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97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诗歌文本细读”是什么意思?目前学术界对诗歌文本细读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教学方式;二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批评和研究的工作程式与范式;三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阅读态度。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主要是第二种理解。这种理解主要来自于英美新批评的读诗理论与实践。

说到读诗,人们往往认为就是用眼睛看印在纸张上的一行行文字,就是一种通过视觉阅读活动而理解语言文字思想和感情的思维过程。古代儒生把读诗诗意化,“把卷沉吟过二更,依然有味是青灯”。照这样说,读,就是在日光下或灯光下看诗。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他干脆把读书叫作“观”,把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叫作观文者,披文入情就是披览文字,从文字表达的“波”追溯作家内心的那个“源”,进入作家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深究起来,以上说法并不精确,并不全面。其实,文本之“读”,特别是文学文本之“读”,包含了“看”和“听”,即视觉与听觉两种接受方式。文学文本传达到接收者那里,一种可能的途径是经由讲说或吟诵让接受者听到。古来民间说唱故事,现代的诗歌朗诵会、广播电台里的文学节目,就是实现这种途径的方式。相比过去而言,近年来,说书、朗诵活动减少了。文学接受最常见的,的确还是读者阅读用语言文字符号书写和印制成的文学文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听”在文学文本阅读中无足轻重。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听和吟诵的作用。因为语音、音节和音调是文学 文本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都很重视语言的音韵协调。读者在用眼睛看书的同时,还需要动员内部听觉。精确地说,无声为“阅”,有声为“读”。读,才能感受作品的音位层次。所以,细读中的“读”读的是文学文本,是运用视觉和听觉把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一种接受过程,一种心理情感再现和还原接受的过程。

读,有快慢和粗细之分。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出众,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们读书“五行俱下”、“七行俱下”,或说“一目十行”,这都是说他们读书速度之快。在文学受到高度重视的南北朝的齐梁时期,据《南史》记载,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本传说编《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这些都是夸张之词,不过是形容那些人天资出众罢了,不可信为实有,更不可效法。文学欣赏和文学接受还是要用真工夫、笨工夫。所谓真工夫、笨工夫,首先就是慢读、细读、熟读和反复地读,这是古今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共同的阅读经验。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都说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知道,“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破”字,有的注释认为是反复阅读使书页卷折、破损,类似于孔子读《周易》

“韦编三绝”,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筋都磨断了。天资卓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又说: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诗云: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些主张细读的良言都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大文豪歌德说:

“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正如我经常翻阅版刻的意大利画师的作品一样。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 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歌德这样认真地细读前人的作品,所以他能够远远地超越前人。才华卓异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是一位着名的“红迷”,她写有《红楼梦魇》一书。

张爱玲真不愧是语言的巧匠,她把“梦”字一字两用,与前两个字连接是书名,与后一个字连接,表示对《红楼梦》真是着了魔,必须要吐出这一篇“梦话”。她有所讽喻、有点自得地在自序中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长处,但是只要是真喜欢的,就会什么都不管,这一本不厚的书,竟把十年工夫“掼了下去”。她还说,学者做考据是站着看《红楼梦》,等不及坐下来,而她呢,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了,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一点的字会自己蹦出来。所以,她能“在无意中”发现不同版本的异文,连红学大师也不见得能做到对文本如此稔熟。她在《红楼梦魇》的《红楼梦未完》一篇讨论“壬子木活字本”时说:

“此外尚有异文,我也是无意中发现的。胡适先生晚年当然不会又去把《红楼梦》从头至尾看一遍,只去找乙本的特征。”凭着感觉、记忆就能看出异文,熟悉到如此程度,字句、人物、场景时刻在心头盘桓,自然会有深刻的体验。细读,就是不要“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

“细读”的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我们这里讨论的细读,不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不只是一般的要求读书的认真细致。

“细读”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以及文学批评界的新批评派提出来的,他们对细读作过详细的甚至有些烦琐的解释;他们还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细读的范例。本书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英美新批评派及细读法的启发,对新批评细读理论和细读法的介绍与评述,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我们所讲的远不限于新批评派这一家,即一种诗歌批评和研究的工作程式与范式。我们也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细读批评观念,实际上,在被人们称为新批评派的学者之间,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本书在这里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法,还会展开说明我自己对文学文本细读的全面理解。我们要讨论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与分析的态度、教学模式及工作程式。当然,对新批评的细读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论述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所以,本书的上编便集中笔墨介绍和评述了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和文本细读理论的产生、来源、内容、特征和得失。我把它称为“理论篇”。

同类推荐
  • 燕台随笔

    燕台随笔

    这是一本别具一格又不同凡响的随笔。它只有八章、六十篇短文,但它的题材是多样的,有政治随笔、思想随笔、研究随笔,也有传统的游记和亲情文章。它的写法是多变的,有的是一泻千里的滔滔政论,有的是心思缜密的论说,有的又是潺潺流淌的美文。而不论是何种题材和笔法都是照亮人心的一束阳光。
  • 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

    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

    《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主要写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来中国,中国人到西方,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些什么。为什么集中写20世纪上半期?因为下半期这种交流停止了,虽然因此而神游者反而越来越多,例如萨特神游“文化革命”的中国。
  • 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

    慢慢相爱:刘晓鸥作品集

    一本适合在午后的阳光下,伴一盏香茗细细感受的美文集。作为一本美文精选集,本书包含了作者对温暖亲情的记述,对少年时光的追忆,对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的探讨和思索,以及旅行在外行走中的种种见闻和感悟。
  • 卿言卿语

    卿言卿语

    《卿言卿语》作者以“一介草根、随意领悟、走笔文字、快乐生活!”的心态,让读文字的人感悟到生活中的种种,她的文字,朴实不华丽,真实不造作,题材小而给人的体悟却深。亲情、友情、爱情皆入文章,家事、小事、世事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呈现着生活的醉美,读着亲切,回味醇浓,字里行间处处弥散着生活的清香。
  • 中华歇后语(第二卷)

    中华歇后语(第二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热门推荐
  • 豁达:人生何必患得患失

    豁达:人生何必患得患失

    在生活当中,人人都能以不同的角度理解豁达的涵义,人人都在用心追求豁达大度的意境。然而,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成为一个豁达的人。其实,一个人的快乐并非因为他拥有的多,而在于他计较的少。从今天起做一个豁达的人,宁静淡泊,正视人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望天上云卷云舒。从现在开始不较真,不纠结,不拧巴,愿自己开心;从现在开始不悲伤,不畏惧,不放弃,给别人快乐。
  • 明朝宫廷秘史

    明朝宫廷秘史

    本书以明代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依据,运用生动的笔法,再现宫廷中帝后臣妃的悲欢离合和宠辱浮沉,暴露封建宫廷的荒淫糜烂和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 狼王的暖妻

    狼王的暖妻

    到草原搞个外拍,居然捡了只狼崽,从此走上催悲的奶妈之路!因为它,她没车没房没人要,连备胎都被他“赶尽杀绝”,她一怒之下将它送回草原。一天在家门口捡到一个绝世帅哥,帅哥凶悍来袭,各种暖昧调戏勾搭,两人在床上滚了几圈,一觉睡来,发现身边睡着的竟然是只大尾巴狼!
  • 传承之巅峰至尊

    传承之巅峰至尊

    陆浩然,本是地球一个普通宅男,偶然被一位神界大能选中传承功法,送到修真界苍穹大陆,从此,一段轰轰烈烈的旅程开始了。“我不喜欢凌驾于人,更不喜欢被人踩在脚下,”陆浩然指着上空的星斗,不知在与谁对话。“若你以为我只能走到这里,那就大错特错,在这条通天大路上,谁也无法阻止我前进,哪怕是我自己也不行。”
  • 快穿之寻夫之旅

    快穿之寻夫之旅

    穿越层层位面,只是为了寻找那个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夫君,不懂什么系统君的古人,看小小古代女子怎样在不同位面中找到属于自己夫君的灵魂碎片!
  • 戊戌喋血记(下)

    戊戌喋血记(下)

    1898年,满清皇朝已风雨飘摇,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年轻的光绪皇帝大胆颁布“定国是诏”,锐意变法维新,谭嗣同作为国家栋梁应诏进京了……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宏富,史料最翔实、叙写最详尽的描写戊戌变法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再现了1898短短一年中,发生在腐朽皇朝的所有大事件:中日海战、公车上书、强学会、百日维新、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权贵亡命、自立军起义,塑造了大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中文学的艺术画廊增添了无穷的光彩!谭嗣同等人喋血在菜市口,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但谭嗣同那振聋发聩的“今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吼声,一直激荡着百年中的所有志士仁人。
  • 爱情三人行

    爱情三人行

    有人说,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可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现实婚姻是什么样的呢?
  • 剑陵记

    剑陵记

    我守护不了剑陵,我只想守护我在意的人。古剑湛卢再世,绵延四百年的望江剑陵传说重新被人注意。一个秘密正在被人从坟墓里被挖掘出来。二十年前道佛齐力围剿千年妖王,魔教联手血洗仙山青城,是巧合,还是因果报应?正派收养的雪妖遗孤,二十年习文不习武。雪妖之子长大成人之后,在恰逢多事之秋时跟随同门参加品剑大会。因缘际会,他结识了性格身世迥异的朋友:相濡以沫却互为仇敌的爱侣,暗中保护自己的仙女,和自己命运纠缠的贵公子……抽丝剥茧,他的身世似乎并非妖王之子这么简单,自己竟然和望江剑陵有错综复杂的联系。乱世之中,平静的湖面下往往暗流最汹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上掉下个郎皇后

    天上掉下个郎皇后

    她生于艺术之家,拥有绝色容貌,现代生活还没过够居然穿越了。穿就穿了,刚好她的江湖美男册还是空白的,她不介意一个个把他们填上去,咦,她不就是女扮男装调戏了他们一下吗?这群人是要干嘛,喂喂我不嫁啊!
  •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7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