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4300000012

第12章 国运兴衰篇(6)

王敦挥师东下,见到甘卓依然没有出兵,就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劝他起兵。但乐道融的心向着朝廷,一到襄阳,就劝甘卓讨伐王敦。甘卓终于下定决心,率领军队讨伐王敦。

王敦知道后,怕得要命,派甘卓的侄子参军甘卬去见他,请求他回转襄阳,双方化敌为友。都尉秦康向甘卓提出,既然想当朝廷的忠臣,就要一举消灭王敦,不能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

但是甘卓年老多疑,优柔寡断,竟然听从王敦的建议,真的率领军队回转襄阳。没想到,襄阳太守周虑已经与王敦勾结起来,终于将甘卓暗害。

甘卓本来可以很容易地消灭王敦,建立盖世功勋,却因为犹豫不决,反而死在叛军手里。

■秦晋之好

◎成语释义

泛指两家联姻。

◎成语出处

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

◎出处译文

“我的主公很仰慕将军,想让您的女儿嫁给他儿子,两家结为秦国和晋国那样联姻的佳话。”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大国,两家不止一次有过联姻,成为当时的佳话。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即位的时候在国外,他请秦穆公派兵护送,并答应即位后给秦国五个城市作回报。

哪知夷吾(晋惠公)即位后,并没有信守诺言。没几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送去大批粮食,帮助晋国度过困难。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晋惠公却一点粮食也不支援。秦穆公这回真的很生气,亲自率军讨伐晋国,活捉了晋惠公。

穆姬得到消息后可不干了,身穿丧服,带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并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下灾祸。您现在把晋君俘虏了,他什么来我就什么时候死!”秦穆公一听着了慌,老婆孩子要紧,马上放了晋惠公,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

以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晋惠公把太子子圉派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将宗女怀嬴嫁给子圉。子圉后来即位,史称晋怀公,他昏庸无道,弄得上上下下怨声载道。穆公决定帮助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夺取政权。后来重耳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回到都城曲沃,派人杀死怀公,重耳史称晋文公,是春秋一代霸主。

■一国三公

◎成语释义

原意是说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现在人们用它比喻事权不统一,让人无法适从。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给大夫士■下命令,让他在蒲地、屈地为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筑城池。夷吾嫌修得不够坚实,就向父亲告发了士■。晋献公把士■找来,当面问道:

“你为啥那么粗心,不把城池修得牢固一些呢?”

士■回答说:“我听人讲,没有原因而犯愁的人,忧愁必定会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城一定会被贼寇利用。现在我接受命令为二位公子修城,如果修得不坚固,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如果修得坚固,只怕会为敌寇提供阵地,又要承担对君主不忠的罪名。

“我一旦失去了对君主的忠诚和恭敬,还怎么为君主做事呢?《诗经》上说,用贤德来安定国家,则子孙后代才能像城那样坚固。我看三年之后,说不定在那里要发生战争呢?”

士■回到家里,写了一首诗哀叹这件事,诗中说:

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

让我听谁的才好?

后来,晋献公对重耳厌烦起来,果然派宦官寺人披带兵去蒲地讨伐重耳。重耳见势不妙,飞快得越墙而逃,投奔狄国去了。

■按兵不动

◎成语释义

原指作战时保存实力,暂时不行动。现在多用来比喻接受任务后不愿意展开行动。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赵简子按兵不动。”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卫灵公不愿继续成为晋国的附庸,就与晋国断绝了关系。晋国大臣赵简子(即赵鞅)十分生气,就想率兵进攻卫国,逼迫卫国投降。为了弄清卫国的虚实,他派史默到卫国去了解情况。赵简子还与史默约定,要他在一个月内赶回晋国,以免贻误军机。

史默到卫国工作了一个月,他本想回国,但脑筋转了一转,仍决定继续留在卫国搜集情报。晋国的众臣子见史默迟迟不回,就劝赵简子立即发兵。赵简子左思右想,还是决定等史默回来后再说,不能草率出兵。

半年之后。史默才回到晋国,向赵简子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赵简子一见史默,就急不可待地问他:“你这次去卫国,说好一个月就回来的,怎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我们都为此事着急。”

史默回答说:“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害处,这一点您觉察出来了吗?现在卫国国君拜蘧伯玉为相国,又有很多辅弼之臣;鲁国的孔子在卫国做客,他和他的学生子贡整日给卫国出谋划策。卫国国君对这些贤者的意见言听计从,所以卫国的实力越来越大。

“再说说卫国的民气吧!卫国国君命人到处宣扬,说晋国下达命令,卫国凡是有姐妹及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女子到晋国去当人质。为了让百姓们相信这是真的,卫国国君召集了一批宗室、大夫之女,准备送往晋国。那里的老百姓眼看自己就要遭殃,就拦住那些贵族女子,纷纷表示要与敌军决一死战。

“所以说,想用武力征服卫国,恐怕很难。”

赵简子听了史默的话,觉得卫国虽小,但攻打它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下命令按兵不动,暂时停止对卫的军事行动。

■大材小用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常用来比喻对人才使用不恰当,从而导致人才的浪费。“材”也可写作“才”。

◎成语出处

宋代陆游的《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一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亚流。”

◎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名叫辛弃疾。他曾发下宏誓大愿,要用剑杀尽天下的奸贼,为国建功。

那时金人占据中原地区,宋室只拥有半壁江山。为了收复失地,辛弃疾英勇地加入到抗金前线中去。他在故乡起义,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敌军队。后来,他率领这支部队,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南宋朝廷的任命,与政府的正规军队配合作战,沉重地打击了南侵的金军。

辛弃疾在抗金杀敌之余,还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词。

一次,辛弃疾拜访善写诗词的文坛前辈陆游,两人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都觉得相见恨晚。陆游认为辛弃疾才能出众,为了鼓励他找到用武之地,建立盖世之功,特意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

诗中写道:“你的才能,和古代政治家管仲、萧何差不多,现在只担任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有大才能的人用在小事务上。你应当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奋斗,千万不能因为受到排挤而耿耿于怀,丧失斗志。”

但辛弃疾这位才能出众的英雄,始终被朝廷“大材小用”。他直到六十七岁那年,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终于饮恨而终。

■投鞭断流

◎成语释义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成语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成语故事

在东晋时代,黄河流域以北的地方,为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五种胡人割据,他们都分别先后建立了许多个国家。后来氐族中苻姓的人建立了一个秦国,历史上叫它做苻秦,也叫做前秦。

东晋时,前秦王苻坚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并且不断向南扩展,形成了与东晋王朝对峙的局面。那时东晋国力十分孱弱,苻坚企图吞并东晋,统一整个中国。

一日,苻坚召集群臣商议攻打东晋之事,一个谋士马上说:“陛下英明,以我们九十多万的人马,东晋怎能抵挡得了呢?”他的话正中苻坚下怀。

左仆射权翼忙劝阻说:“晋国虽小,可他们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加之还有谢安等大贤,我看一下子要灭晋是很困难的啊!”太子左卫率石越也站了出来说:“晋是汉族的政府,而且据着长江的险固,又获得人民的拥戴,我们若是非要向它进攻,胜算不大。”

可是,志骄意满的苻坚根本听不进反对意见,他自负地说:“凭我这百万大军之众,只要把每个军士的马鞭扔到江中,就可以截断长江的流水,东晋那点天险算不得什么。”苻坚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亲自率军进攻东晋。

东晋大将谢玄率兵八万奋力抵抗,结果,两军在淝水相遇,苻坚大败,几乎当了俘虏。不久,苻秦也四分五裂地解体了,东晋暂时安定下来,这场有名的战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下车泣罪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为政宽仁。

◎成语出处

《说苑》。

◎成语故事

原始社会时期,洪水泛滥,大禹受命治水,立下盖世功勋。舜帝很喜欢禹,死前有遗命,让禹接替他的地位。禹登基后,对人民显示出十二分的宽厚、仁爱,人民也信任禹,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一天,禹坐车巡游,体察众百姓的疾苦。在路上,几名武士押着一个犯人经过。禹想知道这犯人堕落的原因,就跳下车子,拉住犯人的手询问道:“你到底犯了什么罪呀,为什么要忍心犯罪呢?”

犯人眼望着禹,心中充满着悔恨、愁苦,一句话也不说。禹却因为怜悯而泪流满面,小声地哭泣。

押解犯人的武士对禹说:“大王,法令早已公布天下,他却置若罔闻,才造下这等罪孽,您何苦为他落泪呢?”

“唉!你不晓得。”禹长叹一声,对武士说,“尧舜时,人们都以尧舜的心为自己的心。现在我做了君王,一定要与百姓心心相连,百姓的哀痛便是寡人的哀痛呀。百姓犯下过错,是由于我的品德还不够好,不能教化他们向善,所以我才悲伤啊!”

武士和罪犯听了禹的话,大受感动。

其实,这绝非是禹的品德不够,实在是由于当时已进入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所以犯罪现象才层出不穷。

■指鹿为马

◎成语释义

比喻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成语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成语故事

秦朝秦二世的时候,由于李斯、赵高拥立皇帝有功,皇帝封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赵高这个人非常贪权,为了独霸朝堂,就设计陷害李斯。秦二世中了赵高的圈套,将李斯满门抄斩,让赵高当了丞相。

可是赵高仍不满足,想废掉秦二世,另换一个完全听从他意旨的新君。但是,他怕这样做大臣们会反对,就决定弄清楚哪些大臣是反对自己的。

有一天,他故意对秦二世说:“万岁,今天我得了一匹马,要献给您。”说着,就命手下人将一只鹿牵到朝堂上。秦二世见是一只鹿,就笑了起来:“丞相,你原来也有搞错的时候,这明明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一匹马呢?”

赵高就问满朝文武:“你们看一看,这是鹿呢,还是马呀?”多数大臣惧怕赵高,有的不发表意见,有的说是鹿。只有少数大臣不愿意说假话,就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一匹马。后来,赵高就故意陷害那些说是马的大臣,对他们进行迫害,投入监狱。

从此以后,赵高在朝中堪称权势熏天,无论说什么话都没有人反对。

■道不拾遗

◎成语释义

原意是道路上有东西遗落,却没有人拾起来,占为己有。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淳朴。遗:指丢失的东西。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宰相,对他言听计从。商鞅制定新法,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解除。这次变革,在历史上被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主张,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就应该对他进行奖励。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使得朝廷赐爵以军功大小为标准。他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大搞水利建设,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秦国的老百姓普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卖命。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社会秩序安定,民风非常淳朴,人们晚上睡觉连门窗都不用关,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拾走。

从此,秦国越来越强大,别的诸侯国对它非常畏惧。

■约法三章

◎成语释义

原指约定法律三条。现在多指定出几条规矩,大家严格遵守。

◎成语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出处译文

“跟父老乡亲们约好三个法令。”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朝政腐败,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刘邦与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刘邦一路西进,没有受到什么阻挡,秦军纷纷溃败或倒戈,于是很快占领了秦都城咸阳。

为了安定民心,刘邦召集各县父老及豪杰,他说:“暴虐的秦王使你们受苦了。我与诸侯约定,先入关的称王。我先入关,所以应称王。现在我与大家约定三条法律:第一,杀人者判死刑。第二,任意伤人的要治罪。第三,偷盗抢劫的人要受惩罚。”

刘邦的措施受到了关中人民的拥护,后来,他被封为汉王,退居巴蜀,但很快又占领了关中。刘邦同项羽打仗,关中的老百姓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这同他建立起来的良好群众关系密切相关。

■千金买骨

◎成语释义

比喻重视人才,渴望得到人才相助。

◎成语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

◎成语故事

“千金买骨”又称“千金市骨”,它来源于一个动听的故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向谋士郭隗请教怎样才能把贤人网罗到自己麾下,参与国家政务。郭隗很聪明,他对此不作直接回答,而是向燕王讲了一个故事:

以前有个国王,非常喜欢千里良驹,于是在各处张贴布告,说愿意出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好马。布告贴出三年了,一匹千里马也没见到。这国王从此心情很坏,愁闷不已。这时,国王的一个侍臣提出,愿意带上一千两黄金去寻找千里宝马。国王对他非常相信,就将一千两黄金交到他手中。

这侍臣忠心办事,四处奔走,三个月后才知道在某地有一匹千里马待价而沽,可是等他赶到,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那侍臣作出一件惊人之举,拿出五百两黄金,买下那匹马的尸骨,带回本国。国王看到一堆无用的马骨头,气愤不已,大声责备他:“我要的是一匹活的千里马,你却买回一堆死马骨头,岂不是白白浪费寡人的黄金?你的罪过还小吗?”

侍臣一不着急,二不害怕,从容答道:“您一心想得到千里马,可是经过三年之久却没有得到一匹,这是因为世人不相信您重金购马的诚意,把您布告中的话当成欺人之言。如今我花了五百两黄金,给您买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天下人得知后就会知道您真心喜爱宝马,很快就会有人将活的千里马送到您的面前。”

结果,不到一年,国王就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退避三舍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向对方让步或回避,不与之争斗。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战于城濮,文公令退三舍避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受骊姬陷害,逃亡国外十九年。各国国君有的对他很好,有的对他很差。

一天,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久闻他的大名,就用接待诸侯的礼节来接待他。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他:“我对待公子很热情。如果公子有朝一日回转晋国成为国君,真的具有诸侯之位,您将如何报答我对您的礼遇呢?”

重耳想了一下,回答说:“晋国倒是有不少珍宝、丝绸,可是这些东西在楚国非常多,您肯定不稀罕。如果我真能像您说的那样,回转晋国成为国君,将来如果晋楚交战,我就命令部下的军队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来报答您对我的深恩厚谊。”

同类推荐
  • 海上巨兽:战列舰

    海上巨兽:战列舰

    战列舰(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防护力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这种军舰自1860年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末期,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
  • 宇宙未解之谜

    宇宙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孩子学理财的第一本书(“小橘灯”亲子学堂丛书)

    孩子学理财的第一本书(“小橘灯”亲子学堂丛书)

    中国的家长历来不太重视对孩子财商的培养,本书旨在帮助父母培养出高财商的孩子,通过生动简洁的事例和亲切浅显的讲解,介绍了培养孩子财商应该了解的知识、正确的财富观念、孩子理财好的方法等,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提高财商的方法。
  • 引发青少年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引发青少年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没有莱克兄弟的飞翔之梦,人类怎能翱翔于天际?没有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怎会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跨出的一小步,怎么会有人类在浩淼太空中需找生命的一大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断创新进取的成果。本书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为了创新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来教育读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散思维,勤于动脑,勇于创新。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孩子从他生下来的那天开始,便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父母从读懂孩子这本“书”开始,应注重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交往能力、抗挫能力、亲中能力、学习能力、时代感悟。当你翻开本书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它是一…
热门推荐
  • 异世新王

    异世新王

    穿越当天居然赶上登基!还是个弱小的国家?慢慢发展,逐步变强!国家太多,那就统一大陆!
  • 穿越去异界

    穿越去异界

    存稿连丢两次,一次17W,一次1.2W。已经不想写第三遍了。TJ……换本新同人。书名:龙蛇进化。书号:1290360。因为还未入库,请用书号直接更改地址,查找。自己觉得,似乎写的比这本好很多……
  •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本书为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暨“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优秀论文集,收录市委市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区县党校、行政学校论文90余篇。论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服务型政府建设,2.行政体制改革,3.政府管理创新。
  • 绝代老艄

    绝代老艄

    小说历来是虚构的。所谓的生活真实只能是文学意义上的真实。书中所提到的地名大多属虚撰,但也有不少用了实际生活中的真名,如柳林、碛口等等。这为的是加强作品生活的实感。正如《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绝不是实际生活中水泊梁山一样,不可以将其视以为真而去查证或对号。提及这一点可能是多余,权当蛇足吧!
  • 惊魂罗布泊

    惊魂罗布泊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失踪,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家的几次大搜索未果后,更是让诸多探险队产生了兴趣。我们就是其中一支,但自从进入了这片死亡区域后,却是怪事连连,最后陷入了一座古城的秘密之中,书中的故事既是从进入罗布泊开始,将整个过程讲述了下来..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人类与地球

    人类与地球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漂浮着一颗璀璨的星球——地球。地球是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摇篮,人类改变着这个星球的面貌,索取着宝贵的资源……本书分人类的家园、人类起源、文明与灾难、打造绿色地球四部分内容。
  • 漫漫长生录

    漫漫长生录

    混乱的仙侠,混乱的故事。开头有人说像阳·神,我想说的是,看下去吧,慢慢你就知道了……
  • 凤落梧桐:弃女不愁嫁

    凤落梧桐:弃女不愁嫁

    常言道:有凤栖梧桐,好事则近。她出生时,有凤来栖于院内梧桐树。算命术士说此乃吉兆,定是金凤成祥之命。可结果,全家一夜灭门。流落街头,被卖到青楼楚馆,受尽折磨伤害。难道就要就此放弃吗?不!绝无可能!开青楼,养杀手。她变身夜魅修罗。杀高官,胁皇子。她一夜权倾朝野。报家仇,了国恨。她却被万人唾骂。爱她?不过床上情话。若她丑如夜叉,满身疾病疮疤,身无半点长处,毫无利用价值。那,还爱吗?
  • 嫁衣

    嫁衣

    纵使是貌丑如无盐,谁又知心底软似绵?宫未也不过是寻常女子,希望遇到一个唇角含笑,与她执手看斜阳的男子罢了。可是,为什么前路曲折坎坷,那个肯为她亲手缝制嫁衣的男子,却无法与她相伴到老?没关系,他去天堂,她紧随其后,他下地狱,她不弃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