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0800000049

第49章 毛泽东与地名文化

盛仰红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本文仅就他对中华文化图籍圈的地名知识略作介绍。

毛泽东很喜欢谈论人文地理,就其历史渊源、人文掌故、风土民俗和名人有关地理的诗词,说古道今,如数家珍。可以说,环视古今中外,还很少能找出一位政治家像他那样熟悉自己国家的人文地理,而谈吐自然,应用自如的。

“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

毛泽东喜欢读地图。

他什么时候接触到地图,语焉不详。但可以推理在辛亥革命前后已是开始了。

1913年,毛泽东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它是张挂在墙上的,估计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或中华书局印行的教育挂图。他开始接触世界,发现原来中国是这么大,世界更大。

当时舆图始兴,启发民智,毛泽东已经能运用地图。

据他的同学萧三回忆,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每天都要上阅报室看报,他看报必备地图于旁,便于对照、查阅地名,强化自己的地理知识,这也养成了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

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的一生很少离开地图。

在战争年代,他也和军用地图打交道。

但他日常经常过目的,是人们通常备有的简明中国地图。

建国后,他的中南海菊香书屋藏书室,就有几种地图册,其中为他心爱的就是一部《申报大地图》。

这是30年代初,史量才聘请高手能匠设计出版的,详细、准确,通常被视为是旧中国留下的最好中国地图集版本。

1934年,毛泽东参加长征,在湘南也曾搞到一册,他自称:“以后打仗行军还时常用它。长征中它给我帮了不少忙。”

当时红军指挥员很少有军用地图,辨明方位,识别地理,就只好用常人所用的普通地图集了。因而当1953年,他见到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林一山也有一册,如老友重逢,很兴奋。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多次离北京外出视察,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是他随身携带图书的必备两种。

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安徽诸地,就带了一册金擎宇编纂的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他在地图页中,用红笔、蓝笔、黑笔画圆圈、角、直线、连接线等多种标记,这些都是他为建设地区所留下的思路轨迹。

众所周知,毛泽东爱读历史书,也喜欢说古谈今。他也将地图对照史事。他说:“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为了寻找东汉末期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征辽东乌桓归来途经的碣石山的位置,他找来了今日的地图寻找所在的方位,或许由于这些因素,激发起毛泽东想编制一册历史地图册的念头。

他对吴晗说,要有一册历史地图。

吴晗是历史学家,当然有同感,于是提出以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绘制的《历代舆地图》为蓝本进行绘制,并推荐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持。

毛泽东同意了。

谭其骧此后鞠躬尽瘁,几乎为它的问世花费了后半世精力。90年代初期,我亲聆他谈及此事,这部拥有10册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本来是可以及时付梓推出的,毛泽东也能够看到它,就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以致倡议者在逝世后的几年才问世,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

毛泽东重视地图,也兼及旁人,他在与周围警卫员进行文化教育时,也要他们懂得地图的功能。1954年,他在浙江杭州问张仙朋:“杭州是哪个省?”“你现在就去看地图,回来我再考你。”他也问过蓝保华:“都安靠近什么地方?”使他们由表入里,通过熟悉地名,认识自己的国家和家乡。

毛泽东看地图,谈地名,并不是仅浮于纸面。江山如此多娇,他往往设身处地,赞扬祖国大好河山,像说“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米脂风光好,出皇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处处离不开中华锦绣大地,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也引起他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

每到一地,必先阅读地方志

毛泽东有读地方志的嗜好。

中国地方志有省志、府志、县(州)志以及其他的专志,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一个地区的方志,也就是本地区的百科全书,因此一部地方志,就是该地区有多元功能的经世致用之书。它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个贡献。

毛泽东很懂得地方志的功能。

他每到一地考察,先要做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寻找该地的地方志,即使是旅途劳顿,也要挤出时间,甚至挤出睡眠休息挑灯夜读。

毛泽东最初接触是什么方志,没有见于文字记载。1910年他从家乡韶山走到了湘潭县城附近的东山学校;在学校图书室他读了很多书,是否有自己家乡的方志?

现在有记载的,是他在1917年湖南游学路过安化所读的《安化县志》。也许在此时前后,他也读了其他几部相关方志,如《宁乡县志》、《衡山县志》。

但无论如何,我们大致可以推定,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已养成了读志书的习惯,即每到一地必读方志。

现在见有记载的:

1929年,他在红军下井冈山进入闽西南时期,在长汀读《汀州府志》,在龙岩读《龙岩县志》;

1930年,在红军占领江西兴国后,即从图书馆找来了《兴国县志》;

1933年,当瞿秋白职掌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时,从瑞金图书馆寻到一部清版《瑞金县志》,虽然缺了一册,但奇货可居,仍让他感到莫大的兴趣,取来仔细阅读。

长征途中,毛泽东在匆匆行军中,还让部属帮助找寻有关的方志。据黄有凤将军回忆:那时我在毛泽东身边当机要秘书,每攻下一个县城或是每到一个重镇,他都让我们这些身边的同志为他收集县志和地方志看,一看就是大半夜。

当时的毛泽东为了轻装行军,遵循全军决定,将过分的辎重,瓶瓶罐罐,以至马列主义书籍也都丢掉了,但随身仍携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的就是沿途收集的地方志。由是他对要走和正要走的所在地区的山川地势、关隘险要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了若指掌。他真堪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战略家,以至令当时的兴国少共师政委萧华将军钦佩不已。30年后他写《长征组歌》,就颇有感触地写了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建国初期,毛泽东有更多条件读地方志了。在此期间,他如饥似渴,读了很多地方志。

1950年,毛泽东和西康省委书记、省长廖志高谈话时,对西康地区的开发活动介绍得头头是道,致使西康籍廖志高也自愧不已。他原来已读了该地的方志。

从此之后,毛泽东几乎年年有一次或几次外出视察。他确实是每到一地,必先阅读地方志。浙江方志办公室主任魏桥教授告诉我:1952年毛泽东初次到杭州就索取地方志,以后他每年赴杭州,都要读地方志,直到1975年2月他最后一次到杭州。

毛泽东勤读地方志。因为读方志,也是一种社会调查的方式。

毛泽东一生读了很多部地方志,它包括有他到过的地区的地方志,也有他没有到过的地区的地方志。

生有涯而知无涯。但可以说,毛泽东是本世纪方志读得最多的一位政治家。他对地方志有很高的评价。1941年8月,由毛泽东签发的《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在关于收集材料的方法条例中,就列有“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项目。1958年3月,毛泽东又在成都会议上号召各地写地方志。盛世修志,此后就有不少地区组织人员编撰。近十年里,蔚成风气。

善于应用地名文化

毛泽东很喜欢历史地理。

少年毛泽东就爱读两部史学著作。这两部文化巨著令他心向往之。

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写了纵贯1400年的中国政治史和军事史;

一部就是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它叙述了神州大地的古今人文地理。

毛泽东读了一辈子的《资治通鉴》,据称读了有17遍。

毛泽东也读《读史方舆纪要》,他读了多遍《纪要》,了无倦意。据说50年代初期,毛泽东视察南方,来到上海,听说上海图书馆保存有一部顾祖禹手稿,非常感兴趣,还特地调阅。

毛泽东的地名知识,也有来自《纪要》的。当然,更多来自他勤奋的读其他有关书籍,也包括他的“每事问”,就地作调查。他在石家庄审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天外出散步,见到一座山就向老乡请教:“这座山叫什么山?”“为什么叫抱犊山呢?”在安徽安庆问讯:“独秀山是因陈独秀而得名,还是陈独秀因山而得名?”到东北考察,就问“抚顺为什么叫‘抚顺’”。

中国地名很多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毛泽东很善于应用地名文化,也将它作为联系群众、教育干部的纽带。

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和人们初次见面,总离不开询问其籍贯,然后涉及到地名来源、文化内涵。像对师哲说:“你和司马迁是同乡”,“你是关云长的老乡哟”,“卢俊义还是你的老乡呢”,等等。

通常更多的是介绍地名来源,以此给神州大地的地名增添了丰富、生动的故事。1952年10月,毛泽东在江苏徐州,他说:“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东、西、南、北的咽喉要道。”在飞机上,谈及元萨都剌《徐州怀古》时说:“这首词牌叫《木兰花慢》,原题是《彭城怀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个传说活到800岁的彭祖的家乡。”1958年8月,他初到河南商丘就说:“商丘是原归德府,古宋在这里建过都。”1958年3月,在和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谈到引黄济汾水利工程时,突然问:“你们山西有个闻喜县,你知道为什么叫闻喜?”“汉武帝乘楼船到了这里,正好传来在越南打了胜仗的捷报,汉武帝就给这地方起名为闻喜。汉武帝那时就能坐楼船在汾河上行驶,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1958年10月,他在接见豫北地、县委书记时,对济源县委书记说:“济源有个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的地方。”1964年3月,河北水灾。灾后,毛泽东第四次视察河北,他问衡水地委书记:“衡水是历来遭灾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叫衡水这名字吗?”地委书记答不上。毛泽东说:“衡水就是洪水横流患难于中国之意,这是禹王之事,史书上有载。”

毛泽东好学深思,有时甚至还对若干地名由来推理,或提出问题,比如:

有大城必有小城;

有双城必有单城;

有内黄应该有外黄;

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相称。

不以人名作地名,“我也不搞我的毛泽东路”

毛泽东也为纯洁地名文化作出很大的贡献。

我们综观历史地图,中国地名以至世界地名,很多是以人名充作地名的。比如古代中国有禹县、秦皇岛,现代有中山、志丹、靖宇;前苏联有列宁格勒、古比雪夫,美国有华盛顿;甚至街道也有命名,如长春斯大林大街、天津罗斯福路。但是,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提议,全会决定禁止用中国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没有的,从此开始了中国再也不出现用人名作地名。它是新中国地名一大特色。

据传有年晚秋,毛泽东和柳亚子乘坐轿车急驶在上海的中正路(后改名为延安路)上。柳亚子向毛泽东建议,将中正路改名为毛泽东路。毛泽东笑道:“1949年我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制定了不祝寿,不送礼,不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等几个规定。我们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时刻提醒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戒骄戒躁,一刻也不要忘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主席,更要模范地遵守党的规定呀!”毛泽东拒绝了以自己的名字为路名。这件事,若干年后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又再次提及,他说当时就坚决表示,“我也不搞我的毛泽东路”。而在1953年8月,他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重申六点,其中之一就是“不以人名作地名”。两次三番地反复告诫全党全国不得以现代人名为地名、街名。

毛泽东也很注意纯洁地名,在他主持下,建国初期对那些自明清至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睦邻的地名,如迪化、归绥、镇越、安东、镇南关等,都作了更改或恢复原名。

同类推荐
  • 胡雪岩那些事儿

    胡雪岩那些事儿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发迹,成为名满天下巨商富贾;慈禧太后赏其红珊瑚顶戴与黄马褂,红顶商人名扬天下。 “白话历史”的写作手法颠覆了原来死板、索然无味的历史人物。 不爱红妆爱历史,80后美女作家杨秋丽,为您奉上一道全新历史美餐。
  • 20位管理巨匠之设计人生

    20位管理巨匠之设计人生

    本书重温顶尖管理巨匠们的光学思想与经典著作,领悟他们精辟而深邃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之光,必将指引着我们的理想与将来。
  • 元朝那些人

    元朝那些人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曾国藩成功全集

    曾国藩成功全集

    曾国藩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竞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后人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即使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本书从修身、处世、治国、治家、识人、用人、为官、养生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本书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曾国藩的权威资料,是喜欢曾国藩的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值得大家珍藏!
  • 千古一相:管仲传

    千古一相:管仲传

    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智慧、有现实启迪意义的佳作。全书故事情节完整连贯,场景细节生动丰富,人物对话和独白口吻传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史专家陶文鹏作者对传主有着特别的喜爱与深入的了解,因而能以翔实的史料、舒朗的叙述、畅达的文笔,描述了一代名相管仲虽出身低下,却依靠自身努力成就不朽功业的辉煌经历:助齐称霸、诸侯结盟、晚年荐才,以及整饬吏治、推行法治、重视商业、发展经济、民本思想等,凸显了管仲作为一个改革家兼思想家遗泽后世的风范,还原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名相形象。
热门推荐
  •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惹火甜妻:总裁大人,别傲娇

    惹火甜妻:总裁大人,别傲娇

    霍家大少的小媳妇儿竟然趁夜跑了!3年后再遇,她见到这男人就想跑,死活不肯回霍家,谁知霍家大少使出十八般武艺连哄带骗把自己媳妇儿哄回家!“总裁大人,求放过,我们不熟!”霍少漫不经心“结了婚,领了证,一辈子足够你熟悉的了。”
  • 忘杨异事

    忘杨异事

    他是拥有潘安外貌、惊人智商的推理奇才,偏偏遭遇了一个优柔寡断、唯唯诺诺的白面书生,并搅和进他家的案子中。多年前,洛阳何府一名年轻小厮,被人发现吊死在宅院的井棚上。此后,午夜时分,常有人听见死去小厮佩戴的铜铃声,忽近忽远;走在夜间无人的回廊,还隐隐能听见惨烈的尖笑……事隔多年,何宅大小姐生辰当日,离奇暴毙。书生惠若林为找寻外甥女的下落,委托了推理奇才周忘杨。一系列的骇人事件开始频频出现。洛阳郊外,食尸草内惊现人骨!四肢残损的诡异女孩、貌合神离的何氏夫妇、神出鬼没的古怪管家、半路失踪的仆役夫妻……重重凶气逼近何宅,随着周忘杨的介入,诸多恐怖谜底将一一揭开。
  • 诡村(上)

    诡村(上)

    陕西关中这个地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为十六朝古都,这里民间流传着“江南才子关中将,陕西黄土埋皇上”的说法,而一些诡异的事件跟它厚重的历史一样,成为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五叔”、“五爷”是阴阳世家“任家”的后人,在祖传的职业之下,成为阴阳先生,又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灵异之旅……
  • 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

    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

    全诗选取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许多重大或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吟唱对象,约有数百位人物相继登场,或主或次,或详或略,或独立成篇或相携亮相。约有数百件或政治或经济或军事或文化或科技等各方面重大重要或作者认为有必要叙写的事件纳入其中,共襄情的盛举,共织歌的经纬,共同演绎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故事。
  • 巅峰仙途

    巅峰仙途

    宋征,21世纪一个普通游戏玩家,在一次事故中,竟然穿越至游戏世界里面!当他醒来时,睁开眼看到的,是一位清纯的妹纸,此后,人品持续爆发……升级,打怪,夺宝,把妹,扮猪吃老虎,且看宋征叱咤风云,踏上巅峰仙途!
  • 羽翼画魔

    羽翼画魔

    蒋羽总是在反复做着一个梦,神奇的是新转来的同学司空墨羽也梦到了同样内容,两人一同寻找着事实的真相,却不想牵扯出人、神、魔三界之间的因果。究竟是谁的错?究竟是谁错过了谁?此生是否还会重蹈覆辙?谜底即将揭晓......(QAQ简介无能,请原谅)
  •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作为一位文学教育家,周立波在文艺教育战线上是革命文学新人的良师,是从延安走向全国的大批青年革命文艺战士的辛勤培育者之一,是包括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内的延安鲁艺同学们永久怀念的授业之师,是学识渊博、深谙艺术真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教育家。正是在周立波同志的帮助与带动下,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文坛群星灿烂,佳作连连,出现了新中国文学流派——“茶子花派”享誉一时,至今绵延不绝。周立波由此被誉为当代湖南文学之父!
  • 身世迷离:南宫少爷追妻记

    身世迷离:南宫少爷追妻记

    (此坑已弃,请勿进入,对不起读者们)她,苏落雪,明明是21世纪的天才大小姐加无敌杀手,却是因为去执行一个任务而穿越了。他,南宫泽,是夜国人人尊敬的太子殿下,却是因为一颗毒丹与她相遇了。某女来到这个异世界还没多久就又被反穿越回去了。搞什么!?自己反穿越就算了,还带了一个超级大醋缸回去!看南宫少爷如何在现代世界中俘获苏大小姐的心?这个现代世界玄幻了?那看我苏大小姐如何称霸这个世界!灵兽一堆,嗯哼,收服!小三一堆,嗯哼,咔擦!
  • 救世主异世剑圣

    救世主异世剑圣

    未来世界,游戏人生。少年误入死亡游戏,为使更多的人活下去,他选择了紧握手中之剑。纵横千里,独战天地,只为守护心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