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人脉交往不能过于苛刻。那么苛刻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最主要的一点表现就是追求完美,容不得别人的缺点、表现过于清高、为人处世过于较真等等,都是完美主义的外在表现。要想提高自己的人脉,我们就必须改正这些不好的缺点,以免被人赶出“交际圈”。
完美是人际交往最大的误区
综观那些人缘不好的人,十之七八都是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中,他们制定了很多规则与标准来束缚自己,不但要求自己做到不出任何差错而且还要完成的出色。在生活和日常交往中,他们努力使自己具有渊博的学识,保持着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不凡的谈吐。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任何缺点和不足,对人对己都非常挑剔甚至异常苛刻。殊不知,严于律己虽然是好事,但是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太介意的,不然就会导致心理不平衡,会觉得环境和自己格格不入,这样人脉又怎么能好起来呢?
金路是一家外企的白领,装扮得体,气质高雅,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妻子在政府部门工作,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对家庭照顾有加,为人正直体贴。女儿聪明活泼,惹人疼爱。一家人看上去美满幸福。
但他是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总是觉得工作不顺心,妻子表现不够如意,人见人夸的女儿有时也让他觉得有些厌烦,近来对自己的外貌也开始不满意。他认为男性就应该优雅,有才干。
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优雅,金路每天清晨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装扮自己:反复地更换服装,甚至和女人一样一丝不苟地打扮,稍有不如意便全部重新来过,以至于很难按时上班,而勉强来到工作单位,又会为自己没有准时上班感到心烦意乱。
为了支撑自己“有才”这个门面,他常常会在别人面前天文地理侃侃而谈,又不时对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失误而耿耿于怀,他很怕因此而让人瞧不起自己。
为了和同事搞好关系,有时手下交上来的方案即使不满意,他也不说,而是留在自己的手里亲自修改。这样一来,他本来就繁重的工作量又加大了,而且他还必须要修改到自己完全满意为止,因此,常常深更半夜时,金路的身影依然驻留在电脑前。
最让金路头疼的是,他觉得自己似乎落伍了。他和公司的那些男孩子年龄差不多大,却似隔着一代,他们之间的玩笑金路极尽脑汁也想不到。和他们在一起时,即使下班后,金路也在谈工作,其实他不是不想开开玩笑、谈谈生活,可是话在嘴里只说两句就没了。以至于自己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离开了自己。
现在金路越来越感到烦恼,因为他感到自己是那样的乏味、那样的不讨人喜欢、那样的落伍。
最了解他的妻子直言不讳地说:“谁都不是圣人,你也不是神仙,为什么一定追求什么完美,搞得自己也累,别人也累呢!”
其实,金路心里也很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追求完美所造成的,可是这样的状态自己怎么才能改呢?他非常痛苦,难道“完美主义”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吗?难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追求“完美”吗?
对于人脉交往来说,完美就是一种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毕竟,一旦我们追求了完美,势必会让我们变成一个待人苛刻的人。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它的最大特点是:要求自己,甚至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提出要求,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过度求全求美,以完美标准来苛求一切,这种追求带来的杀伤力,无异于向自己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它不只让自己陷入无穷尽的烦恼中,还会影响周围的人和事。毕竟,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别人要求做这做那,否则就会远离这类人,更何况主动权往往在自己手里。
一个真正懂得生活、懂得社交艺术的人,他们知道快乐与幸福是对现在所拥有的以及即将可能得到的一种感受,而并非是一种要求,因此他们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一切,包括自己所接触的人。
人非圣贤,至察则无徒
有句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这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我们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对方,自然我们身边将没有任何人可以为友,更不用说结交更多的朋友了。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势力不及项羽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刘邦却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那就是,重用能人,扩充势力。从项羽军中投奔过来的陈平就是一例。
陈平本来侍奉项羽,但时间一长,陈平发现项羽不足以成大事,便弃之而投刘邦。刘邦对其格外看重,这引起了手下人的不满,他们纷纷说陈平的坏话。
一天,周勃和灌婴跑来对汉王说:“陈平的脸蛋儿长得固然不错,但听说他在家里和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忠,才叛逃到楚国。在楚国干了坏事,又来投奔我们。大王非常器重他,但是,他却贪心不足,以权谋私,收受诸将贿赂。谁给他送的东西多,他就给谁安置好地方,谁送的东西少,便给谁安置坏地方,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大王可要多加提防啊!”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动摇了,他责问魏无知为什么要推荐如此品行不端的人来。魏无知开导汉王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大王责怪的是陈平的品德。眼下是两军对垒,正是你死我活的非常时期,即使有像尾生那样守约,像曾子那样孝顺的人,他的品德固然高尚,可对赢得当前这场战争能有什么作用?臣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打败楚军。至于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的事,还是请大王问问陈平本人。”
汉王听完魏无知的话,火气已消了大半。他仍把陈平叫来查对。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臣的确侍奉过不少人,只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臣,臣才离开他们。臣所以来投奔大王,是因为听说大王跟他们不一样。”
“盗嫂”的事,本属子虚乌有,陈平一笑了之。对于“受金”,陈平则直言不讳:“臣离开楚营前全部退还了项王赏给的黄金,两手空空到了汉营。但是,没有一笔钱,就办不成大事情。所以,臣又想办法积攒了一批金银。现在,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可以用,臣留下,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不能用,请大王准臣辞官归乡。所有的钱财都放在库里,臣分文未动,大王要收回去还来得及。”
汉王听了,大受感动,离开座位,拉着陈平的手说:“寡人错怪您了,请勿介意。”随即把陈平升为护军中尉,并赏赐了丰厚的钱物。汉军将士也渐渐消除了对陈平的成见。
事实就是如此,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可以作为我们的朋友,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嫌弃对方“这一点不好”、“那一点也差”,甚至因此而“厌恶”对方,逼着对方离开了我们。对于人脉交往来说,这是万万使不得的,一旦如此,不仅交不到新的朋友,连我们身边的这些朋友都要选择离去。
那些总是埋怨自己没有朋友的人,现在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是不是也犯了“至察”的毛病了呢?如果是,那么现在就应该改变一下交际策略,对别人的矛盾进行包容呢?
露一两个缺点,人缘更好
既然我们不能用完美来苛求对方,同样也不能表现出自己在交际当中的完美。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在交际中表现出完美,就会给对方产生一种“此人待人苛刻”的印象,从何不愿意和我们交往。
其实,对方的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面对一个事事都讲求完美的人,我们也会产生戒备心理。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不会选择和这样的人交往。那么在人脉交往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故意露一两个小缺点,告诉对方,我并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一来,就能打消对方的顾虑心理,开拓我们的人际交往。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有以下几点:
1.坦诚缺点,拉近距离。
在和对方交往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坦诚相待,主动交代自己的一些缺点,自然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和对方进行良好的交际。特别是对于一些高位者来说,这一招更加管用。
学生对一位新来的老师感到有些好奇和畏惧。因此,这位老师故意在课堂上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小学时我的书法都不及格,因此我特别害怕在黑板上写字。”以此博得学生一笑,为的是很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时,她也会说:“如何,我的衣服漂亮吗?”学生就会暗暗在心里想:“这老师真有趣,竞注意些小事,可见老师也是凡人。”学生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便产生了亲切感,此后这位老师的教学也变得很顺利。
同样的,在人前演讲,在麦克风前打喷嚏,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都能缓和原来紧张的气氛,听众们对有头衔的大教授都有戒备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就自然产生了。
2.维护别人的自尊心。
所谓维护别人的自尊心,说到底就是主动显现自己的缺点,让对方找到并且提出来修正,这样一来,对方的重要性也就体现了出来,自然自尊心也就得到了满足。
法沃尔斯基是前苏联现代的写生画家,被誉为“苏联人民艺术家”。他是现代木刻艺术学校的创始人。法沃尔斯基作品的特点是含义隽永,形象鲜明,在木刻艺术上更是鬼斧神工,于1962年被授予列宁金奖。
然而,每当法沃尔斯基给一本书画完插图后,他总是在一幅画的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狗,毫无疑问,美术编辑一定要他把狗去掉。而法沃尔斯基却固执己见,与编辑争论不休,非要保留这只狗。当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非常激烈了,法沃尔斯基就做出了让步,把画面上的狗涂掉。到了这个地步,一般来说,美术编辑的愤怒就烟消云散了,绝不会再提出什么别的要求。因为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也就心满意足了:编辑的任务无非是修改一下作品。但更满意的是法沃尔斯基本人,他的巧计成功了——画将以他所拟定的形式出版。如果没有编辑所诅咒的那条用做诱饵的狗,编辑还不定要在画上改什么呢!
3.故意留出瑕疵。
善于处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他一旦发现“原来你也有错”的时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张君在某钢厂宣传处工作,有一天,处长突然叫他整理一个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其实是一次考试,它将关系到张君是否还能继续在机关待下去。本来这样的材料,他并不感到为难,但有了无形的压力,便不得不格外用心。花了一个通宵,写好后反复推敲,又抄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处长的桌子上。
处长当然高兴,快嘛,字又写得遒劲、悦目,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是,处长越看到最后,笑容越收紧了。末了,他把文稿退回,让其再认真修改修改,满脸的严肃,真叫人搞不清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张君转身刚要迈步,处长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对,对,那个‘副厂长’的‘副’字不能写成‘付’,改过来,改过来就行了。”这么简单!处长又恢复了先前高兴的样子,一个劲儿地夸道:“来得快,不错。”考试自然过关,张君备受处长的常识!不仅如此,每次遇到错别字,张处长都会亲自把它指给张君看。一来二去,张君和处长的关系出奇的好。
虽然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追求完美,但是追求是追求,并不能显现出来。不仅如此,还要懂得在别人面前故意露出一两个小缺点,这样才能快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快速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善于容忍别人的小毛病
在人脉交往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发现对方身上有一些小毛病。遇到这种问题,很多人都会选择痛斥对方一顿,或者默默地离开对方,不再和他交往。那么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呢?自然不是。如果我们那样去做了,不仅会伤害对方的心,而且会损害自己的人脉,给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退一万步来说,谁的身上没有一些小毛病呢?如果我们一遇到小毛病就退缩、和对方断绝关系,那么我们又能找到谁做自己的朋友呢?
胡雪岩当时有个生意伙伴叫庞二,是上海某丝行的老板。庞二丝行有个档手叫朱福年,此人有些心术不正,并且自私自利。胡雪岩与庞二已经联手销洋庄,他觉得这票生意一旦做成,庞二与胡雪岩的联盟就将牢不可破,自己在庞二生意上所占的分量就要受到影响,而最终将要受制于胡雪岩。
出于保住自己地位的目的,他在这单生意中吃里爬外,暗下绊子要将生意搅“黄”。本来胡雪岩与洋人几番谈判,已经定好了价格,他却自己私自找到洋人,让洋人尽管杀价,他说胡雪岩是一个空架子,做丝生意的本钱都是借来的,需要尽快脱货求现,经不起拖延。他甚至告诉洋人,说新丝已快上市,胡雪岩怕新丝上市之后陈丝跌价。因此,无论洋人开出什么价格,他也会出售,因为他要将自己的陈丝尽快脱手。这样一来,早先谈好的价格,洋人也不认了。
朱福年就是这样一个吃里爬外的小人。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这一点表现在他挪用东家的本钱做自己的生意上面。这种做法,行话叫做“做小货”,就更显出他的不地道。他在钱庄开一个私人户头,不时将庞二用于丝行周转的资金,或者收回的货款,先存入自己的账号,周转完自己的生意,再调回公家户头,以此自营牟利。
“做小货”是生意场上做伙计最犯忌的事情,也是所有商家最痛恨的事情。因为“做小货”是拿东家的银子来运作,赚了钱归自己,而亏本却是亏东家。
就是这样一个人,胡雪岩也不愿意敲他的饭碗。当庞二得知朱福年在生意上捣鬼,并且知道他的账目不清,要彻查他的时候,胡雪岩甚至还护着他。在查出朱福年的问题以后,胡雪岩也没有揪住不放,而是开诚布公,告诉朱福年,过去的事情都不必说了,自己做生意一向抱定有饭大家吃,不但吃饱,还要吃好的宗旨。所以,他决不肯敲别人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须得同心协力,人人肯拼,才会成功。他甚至向朱福年表示:“你要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道打天下,只要你们二爷肯放,我欢迎之至。”
那么胡雪岩对于朱福年这类人见人嫌的小人为什么还要怀大度之心呢?这是因为胡雪岩发现了此人的长处:
长处一:他是一个生意好手。如果他不是生意好手,当初庞二就不会让他在上海全权主事。事实上,在胡雪岩介入庞二的生丝生意之前,庞二在上海的生意,被朱福年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也不断地有所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