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阅读。阅读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多年的实践使苏霍姆林斯基得出了以下结论:(1)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当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2)教师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阐明某些问题,扩充知识。让学生就大纲中一些最难的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教材中的新知识的兴趣就越大。“对于广泛阅读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所学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都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吸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于是,课堂上所讲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3)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困难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4)每天读书就会有充裕的时间。所读的一切会成为“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学习就越轻松。每天读的书越多。因为阅读的东西与课上所学的内容有千万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就是所谓的“记忆之锚”。这些锚把必须学习的知识系在人们周围知识的海洋上并伸展开去。(5)对书的爱好应成为学生首要的爱好。书籍应当成为学生兴趣的第一发源地,教师应把学生引向这一发源地。“书——也是学校,应当教会每个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旅行。”
4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来促进智力的发展。在这方面他向教师提出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建议:(1)“进行教学,要做到靠已有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2)为了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成为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3)教师要善于教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记忆。理解和熟记结合的越好,知识就学得越自觉,学生也就越会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是否善于运用知识取决于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理解事实。(4)课堂上必须有一个思考新教材的阶段,因为“懂得不等于知道,理解不等于知识。要有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思考新教材的阶段尤其重要。教师要让这些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中的一些能反映因果关系的“点”上,这些“点”就是知识的基础。(5)在检查学生的知识时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6)给学生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
在帕雷什中学,从一年级起思维课就已成为智育的一部分,进行以发展思维、培养智力和打好记忆力基础的工作。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出因果关系。要让学生在观察种种现象时不断有所发现,燃起思考的火花,促使思维过程活跃起来。
(四)个别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思维类型上,有的学生长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则长于形象思维;在思维速度上,有的快,有的慢。这就要求教师个别地对待学生。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占优势的思维类型。教他们学会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这就是既要发展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不可有片面性,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符合其天资的轨道。思维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也是很大的成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保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
(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类的知识在不断积累,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发展人的智能。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9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把它们归并为3组。第一组:读、写、算技能;第二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自学能力。基本知识就是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而要让学生牢记基础知识,就要培养学生把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和谐地结合起来。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制定和贯彻2个教学大纲。第一个大纲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学校教学大纲范围内的所有的知识,是必须牢记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大纲是非必修知识的大纲,掌握第二个大纲的重要途径就是独立阅读。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做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
二、六种教育影响的合力
有许多力量参与教育过程,其中有:家庭、教师、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小伙伴,等等。这些都是起着教育作用的雕塑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他们的行动始终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就会非常容易地得到解决。”
(一)教师的直接影响
教师要胜任这个角色必须具备一系列优秀的个人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和取决于他身上把教师和教育者有机结合的程度如何。如果我们说,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在于教师的个性。”学生的品学决定于教师的德才。因此,教师应具有以下品质: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热爱、相信、关心和了解孩子,教师教育才能的基础就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对人的由衷的关怀是与教育才能血肉相连的;热爱科学,有渊博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把热忱与智慧结合起来的艺术;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有某些特殊爱好;保持着一颗童心,等等。教师应该在实践中,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能力。
(二)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方面,没有“比教母亲和父亲如何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他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就不可能完成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家长教育学就是关于父母如何培养子女成才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在帕夫雷什中学设有家长教育学校,其中分为学前部、一至三年级学生家长部、四至八年级学生家长部、九至十年级学生家长部。教师应该“把家长教育学作为劳动、科学、技艺和创造来加以阐述。”除了要在家长学校中讲课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地、深入地做家长工作,与家长个别谈话。苏霍姆林斯基尤其关心母亲的教育修养,关心使母亲成为“精巧的、智慧的、精神健美的、受道德美的崇高概念所鼓舞的雕塑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家庭在儿童的情感教育以及智力影响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议教师在这方面给予家长指导和帮助。
(三)儿童集体的教育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把集体看做教育的工具,认为集体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组织的基石之上的。集体除了共性外还有个性,没有个性就不会有集体。个性表现为多方面的积极性,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在能充分显示其天资、才能和爱好的活动领域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许多学科小组和劳动创造小组,它们是保证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必要的集体形式之一,学生在这些小集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过着充实的精神生活。
(四)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人与集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对个人的教育,就谈不上集体的教育力量,而对个人的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他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学生在德、智、体、劳、美等方面的自我教育,有说服力地论证了如何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最强大的促进因素是自尊感。自尊心是很脆弱的,教师必须尤加珍惜,要具有高度的教育艺术,要把教育的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切不可伤害其自尊心。
(五)书籍的威力
苏霍姆林斯基把书籍誉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认为书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些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他建议教师自己要在书海中遨游,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从而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书籍和作家,孜孜不倦地读书,从书籍中得到鼓舞并联系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六)小伙伴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们在校外结交的伙伴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充分利用积极的影响去抵制来自社会的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