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5700000002

第2章 儒兵家(2)

王者的做法与霸者又不同。《荀子·王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制》:“眇,尽也。尽天下皆怀其仁,感其义,畏其威也。”“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霸》:“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如是,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王霸》:“上,指法治、贤士、愿民、美俗。······一:齐一,这里作‘齐备’解。”

荀子并未忽视武力的作用,他在探索行仁和用兵的关系。《荀子·议兵》:“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继承了儒家前辈的思想,议兵常以仁义为本。面对战国争雄、兵连祸结的现实,荀子希望战争能成为统一的手段。荀子用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的事实证明:“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悦)喜。”(《荀子·议兵》)荀子较好地从理论上阐述了行仁和用兵的关系,将儒家的军事思想大大地发展了一步。

二、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荀子·议兵》)这是荀子军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荀子的这个观点,是和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赵国国君,公元前265年——前245年在位)面前议兵时阐述的。

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最关键的策略是什么?

临武君回答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行动变化,在敌人之后出动,却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关键策略。

荀子说:不是这样。“臣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荀子·议兵》)弓和箭不协调,就是后羿也不能射中微小的目标;六匹马动作不和谐,就是造父也不能驾车到达远方。人民不亲近不归服,就连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一定打胜仗。“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中的“善”字,据《群书治要》删去。王念孙说“元刻无善字”(见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

临武君说:不是这样。用兵所重视的是形势对己有利,所实行的是机变和诡诈。善于用兵的人隐蔽深远,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出现。孙武和吴起使用这样的策略无敌于天下,难道一定要靠人民归附吗?

荀子说:不是这样。我所说的,是“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荀子·议兵》)用机变诡诈的办法去偷袭跟事先惊动仁人然后进击,是一样的。再说,仁人治理十里大小的国家,他的耳目就会达到百里之远;治理百里大小的国家,他的耳目就会遍及天下。他就一定能耳聪目明,及时警戒,而且团结同心,如同一个整体。“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荀子·议兵》)列成直阵,就好像莫邪宝剑的长长的刃,碰到它的就会折断;摆成锐阵,就好比莫邪宝剑的锐利的锋,抵挡它的就会崩溃。列成圆阵或方阵按兵不动时,就会坚如磐石,触犯它的就会受到摧折,溃败披靡而退却。再说,一个暴虐的国君,他跟谁一起来作战呢?所以仁人治国,国家就日益强盛,诸侯先顺服的就平安,后顺服的就危险。

荀子还把国君是否爱民和战争的胜负直接联系起来。《荀子·君道》:“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在战争问题上著名的观点。看来,荀子关于“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的思想,同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的思想,是关于战争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战争是活人之间的斗智、斗勇、斗力,而这种战争又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仅有“人和”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良好的阵地、有利的天候、便利的交通、指挥员正确的指挥,等等。用兵的关键策略,我认为临武君的意见优于荀子的意见。

三、王者之兵的治理

荀子把军队分成三类:成就王业的“王者之兵”,成就霸业的“和齐之兵”,成为强者的“盗兵”,盗兵又称为“干赏蹈利之兵”(《荀子·议兵》)。荀子推崇的是“王者之兵”。因此,荀子把军队的治理情况也分为三个层次:“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效功,检验战功(参考杨倞说)。推崇礼义而检验战功,这是最好的;慎重地对待爵禄而看重气节,这是次一等的;把战功摆在首位又轻视气节,这是最差的。

在这一节,我将着重探讨荀子关于王者之兵的治理方略。

荀子认为,军队的强弱是有征兆验证的。《荀子·富国》:“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将率:率通帅,将帅。即是说:国君不尊崇礼义,兵力就弱;国君不爱护人民,兵力就弱;说话反复无常,兵力就弱;将领没有指挥才能,兵力就弱。为了使王者之兵强大,荀子提出了总的方略:“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荀子·议兵》)即根本在于大王,将帅问题只是枝节。荀子治理王者之兵的具体措施是:国君要贤明,隆礼贵义,隆礼效功,好士爱民,政令有信,民心齐一,赏重刑威,器械装备坚固完备便于使用,慎重对待战争,权力集中。《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之劲矣。······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则兵劲城固,敌国案自诎矣。”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王制》:砥砺作“训练”解。剸同“专”,专有,独占。诎同“屈”。即是说,要使政治公平允当,措施缓急得宜,教育和训练百姓。这样做了的时候,兵力就是天下最雄劲的了······刑罚政令公平合理,老百姓和睦相处,国家的风俗合乎礼义节制,那就兵力强劲、城垣坚固,敌国自然就屈服了。荀子治理王者之兵措施的核心是礼,但也有利用刑赏、加强兵革的法家主张。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军事思想。

荀子进而分析了齐、魏、秦的治军制度,以此论证他的治理王者之兵方略的正确。

《荀子·议兵》:“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首,敌人首级。赎,疑当作‘赠’,形似而误(依高亨说)。锱,八两为一锱(依杨倞说)。无本赏:此句语意欠明晰,各家解释不一。大意或者是:齐国看重战士个人勇力和武艺,斩首即有赏,而不问整个战役是胜是败。无本赏,即没有以战役胜负为评判基础的赏赐;正如杨倞说的:‘斩首,虽战败亦赏;不斩首,虽胜亦不赏。是无本赏也。’”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荀子·议兵》)魏国的战士,按一定的规格来挑选。试验合格的就免去全家的赋税,给他好的房舍田地。几年之后这些经过挑选的战士体力衰减了不合格,已经给予的各项待遇都不能随意剥夺,重新挑选时还是原来的做法。所以国土虽然广大,税收却越来越少。这实在是危害国家的军队。

秦国用来养活其人民的物质条件非常刻薄,而役使人民却非常严酷。用权势胁迫他们,用艰难的生活使他们感到痛苦,用奖赏来诱惑他们,用刑罚来逼迫他们,人民如果想求国君给予一点好处,除了作战就没有别的出路。使人民处于困境而役使他们,作战胜利然后赏赐,“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征),故四世有胜。”(《荀子·议兵》)这不是出于侥幸,而是由于有一定的方略。

荀子最后总结:“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荀子·议兵》)

荀子特别强调仁义和礼治在治军中的作用。他认为,仁义和礼治是强兵的根本。

李斯问他的老师荀子:秦国四世保持胜势,兵强海内,威行诸侯,它不是凭仁义做到这一点的,只是靠着怎么有利就怎么做的手段罢了。

荀子说:这不是你所了解的。你说的有利,不是真正的便利;我“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荀子·议兵》),即我所讲的仁义,才是最大的便利。“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荀子·议兵》)秦国虽然四代都保持胜势,可是仍然担惊受怕,经常忧虑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倾轧自己。“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本统,前行素脩。”章诗同《荀子简注·议兵》:前行素脩,“指平日一贯施行仁义。前行,前已行之。素脩,素已脩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即是说,这叫做衰乱时代的军队,是没有仁义做根本做指导的。所以成汤的放逐夏桀,不是从鸣条大战把他打败了才放逐的;周武王的诛杀商纣,也不是由于甲子日的牧野之战才把他打败了的,“皆前行素脩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汝,你)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荀子·议兵》)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前行素脩,谓前已行之,素已脩之。本,谓仁义;末,谓变诈。世所以乱,亦由不求于本而索于末。”

同类推荐
  • 逆战之匹夫逆袭

    逆战之匹夫逆袭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弱者的坟场,强者的战场。战斗吧!
  • 孙子兵法(大全集)

    孙子兵法(大全集)

    《孙子兵法》,也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
  • 《星际:人族的崛起》

    《星际:人族的崛起》

    星际争霸的小说,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虫群,这里有拥有着高科技的星灵。在两个大势力面前,人类显得是那么无助。但是我们还有坚强的意志。扛起手中的枪,子弹上膛。保卫人类最后的家园。为身后的亲人,父母建立起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是人类,我们要做我们该做的事。那就是人类崛起。我们是战士,我们手里还有子弹。我们不能后退。
  • 热血军迷:野战军体质锻炼手册

    热血军迷:野战军体质锻炼手册

    本书介绍了野战军士兵的身体衡量标准及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包括体能锻炼的组成、体能锻炼的3个阶段;关于心肺锻炼的项目和具体方法、肌肉锻炼的项目和具体方法、力量锻炼的项目和具体方法、柔韧性锻炼的项目和具体方法、平衡能力的项目和具体方法;最后介绍了各国特种部队的一些特种训练内容与方法。
  • 无可替代的人

    无可替代的人

    危机时刻我们不属于任何人,我们属于这个国家,因为我们穿着军装
热门推荐
  • 法医娘子状元夫

    法医娘子状元夫

    现代女法医曲明姝穿回北宋,嫁给神童状元晏子钦,从此:大忽悠属性全开,把小丈夫骗的近不了身还团团转;法医金手指全开,小丈夫一改高冷脸,五体投地求指教;历史金手指全开,知道大体走向,规避官场风险。然后,明姝惊恐地发现,小丈夫长大了,贱笑着磨“刀”霍霍向媳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洞神八帝妙精经

    洞神八帝妙精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骚年群领天下

    骚年群领天下

    在2050年的地球,流行这一种流感,这种恐怖的流感迅速蔓延,人们惊慌失措,在这场死亡的召唤面前,黑道组织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想要争的这场流感的主权。在这个黑道上有4个少年被称为灵蛇之主,4个少年因最后的争夺不幸全部死亡。而这时的幽玄大陆上4个名门的4个婴儿齐齐出世。4位少年就这样魂穿去了这幽玄大陆里,看4位杀手的傻逼魂穿的惊喜一面。。。。。。
  • 我的世界创世神之战

    我的世界创世神之战

    在我的世界这个游戏中,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创世神的争纷,人类的起源,世界的形成,每个游戏中的人物都是由此而来,MINECRAFT创世神的故事即将开演。本小说在创世中文网发布,其他均为盗窃作品,请勿观看,谢谢合作,比尔布朗向您的配合表示感谢!
  • 末代公主荣寿

    末代公主荣寿

    她是慈禧皇太后的养女,恭亲王奕訢长女,身为郡主却破例晋封为荣寿固伦公主,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位公主。她当面批评慈禧打扮妖治,调和慈禧与光绪的矛盾,安排慈禧光绪的丧事,满清倒台也余威仍存。她的夫君在属于她之前,已经是试婚格格的男人。她被心爱之人视作不供戴天的灭族仇敌。
  • 鬼亦有道

    鬼亦有道

    凡尘少年,遭遇不幸含冤而逝,于地府见证一场仙战,本应魂飞魄散,不入轮回,但得其中一魔修之记忆和传承,重入凡间,夺舍修士,自此踏入生死由命的修真寻道之路……
  • 绝世拳霸

    绝世拳霸

    郑重声明:喜欢看小白的不要进来,鄙人不欢迎!【起点第五编辑组】作品泰森的格斗能力有多少?天拉,竟然只有可怜的11李小龙当然最厉害,他的格斗能力值高达87,不过,我们的主人公却有998究竟是现代的高科技格斗术厉害,还是古代的绝世武功强悍?一个好的主人公,应该象一个孩子一样,慢慢长大,所以,慢热想必大家也能接受的吧本故事属于成长型,后面将有更多新奇的元素等待着大家挖掘小刘出品,精品品质以记者的职业道德保证完本绝世拳霸”读者群:50341262谢谢大家的支持,请提出批评意见。天气冷了,记得多加衣服,熬夜的时候多喝点开水
  • 一品易容师

    一品易容师

    人前她是从容冷情的一品易容师,人后她总是犯二的被师傅欺负。当封印逐渐减弱,力量点点恢复,尘封的记忆回归,她终究将腹黑师父死死压住。师父乖乖束手就擒吧,天界算什么。联手一起掀了那九重天宫,看他们还如何嚣张!枯颜一梦,凰归九天!(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初恋刻骨铭心

    初恋刻骨铭心

    初恋是每个人生的经历,它是纯洁、羞涩、美好的,但初恋往往很多时候失去的比在一起的要多,这个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加任何修饰,是我的一些经历,决定把它写成一本书,故事内容围绕着主题跟初恋有关,是大多年轻人在初恋时容易失去自我、容易犯的一些错误,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写成一本书,希望大家抓住自己认为对的感情在不伤害父母与亲人的同时抓住那份纯真,那份美好、那份我们铭记在心的初恋。19岁的小瑀迷茫的走入社会,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孩,在经历了父母阻止,她们的执念又走在一起到最后各为人妻、人夫、是现实打败了爱情还是老天注定缘份已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为了加强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