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2100000024

第24章 苦闷哲学(4)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与柏拉图既接近又疏远。叔本华哲理中柏拉图式的成分在于,把真实和虚幻相对比,就好像柏拉图把感性的世界和时间的空洞相对比一样。两位哲学家都致力于驱除幻想,消解表象的世界。但是二者的相似性仅止于此,因为叔本华的幻想和柏拉图的幽灵不同。区别在于他们与真正的真实之间的关系。柏拉图认为,表象是退化的真实。敏感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正在毁灭的真实。理念只能通过符号和碎片来自我展示,或者由哲学家通过辩证法和不朽灵魂对理念的追忆来表达。不完全的、片面的真实来自错综复杂的事物,其中缺少某些片断。寻找缺失的片断正是哲学家的任务!比如古维艾,他努力在一些没有消失的成分上进行重建。而叔本华并不认为表象是退化的现实,而是经过粉饰的现实。亲历的世界让所有的真实从舞台上消失,没有任何一丝可能重建的痕迹。意志作为真正的真实,不再在表象中显现。相反,它抹去自己的痕迹,尽力让自己被遗忘。叔本华和柏拉图思想的区别在于,对于前者而言,真实在亲历的世界中是完全缺失的,没有任何痕迹可寻。真实既没有退化,也并非有所遗漏,而是虚假的。它有一种完全虚假的装饰,其中不缺少任何细节。错综复杂的迷宫高度完整,然而游戏在整体上是虚假的,呈现出的形象也是假的。叔本华和柏拉图之间的区别不仅仅限于真实和幻觉之间的关系,回顾一下柏拉图的理念和叔本华的意志便可发现,他们对于真实自身的定义也存在着根本分歧。理念是一种秩序和高级阐释的原则,是一种半不可见的、总是倾向于在感性中自我表现的理性。意志是存在的非理性的抽象物,是一种完全隐藏起来的荒诞性,它有足够的理由隐藏于面具之下。

因此,对于叔本华而言,人类存在的认识和感情这两大领域是虚假情感及概念的集合,其角色就是掩盖意志荒诞的陌生性。"生活"本身可能不过是这些虚假概念中最具欺骗性的一个。生活,真的是生机勃勃的吗?它不只是看起来的这样吗?在黑暗中挖掘的鼹鼠依靠什么比被它悄然改变着的环境更具有生机?我们周围的人是真的在生活,还是只不过是灵敏地模仿生活的行尸走肉?就说我们自己吧,我们是活的还是死的?无论如何,生命不过是意志的永恒,是某种持久不变的、僵化的东西。它只不过在被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形式下,以重复的方式呈现出能够暂时地"流动"的特点。这种根据时间欺骗性的顺序进行的同一的重复,就是苦闷!正是苦闷,找到了试图不停变化的"同一",使得意志呈现出来。苦闷体验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真面目,它的真面目就是死亡,一种仅仅是找到了给时间披上伪装的方法的死亡。叔本华在《处世智慧》的结尾明确提出:死亡是生命的巨大容器。所有的一切都来自那里,是的,来自冥王那儿。所有此时此刻活着的物体都曾存在于那里。只有当我们处在暂时表象的框架(虚幻的)之内时,世界看起来才是活着的;夺走时间(即恢复时间的流动性),所有的生命都会消失。"本体的"世界,"自立"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没有生命的。克雷芒·罗塞写道,叔本华的观点是"世界永远是死亡的","人们认为"它是活的。叔本华对真相的最深刻的揭露就在于,指出它只是看起来活着,它只是在笨拙地模仿生活,其实不过是细绳操纵的一些真正在活动的骷髅而已。在不断粉饰临死前的焦虑之时,这些行尸走肉总想笨拙地模仿生者。在重复中,叔本华式的焦虑深深驻扎于死亡的中心。重复是难以察觉的缺陷,虚假生命借鉴来的运动在其中自我认同。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卷的《补遗》中用很长的篇幅论述了生命与死亡的造作。这一章的主旨就是忽略个人的因素,讲述和建立死亡的表象,同样,意志的内容继续在存在中展现,既没有丢失也没有增添。既无诞生也无死亡,仅仅是与特定个体相关的某种世界的表象消失了,构成世界本质的意志的总和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奇特的悖论在于,死去的,是我曾经展现给自己的世界;总之,我,它曾经想要的、并且继续想要的我,并没有死亡。将要消失的是我,而世界仍然存在。这种虚幻的表象正是死亡的痛苦的主要基础。事实上与此相反地,世界消逝,但死亡却仍将停留。我渺小的实体、主体的支撑以及创造者的表象构成了世界的全部存在。在死亡中,一切都将死去,除了我自己!世界消失,但原以为已经死亡的我,继续生存:我们真实的存在处于死亡可及的范围之内。奇怪的是,叔本华在这里发现了古老的吸血鬼传奇中的一个元素。叔本华式的人类就是吸血鬼,所以他永远不会死亡,永远不会经历与死亡的和解。他最深的忧虑就是无法死亡,他因不死而苦闷……但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世界既不真实,也并非是死的,但更不是活的。它仅仅"是",也就是说"想要",独立于所有生与死的概念。以意志为基础的存在不会消失。它曾经一直处于,也将永远处于一种永恒的状态之中,生和死在此都不适用:死亡就是睡意,个性在这里被遗忘。存在的其余所有部分都将苏醒,或者说人们从未停止唤醒它。我们可以像罗塞一样总结道:"确切地说,从意志的教义来看,没有什么能把死亡和生命区分开。

叔本华揭开真相的做法,最终剥夺了所有人们原本熟悉的真实的特性,这些环绕在我们周围、作为我们的判断基础的特性只是障眼法。然而,人们所相信的这种具有欺骗性的特性,或者说人们自以为了解的这种欺骗性特性,同时又令人感到焦虑,就像弗洛伊德在一篇关于"极度焦虑者"的心理分析论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的目光总是停留在不真实的主体上,整个生命永久地赋予虚假的认识以信心,这令人担忧。"环境"这种本质上的不真实一旦被识破,对于我们日常周遭事物性质的怀疑和犹豫便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科贝利亚是活生生的还是机器人?在被恐怖戏剧的创始人安德烈·德·劳尔德搬上舞台之前,爱伦·坡所描写的古德龙博士和普鲁姆教授奇怪的收容所中,那些疯子和医生究竟是谁?此时这样亲密地与我交谈的人是朋友还是凶手?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不安全感就是焦虑的典型特征之一,它充斥着叔本华世界中的分分秒秒。所有作为装饰的"概念领域"都揭示了一种相似的、令人担忧的表里不一。死亡不是死的,生命不是活的,时间也不是暂时的。人们原以为熟悉的世界在本质上是陌生的。焦虑的陌生感(沾染了哲学震动之毒的果实),最终战胜了苦闷的感情。对此叔本华曾这样论述道:面对自然界的全部病理学,哲学家应该能够体会这种共通的感觉:一个人不知所以地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那里的成员一个又一个不停地向他介绍他们的亲朋好友,并把他当成熟人;在兴高采烈的同时,我们的哲学家嘴上不停地提出同一个问题:该死的,我到底认不认识这帮人?如同生活,如同死亡,如同时间,哲学希望借助其意识到真像"起因"的东西,事实上,完全是虚假的:真实的世界(意识)是没有起因、无法理解的。同样,我们无法与自己的所思所想打交道:因果关系对现实世界而言是陌生的。从幻灭到幻灭,世界最终显得奇怪和不可设想;在沉闷的苦闷背后显示出无知的焦虑。一旦其模糊的、熟悉的外衣被撕开,苦闷的形而上学将导向一个对人类而言完全陌生的世界。它也必然导致不确定性和焦虑,甚至即使对叔本华而言,这个主题都还只是以暗含的方式出现。一旦苦闷驱散了世界表象的幻觉,剩下的,事实上就是最令人担忧的内容,这是可以被构想出来的:意志对纯粹的状态--疯狂而言,难道不是荒谬的吗?客观看来,生活意愿对我们而言就好像是疯子的呓语。被苦闷惊醒的人同样也是焦虑的人:他发觉自己是个不自知的疯子。

六、治愈苦闷的三剂药方

在分析了痛苦之后,是对其解决方法的研究。试图使人类摆脱痛苦与苦闷的治疗学,是叔本华所有作品的最终目标。我们已经说过,苦闷体验对叔本华思想的起源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出于这一体验,哲学应当教给人摆脱苦闷的方法。我们知道,摆脱困境的方法首先是美学范畴的(艺术理论和静修理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卷及第三卷补遗),然后是道德范畴的(关于同情的理论和禁欲主义理论:第四卷及第四卷补遗)。痛苦和欲望的解药,同时也是苦闷的解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曾经看到苦闷深处的痛苦之中:那几乎不再有希冀的痛苦……对叔本华而言,摆脱意志,也就是摆脱苦闷,正如我们被劝导的那样。

事实上,在这里我们必须重申上文曾经提及的:意志王国中苦闷的本来归属。叔本华为我们提出的苦闷的解药,以及人们谈到"苦闷的解药"时我们立即会联想到的事物,两者区别很大。前者并不涉及新鲜的消遣或是新生的欲望,它们惟一的效力是大规模地重新分配在底层机制下起作用的意志,并为新增苦闷的再次来临埋下伏笔:筋疲力尽的人们希望在肉汤和药剂店的化学制剂中找回健康与活力,但它们的真正源泉却是生命力本身。苦闷的真正解药不应在外界、在贪欲的新对象中寻求,而应在内心、在欲望的"转化"中,在一种"超验性的转变"中寻找。其中欲望的"转化"既是指柏拉图式的转化(视角的转变),也有这个词在基督教意义上的"皈依"之意。而超验性的转变则是"我们的"自由"惟一的行为":一切欲望的终止。不得不承认,苦闷无法被战胜,没有任何哲学能为其带来解药。毕竟,当它再次激起欲望的虚荣,再次使满足成为不可能时,它难道错了吗?它难道不是处于真实之中的吗?苦闷的错误在于不接受这欲望的虚荣,在于为意志的虚无而感到痛苦:一言以蔽之,苦闷的错误在于感到苦闷……真正的解药,哲学的解放,正是由此介入。事实上,哲学能做到的,是使人停止对特定的事物感兴趣。它们的缺失引起了苦闷,通过停止渴求,人们将不再为欲望的漏洞,为花在"倾向"上的可恶的、死去的时间而感到痛苦。停止欲求,也就是不再自曝于苦闷之中。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有关意志解放的三个阶段--艺术、同情与道德,禁欲主义才能成为苦闷真正的三剂解药。这一著名的哲学救赎计划并不旨在找到战胜苦闷的理由,而在于发现不再感到苦闷的途径,让苦闷成为一种景观。事实上,经受苦闷意味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本来面目,意味着它离我们的感性太近,以致于我们无法理解它、分析它:与苦闷拉开距离,使它远离我们,把它摆在舞台上,我们就能理解它,并以同样的方法避免被其影响。通过恢复其戏剧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将那些在本质上具有戏剧性和虚幻性的东西--生活和欲望--重新摆回戏剧的舞台上),人们摒除了苦闷令人厌恶的、陈旧的特性,同时也去除了它令人担忧的特性。亲历的苦闷变形成为被注视的苦闷,这就改变了苦闷的结构:现在,苦闷中的人明白了他在和谁、和什么打交道。如此一来,投向苦闷的目光也不再完全是厌恶的目光:亲历的苦闷令人烦恼,而被注视的苦闷只会让人漠然。它甚至几乎开始引起别人的兴趣,只不过,它引起的是注视的兴趣,这与意志的兴趣完全不同--我们知道,对叔本华而言,前者是艺术。因此确切地说,苦闷并无解脱之计,但苦闷存在变体,它与这种视角的根本变化相辅相承,关于后者,我们在美学体验,以及之后的道德体验中都曾遇见过。

同类推荐
  • 张良(名人传记丛书)

    张良(名人传记丛书)

    担负着光复故国的梦想奔走四方,满怀大义,博浪沙刺杀秦王,洞悉局势,鸿门宴上扭转乾坤,运筹帷幄,楚汉相争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建立汉朝之后明哲保身而急流勇退。书中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张良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处世的一生,他的高尚节操为青少年读者立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
  •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长篇小说《毛泽东在192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被评论界认为是我国第一个以人性化的视角、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描绘毛泽东,本长篇出版后,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
  •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有一无二的园林艺术大师,他在20世纪学术思想的谱系中,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在鲜有人间津的学科领域独树一帜。作者以《说园》作为全书的论述中心,方法则是“以陈解陈”,即用陈从周自己的论述,来介绍和阐释陈从周的园林理念和园林思想。九、十两章关于造园美学的申论,是对陈氏园林艺术学的总而括之和提而炼之,并且补入了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陈氏学说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课题作者通过十一至十七章的系列讨论,昭示出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陈从周先生所以成为世无异词的世界级的园林艺术大师,其所必具的诸种理由和诸种条件,课题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 南唐后主李煜传

    南唐后主李煜传

    本书全面评说了南唐后主李煜秉性任意纵情声色、以亡国的措施图存、落魄投降的故事。
  • 南方女王:毒枭之花的传奇人生

    南方女王:毒枭之花的传奇人生

    “如果有一天这部电话响了,就表示我已经死了,你要立刻逃命。竭尽所能地逃,我的小焦糖,千万不要停下脚步……”特蕾莎,墨西哥小镇的平凡少女,她生在罂粟之地,却落得莲花之姿;18岁,一扇车窗摇下,她结识首任毒枭男友;22岁,一通电话铃响,她踏上亡命天涯之路;25岁,她在监狱度过生日;30岁,她掌控全球毒枭命脉,被称为“南方女王”;33岁,她当选“西班牙最优雅女性”;……如今,江湖上已不见她的踪影,只剩下她的传说……
热门推荐
  • 神级弃

    神级弃

    隐居山林的落魄公子回归都市,开启一段逆天王者之旅。他认为女人是上帝给男人最大的恩赐。
  • 魂俯九天

    魂俯九天

    两个世界的恩怨,将爆发怎样的惊天大战?上古的仇恨延续到现世,又将以怎样的方式降临?天才并起的时代,又寓意着怎样的动荡?坐在神殿王座之上的魂皇,是否将带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再次君临?“末语,我欲西方世界遭劫之心,从未改变。”
  • 轮椅上的英雄

    轮椅上的英雄

    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做积累,精心编织出一幕幕浮世绘式的精彩故事,主题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作品常以情节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来写人生的大喜大悲。故事谋篇布局以严谨著…
  • 邪王狂宠:医笑倾城

    邪王狂宠:医笑倾城

    穆婉婷身为医者,跌落悬崖,连自救的机会都没有。一朝重生,卷入深闺,想早些脱身去查清自己死因,为师父报仇,却涉足夺嫡之争。当越接近真相,越发现师父死的冤枉,自己死的蹊跷。当一切尘埃落定,蓦然回首,她发现有他一直陪在身边,若是能够选择,她愿为他,再死一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名人一起品味小品》从浩如烟海的中外文海中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美文。文章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或纯粹唯美,或质朴平实,或慷慨激昂,或侃侃而谈,不仅文字优美,文笔流畅,而且思想精湛,见识深邃,闪烁着智慧的灵光。
  • 幻音境

    幻音境

    苍龙飞于天,阵阵狂风卷地。寒冰火焰之战舞,何时复见?吾乃冰焰龙!谁言来战?!他,代替已故兄弟完成未了心愿。他,为自己心中的梦而奋勇直前。吾乃穆潇!帝王之子,欲搏天!
  • 窥探

    窥探

    总裁卓大升的身体里似乎有个神秘生物,职员皮八两知晓其中利害,及时出手救了对方一命。然而,事情的发展大大超乎所有人的预料…… 疑窦丛生的皮八两潜进卓大升的办公室,他很快发现事情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接二连三的遭遇使得皮八两几乎崩溃,他不知道身边隐藏着什么,那一切超乎想象。等他戴上眼镜,赫然看到一幅不可思议的画面!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小说形象超越时空,超越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 明伦汇编官常典刑部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刑部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朝历代,英才辈出。如何发现利用这些人才为己所用,成就霸业;如何驾驭约束这些人才,使其团结在自己身边,免于成为自己的对手,这是统治者施政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古代明君的识人用人之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最高智慧,对今天的各级管理者也能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