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4400000057

第57章 艺术门类篇(2)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名叫布希曼的音乐家,在托斯恩小城散步,偶然发现一个农家女孩坐在门口玩耍,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拿着一把贴着一张硬纸的木梳放在嘴边吹着。布希曼心里一亮,回去后,即根据中国古代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药丸筒”似的口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

1857年,布希曼在托斯恩创立专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口琴,并很快销售到欧美各地。

到了1885年,经过不断的改进,口琴具备了现代的特点:琴身偏长,内装簧片若干,按自然音阶排列,用嘴吹吸发音。这样口琴就逐渐风靡世界各国,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电子琴的由来

电子琴最初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1920年,前苏联人特里明制作了第一台电子琴,这台电子琴被列宁命名为“特里明琴”。但那时的电子琴还很不完善,30年代又出现了电风琴。

后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管振荡器的电子琴代替了电机式电风琴。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出现,使电子琴的结构越来越精,功能也越来越好。

现在使用的电子琴,共有12个振荡器,振荡频率分别同钢琴最高8度的12个半音相对应。每个振荡器连有5个分频器,每一级分频器的分频,使频率降低一半,这样就获得6个8度共72个不同的音响。这些音响通过各种不同的滤波器,就可以出现不同的音色。

此外,由于电子琴中装有调制电路,所以又可获得颤音,或打击乐效果。

双簧管的由来

在管乐器中,双簧管由于其独特的音色和音域,深得广大乐迷的喜爱。

双簧管原是户外举行仪式用的一种乐器名称。17世纪,法国宫廷音乐家J·奥特泰尔和M·菲利多尔发明了正规的双簧管,即管弦乐队乐器。17世纪末,双簧管已成为管弦乐队和军乐队的主要乐器。

最初,双簧管只有两个键。19世纪60年代,C·特里埃贝尔和其子弗雷德里克制造了一种乐器,与20世纪法国的双簧管相似。1906年,F·洛雷和C·吉莱制造的指孔用穿孔板遮盖的双簧管,现在美国和法国广泛采用。在德国和奥地利,多键的双簧管出现得比较早,其管体和簧片的改进使音量增加。

19世纪末,由于R·施特劳斯的努力,双簧管才重新受到重视。

琵琶的由来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弹弦乐器。东汉时期,刘熙在《释名乐器》一文中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后曰把。”由此可见,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乐器。

在我国,琵琶的雏形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就出现了,叫“弦鼗”,它是在鼗(一种有柄的小摇鼓)上加弦制成的圆形、皮面、长柄的弹拨乐器。西晋傅玄《琵琶赋》载:“盖若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到公元前105年左右的汉武帝时,我国人民又参考筝、筑和箜篌等乐器,创造了一种圆形、木面、长柄、四弦十二柱、竖持的弹弦乐器,叫琵琶,后人称之为“秦汉琵琶”或“秦琵琶”。

汉朝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渐繁密,西域乐人纷纷从龟兹(今库车)、于阗、疏勒等地奔集中原献艺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西域音乐,还带来了经由印度传至波斯的乐器琶——曲项琵琶。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是在曲项琵琶和奏琵琶的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和改进发展而来。

筝的由来

筝,战国时(公元前481~255年)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省),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使用。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唐宋时,筝已经发展定型为十三弦了。到了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弹弦外,还发展成双手均可弹奏的新技巧,弦数又扩充为二十五弦,表现手法更丰富。

筝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时,十三弦筝传入日本,至今,日本的弹筝仍保持1000多年的传统,弦数十三,采用丝弦。朝鲜的伽耶琴,是汉朝由中国传入分化发展的。

筝由于左手的捻、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大指的手法的区别,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如河南派活跃欢快,山东派刚劲有力,浙江派流美清丽,广东潮州派婉转优雅。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点,音调与风格也各差异,但相互之间又有共同之处。

笛子的由来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早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说文》在诠释“笛”字时又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考。

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外国的起源同样非常古老。公元14~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

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种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

从地理环境看来,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

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箫的由来

现在的箫,一般都是一根管子做成,被称为“洞箫”。但它在古代却是一种编管乐器,即排箫。它历史悠久,《风俗通》说:“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说明那时的箫并不是单管,而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直排而成的,形状很像飞鸟张开的翅膀。

根据历史记载,箫有大小之分,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一说大箫二十三管)。由于竹管长短不齐,吹出来的声音就有高有低,“长则浊,短则清”。

今日竖吹的单管箫,是从古代的“笛”改进过来的,借鉴了“羌笛”的制作工艺。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才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最初,它只有四个孔,经汉代京房的改造,才成为五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孔,便成为今日这个样子。

笙的由来

笙为我国民乐之一。古人发现,把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绑在一起,吹时会发出高低不同的乐音。这就是原始笙的由来。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一个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这里所说的“竽”,就是现在的“笙”,古代把三十六簧的大笙称为“竽”。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笙为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

在我国春秋以前,笙就出现了。到了公元1618年,德国音乐家米契尔·普内多里奥斯在他的著作中,谈到他认为新奇的中国乐器,引起了欧洲音乐家和乐器制造家的极大兴趣。他们对“竽”的构造及其发音进行了研究,并不断加以改进,终于在18世纪末期,在“竽”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簧风琴,成为现在的口琴、风琴和手风琴的雏形。

手风琴的由来

手风琴是由欧洲传入我国的西洋乐器。实际上,它的“祖先”是我国的民族乐器——“笙”。

很久以前,“笙”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皮尔·阿米尔特神父又将中国的“笙”传入欧洲。1818年,奥地利人黑克尔根据活动簧片的结构原理,发明一种叫做“physharmonica”的乐器。三年后德国人弗里德里克·布希曼制成一种命名“辉光”的门琴,同年又对这种乐器进行改良、发展,加一个按钮键盘和一个子控风箱。这种琴结构简单,声音单调。

在这以后,奥地利人西卫勒斯·达密安,集中前人发明创造的优点,对这件乐器进行再创造,增加用于伴奏的和弦键,1829年将其正式命名为“手风琴”。

当时琴的音高结构还只是全音阶式的,琴键也较少,一般只有10~12个高音键和两个低音键。这种琴音柔和但音量较小。

1859年,巴松发明一种手风琴,有三个八度音域的钢琴式键盘,和一个压动风箱,命名为“键盘式手风琴”。它能发出颇似当代簧风琴那样的均匀音调。这种琴源于英国人威斯顿于1844年制造的“六角手风琴”或叫“Aeola”的活簧乐器。巴松发明的这种乐器问世后,引起各国乐器制作者与乐器厂的兴趣和重视。人们逐渐将过去手风琴内的铜制簧片改为钢制簧片,使琴的音量变大,音色变丰富。为适应演奏者的需求,乐器的高音结构也由原来的全音阶式演变为半音阶式。

至此这种手风琴已基本定型,被认为是一种标准型的乐器。

马头琴的由来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它音色深沉、浑厚、苍劲、辽阔,适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

马头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早产生于东胡的奚部,因此被叫做“奚琴”或“奚胡”。关于马头琴的来历,还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牧童有一匹心爱的骏马,并长期与之形影不离。

后来,这匹马被王爷看中,便派人把马抢到王府。一天,骏马挣脱缰绳,逃回牧童身边。王爷大怒,赶来用毒箭射死了骏马。牧童悲痛万分,日夜抱着死去的骏马痛哭不止。

一天晚上,牧童在梦中见骏马又活了,骏马依偎在他的身边嘶鸣,声音悲凄感人。牧童醒后,觉得骏马的鸣声总在他耳边回旋。

于是,牧童用骏马的头骨做琴筒,腿骨做琴杆,用马尾做琴弦和弓弦,用套马杆做弓子,又在琴杆顶上雕了一个骏马的头像,做成了一架马头琴。小牧童用它拉出娓娓动听的曲子,仿佛听到了他心爱的骏马的嘶鸣。

后来,马头琴很快就在草原上传播起来。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蒙古人民对马头琴愈加热爱。

冬不拉的由来

我国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新疆各族人民也不例外。他们创造了许多的乐器,冬不拉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件。

冬不拉的由来源于哈萨克族一个浪漫的爱情传说。

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康木巴尔的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当他向这位姑娘求婚时,姑娘想试试这位青年的智慧,她指着她身边的一棵松树说:你如果能让松树开口说话,替你求婚,我就答应嫁给你。

小伙子百思不得其解。天黑时,小伙子杀了一只羊,把羊肠挂在这棵古松树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充饥,吃饱后就入睡了。

这时,一阵美妙悦耳的声音轻轻唤醒了这位小伙子。他觅声寻源,发现美妙的声音是从古树上发出来的。原来是热风吹干了挂在树枝上的羊肠,这古松树上有一个洞,微风一吹,羊肠抖动着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大自然的启示使小伙子恍然大悟。于是,他锯下一块松树木,在上面也挖了一个洞,再绷上两根羊干肠,用手一拨,果然发出悦耳的音。

到了约定的日子,机智的康木巴尔手托这匙形的松木,弹拨着绷在上面的两根羊肠,用这清澈的琴声表达对姑娘真挚的爱情,用婉转动听的音乐打动了姑娘的心,一对恋人结成幸福的伴侣。

故事广为流传,这种乐器也开始在哈萨克中盛行开来。

胡琴的由来

胡琴是我国民族弓弦乐器的总称。

11世纪前,就在民间流行,当时叫做奚琴。奚琴同今日的胡琴外形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胡琴在宋时已比较完善,到了元代,宴会上常用胡琴来伴奏。

近千年来,胡琴在民间广泛流传,因而又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从胡琴的母型中又派生出高音乐器京胡、高音二胡、南胡、椰胡和板胡;中音乐器坠胡中音二胡、四胡和马头琴;低音乐器草胡大胡和低胡等。在音色上,京胡发音清脆明亮,二胡温柔优美,板胡则尖锐明朗。

鼓的由来

鼓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民族、部落都有本民族特色的鼓乐。

铜鼓、木鼓、架子鼓、石鼓等几乎可以敲出声来的,都可以当作鼓。远在上古时代,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会说话唱歌的同时,就开始用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据传说,我们的祖先发现枯树干和实心树干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空物体有音量增大的共鸣作用。于是,祖先们便用空心树干蒙以兽皮和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

到了汉朝,不仅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而且民间出现了舞鼓乐。

在古代,鼓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军中必备之物。《曹刿论战》中就有“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的名句。

汉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

有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势力的象征,族长或酋长像保护身家性命那样保护这种铜鼓。

另外,在寺庙中,“晨中暮鼓”,鼓还可以用来作为报时的工具。

中国锣的由来

锣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族打击乐器,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有了。从宋代起,锣便在民间乐队中广泛使用。1791年,法国作家戈赛克开始把我国的锣用于管弦乐队中。从此,锣就正式加入交响乐队,人们誉它为“中国锣”。

中国锣的音色低沉、浑厚、雄壮。一般单击、慢奏、弱奏与中强力度击奏,效果最佳。它宜表现不祥的预兆,灾难性的场面,恐怖的形象,送葬的行列及死亡与哀悼等等。如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辛沪光的《嘎达梅林》等中外名曲中,虽然仅仅只打一下或两三下,但产生的艺术魅力却是惊人的。

唢呐的由来

“唢呐”,原本是军队中的乐器。明朝正德年间,就在民间广泛流行(当时称为“唆哪”)。当时,无论城市和农村,职业性和半职业性音乐组织中,如北方的“鼓乐班”、“吹鼓会”,苏南地区的“吉庆堂”、“九福堂”等,都有擅长吹奏唢呐的人才。

唢呐头上的哨子,是发音上很重要的工具。哨子,有的用芦苇做的,也有用麦梗的。

由于料子性质的软硬,结合吹奏运气方法上的不同,在同一种乐器上,却出现了各个地区各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留声机的由来

留声机是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的。有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做试验,受电话传话器里的模板随着人的说话声而引起震动现象的启发,就拿起了一根短针做起试验来。

试验结束后,他产生了一种想法:这就是,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来的说话声音。于是,爱迪生开始研究起声音重发的问题。

1877年8月15日,在实验室里,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他所设计的图纸上的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怪机器。

当克瑞西组装好这台怪机器后,爱迪生取出一张锡箔,包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摇动曲柄,对着圆筒前的小管子,唱起了一支歌:“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唱完后,把圆筒转回原处,换上另一只小管子,轻悠悠地再摇起了曲柄。

这时,奇迹出现了。随着爱迪生轻悠悠摇动的曲柄,那台怪机器开始唱起了歌,与爱迪生刚才唱的一模一样。留声机从此就问世了。

同类推荐
  • 金色童话:拇指姑娘

    金色童话:拇指姑娘

    《金色童话:拇指姑娘》收录了二十四篇外国童话,里面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经典童话,还收录了多篇世界各国新颖奇特的优秀民间传说,并配了数幅精美的插图。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对孩子们进行道德和人生教育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的梦想和无穷的欢乐。
  • 被封印的王女1:龙域之秘

    被封印的王女1:龙域之秘

    《龙域之秘》是“被封印的王女”系列童书的第一本。有一个天使之泪的传说,是万年前古战场的秘密,而龙域可以探寻到谜底。凯瑟琳公主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发誓要获得天使之泪的秘密。为了得到天使之泪,凯瑟琳前往龙域。在龙域,她遇到了阿惜、龙猫、洛卡和龙小七,他们一起战胜龙域的大法师、魔龙、蜥蜴人,帮龙小七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 自然界趣闻(自然瞭望书坊)

    自然界趣闻(自然瞭望书坊)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大自然美丽而神奇,无论是广阔的天空,还是浩瀚的海洋,无论是遥远的地球两极,还足近在身边熟悉的土地,总有那么一些现代科学努力探索却又无法清楚解释的未知事物和神秘现象。这些扑朔迷离的谜团既令人惊奇,又引人深思,勾起人们探索的兴致。
  •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语文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语文故事

    有一种东西叫做钻石,如天上的星星,风雨的岁月和空间,凝固成人类精神的永恒,它跨越了,国界、语言、年龄。“注音版影响孩子一生的名著”系列图书,每一本都是你生命中不可不读的经典。
  • 荒诞不经的故事

    荒诞不经的故事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
热门推荐
  •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都是“语言”,聪明的女人总能够通过人的这些行为读懂那些“言外之意”。本书就是通过介绍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内心世界,引导女人充分发掘自身的细心、感知力等天生的性别优势来掌控自己的身体行为语言、读懂他人的行为语言,从而成为生活中善解人意、举止有度的俏佳人。
  • THE TRAGEDY OF PUDD'NHEAD WILSON

    THE TRAGEDY OF PUDD'NHEAD WIL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转女王:倾城废柴二小姐

    逆转女王:倾城废柴二小姐

    她,21世纪的孤儿,孤僻,善良,不任人欺,一次暴风雨将其卷入了异世大陆。一名大家族小姐却忍辱被奴婢欺负,被自己的姐姐抢未婚夫。本想自己会过的很好,没想到比现实还要糟糕,天生废材,母亲失踪,家中无一人善待她,只有月儿陪伴左右。为了自己不被欺负,努力突破修炼灵力,却不想自己有重大使命在等待她!却不想中途遇到了腹黑的他
  • Actions and Reactions

    Actions and React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necdotes of the late Samuel Johnson

    Anecdotes of the late Samuel John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家有保健师

    家有保健师

    日子过得清贫点儿,没什么可怕的,一家人快乐安康地生活才是一种幸福。更何况只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只要肯踏踏实实地劳动,何愁不能致富呢?无论何时,健康是生命之基、快乐之本、幸福之源,我们都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从日常生活做起,从一天三顿饭做起,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做自己的家庭保健师。
  • 闲妻邪夫

    闲妻邪夫

    她慕容云舒莫名其妙被退婚后,忽然跳出一个传说神通广大、俊美无俦的魔教教主前来提亲,会有什么反应?慕容云舒:“对不起,慕容府的女儿不外嫁。”魔教护法:“那他嫁你成不?”“…贵教教主哪里有问题吗?手残还是脚残?”“我想,大概是脑残吧。”
  • 参悟

    参悟

    谁的年少不轻狂,心比天高。少年时豪情壮志,少年仗三尺青锋助兄弟,护红颜,主苍天轮回,追寻天道真谛。
  • 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小说全集)

    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一个天才的通信》《沈从文甲集》,发表于1929年7月至1930年6月。作者的短篇创作趋向成熟,无论是对话,还是心理刻画,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周遭环境的烘托,无不体现出沈从文满腔的热情。
  • 乱武九天

    乱武九天

    小痞子赵刚因身具一丝不死鸟血脉,重生得凤凰之祖传授血脉神功“凤舞九天”,死而复生。而后因一块炉石穿越至异界大陆,这里有魔法、有斗气、有精灵、有兽人,赵刚凭借强大的武修仙法混的风生水起,纵横九天,漫天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