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5000000014

第14章 《民国报》

[创刊时间]1912年4月7日。

[创办地点]天津。

[创办背景]

清帝逊位后南北议和。蔡元培等奉南京政府孙中山大总统之托,先抵天津而至北京迎接袁世凯赴南京就职。但因袁考虑到北京兵变。故未成行。蔡元培就此事在《民法报》发表《告全国文》。

该报发起人之一汪精卫等也是当时南北议和有功之臣。《民国报》便是在南北议和中产生的。

[作者蔡元培小传]

蔡元培(1868—1940),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农,一字孑民。浙江绍兴人。商人家庭出身。1892年,中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他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确立了我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宣传劳工神圣。“五四”运动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

事变后,奔走呼号,倡导抗日,并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后病逝于香港。有《蔡元培选集》。

[创刊词译文]

“国家的基础,只有靠你们奠定,共同获得幸福,与你们一起享受。”可是,后来这里有危险阻碍,你们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吗?听到的人能没有一个感到惭愧的吗?我们自己再说一说:“我们是国家的子民,只有欧洲美国国家的人民自由健康快乐,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羡慕的了,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高了。”然而,经过深入的分析,所谓“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高了”的话,是不是那种情形的说法呢?唉!是最初的原故在造孽呀!而我们自己,却空想出一个很美丽壮观的景象,像这样自感满足的幻影,是不知权衡轻重的问题啊。时今,大家一味追求党派数量的圆满,其他的就好像很不重要,这是一叶障目啊!我们越感到眼前的事情很微小,就会觉得越是微不足道,但想到眼前的事情既是那么明显,就要培养它,滋润它,如果不这样就会处在生死之间了。现在教育问题还没有提到培养的事情,培育的事情至今不办,究竟什么时候能够看到成效呢?艰难吗?有目标想法的人都感到寒心呢。看国家是应采取法律吗?与美国的制度比是艰难吗?参考法国、美国的经验吧,不然,难道我们还有独特的探索的道路吗?然而,所有这些的精髓,难道是可以用几句话就解决得了的吗?简单地说不应避开弊端的话行吗?大家说采取最重要的方法来运用。但是国民的实际情况能够与它相协调吗?整治法律,统治人民,没有标准的监督措施来与它相配合行吗?如今政党内部发生意见相左的现象,但这个射出的箭头,它所射中的鹄,难道可以遗留在另个鹄的身上吗?譬如南北和议问题,党派对于完成这个目标有分歧,难道就可以完全放弃其他的目标吗?

但我们想以竭诚之心,为国民先做个样子……同人不敏,这也就是《民国报》要问世的原因。

[焦点评析]

蔡元培之创刊词,主旨意在国家应重视“培育之事”。意思是说,如果民国建立了,但教育问题跟不上,则谈不上成功。

蔡元培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应该说是不遗余力的。

在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中,蔡元培可能是林语堂最为敬佩的一位。在《记蔡孑民先生》中,林语堂直言:“蔡先生是我所敬爱钦佩的一个人。”在《思念蔡元培先生》中,林语堂深情地说:“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这是北大同仁的共感。言下之意似乎含有无限的爱戴及尊敬,也似乎说天下没有第二个蔡先生。别人尽管可有长短处,但是对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也没有人称他为蔡校长。做北大校长也好、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好、教育部长也好,总是给人心悦诚服的。一个国家有这么一个老成人,大家总觉得兴奋一点。何以这样?因为他是蔡先生。”林语堂笔下的蔡元培,如春风化雨一般可亲,但又令人高山仰止、敬爱有加。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林语堂敬重蔡元培是可以理解的:一是因为蔡元培生于1868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长27岁,是林语堂的父执辈。二是蔡元培曾为前清进士,殿试二甲,后又高居北大校长和教育部长等要职,这不能不让林语堂推重。但是,蔡元培最让林语堂佩服的还在于他与众不同的学问人品、思想境界和胆识气概。

在五四运动中,林语堂亲眼目睹了蔡元培的风骨与胆识。凡尔赛会议将山东出卖,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在一次商讨对策的集会上,一些人言辞激烈而无实际行动,蔡元培的表现卓尔不群。林语堂说,当时他看到蔡元培雍容静穆地站起来,声音低微地说:“我们这样抗议,有什么用处?应该全体总辞职。”结果,当天晚上,身为校长的蔡元培就一人静悄悄地坐火车南下了。

林语堂是一个曾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许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化思想信仰也以“博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旨归。这种文化观念之形成当然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但蔡元培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关于这一点,林语堂在《记蔡孑民先生》一文中谈得非常清楚,他说:“谁也知道,那时的北大是全国思想革命的大本营,而北大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在蔡先生主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那时的北大前进者有胡适之、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复古者有林琴南、辜鸿铭等,而全国思潮的潮流交错,就在北大自身反映出来。”也可以说,林语堂的“融会和谐”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具有内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对于蔡元培的学问思想,许多人都给以较高的评价,但较少有人能如林语堂这样地对其推崇备至。在《记蔡孑民先生》一文中,林语堂说:“在革命元老中,我认为他比较真正认识西方思想。他书真正看,而思路通达。对西方思想有真认识是不容易的,否则班门弄斧,人云亦云而已。所以,以他的道德文章来长(掌)北大,再配没有,当然使北大发出异样的光辉。”在《想念蔡元培先生》中林语堂又说:“在他一辈中所谓有新思想新学问的人物,只有蔡先生真懂得西洋的思想和文化。”甚而至于林语堂还将蔡元培与自己一辈人比较说:“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

蔡元培是一位很有理想的杰出人物。诗人徐志摩在《就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们灵魂的自由》一文中说:“无理想的民族必亡”,是一句不刊的真言。我们目前的社会政治走的只是卑污苟且的路。最不能容许的是理想,因为理想好比一面大镜子,若然摆在面前。一定照出魑魅魍魉的丑迹。莎士比亚的丑鬼卡立朋(Cahban)有时在海水里照出自己的尊容,总是老(恼)羞成怒的。

所以每次有理想主义的行为或人格出现,这卑污苟且的社会一定不能容忍;不是拳打脚踢,也总是冷嘲热讽,总要把那三间大夫硬推入汨罗江底,他们方才放心。

我们从前是儒教国,所以从前理想人格的标准是智仁勇。现在不知道变成了什么国了,但目前最普通人格的通性,明明是愚暗残忍懦怯,正得一个反面。但是真理正义是永生不灭的圣火;也许有时遭被蒙盖掩翳罢了。大多数的人一天二十四点钟的时间内,何尝没有一刹那清明之气的回复?但是谁有胆量来想他自己的想,感觉他内动的感觉,表现他正义的冲动呢?

蔡元培所以是个南边人说的“戆大”,愚不可及的一个书呆子,卑污苟且社会里的一个最不合时宜的理想者。所以他的话是没有人能懂的:他的行为是极少数人——如真有——敢表同情的;他的主张,他的理想,尤其是一盆飞旺的炭火,大家怕炙手,如何敢去抓呢?

“小人知进而不知退”

“不忍为同流合污之苟安”。

“不合作主义”。

“为保持人格起见……”

“生平仅知是公道,从不以人为单位”。这些话有多少人能懂,有多少人敢懂?

这样的一个理想者,非失败不可;因为理想者总是失败的。若然理想胜利,那就是卑污苟且的社会政治失败——那是一个过于奢侈的希望了。

有知识有胆量能感觉的男女同志,应该认明此番风潮是个道德问题;随便彭允彝在京津各报如何淆惑,如何谣传,如何去牵涉政党。总不能掩没这风潮里面一点子理想的火星。要保全这点子小小的火星不灭,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良心上的负担;我们应该积极同情这番拿人格头颅去撞开地狱门的精神!

那么,蔡元培是成功的教育家吗?他曾把陈独秀、胡适等人拉进北大,等于是培养了民国的反叛者。北大从此不安宁了。这可是蔡元培始料不到的。

可是我们必须记住蔡元培在创刊词中说的那句自谦:“同人不敏,辄欲竭忱悃。”蔡元培并不是敏捷之人,他属于大智若愚之辈。

蔡元培在创刊词中再强调:治国治民,“取适于法制”。同样在治校方面,他也是以师法治校。他在北大校长就职典礼时,就主张“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吾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切磋之效。……”

蔡元培由一个反清复明的斗士到一个无党无派的人物,其在历史的地位当是无人比肩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所谓“泱泱民国,实符于新兴者的觉悟”,舍其还谁?

同类推荐
  •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各类大专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然则不少学校教学混乱、各执其词、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即使一些老牌院校亦显青黄不济之象。有感于此,遂执拙笨之笔,集散乱之思,拾荧光之火,尽绵薄之力。斗胆放异响之厥词,虚心集八方之斥讨,微心可鉴!
  • 麻辣典故(世界典故汇编)

    麻辣典故(世界典故汇编)

    本书讲述成语故事,并把联系得上的现实串起来,让读者记住成语,熟知许多典故的来龙去脉。全书共分古典红颜、古典病人、高人异士、好男人·坏男人、另类视野五部分。
  • 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本书就如何从发展观变革的角度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问题做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构成、和谐世界构建等。
  •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本书是对宁波市20位教育管理名家进行采访,挖掘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故事、治学理念,记录宁波教育的发展,推广一批教育管理名家的办学思想。此前“行走的新闻”已连续出版多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宁波教育界引发关注。此次的走近宁波教育管理名家是服务型教育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通过采访挖掘宁波教育特色。也是宁波首次对优秀教育工作者办学、治学故事进行集中梳理,对宁波教育的科学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热门推荐
  • 大明财团

    大明财团

    架空的一段历史,穿越客陆骏依靠先知先觉,带领大明财团在世界舞台上挥舞着刀枪棍棒,制造金融危机,控制多国中央银行。人生离不开三件事:死亡、税收和恒丰!
  • 八十而立

    八十而立

    邓友梅老,自诩“八十而立”。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虚怀若谷,谦德满怀的老作家一路行走一路自立的风骨与精气神。
  • 戒不掉爱你的毒

    戒不掉爱你的毒

    乔夕凝爱了程烁六年。可换来的却不是他的柔情蜜意,而是孩子的流失,她的身败名裂。最可悲的是,最后她发现自己竟是他人的替代品。六年的爱恋换来一次又一次刺骨的绝情,乔夕凝终于心灰意冷。然而此时,程烁却说:“夕凝,我爱的人一直是你。”乔夕凝笑了笑,“你知道什么叫覆水难收,破镜难圆吗?”当错误不能回头,他与她之间又是否能再继续前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La Grande Breteche

    La Grande Bretech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腹黑丹神:邪尊狂妃

    腹黑丹神:邪尊狂妃

    龙之逆鳞,触之则死!实力高强,势力雄厚,地位尊崇!又何惧?一声令下,百万雄师入战!千万神兽临空!还怕你个猴子会翻天?
  • 黑执事之蝴蝶叹

    黑执事之蝴蝶叹

    她,是异能者,唯一一个拥有控制蓝焰的异能杀手。生长于热带雨林。代号Butterfly,受过组织里除死之外最严厉的惩罚,也受过最高的奖励,渴望亲情,去被亲人背叛。她含恨重生在十九世纪……黑执事的世界……维多利亚。凡多姆海恩。希尔特……
  • 打劫遇到爱

    打劫遇到爱

    原本死心塌地爱着的男人,却禁不起其他女人的诱惑,伤心过度,却得到另一位王子般闪耀的男人无微不至的关爱,直到重新开启心灵,却被告知这一切都是眼前深爱的这个男人设计好的,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必须坚持走下去!
  • 能力+行动=成功

    能力+行动=成功

    成功管理学是把成功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把人的成功看成系统工程来运筹与管理、把成功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构的新学科。成功管理学把传统行为科学由纯描述性的实证科学提升为实证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现代科学,从而为现代管理学、领导学与企业家理论奠定了现代行为科学基础。它既是成功学与管理学的综合学科,也是成功学与管理学的边缘学科。成功管理模式是成功的系统工程学。在成功管理模式中,人的整体素质是成功的本质、规律、要害、关键。成功管理模式是把所有成功的必要条件按逻辑和历史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成功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成功本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成功哲学指导下的成功路线图,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 卿卿陌上花

    卿卿陌上花

    秋殇寄语不自知,奈何桥上心难耐……有谁,在对她浅浅一笑,嗜她心魂有谁,费劲心血只为取她一笑……多少次轮回皆伤,多少期待皆幻等了多久的爱,不过是梦一场。————————“为什么每一次都要伤我?”“……”“不爱我就不要给我希望”“……”“呵呵”……“她若死,我要天下为她陪葬!”
  • 帝心蛊,多情误

    帝心蛊,多情误

    她为爱背出豪门,叛离家族,只想与爱人平安相守一世;他为爱相争权势,只为还她尊贵荣宠;她要的,他没有给,他给的,她不想要;她的爱尽了,只守半生回忆;他的爱未尽,留下一生遗憾。阿诚,这人世艰难,你如何留我一人。希音,痛彻心扉,我也舍不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