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5000000020

第20章 《京报》

[创刊时间]1918年10月5日。

[创刊地点]北京。

[创刊背影]

《京报》1918年10月5日由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创办,邵自任社长,潘公弼任总编辑,日出对开一张4版。该报注重政治问题、敢于批评时政,出版仅几个月就颇受重视。1919年8月22日,该报因揭露皖系政府的卖国行为。被当局以诬蔑政府之罪名予以查封,邵被迫逃往日本。1920年皖系控制的北京政府倒台后,邵又回国将该报恢复出版。复刊后的《京报》敢于主持正义,顺应时代潮流,能公正地报道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经济情况,支持国内工人运动,谴责政府镇压工人运动的暴行和卖国行径。1926年4月奉系军阀进占北京后,以“宣传赤化”罪将邵飘萍杀害,《京报》被迫停刊。奉系退出北京后,邵飘萍夫人汤修慧于1928年6月12日将《京报》再次恢复出版,直到1937年7月28日停刊。

[作者邵飘萍小传]

邵飘萍(1884—1926),近代记者。原名振青,浙江金华人。十四岁中秀才,后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被聘为《申报》特约记者。1912年与杭方正斋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因批判袁世凯专制独裁,连续三次被捕。后报社被封,流亡日本,组织东京通讯社,为国内各大报纸报道日本情况,时誉日盛。1916年回国,同时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报主笔。1918年7月,创办新闻编译社,为我国第一个通讯社。10月创办《京报》。因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罪行,报社被封,再度流亡日本,被聘为《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复刊《京报》,并为北京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政治大学讲授新闻学。后因同情革命,被捕杀害。

[创刊词原文]

供改良我国新闻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

[焦点评析]

以《京报》贯名始于清代。

清代民间“报房”商人抄录邸报(封建王朝出版的政府官报),翻印出版的报纸,因其封面多用黄纸,俗称“黄皮京报”。日出一小册。每册约七、八页。内容以报道官吏任免消息和皇帝谕旨为主。此外,一份清末君主立宪派的报纸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北京创刊,由汪康年任社长兼总编辑。日出一大张,以刊载政治新闻为主。1909年因评论杨翠喜案被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国初期由邵飘萍创办的同名《京报》,其与汪康年当年创办的《京报》在宗旨上本是一脉相承的。只因朝代不同,遭遇也自然不同而已。邵飘萍办报意在“供改良我国新闻”报道,这与过去专登些市井生活的报刊大有不同。他的办报方针很明确,就是要设定政治新闻,“为社会发表不同的政治见解。”

邵飘萍在创办《京报》以前,曾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他因为在《时事新报》、《申报》等报刊撰文,评击袁的罪恶阴谋,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后来不得不亡命东瀛。1916年回国后,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贪贿弄权的报道。文章辛辣、诙谐生动。尤其是他对时局惊人的洞察力常常使人暗暗称奇。

邵飘萍身体力行、说到做到,他善于采访,手段高明,时人誉为“有鬼神莫测之机”。创办《京报》以来,更是与社会各色人等广泛接触,上至总统、议员,下至贩夫走卒、仆役杂工,他都能应付裕如。他为人慷慨豪侠、爱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店宴请宾客,而许多重要新闻就是在觥筹交错之间获得并完成的。当时的京畿大官对记者普遍避之唯恐不及,而独邵飘萍却能使他们不得不见,见后又不得不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也想参战,又恐民众反对。为了防止泄露秘密,在正式决定出台以前,段祺瑞下令国务院及下属机关全都“停止会客三天”。北京的新闻记者四处打探消息,均无所获。邵因为这条消息多次碰壁。最后,他干脆借来一辆挂有总统府牌照的汽车,径直开进国条院的大门。下车后,他掏出“《京报》社长”的名片,要求门卫禀报一声。门卫说,段总理有令,这几天不会客。这时,邵拿出1000元,先递给他500元,说:“总理见不见没关系,只要你给禀报一声,这500元就归你了。万一总理接见了我,再送你500元。”这时,门卫动了心,拿着名片进去了。不一会儿,就笑嘻嘻地出来说,段总理同意见你。

邵飘萍见到了段祺瑞。但段祺瑞避口不谈参战的事情。邵飘萍向段祺瑞保证,3天之内如在北京走漏风声,自己甘愿受罚,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抵押。段祺瑞这才将中国决定参战的消息告诉了邵飘萍。邵得到确切消息后,就离开了总统府。临出门时,还没有忘记将剩下的500元交给那位工作人员。一出门。就直奔电报局,用密码将此消息拍到上海。上海报馆马上将此消息发表出来,还印了十几万份“号外”。当时津浦铁路尚未通车,上海的报纸都用轮船运到北京,要4天才能到达。所以,当北京市民看到刊有“中国参战”消息的报纸时,已是4天之后。段祺瑞恼羞成怒,但也无可奈何。

一天,军警包围了《京报》馆,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通缉邵飘萍。邵被迫离开北京,东渡日本,开始了第二次亡命生涯。

直到1920年段祺瑞下台后,他才辗转回国,《京报》也得以复刊。但复刊后的《京报》一仍其旧,不改初衷,尤其是对北洋政府丧权辱国,大小官员贪残横暴的揭露更是不遗余力。

1923年4月18日,《京报》上有一篇辛辣嘲笑议员和官僚们蛇鼠一窝、贿赂公行的文章,题目叫《议员多变财政官》,其文曰:

犹忆去年陶文朱强奸儿媳,其媳妇呈文中述陶强奸时言,曰:

“不要生气,多给钱花!”此名言也。今日政治中人,能免为陶媳者有几?

尤甚者为议员诸公,观于命令中屡屡发表,阁议中屡屡决定者,窃议皆陶媳也。昨日之阁议,又有一个重庆关监督余绍琴先生产出矣。呜呼!“不要生气,多给钱花!”

昨日我问张敬舆,保定对于国会怎样?张半晌答曰:“对于国会的机关,当然是很尊重的……”请议员诸公为敬舆下一转语。呜呼!

“不要生气。多给钱花!”

嬉笑怒骂,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邵的手笔。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抗议日本军队炮击大沽口,并联合美、英等国要挟中国政府,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结队赴执政府门前请愿。不料,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死47人、伤150余人的大惨案。

惨案发生后,北京市成了一座鬼城,各大学校园差不多都成了灵榇陈列室。3月23日各界民众为了抗议这场民国以来最野蛮、无耻的屠杀,自发组织了一个追掉会。会议开始,没有人敢做大会主席,陈毅当时是中法大学的学生,挺身而出。担任大会主席。会上,他痛陈军阀祸国殃民的暴行,震动全场。他讲完之后,不见有人上台,会场呈现出一种令人尴尬的沉默。环视台下,突见一人青衣马褂,走上讲台,讲的内容大致就是3月19日《京报》上的时评,这人就是《京报》社长邵飘萍。

实际上,在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京报》就介入了此事件。以后几乎每一天,《京报》都有谴责杀人者、报露屠杀内幕的报道。在这些文章里,邵飘萍嘲笑中国政府“以国务院为小沙场”,弹无虚发、尸横满院的“战绩”,还提出要“缉命要犯公开审判,使犯罪者伏法”。月底,《京报》更是破天荒地出版《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全面、详尽地报道了所谓“平暴”真相,印刷三十万份,以“唤醒各党各派,一致起而讨贼”。经京师警察厅和督战执法处事后不眠不休的侦查:仅从3月19日以后的十二天里,《京报》就发表各类“反政府”的消息、评论、通电、文章113篇,平均每天9篇多。

这种一往无前,与专制主义不共戴天,并战斗到底的精神,为邵飘萍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冯玉祥将军就称赞他“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但同时也招致许多人的嫉恨,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3.18”之后,政府不但没有将枪杀徒手民众的罪魁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绳之以法,反而拟定了一张48人的通缉名单。其中有:北大教授李大钊、教育部佥事周树人、《京报》总编辑邵飘萍。

一代报人邵飘萍的直接死因,导源于1925年他支持郭松龄的倒戈反张,并促成郭、冯(玉祥)联盟。1925年12月7日,《京报》出版了一大张二整版的“特刊”。以厚纸铜版精印,上面登载的全是时局重要人物的照相,每张照相后面都有邵飘萍亲自写的案语,如:“东北国民军之崛起倒戈击奉”之郭松龄,“忠孝两难”之张学良,“一世之枭亲离众叛”之张作霖,“通电外无所成白岳州赴汉口”之吴佩孚,痛斥张宗昌为“鲁民公敌”,张作相为“甘心助逆”。他不断发表评论,赞扬郭松龄的“叛出”,历数张作霖的恶迹,甚至撰文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

这时,“马贼”出身的张作霖慌了手脚,马上给邵飘萍汇款30万元,“希望能帮助《京报》走上正轨”。没想到邵飘萍立即将款退回,并一如既往地揭露“大帅”。据邵的夫人汤修慧女士回忆,收到钱后,他曾对家人说:“张作霖出三十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这种软硬不吃、义无反顾的勇气让张作霖十分恼火,他发誓,打进北京城要活捉邵飘萍。

1925年12月。张作霖联合日本关东军夹攻郭松龄,郭部人少,兵败被杀。1926年,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的军队三面夹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并派飞机轰炸北京,冯玉祥被迫下令撤出京城。撤出之前,冯玉祥三次派人到邵的家中,劝他随军撤退,但邵坚决不愿离开阵地。4月18日,张作霖的先头部队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抵京。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的密令也随之到了北京。

邵飘萍自知大限将至。在家人的劝说下,避居东交民巷六国饭店。4月22日,他在《京报》上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飘萍启事》,简短明了,笑逐言开,可以看作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白。宣告完毕,这个人就要动身前往他早已准备去的地方。现在。让我们再次温习一下这个以笔为旗的战士那坦荡无畏的心迹:

鄙人至现在止,尚无党籍(将来不敢予定),既非国民党,亦非共产党。各方师友,知之甚悉,无待声明。时至今日,凡有怨仇,动辄以赤化布党诬陷,认为报复之唯一时机。甚至有捏造团体名义,邮寄传单,对鄙人横加攻击者。究竟此类机关何在?主持何人?会员几许?恐彼等自思亦将哑然失笑也。但鄙人自省,实有罪焉,今亦不妨布之于社会。鄙人之罪,一不该反对段祺瑞及其党羽之恋栈无耻;二不该主张法律追究段、贾等之惨杀多数民众(被屠杀者多数为无辜学生,段命令已自承认):三不该希望取消不平等条约;四不该人云亦云承认国民第一军纪律之不错(鄙人从未参与任何一派之机密,所以赞成国民军者,只在纪律一点,即枪毙亦不否认,故该军退去以后尚发表一篇欢送之文);五不该说章士钊自己嫖赌,不配言整顿学风(鄙人若为教育总长亦不配言整顿学风)。有此数罪,私仇公敢,早伺在旁,今即机会到来,则被诬为赤化布党,岂不宜哉!横逆之来源,亦可以了然而不待查考矣。承各界友人以传单见告,特此答陈,借博一粲。以后无论如何攻击,不欲再有所言。

1926年4月24日,飘萍因久离报馆,放心不下报务,拟回馆料理。这时,人类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劣币淘汰优币”的剧目,再次上演于民国15年的这个不寻常的下午:一个叫张翰举的,他相与多年的朋友打来电话,信誓旦旦地向邵表示可以放心回馆,说张作霖惧怕国际干涉,不敢杀他。并说自己已得张学良口头允诺,《京报》可以照出,并以人格担保不会有事。可邵没有想到,“以人格担保”是必须先有“人格”才能“担保”,对于根本没有人格的人怎么能“以人格担保”!下午5时,邵飘萍驱车回馆,馆内逗留一小时即离开。才出魏染胡同南口,即为两旁预设的特务所逮。至此才知为张翰举所出卖。

当代历史学者吴思认为,一个人打工雇工有工酬,流血卖命有“血酬”。那么,依此类推。一个人出卖灵魂当有“魂酬”。张翰举出卖朋友的“魂酬”,为大洋二万块以及张作霖委任的造币厂厂长之职。

4月25日,《北京晚报》发表了邵飘萍被逮的消息。邵的报界友好和新闻记者13人立即联袂往谒张学良,为邵求情。时任奉军第二军团长、风流倜傥的“少帅”,这时再也不“帅”了,他直言不讳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的字)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本人无可奈何。”说完,用手做了一个漂亮的杀头姿势。代表们始知向张求情不过是与虎谋皮,怏怏而归。

26日凌晨1时许,京师警察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随后便秘密地判处死刑。罪名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

过了3小时,也就是4月26日4时30分,一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记忆的带血的黎明来到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行刑者用马枪朝脑后射击,子弹从右眼穿出。黎明的大地就这样接纳了它自己忠诚的儿子。这个一生给人们提供了无数消息的男人,死前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个消息是,这个报业巨擘临刑前,长袍马褂,向监斩官拱手施礼道:“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0岁。

邵死后,行刑官对邵飘萍很表敬意,未及家人来到,已将其尸浮埋于永定门外。因适逢战乱,未能安葬,邵的遗体后来一直暂厝于北京天宁寺,“文革”中遭红卫兵劫掠。灵柩被毁,尸骨被扬,其留存的珍贵手稿、图书及其他遗物被抄没。遗孀汤修慧也被逐出北京,打回金华老家。这是后话,不提也罢。

我们应该记住,一份带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的报纸在《京报》创立的当天,他就在编辑部挥毫提笔,写下“铁肩辣手”四个大字,赠与办报的同仁——鼓励他们和自己一样“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这掷地有声的诗句,最终也像符咒一样伴随着邵飘萍走完困厄、流亡、缉捕、囚禁直至被杀戮的一生。

同类推荐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 珞珈兰台文集

    珞珈兰台文集

    本书收录39篇论文,主要围绕武汉大学的档案工作,展开专题研究。内容涉及到档案馆的基本建设、人员的管理,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档案的安全保管工作,档案的信息化工作以及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等。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 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

    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

    本书所关注的主要是出生在浙江、也主要在浙江以及周边江南地区从事翻译活动的文学翻译家及其翻译艺术成就。作者力图将翻译理论思想的阐述与具体翻译实践的探讨结合起来,并将宏观的研究综述与微观的翻译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力图遵循相关翻译理论以及比较文学理论中的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浙江文学翻译的成果作了客观的梳理和研究,对浙籍作家的杰出的翻译艺术以及相应的译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热门推荐
  • 绝世洪荒

    绝世洪荒

    洪荒之期,混沌一片,妖兽纵横,所过之处生灵涂炭。妖兽大军由四大上古妖帝率领,企图一举消灭人类,星元天尊开辟天道,封印四大妖帝,最终击败妖兽大军,妖兽大军溃败而逃,而星元天尊也不知去向............
  • 趋势红利(免费阅读版)

    趋势红利(免费阅读版)

    创业和转型之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互联网转型专家刘润,总结常见错误观念和实践,教你避免被陷阱吞噬。本书为《趋势红利》的增刊,用户免费阅读。
  • 哑女

    哑女

    幼小的陌桑花,因如实说了她看到的真实场面而被公安干警作为证言将她父亲陌桑判刑入狱。从此继母仇九凤不拿桑花当人养,致使小桑花与狗黄黄睡在桑树洞中......
  • 做强你自己

    做强你自己

    本书介绍了如何不被轻易伤害的十项法则,包括:做事不通多半不会说话;学会从缝里看人,半开门做事;缺乏灵活,等待你的就是尴尬等。
  • 若离开:请不要伤害我

    若离开:请不要伤害我

    是他!?难道我一定要接受这个婚姻吗?他不是出国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凌羽汐该怎么办才好……
  • 春雨如酒柳如烟

    春雨如酒柳如烟

    柳如烟与独孤山庄的七少爷独孤冷指腹为婚。她生性聪明,善武,好打抱不平。到了婚嫁之年,柳如烟前往独孤山庄,路遇神秘小镇,新娘离奇失踪,为何?一路上碰到很多蹊跷事并且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解决。嫁入独孤山庄后却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已死,独孤山庄所有女眷头发都是白色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r
  • exo与你不悔的相见

    exo与你不悔的相见

    因为是第一次写作,所以不能剧透,请多包容
  • 黑道公主的爱情

    黑道公主的爱情

    三年前离开,只为了男友的背叛,飞往英国散心认识了一辈子最要好的闺蜜三年后她们丢掉无助与懦弱她们带着强大的势力回归。在父母的耐心劝导下进入了全市最好的高中“天羽学院”。本想混过高中三年就算是对自己的父母有了一个交代。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她们在学院里被爱神丘比特射中了魔箭,找到了一身最爱的人。可是他们在重重困难喝阻挠面前爱情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呢?
  • 身未动,心已远:做都市中的心灵旅者

    身未动,心已远:做都市中的心灵旅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林语堂云:“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歌德讲:“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其实,对于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旅行,对你来说是消遣,对他来说是生活,对有些人,也许就是生命的全部,是活着的理由。带着心灵和身体一起安于途中吧!
  • 执手半生

    执手半生

    为了治疗弟弟的白血病,她把自己卖给了那个禽兽。一张契约、一年时光,她以为只要忍忍就会过去,却没想到这是她一生都过不去的坎。她逃不出他的掌控,挣不脱他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