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说,当哲学家看见了善本身的时候,他们得用它作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由此可见,所谓最高的善的理念,不过就是在《理想国》中提供的一套治国方略和教育方案;认识并接受这一套方略和方案,就是实践了最高的善。教育的最高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转离变动着的世界,认识存在于头脑中、思维中的不变的理想世界,并实践这个理想。
三、教育的目标——培养哲学王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造就哲学家,由这种哲学家担任国王。柏拉图所认为的理想的哲学家的品格,也就是他所要培养的理想的人格。
柏拉图所认为的理想人格,就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其细目则是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或者说,哲学家的特点是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天性稳定。
柏拉图指出,哲学家首先应是智慧的爱好者,眼睛专注于真理的人。他能把握永恒不变的事情,能认识美本身,而不是含有美的个别东西,他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看到房屋的实体的知识,酷爱关于实体的知识的全部,接触每一事物的真正实体,追求真理。
哲学家必须是爱国的,能经受考验的人。无论是遭遇到困难,还是恐怖或是其他变故时,都不能改变自己的爱国心,如同真金不怕烈火,他们必须在劳苦恐怖,快乐中受到考验。
哲学家应有节制不贪财,在任何政府里当他是统治者时,他的一言一行都应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哲学家必须是为全体公民谋最大幸福的人。
哲学家应守卫国家的法律和习惯。
哲学家应追求完整、完全,摒弃小肚鸡肠;他应公正贤良,具有天然有分寸而又温雅的心灵。
总之,哲学家应是爱智、刚烈、敏捷、有力、高尚的人,是内外美兼备的人。
但是柏拉图认为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只要求他们具有节制、正义的美德;通过从幼年开始的教育、长期的观察、实践中的锻炼、艰难困苦中的考验、考试,从中逐级筛选,故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长期锻炼、考验的过程,层层筛选的过程,严格考试的过程。
四、护卫者的教育学科设置
柏拉图为护卫者的教育设计的学科包括:音乐、体操、数学、几何、天文、和声学和辩证法(哲学)等7门学科;此外还有作为必修科目的实际锻炼。
音乐。古代希腊的音乐教育的内容比现在宽泛,包括讲故事、唱歌、演奏乐器、朗诵诗歌等,它实际上是文艺教育。柏拉图认为护卫者的教育应从幼年的音乐教育和体操开始,而音乐应先于体操,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陶冶心灵。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人们要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体操。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接受体育锻炼。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就在体育方面接受严格训练。体育锻炼应着眼于军事上的需要。未来的战争参加者必须如猎犬一般警觉,视听敏锐;在行军时,虽经烈日风雨,仍无损健康。年轻人宜经历劳作、痛苦和竞赛的考验,经历恐怖和欢乐的考验,并戒除酗酒、贪睡的坏习惯。
数学。柏拉图指出,计算和数学是把灵魂拖着离开变化世界而进入实在世界的学问,算术和算学全是关于数的。这个学科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数学还有实用价值,军人必须学会它,以便统帅军队。哲学家学习它,是为了脱离可变世界,把握真理。
几何。它在军事上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因为事关安营扎寨、划分地段,以及作战和行军中排列纵队、横队以及其他各种队形,指挥官有没有学过几何学是大不一样的。几何学中的大部分较为高深的东西能帮助人们较为容易地把握善的理念。这门学科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把灵魂引向真理,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天文学。如果我们要真正研究天文学,并且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的话,我们就也应该像研究几何学那样来研究天文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去管天空中那些可见的事物。
和声学。如果目的是为了寻求美者和善者,这门学问就是有益的。
柏拉图指出,研究以上学科,要深入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亲缘关系,并且得出总的认识,这些学科的研究才算有了结果,才有助于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提出了研究辩证法——哲学的问题。
辩证法。辩证法是最高的学问,再没有什么别的学科在它的上面。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把握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坚持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这个思想的过程就叫做辩证的过程。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也只让学习过我们所列举的那些学科的人看到它,别的途径是没有的。辩证法是唯一的一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
柏拉图列入课程中的4门学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后来合称为“四艺”,和早期智者建立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合起来并称“七艺”,在西方历史上成为稳定的学校教学科目长达一千多年。
五、教育阶段的划分
柏拉图把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大体上分为两大阶段,如果用现代的“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去称呼,那么,从怀胎到17或18岁的教育乃初等教育,从20—35岁的教育乃高等教育。
通常,第一阶段的初等教育,仅仅达到可见世界的感性认识,相当于“线喻”中,心灵的意见、信念阶段,远未实现心灵转向的目标。不过,五门数理居间学科在这一时期即已开始授受。它们属于“线喻”中心灵的理智阶段,处在可知世界中。那么,这种划分也就不那么绝对。
其实,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的。因为,对柏拉图这样一位重视理念世界的人来说,我们不可能设想他会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不让他的受教育者接触理念世界。当然,这种接触还处在第二阶段的前期,还是非常浮浅的,只有经过20—30岁期间对居间学科的综合学习,再经过最后五年的辩证法训练,受教育才算是最后进入了理念世界,完成了灵魂的最后转向。
六、教育方法
《理想国》中关于教育、教学方法虽然着墨不多,但柏拉图提出的几个原则意见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1.寓教于乐。柏拉图指出,被迫进行的学习不能在心灵上生根,因而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而要用做游戏的方法。这样,教育者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到他们每个人的天性。但是柏拉图指出孩子们所进行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精神的游戏,否则他们就会成为违法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
2.实际的锻炼。教育的每一步都要和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比如:一个长大了要做军人的人,必须从小就要实地见习战争,同时也要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年轻人始终必须经历劳苦、艰难、危险、痛苦的磨练,必须实际接受战争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考验,取得实际经验;在集中学习哲学数年之后,又回到实际中锻炼。只有这种学习、研究和实际锻炼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胜任职责的治国者或辅佐者。
3.考试。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方法之一的教育家。他要求一个未来的治国者,除了接受平时的观察、考察外,还必须在30岁和50岁时接受考试,以测定他们的学习成绩。
七、人性
柏拉图指出,国家中有3类人,3类人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就是正义,在人的灵魂中,也有相应的3个组成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这3个部分各安其分,和谐共存,不致彼此发生冲突,就是正义。
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即爱智部分,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理性在灵魂中居于领导地位。
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是灵魂中的无理性部分,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
激情处于欲望之外且与欲望有冲突。激情是理性的盟友。
理性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应该起领导作用。激情应服从并协助理性。理性应在激情的协助下领导欲望。
柏拉图认为,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欲望占据着每个人灵魂中的最大部分,并且本性是贪得财富的。柏拉图称人性中的这一部分为兽性部分、野性部分。但是欲望中有必要的部分和非必要的部分。首先必要的欲望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是满足了它对我们是有益的。满足这两种欲望是我们本性所需要的。非必要的欲望不是出于本性的需要。但是,如果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是可以戒除的。
八、美德
《理想国》中提到4种重要的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1.智慧是少数统治者的专利品,只有具有爱智天性的哲学家才能具备。智慧就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改进对内对外关系所必备的知识。
2.勇敢是军人所必备的美德。勇敢就是不论处于什么情况下,不论是处于苦恼还是快乐中,或处于欲望还是害怕中,都能永远保持住坚定信念的品质。
3.节制意味着一种良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柏拉图指出,节制不是某一部分人应具的美德,而是贯穿于全体公民的美德。节制的美德要求自我克制。
4.正义是规范3类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柏拉图指出,正义就是各守本分而不干涉别人的事。哲学家尽统治者的责任,军人尽辅佐统治者的责任,农工商业者尽体力劳动的责任。3类人谨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不干涉别人的事情,各尽其职,分工而又合作,不同而又和谐、团结,各自向集体提供利益让大家共享,每个人不致各行其是,而是全体公民团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化多为一,这就是正义,这就是全体公民的幸福,这就是《理想国》的理想。
九、女子教育
柏拉图指出,各种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来说,女子比男子稍弱一些罢了。所以理想国中的女子可以和男子从事同样的职业,乃至成为护卫者。
柏拉图认为,如果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就一定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使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女子也应同样接受音乐、体育及军事教育。如安排女子在健身房里赤身裸体地和男子一起锻炼。不仅年轻女子这样做,还有年纪大的女人,也可像健身房里的老头儿一样,坚持锻炼。无论在国内或国外打仗,女子应和男子一样,像猎犬似的,一起守卫、一起追逐,并尽可能以一切方式共同享有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