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2100000021

第21章 苦闷哲学(1)

一、苦闷与震动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在小说《苦闷》的开头,阐述了他从青年时代起便开始酝酿的、对于苦闷的认识,即苦闷是世界历史的惟一动力:"世界历史的发展基于一个简单的理念,即历史的动力不是"进步",不是生物的进化,也不是经济活动以及其他一切学派的历史学家提出的说法,历史的动力就是苦闷。为这个非凡的发现感到震惊之余,我回溯到事物的根本。最初,苦闷被笼统地称为混沌。上帝出于苦闷,创造了大地,天空,江海,动物和植物,还有亚当与夏娃。天堂里的亚当和夏娃由于苦闷吃下禁果,因此惹恼了上帝,被赶出伊甸园。该隐因讨厌亚伯而将他杀死。诺亚因苦闷过度而发明了酒。上帝出于对人类的厌烦发起大洪水毁灭了世界,而这场灾难却又使他苦闷不已,以至于最终他又恢复了美好的时代。如此推演,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帝国无不起源于苦闷,又瓦解于苦闷。基督教的苦闷引发了异教徒,天主教徒的苦闷激发了新教。欧洲的苦闷带来美洲的发现,封建主义的苦闷引起了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的苦闷又引发了俄国革命。这些奇妙的发现简直可以列成个一览表,于是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始以一种良好而规范的形式书写历史。尽管我已记不清楚,但是我想,对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忍受的苦闷,以及他们因苦闷而犯下原罪的种种细节,我描写得还算详细。之后,连我自己都厌烦了,于是便放弃了写作计划。"

这真是非同一般的文章和观念。动机的缺乏,反而悖论般地成为历史和存在的惟一动机与惟一动力。苦闷(或者说对死亡的倾向)给世界带来一种"最小倾向",从而将世界从静寂和死亡中挽救出来。没有它,历史将永远处于停滞状态。这种"最小倾向"不是别的,正是苦闷,或者说是一种对于暗示着危机的征兆的厌恶。它揭示了所有事物在各种状态下所蕴含的令人憎恶的个性。事物的状态可以因不断受到刺激而发生周期性改变,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新的状态总是引起新的苦闷。确切地说,只有苦闷才能使世界从苦闷中解脱,因为苦闷能够促使存在"面貌"不断改变,从而为走出苦闷提供解药,尽管药效只能维持一时。杨科列维奇是这样描述苦闷那难以捉摸的本质的:"苦闷的能力,就像感受痛苦的能力一样,也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只要我还能苦苦忍受,我就并非一无所有,我的病痛就并非不治之症。只有木乃伊才不会感到寒冷。总而言之,苦闷仍然是一种行为方式,尽管这是一种悲观、被动和消极的方式。感受苦闷需要坚强的神经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些深谙此道的浪漫主义者,正是对不幸以及伟大的失败特别敏感的专家,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苦闷的两面性。"

任叔本华哲学中,苦闷似乎处于悖反又中心的位置。在试图给苦闷下上述定义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到,叔本华所设想的苦闷具有双重功能:较为次要的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的和创造性的;另外更主要的一种,则是主观的和哲学的。前者涉及主观之外的存在、世界以及人类,后者则直接触及思考的主观性以及外在表现的方式。从第一层含义上讲,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以及人类生活,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安排";从第二层含义上讲,苦闷启发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我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总之,苦闷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含义:第一种是外在的和社会的,第二种是内在的和哲学的。

苦闷的第一个方面和我们的主体并不直接相关,而关乎一种"客观性"的传承。然而,将我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因此可以说,叔本华哲学的阐述方式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叔本华哲学与第一个问题无关。恰恰相反,正如我们在莫拉维业设想的一览表中看所到的那样,叔本华的著作中充满着其对源于苦闷的种种社会行为的思考。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卷和《处世智慧》(《附录与补遗》节选)的第二章中,叔本华怀着帕斯卡式的执着,对各种遗忘行为和消遣方式进行了思考。尽管主题并不新颖,但是分析却往往鞭辟入里,部分分析甚至远远超越了主题。叔本华认为,苦闷不仅为作为各种"消遣"本源的苦闷提供了解药,还是各种社会现象的制造者,这些社会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更为接近。社会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人类合群而居。18世纪,部分追随卢梭的哲学家所设想的对于这种本能的背离,不过是苦闷的诸多创造之一:它(苦闷)的力量足以促使彼此并无多少感情的人不顾一切地寻求对方,这就是社会性原则。源于苦闷的这种偶然的社会性并不牢固。假如单独的一个人会厌烦自己,那么社会中的人就会(因其周围的人)而感到痛苦。因此在极端孤独和极端社会化之间,应该采取适宜、变通的措施,就像著名的寓言集《附录和补遗》第二卷末所说的那样:在寒冷的冬日,一群刺猬紧紧偎在一起,想彼此取暖以对抗严寒。然而它们一旦互相靠近,便立刻被对方身上的尖刺刺痛,而不得不重新远离对方。但是离得远了又无法满足取暖的需要。它们不断地分散,又不断地靠拢,最终寻找到一个能让它们既感到温暖又不会伤害彼此的适当间距。人类也是如此。人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促使他们互相靠近,但彼此不同的个性以及无数愚蠢的错误又使他们互相远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卷(第58页)中,对迷信源于苦闷的分析更加有意思。叔本华在分析完全不可能通过人为的忧虑驱除苦闷之后,接着写道:人类的精神意识来源于此。在现实世界令它承载过多的忧虑、悲伤以及负担之前,人类的精神意识幻想出一个千奇百怪的世界。这个想像的世界令人类完全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沉浸于百般焦虑之中却无能为力。而这种游离,却又令人陶醉于其中……人类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妖魔、神灵、圣人;随后他们必须不断地进贡祭品,为他们的庙宇祷告和装饰,为他们的神像誓愿并还愿、朝圣、参拜、盛装以及其他。叔本华认为,迷信的基本特征是悲观和怀疑,而非仅仅是对社会性本能的回避。这种独特的观点正凸显了叔本华思想的原创性。在他之前和之后,人们往往认为迷信是谬误、无知、软弱、恐惧、焦虑的结果,简单地说,是一种在畏惧和崇拜的双重压力之下的"原始性"。而叔本华则将苦闷阐释为迷信的根源,开启了前人未有的思想。他断言迷信是"消磨时间的必要事务",并补充道,"人类的迷信源于利益的需求,而非躲避。"然而,专横的权威人士长期以来坚持认为叔本华有关迷信的论述并不可信(尽管他在《附录与补遗》中曾写了一篇不合时宜的《论神灵》),他们同样否定了叔本华对迷信者和迷信的关系的论述。在叔本华看来,迷信者之所以迷信,是为了填补空虚,逃避苦闷,表面上他是被迷信折服,实际上他是存自娱自乐。

这就是叔本华所谓的苦闷的第一个方面,即人类部分独特行为的根源。苦闷的第二个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苦闷是一种基本体验,是一种决定性的情感。叔本华正是力图在这一点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不过事实上,叔本华并未如此定义过哲学的根源。在其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补遗卷》的第十七章《论人类形而上学的需要》中,叔本华认为,哲学的根源不是苦闷而是震动。在回顾了柏拉图在《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说法的同时,叔本华认为震动是所有哲学思考的源头,是一种认识到存在的诗意及其意外的能力,而普通的因果关系只能解释存在的表象。不过众所周知的是,叔本华所谓的震动并非纯粹的知识性的震动,其中还伴随着痛苦的音调:哲学的震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痛苦的惊愕。与《唐璜》序曲一样,哲学以小调合弦开始。然而,叔本华所谓的这种存在所赋予的"痛苦的惊愕",并非仅仅是指不幸。已经遭受不幸威胁的人类,可以不幸,却无力幸福,这个事实才尤其令人感到震惊和耻辱。也就是说,叔本华所说的哲学的震动的产生,不仅要有对不幸的体验,还要有对幸福的不可能的体验,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对苦闷的体验。如果"存在"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那么它就既不令人震动也不令人感到耻辱,因为某些幸福会补偿某些不幸所带来的痛苦。但是根据叔本华的说法,任何幸福都无法补偿不幸。乍看上去,这个观点似乎无法自圆其说,但其实逻辑很简单:任何幸福都不会、也无法存在于不幸的范畴内,即幸福的定义包含内在的矛盾。我们由此可以推论出,幸福的理念尽管试图带来一种积极的状态,但其实只不过消除了痛苦,其自身是虚无的、无法进行检验的,即幸福无法自我证明。这种人们希望在其中找到幸福或快乐的"空虚"就是苦闷。

因此,苦闷即使不是惟一的,至少也和不幸一样,是哲学先兆性的震动体验的两大源泉之一,甚至是更重要的来源。它决定了震动体验,因此决定了哲学行为的真正"开始"。严格地说,不幸仍然可以被人类接受,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幸福体验的真正缺失,即决定着哲学震动以及哲学赖以发挥的根基的,是幸福的不可检验性,换句话说,就是苦闷。

对叔本华而言,之所以说苦闷体验是哲学体验的决定性因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艾米尔·布列赫在其关于"叔本华的惟一理念"的文章中指出,叔本华所理解和阐发的哲学,其基本任务就是驱除幻想。这位叔本华派哲学家首先是一个幻灭主义者。他用意志理论解释了事物"是什么",以及事物"不是什么",对于后者的解释甚至更好。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破除幻想,研究"虚无"。然而人类为了引导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而设立的种种概念,如"自我"因果律、终极目的、深层次修正等等,即所谓的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已经成为人们习焉不察的种种幻想。这种黑格尔历史观在幻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这一观念,无论个人还是历史范畴内的全人类,总是"倾向"于某种东西,一种对于个人来说可以称之为幸福的东西,不管这个词的含义对每个人而言有何不同。然而,苦闷体验消解了这种幻想,它指出人们向往的这种幸福无论如何都是虚无的,无法检验也从未被检验过。因此,在种种幻想之中就出现了一种非存在,一面真正的镜子,大多数人类的幻想(终极目的、深层次修正只不过是对幸福的信仰以及幸福的可能主题的变种)都在其中永远地消散。这正是苦闷的"方法论"的重要性之所在:它不仅向叔本华揭示了他自己的哲学,还是一个教会他人舍弃幻想的尤为有效的武器。在感受苦闷,并从中抽象出一种哲学之后,接下来就要让他人对这种苦闷体验感同身受,以揭示哲学的真相。向人类展示其自身的敌人,就是通过哲学的力量把他们聚集起来,让哲学家给予他们力量。因此苦闷体验对于哲学家和哲学家将要引导的人们而言,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下面笔者将尝试阐述这种苦闷体验。

二、苦闷体验

同类推荐
  • 曹操全传

    曹操全传

    曹操,字孟德,公元155年生,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很多诗文表现了他指点江山、壮怀:激烈的高远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自刘邦开汉以来,附会在他身上的神奇传说可谓多矣,史料言之凿凿称刘邦乃蚊龙播种,赤帝化身。其实,仔细研究刘邦,读者会发现他是一位极度世俗化的人——世俗化的生活、世俗化的情感、世俗化的人格……然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世俗化,刘邦才具备了一般人少有的高级情商,这是他战胜对手,成为一代伟大开国帝王的重要因素。本书以刘邦生平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功过是非的论述,以翔实的史料佐证,以公正的角度客观评价,全景式为读者解析刘邦从嬉皮士到天下共主的真实人生。
  • 袁崇焕传

    袁崇焕传

    本书主要写袁崇焕的一生,写他如何打败天命汗努尔哈赤和天聪汗皇太极,又写崇祯帝中反间计、杀袁崇焕而使皇太极成为袁崇焕的克星,本书重点写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袁崇焕为辽事而投笔从戎,为辽事施展才华,也为辽事建树功勋,因辽事而召唤仇神,因辽事而惨遭冤杀,也因辽事而垂千古。
  • 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本书以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直至2012年109位获奖作家为对象,由相关研究专家撰述他们的生平小传,并酌情辑收部分作家的著作年表或生平大事年表、访问记、演讲等,以求较为全面地展示这些伟大作家的人生轨迹及著作风貌。各篇传记的作者均系翻译、研究名家,文字简明扼要,评论深中肯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热门推荐
  • 破武界

    破武界

    一阵风云华星甸,流血流泪无知轻。暗淡清空月不知天辰的华美。厮杀血液的鑫华。也不知道火色的安然。
  • 倾城公主太妖娆

    倾城公主太妖娆

    她本是西凉公主,本该娇生惯养,风光无限。谁料生母病逝,渣爹大反转,不管不问十五年!她本是超级特工。一朝穿越,竟成冷宫公主!斗皇后,整渣姐。一遇美男误终身。什么?你说我爹另有其人!!某男笑笑,不置可否。五年后,荣极一时的宝月公主重返西凉,再选驸马,只是,身边还多了俩奶娃?
  • 别让拖延毁了你

    别让拖延毁了你

    本书通过对人们拖延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让更多理性的思想得以洤释,使得人们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治拖延的方法。
  • 生活中的管理学

    生活中的管理学

    本书深入浅出的举出一些管理与生活紧密结合的例子,相信对于读者了解我们的生活以及其与管理的密切关系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吧,掌握未来的钥匙,开启美好的生活。
  • 咦!我最喜欢的哲理故事

    咦!我最喜欢的哲理故事

    生活孕育了哲理,哲理浓缩了智慧。往往大道理并不完全是从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中被人们发现和理解的。反之,正是一些平时不被人们注意与重视的小事情,恰恰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些哲理的内涵。《咦!我最喜欢的哲理故事》别出心裁,将每个小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当代小学生的切身生活连接起来,让小学生从取材于社会、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哲理故事中细细品味人生的意义。
  •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本书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 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五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心之火勿相忘

    心之火勿相忘

    笑话!我要天下皆在我手,我要这世道永记我的名字,我要永留青史,刷存在感,刷到爆!
  • 天价豪宠:恋上小萌医

    天价豪宠:恋上小萌医

    他身份尊贵,冷酷倨傲,是天之骄子。她性格大方,笑容明媚,是刚刚从法国回来的心理医生。第一次见面,某男大发雷霆,她一团毛线就让他熄了火。再次见面,她却视他如毒蝎,避之不及。终于,他冷眸一眯,大手一挥,冷冷道:“女人,签字。”女人,这是我赐给你的婚礼,百年契约,我看你往哪里逃!
  • 特工狂医

    特工狂医

    一场实验失败,二十七世纪天才特工狂医重生到二十一世纪杨家废材身上。从此天地因我变,时代由我控。从医术到赌石,从古玩到赌博,在别人不敢置信的目光中,成就了自己的霸业。从一个被人放弃的废材,成为现代都市天才修真者,不一样的天地,却只掌握在她手中。别人说她狂,她坦然。别人说她傲,她淡笑。她的论点:只要她想做的事情,即使天地都不能阻挡,狂又如何,傲又怎样,挡她路者,遇神杀神,遇佛弑佛。-----------------杨苏幻语鉴:医狂:“我要救的人,天都抢不走。”玉狂:“无知,谁告诉你废料中没有极品,我就解个极品给你看。”赌狂:“你要跟我赌,你还有什么资格跟我赌,你拿什么跟我赌,你的资产此刻早已经属于我。”…######好友推荐《农家有女初长成》作者:简言秋链接:http://www.xxsy.net/info/52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