠结为连理。
  •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中国古代高僧传》这本书中讲述了大约10位高僧的故事,主要介绍了“法显、鸠摩罗什、真谛、智顗”等等高僧的故事。
  • 铁腕治乱世 柔道平天下

    铁腕治乱世 柔道平天下

    本书讲述了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解答了他为什么一直受到俄罗斯民众欢迎的原因。
  • 走下神坛的关羽

    走下神坛的关羽

    马蹄扬尘狼烟处,血泪英雄,戍装上阵,仗剑划开万里开幕,惊天动地壮烈事,问鼎华夏,折戟沉沙,洒血凝注千秋史书。绚烂如繁花,闪耀似群星,但英雄总有归去之时。千古风流,终化尘土。不过,他们曾经那么轰轰烈烈地活过: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这足以感动我们,也足以慰藉英雄壮志未酬的雄心。
  • 习仲勋传

    习仲勋传

    一代政治家习仲勋的奋斗传奇首度面世! 在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受命在广东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的?习仲勋在主持中央书记处常务工作期间是如何致力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习仲勋如何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严格家教家风的?
热门推荐
  • 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中华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以其言近旨远、华美简洁、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精华,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民间习俗、道德风尚和理想志趣。成语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一般都有其由来、典故和史实,这些精彩的历史片段,构成了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寻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中总结出来的高超智慧以及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无疑能给人们带来奇妙无穷的阅读快感。
  • 陨星传记

    陨星传记

    陨星大陆,鱼龙混杂,善良与邪恶交织,公平靠实力争取,悲催少年带着遗憾穿越来此,不料狗血变孤儿?少年,且行且珍惜。。。
  • 汉末演义

    汉末演义

    21世纪的高中‘好学生’丁原,莫名其妙成为三国第一武将吕布义父,也就是只为突出吕布性格的‘酱油男’丁原。而他的出现是还会有汉末?是否会出现三国?又是谁结束这个乱世呢?
  • 龙天啸

    龙天啸

    一个绝世强者诞生了,在这片战火不断的大陆上。本应该享受和妻子的甜蜜生活。可是美丽善良的妻子,在他回来的时候被杀了,从此他走上了复仇之路,最后争霸整片大陆的开始。
  • 逆天明星

    逆天明星

    欧阳汐是21世纪的高名气明星,却因为一次意外而穿越到异世大陆。欧阳汐在那会发生什么故事?
  • 聚魂录

    聚魂录

    魂界,每个人死去都要来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个人的战力高于一切。在机缘巧合下得到可以炼制战力倍增的魂界至宝聚魂炉,而以邓扬最为顶级的战魂,他很有希望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神。圣魂殿作为地球人类复生后的最强势力,然而和其它真正的强大势力比起来,历史太短太弱小了。直到邓扬的出现......魂师能力评定:士,师,宗,将,帅,王,皇,尊,圣,神。
  • 执行到位不拖延

    执行到位不拖延

    本书内容包括:破解执行密码、执行为何总是打折扣、在拖延中搁浅执行、拿结果复命、接受任务不走样、最好的时机是“马上”、做足执行的每个流程、执行重在高效、只为执行找方法、永远比要求更进一步等。
  • 二次元动漫恋爱记事本

    二次元动漫恋爱记事本

    简介:火影忍者的同人故事,主cp鹿丸宁次,次cp佐鸣等等(太多了……)紧急通告:本小说为试水短篇,欢迎搜索正文“火影之英雄日常”继续阅读~
  • 赠你一场盛世繁华

    赠你一场盛世繁华

    我的未婚夫赵彦有了外遇,我跟踪外遇对象的哥哥贺子华。我高傲的甩了赵彦,又用肚子逼贺子华娶我。豪门婚姻里,充斥着刀光剑影的算计,贺子华的前女友屡次置我于不义,我的前男友又到处给我使绊子。贺子华说:“沈珂,你太让我失望了,我一直忍你,就是看在你肚子的份上,没想到你根本不能生育!”他还说:“你走吧,别再让我见到你。”我拿着离婚协议,净身出户。三年后,我支教归来,为了生计入职了一家广告公司。岂料他竟然是幕后BOSS!他逼问我那个和他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孩子,到底是谁的?我高傲的笑笑:“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把我推到:“你倒是再蹦个我看看!”有种爱情,由恨起,因爱终,有种婚姻,路坎坷,终圆满。
  • 上古世纪:神女之心

    上古世纪:神女之心

    诺伊女神打开了冥界之门,还是孩童的灵萱在女管家的拖拽下,回眸仰望,女神的身体渐渐的透明,化为星光,消失,她看得见女神的笑容,好像在说:“去吧!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变!孩子,再见!”灵萱的记忆停留在那一刻,原大陆,山之巅,她的家!只是,这个现代世界里的偷窥狂艾西,他和灵萱,谁会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