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3900000012

第12章 拈花微笑何为禅(11)

慧能的大弟子怀让的语录中说:“马祖(道一)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惟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古尊宿语录》卷一)说坐禅不能成佛,是说道不可修。《马祖语录》云:“问如何是修道?’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同上)得道的方法,是非修非不修。非修非不修,就是“无修之修”。

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所谓“有为”。“有为”是生灭法,是有生有灭的,所以修成还坏。黄檗(希运)云:“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又说:“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古尊宿语录》卷三)有心的修行,是有为法,其所得亦是万法中的一法,不是超乎万法者。超乎万法者,就是禅宗所谓不与万法为侣者。庞(蕴)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古尊宿语录》卷一)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不可说的。因为说之所说,即是一法,即是与万法为侣者。马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就是说不能向汝道。不能向汝道,亦即是有所道,这就是“不道之道”。欲说不与万法为侣者,须以“不道之道”。欲得不与万法为侣者,须用“无修之修”。

有修之修的修行,亦是一种行。有行即是于佛法所谓生死轮回中造因,造因即须受报。黄檗云:“若未会无心,著相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往无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钱,权止小儿啼。故实有无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驱驱?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遭)新殃。”(《古尊宿语录》卷三)不造新业,所以无修。然此无修,正是修。所以此修是“无修之修”。

不造新业,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马祖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人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古尊宿语录》卷一)“于善恶事上不滞”,就是无心。不滞就是不着,也就是不住,也就是无情系。《百丈怀海禅师语录》云:“问:‘如何是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师云:‘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无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只是无其情系,故名无情。不同木石、太虚、黄花、翠竹之无情。’”又云:“若踏佛阶梯,无情有佛性。若未踏佛阶梯,有情无佛性。”(《古尊宿语录》卷一)

无心也就是无念。《坛经》云:“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据郭朋《坛经校释》)所谓无念,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若“百物不思”,亦是“法缚”(《坛经》)。神会云:“声闻修空住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菏泽神会禅师语录》卷一)“百物不思”,即“修空住空”之类也。无念是“于诸境上心不染”,“常离诸境”(《坛经》)。“于诸境上心不染”,即是“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此即是无住,亦即是“于相而离相”,亦即是“无相”。所以《坛经》所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实只是“无念”。“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此即是“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之义。

临济(义玄)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它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得识祖佛么?祗你面前听法底是。”(《古尊宿语录》卷四)又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同上)学者要自信得及,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只于日用平常行事中,于相而无相,于念而无念。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无修之修。

临济又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同上)人是能知的主体,境是所知的对象。道明向慧能求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道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体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五灯会元》卷二)“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什么都不思。亦无对此人之境,就是令其人境俱夺。人境俱夺,与“无”同体,谓之默契。契者契合,言其与“无”契合为一,并不是仅知有“无”。

忽然默契,就是所谓顿悟。所谓“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神会语录》)。悟与普通所谓知识不同。普通所谓知识,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悟无能悟与所悟的对立。因其无对象,可以说是无知。但悟亦并不是普通所谓无知。悟是非有知,非无知,是所谓无知之知。

《赵州(从谂)语录》云:“师问南泉(普愿):‘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趣向不?’泉云:‘拟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舒州佛眼禅师(清远)云:“先师(法演)三十五方落发,便在成都听习唯识百法。因闻说,菩萨入见道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外道就难,既不分能所证,却以何为证?时无能对者,不鸣钟鼓,返披袈裟。后来唐三藏至彼,求此义云:‘智与理冥,境与神会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遂自思维,冷暖则可矣,作么生是自知底事?无不深疑。因问讲师,不知自知之理如何。讲师不能对……后来浮渡山见圆鉴,看他升堂入室,所说者尽皆说着心下事。遂住一年。令看‘如来有密语,迦叶不复藏’之语。一日云:‘子何不早来,吾年老矣,可往参白云端和尚。’先师到白云,一日上法堂,便大悟:‘如来有密语,迦叶不复藏。’果然果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诚哉是言也。乃有投机颂云:‘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向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青风。’端和尚觑了点头。”(《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理为知的对象,境为神的对象,智与神为能,理与境为听。“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即是知对象之能,与对象之所,冥合不分。不分而又自觉其是不分,此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普通所谓知识之知,有能知所知之分,知道之知不能有此等分别,故曰:“知是妄觉。”道不属知。然人于悟中所得的能所不分,亦不是不自觉的,如其是不自觉的,则是一个混沌,一个原始的无知,一个“空顽”。所以说,“不知是无记。”道不属不知。

禅宗人常形容悟“如桶底子脱”,桶底子脱,则桶中所有之物均一时脱出。得道的人于悟时,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均一时解决。其解决并不是积极的解决,而是在悟中懂得此等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所以悟后所得的道,为“不疑之道”。

僧肇有《般若无知论》,般若无知就是“无知之知”,这种知是一种直觉。什么是直觉,禅宗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八个字说出来了。看到别人饮水,你问他是暖是冷,他回答热或是冷,这个冷热是概念是名言。其实,他所喝的水,岂止冷暖而已?自有特别的冷法或热法。这就不是概念名言所能表达出来的。必须自己饮水,才能用直觉感到它的冷法或热法。在直觉中,你的感觉和水的冷热合二为一,不分能感、所感,这就是所谓“冥合”、“契合”。

悟之所得,并不是一种积极的知识,原来亦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舒州(佛眼)云:“如今明得了,向前明不得底在什么处?如今明不得,到几时明得去,只凭么翻覆体究,也须会去。所以道,向前迷底,便是即今悟底。即今悟底,便是向前迷底。”(《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禅宗人常说: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前一片闲田地”、“几度卖来还自买”,田地本来就只是那一片田地,而且本就是你的,除此外另找田地,谓之“骑驴觅驴”。既得驴之后,自以为真有所得,谓之“骑驴不肯下”。舒州(佛眼)云:“只有二种病,一是骑驴觅驴,二是骑却驴了不肯下。你道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山僧向你道,不要觅,零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了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山僧向你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你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一事,名为道人,复有什么事?”(《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一)

于悟前无道可修,于悟后亦无佛可成。《黄檗语录》云:“问:‘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古尊宿语录》卷三)不但无佛可成,且亦无悟可得。“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马祖语,见《古尊宿语录》卷一)此所谓“得无所得”,亦谓为“究竟无得”。

所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禅宗人常说:“著衣吃饭,屙屎送尿。”平常人所做的是此等平常的事,圣人所做的亦是此等平常的事。禅宗的主要意思,说穿点破,实是明白简单。舒州(佛眼)云:“参禅换作金屎法。未会一似金,会了一似屎。”(《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此主要意思,若说点破,亦毫无奇特秘密。所以禅宗人常说:“如来有密语,迦叶不复藏”,云居道膺云:“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复藏。”(《传灯录》卷十七)密语之所以是密,因众人不会也。佛果云:“迦叶不复藏,乃如来真密语也。当不藏既密,当密既不复藏。”(《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五)不复藏的密,即所谓公开的秘密。

原来佛法中的宇宙论、心理学等,都可以说是“戏论之粪”(百丈语,见《古尊宿语录》卷二),亦可说是“闲家具”(药山禅师语,见《传灯录》卷十四)。“戏论之粪”是需要“运出”的,“闲家具”是用不着的,把这些一扫而空之后,佛法所剩,就是这一点的公开秘密。临济云:“我二十年在黄檗先师处,三度问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后于大愚处大悟,云:‘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古尊宿语录》卷四)不只黄檗佛法无多子,佛法本来无多子。《传灯录》卷十一记临济此言,正作佛法无多子。

自迷而悟,谓之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圣人的生活,也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平常心是道”,圣人的心也是平常心。此之所谓从圣入凡。从圣入凡谓之堕。堕亦可说是堕落,亦可说是超圣。(此皆《洞山语录》中语)超圣是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南泉云:“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古尊宿语录》卷十二)《曹洞语录》引作:“先过那边知有,却来这里行履。”“直向那边会了”,是从凡人圣。“却来这里行履”,是从圣人凡。

因为圣人平常所做的事,是从圣入凡,所以他所做的事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而其实并非此等事与平常人做的事不同。百丈(怀海)云:“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古尊宿语录》卷一)黄檗(希运)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古尊宿语录》卷二)庞(蕴)居士偈云:“神通并妙用,担水及砍柴。”提水砍柴平常作之,只是担水砍柴,圣人作之,就是神通妙用。

因有此不同,所以圣人虽做平常人所做的事,而不受所谓生死轮回中的果报。《百丈怀海语录》云:“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为有罪报相否?’师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无罪。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又云:‘罪若作了,道不见有罪,无有是处。若不作罪,道有罪,亦无有是处。如律中本迷煞人,及转相煞,尚不得煞罪,何况禅宗下相承,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亦无虚空相,将罪何处安著?’”(《古尊宿语录》卷一)圣人虽做平常人所做的事,但不沾滞于此等事,不为此等事所累。黄檗(希运)云:“但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无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力名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三)云门匡真亦说:“终日说事,未曾挂著唇齿,未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未曾触著一粒米,挂着一缕丝。”(《古尊宿语录》卷十五)《洞山语录》云:“师与密师伯过水次,乃问曰:‘过水事作么生?’伯曰:‘不湿脚。’师曰:‘老老大大,作这个话。’伯曰:‘尔作么生道?’师曰:‘脚不湿。’”过水而脚不湿,谓做事而不沾滞于事,不为事所累。圣人就是这样的自在人,禅宗亦称为自由人。

这是“无修之修”所得的成就。于修时,也是要念念不著于相。于相而无相,于成就时,也是念念不著于相,于相而无相。不过于修行时如此,是出于努力。于成就时如此,则是不用努力,自能如此。这不是说,因为修行的人养成了一种习惯,所以不必努力,自能如此。而是因为修行的人于成就时,顿悟“同无”,所以不必努力,自能如此。

圣人的境界,就是所谓“人境俱不夺”的境界。在此等境界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人已不是旧日的,而是从凡人入圣人了。百丈所引:“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严格地说应该说:“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人是从圣入凡,所以虽有人有境,而仍若无人无境。“人境俱夺”,是从凡入圣的工夫。“人境俱不夺”,是从圣入凡的境界。

玄学家说,圣人亦应务应世,不过是说,圣人亦能应务应世。僧肇所谓:“圣人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不过是说:“居动用之域”无碍于“止无为之境”。若此说,则圣人的玄远与其应务应世,动用之域,无为之境,仍是两行,不是一行。如照禅宗所说,则应务应世对于圣人就是妙道,“动用之域”就是“无为之境”。如此说,则只有一行,没有两行。

但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何以修道的人仍须出家?何以“事父事君”不是妙道?这又须下一转语。宋明道学的使命,就在再下这一转语。

印度禅

胡适

我何以讲印度禅呢?禅学来自印度,虽然中国禅学与印度不同,不过要懂得中国禅,须知印度禅。所以先讲印度禅,做一个引论。

关于研究印度禅的书籍,有以前香港大学校长SirCharlesEliot所著的HinduismandBuddlism,但是不幸书还没有完成,他就死了。至中国方面,我几年前有一篇文章,即《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收在:《胡适文存三集》中。

在禅宗未起以前,印度便有“瑜伽”,梵文为yoga。此字是印度文与日耳曼文的混合语,在英文中,为牛轭,引申起来,是管束的意思。即如何才能管束我们的心,训练我们的心,使心完全向某一方面走,而能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知识上发生好的结果。

同类推荐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本书是由大愿法师讲述。内容一方面是令我们学习如何消除身心的病苦,本经的修法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概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药师法门——禅。分别包括了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热门推荐
  •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本书引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故事,旨在通过一个轻松的视角来观察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差异。懂得了这种差异,再去审视西方的文化,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东方与西方观念的碰撞,将带动世界更合理地向前发展。早在1840年的那一声炮响,不仅使得中国人重新开眼看世界,还让那些曾经张狂的国人落下了“崇洋媚外”的病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我们不该妄自菲薄,毕竟,有些差异并不等于距离。
  • 離洛妖妃之帝血殇

    離洛妖妃之帝血殇

    她是云端排名第一的杀手,却穿越成护国将军府中最不受喜爱的二小姐他是帝都邪魅妖孽的辰王殿下,却忍受了十几年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当她遇到他,她才发现一切原来是命中注定,她以命换之,解他之毒,却让他此生忘了她,让她沉睡四年,当她醒来,再见面时,才发现她是他梦中一直对他笑的女子……
  • 燕北录

    燕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突破平庸:做人的10个发力点

    突破平庸:做人的10个发力点

    本书内容包括:心眼多一点、做事勤一点、嘴巴甜一点、说话藏一点、胆子大一点、筹码押一点、头脑活一点、意见听一点、观念新一点、交友慎一点。
  • 小农民做微商

    小农民做微商

    谁说微商只能混混朋友圈,谁说微商登不了台面,谁说微商产品都是垃圾,只要拥有了超级微商系统,一切都会改变!高考失败后的第二天,李小明得到了超级微商系统,从此开始了他的奇迹人生。冷艳总裁主动表白,美女班花都来倒贴,可爱温柔小萝莉非要让他做爸爸……
  • 贴身小女佣

    贴身小女佣

    新婚之夜,新郎忽然换了一个人,陌生男人将她掳走,他如饿狼般狠狠的把她压在身下:“记住,你只是我复仇的玩偶,身下的奴……”他强势囚爱,宠她上天堂更毁她入地狱,100天里,她沦为他复仇的工具,夜夜被其折磨。原来,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而她,逃脱不了,也只能拼命爱,然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和他同归于尽……
  • 我的男友是狐妖

    我的男友是狐妖

    六年前,她未婚先孕,他却狠心逼她打掉孩子!六年后,他再次温柔突袭,她绝对会让他生不如死!六年之间,她改变很多,而且身边还多了一个狐妖男友?当种种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她早已落入狐妖的爱情阴谋!
  • 唤妖

    唤妖

    东山海下,一纸绝言成念,许下大愿,他指握鎏砂,在雾霭苍茫间,渐行渐远。逆反六道三界、崩灭仙路万阶……在千夫所指之下,他被迫戴上天地妖魔中一员的头衔,几乎永远。只是一世坎坷流连,哪怕失去了所有也无悔无怨,却就仅仅是为了那时年少的一句誓言。
  • 纵使相逢应不识

    纵使相逢应不识

    十九岁时,一场交易。以为是一锤子的交易,他却从此缠着我不放;是他照顾我,疼我,宠着我;也是他羞辱我,刺激我,将我喜欢老师的事情曝光出来,让我身处舆论的洪流中,不得不狼狈离开。我恨他入骨,却也抑制不住自己对他的疯狂思念。念念不忘,必有内伤,再见到他时,我和老师在一起,而他已是闺蜜的男人。他成了我的顶头上司,日日用各种方法把我压榨的干干净净。我说:“南望,你放了我吧,都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看着我:“你叫轻轻,我叫南望,此情难忘,我都放不过自己,又如何能放掉你?”【梦里繁华落尽,此情未央,此意难忘,弦虽断,曲犹扬。】
  • 兵坚女媚

    兵坚女媚

    且看经历千年而来的古代美女如何在当今社会中淡定成长,收获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