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对事业上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搏大,希望事半功倍。结果适得其反。
急功近利只会让你适得其反
急功近利,这是很多做人失败的原因之一。都说要学会做事先学会做人,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有些人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搏大,希望事半功倍。结果适得其反。因为现实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乃至懊恼。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很多人都听说过SP业胡可神话幻灭的全过程。那是2003年1月,短信市场突然爆发,胡可认为商机已到,因为这个项目非常适合自己,便决定在这一行赌一把,很有可能一夜暴富。于是他集资了40万元,办起了亚捷迅飞信息有限公司。
胡可可以偷着乐了:他在短短半年内迅速赢利,平均每月赢利两万元左右,半年时间赢利12万!
然而任何一个行业在过度的疯狂后总会有一段时期的回落,短信市场也不例外。这一点胡可没有意识到。以至2003年底开始,全国市场的SP公司一拥而上,导致整个行业良莠不齐,强买强卖、非法短信、欺诈等现象层出不穷。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整顿SP市场,SP们传统依靠的群发邮件广告和媒体广告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封杀。胡可的日子不好过了。
2004年7月,胡可的亚捷迅飞公司终于走到了尽头,而这时距他开始创业的时间才不过短短15个月。
很多人认为项目和点子是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却忽略了创业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没有经营管理方面的真功夫,只凭着急功近利,再好的项目也会有山穷水尽的时候。
胡可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创业者,他手中40万元创业资金如此之快地蒸发,这说明,创业不是机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有不同的机会出现,因此才有“时势造英雄”一说。
其实SP业像胡可那样的人很多,看中一个市场机会,然后投身其中,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一夜暴富。但恰恰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业者,失败的可能性往往最大。因为这种随着市场机遇起来的创业者,在自身条件和管理还不完善的时候,一旦市场风向有变,急功近利且底气不足的毛病就开始充分暴露出来。
创业的道理如此,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我们提倡做人做事要一丝不苟,只有把握今天才能拥有明天。不急功近利而持之以恒,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从成功走向失败的概率更高。
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奇迹都带有某些偶然性,如果急功近利能造就成功,那也是偶然的产物。无论是什么行业,也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一个集体,脚踏实地仍然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中国足球失败了几十年,也屈辱了几十年。这种失败说到底就是急功近利、进退失距的失败。中国足球在管理上缺乏泱泱大国的胸襟气度,在对手面前,我们既展现不出一往无前的气概,更缺乏运筹帷幄的成熟。脆弱的心理黏连脆弱的失败,这一怪异的宿命如同无尽的梦魇,回绕在国足几十年世界杯之旅的艰难途路中。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中国队往往是因为急功近利,才自己打败了自己。
再参照一下我们为人处事,有多少在不经意间被自己打败的人其症结不是缘于急功近利吗?
重利轻义,人生注定要失败
凡人者,“义”与“利”需兼而有之。
义,原指人义、情义;而利,则原指利益、人利。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由此可以见得,人的义和利虽是密不可分的,但却有孰先孰后、孰主孰辅之分。
儒家学派以重义轻利为先见,孔子强调:“不义而且富贵,于我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则以为:“荣辱之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而墨子则认为:“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义”“利”并重。
应该说,墨子的主张还是比较现实的。因为凡为人者,“义”和“利”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利和善义虽有一定的相悖之处,但并不能因此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在通常情况下,“义”和“利”至于人应该并重而不是取一舍一。退一步说,即使非要将其分个孰主孰次,至多也就是采纳荀子的主张.即“先义而后利”。然事物的先后之分并不等于取舍之分,所以,孔子的取义舍利之说有失于偏颇,亦即并不是实在人所必应遵循的做人目标。
中国人从小接受的传统的书本教育和家庭教育如出一辙地莫不是灌输舍利取义,结果,造成很多人长大以后莫名其妙地谈“利”而色变,以为“利”就是利欲熏心,就是唯利是图,就是忘恩负义,就是无情无义。所以,一旦触及“利”字,就东躲西藏,若是在人前实在避不开了,只好大义凛然地将“利”痛打之、共诛之,藉此声明自己当属不折不扣的舍利取义者。于是,以“义”为荣,以“利”为耻,成了一些中国人力挽“世风日‘上’,人心‘还’古”的时尚趋势而被发扬光大。“义”和“利”仿佛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而“义”又是众口皆碑的,“利”当然只能在“义”的崇高形象中黯然失色了。
是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恨“利”入骨呢?未必尽然。事实是,虽然有许多人生怕自己因为沾上了“利”字为人所不齿,不得不人云亦云地很虚伪地装做重“义”的君子,而其灵魂深处却无时无刻地不为己“利”悄悄地牵肠挂肚。于是就有了口头上的“义”和行为上的“利”的矛盾。
重利轻义的人,和重色亲友一样,总喜欢把“义”字挂在嘴边,四处标榜自己是如何的讲义气,如何的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以此来获取人们对他的信任。其实,这种人心理上和口头上恰恰是唱着反调。只有到具体生活中,他的“利”字当先才会充分地暴露无余。
“利”字当先最突出的表现是自私。为了私利,他会不惜以各种卑劣的手段侵害他人的利益,侵害公家的利益,甚至侵害国家的利益。尽管他们对自己的劣行遮掩得很“得体”,很“高明”,但再“得体”、再“高明”,也不能掩住事实上“利”的去向。
获得利益并不丑陋,丑陋的是靠“不义”之举而获取利益。比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尼·葛朗台,比如莫里哀笔下的吝啬鬼,都是重利轻义的典型。尽管他们到老年都拥有了享用不尽的家产,但他们却因为没有“义”字,致使他们身边没有一个朋友,最后只有“利”字做的财产,陪着他们郁郁而终。由此可见,只重己利而轻义者,其人生是注定要失败的。
葛朗台和吝啬鬼悲惨的命运,也印证这样一条道理:唯利是图者,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