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上的沟通是加深彼此了解的最为有效分方式之一。要想扩展自己的人脉,就得学会听话和说话。因为很多时候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隐藏在自己所说的话语之中。听者只有先听对话之,然后才能说好话。
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
人际交往难免要说一些不便于说的话,可是这些话又不能不说,那么该怎么办?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比较喜欢的做法是说一些“弦外之音”来达到目的,即把话说明白了,又不至于伤害别人。毫无疑问,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关键是考虑到对方的面子问题,毕竟很多话之所以不便说,就是因为怕伤害到受话者的自尊。
那么现在一个问题出来了,对方的弦外之音说出来了,那么作为受话者一方是否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呢?也就是说受话者是否能够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呢?事实上,很多人在交际到时候,并没有真正明白对方到底想说什么话,自然而然,人际交往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生性外向、喜欢结交朋友的孙萌是公司的业务员,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天南地北的。按理说他的人际关系应该非常好、生意做得非常成功才对。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原因就在于孙萌在人际交往中“缺根弦”——经常自顾自地在说话,根本没有注意到对方,也听不懂对方话里的弦外之音,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别人。
记得有一次,孙萌和广东的一个小个子经销商见面,而孙萌是典型的北方大汉,不仅长得魁梧,嗓门声音也大。见面不到两分钟,北方人的豪爽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和对方称兄道弟,而且大谈特谈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比如说北方人豪爽、南方人“小气”,北方人“重义气”、南方人“见利忘义”……甚至言谈之间,还不时提到对方的“浓缩就是精华”等等不是特别尊重对方的话。
言谈之间,很明显广东商人的脸上就不高兴了,于是抽了个空,说了一句不阴不阳的话:“是啊,这可以说是我们南方人精明的外在表现。做生意,很多时候并不能太讲究情义,否则如何把生意做大?为什么北方人都说南方人会做生意,无不在于此。”
很明显,孙萌的那些话在无意之中得罪了这个广东客商了。而广东客商之所以要说这一段话,目的就是警告孙萌:不要再说下去了,否则谈判就没有必要了。遗憾的是孙萌没能听出对方的话外之意,还在大言不惭地夸耀北方人的好处,南方人的劣势。就这样,谈判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广东商人拂袖而去,转投孙萌的竞争对手。
这就是听不懂弦外之音的结局,一个原本可以交往得很好的朋友就这样被孙萌的三两句话给说跑了。那么是孙萌太傻吗?还是有些弦外之音不容易听懂?似乎两者都有。
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搞好交往双方的关系,除了不要像孙萌一样“缺根弦”之外,还要努力倾听对方的交谈,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要想听懂不同的弦外之音得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1.反话只能反着听。
如果你知道对方说的是一种反话,那么这样的反话你就得反着听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就是字面的反面意思。比如,在热恋中,女方对男方脉脉含情地说:“真讨厌。”“你真坏。”其实弦外之音是“我爱你”“我就是喜欢你这样坏的”。可见遇有态度和语言相反时,反话只能反着听。
2.应酬话语看真情。
有时要看出应酬话是真心还是假意确实不易,其实大可不必为难,完全可以通过其表现来探知其是否真心。比如,偶然遇着同事与人共饮,当他邀请你“来来来,一起喝两杯”时,不去也不是,怕对方是真心的,但是去也不妥,怕对方之时蓄意敷衍。其实你只要想一想,他是否事先相邀?时间、地点是否确定?执意与否?以此来判断应酬话是真还是假。
3.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本身就是一种言外之意的表现,其中必定有非常突出的原因。只要了解起因,那么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比如有一位婆婆在叫骂:“整天吃,吃,吃得胖胖的,连个蛋也下不来。”说不定儿媳妇的不生育就是她的言外之意。
4.反衬还需反面衬。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为避免直露,往往不讲正面的话题,而是让反面的话题衬托。如丈夫对妻子说,这个月收入8000元,但是才剩下1000元,言外之意,这个月他们总共消费了7000多块,那么他妻子就能明白丈夫是说她逛街购物太厉害了。
5.因果关系探因果。
人们说话,总是有因果关系或前提条件的,面对他人突然冒出的一言半语,如果能弄清其讲话的因果关系,便能探知其真实意图。比如,曹操当年对刘备所说的那句“在家干得好大事”,刘备对此惊慌不已,曹操并没有什么意思,只不过刘备没有探清曹操说此话的因果罢了。
6.喻体之中含本体。
比喻式的说话,是一种以此喻彼,只谈喻体,不谈本体,通过喻体来揭示或传递本体信息的表达方式。对于这种方式的说话,只要抓住交谈的中心话题,懂得由此及彼,就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理解弦外之音了。
7.有“圈套”的设问。
即这些设问当中可能暗含一些“圈套”,预设即双方交际过程中共同接受的先决条件。这些先决条件不一定成立,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设问当中就包含了弦外之音。比如,上司问你:你今天迟到了10分钟,还是半小时?事实是你根本就没有迟到!那么其中的弦外之音或许就是你的工作做得不好或者是推迟了时间等。对类似的设问,听者应高度警惕,切不可急于回答是或者否。
8.半截话中藏“预谋”。
半截话,通常是讲话者有意将自己的观点、想法以隐蔽的方式传达给你,让你顺着对方的话去理解,就很容易得出对方预期的结论。这结论,就是早已埋伏于话中的“预谋”。如:朋友对你说,老张,我最紧手头比较紧,孩子又要上学交学费了,我那一点稿费你看……那么你可能就会说:好的,我把钱给你。“给钱”就是弦外之音,只不过这个弦外之音是由听话者自己来得出的。对于这类半截话,将话补充完整就能了解基本意思,听出其弦外之音了。但了解之后一定要做一番分析,权衡一下利弊,再作应对。
那么说话者在哪些时候常常使用弦外之音呢?
1.当对方谈话的语气突然改变时,你要留意是否有话外之意。
2.对方的个别音调加重时,要仔细揣摩是否有什么意图。
3.当对方故意做出暗示的肢体动作或特殊表情时你要明白他的意思。
4.当对方突然停止谈话,你要领会对方的用意。
5.当对方认真地看着你将一句话重复着说时,一定含有弦外之音了。
6.谈话结束时仔细观察对方有无特殊的举止。
7.散席前对方最后的几句话要特别留心。
8.对方想插话,欲言又止,你结合自己刚才的言语要推断出他想说什么。
9.当你不经意的言语引起对方的注意时,你要做事后猜测。
10.对方欲言又止,必要时你可追问一下下面的话。
交谈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在这过程中你能够正确地听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并能巧妙的做出回应,你就是倾听圣手了,滚滚人脉当然也是不请自来。
听话之时要懂得感情同步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要想赢得对方的好感,不仅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同时还要让自己的感情与说话者保持一致,获得感情上的同步。所谓感情上的同步,就是指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要“知心”,了解对方的心意。只有当自己与说话者的情感达到一致的时候,才有利对说话者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别人正在认真倾听并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被尊重而更乐于倾诉,这就是一种知心的感觉。曾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说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啪”地一声就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就是知心的力量。
当我们在倾听他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与对方的情感保持在同一高度,就能像钥匙轻易打开锁一样,开启人们的心锁,打开人们的心门。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一直都在追求所谓的交际技巧,但是最后他们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只片面地追求过多的谈话技巧,却没能真正了解对方的心意,理解对方话语中的情感。
在这个世界上,交谈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但是往往很多人却忘记了这种交流方式的核心所在,他们只是在一味地寻找撬开人们心门的“铁杆”,却忘了运用“知心”这把既简单有使用的钥匙。这种不懂得跟对方保持情感同步的行为,是一种人性的迷茫,也是一种人际的迷茫。
那么,对于这些迷茫在“铁杆”之中的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该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钥匙”,实现与说话者保持感情上的同步呢?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别人的“心痛”。
所谓了解别人的“心痛”,是指你要知道对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有知道对方究竟在想什么,知道对方到底的心“痛”在何方,那么你才有可能去医治,你才有可能做到了解对方的心意。这就好比医生要医治病人一样,他首先就得知道病人到底为何而病,那么才能对症下药,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倾听别人说话也是,你得知道对方究竟想表达什么,他到底想要你帮忙做什么,那么你才能有准备、有目的性地去做。当然,做好之后,你就是知心朋友了,交际就是如此简单。
2.了解别人的“心路”。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要求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心路”其实就是人们的一种想法,并且是曾经的想法。正所谓了解过去,才能展望未来,倾听也是一样,你只有在了解了别人的过去之后,你才会知道原来对方这么想是有道理的。
如,一个面试官曾经遇到一个前来面试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要求在门外面试,当时面试官都觉得非常奇怪,这是什么要求啊?
可是最后,这个面试官同意了对方的这个要求,并且从这个话题出发开始了解对方的过去,原来,在一次面试的时候,这个小姑娘遭遇到了面试官的非礼,所以他一直对“房间面试”耿耿于怀。于是,在场的人也就不觉得这个要求“滑稽可笑”了。
在对方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对她所做出来的举动也就能理解了。这就是了解别人的“心路”。只有了解到了别人的“心路”,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对方。
3.了解别人的“心门”。
如果说了解对方的“心路”是为了了解对方的过去,那么了解对方的“心门”就是了解对方的将来。知道对方的愿望是什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我们就能有的放矢了,观点重合的机会也就多了,那么能给予对方的建议也就多了。
因此,很多人在和对方说话的时候能够打开对方的心门。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去了解别人的心门在哪里,只有先找到在哪里,才有可能打开。
4.找准别人的“救心丸”。
在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变得疯狂,因此,每个人也都需要“救心丸”。有的人“救心丸”是自己喜欢的音乐,而有的人“救心丸”是逛街购物,甚至有的人“救心丸”就是滔滔不绝的讲话,说到底,“救心丸”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试想在交流的时候,我们知道对方的“救心丸”,并且在此基础上附和对方、满足对方,那么对方一定会觉得你和他之间有共同语言,那么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你和对方之间就是一种“知心”的状态了。
当然,如果你有机会碰到对方变得疯狂,那么你也可以迅速给予对方他所需要的“救心丸”了,那么关系也就能进一步加强了。
以上这几点,都是倾听者在倾听过程当中所要完成的,只有做到了这几点,你才有可能和别人“交心”;只有做到“交心”,你才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知心朋友”。
当然,在我们心目中,所有的“知心朋友”都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对待别人的错误都是极度宽容的,甚至听不到对方批评自己。其实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一个真正的知心朋友同样要批评别人,只不过在批评对方的时候,他懂得使用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进行。
你不得不知的批评技巧
时间万物都有相对立的两面,比如有好必定有坏,有强必定有弱,有高必定就有低等等,说话也是一样,有肯定的语气,也有否定的语气,有赞美的话语,肯定也会有批评的话语。
对于批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对于批评的印象,大多都保留在呵斥或者是训导的层面,与此同时大家也都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批评的时候只有做到声色俱厉,才能显得威严而有力,才能收到预期中的良好效果。事实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出现的,它的目的在于针对一件事或者是某种行为作出品评、判断,或指出好坏,其积极作用可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虽然批评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是一种美德,但是拥有这种美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对于被批评者来说,他们对“批评”的心理反应是很难堪的、很没面子的,思想上难以接受,甚至持排斥态度,有时候难免会对批评者产生敌对心理。
批评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行为,怎么样才能既实现批评对方的目的,同时又让他不至于对批评的行为产生排斥心理呢?不妨试试以下价格技巧:
1.顺着对方的话说。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一位年轻的女秘书上班来迟了,她看到华盛顿正在等着自己,心里很不安,便编造了一个理由。
女秘书抱歉地说:“对不起,总统阁下,我的表出了毛病。”华盛顿婉转地说:“小姐,恐怕你得换一只表了,否则我就要换一个秘书了。”
华盛顿是一位极守时的人,对秘书的迟到感到不可容忍,尽管如此,他没有揭穿秘书推诿的谎言,而是顺着她的话,让她换一块表。这样一来,既使人感到华盛顿有人情味,又让女秘书受到了教育。
这就是一种通过顺着对方的话说来达到批评目的的典型案例。
2.从被批评者的角度去选择批评方式。
批评之所以会被人拒绝,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让被批评者感到委屈;二是让批评者感受被侮辱,从而引起反感。而要想解除这两个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被批评者的角度去选择方式。
有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网鱼,此时从远处走来一个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可坏了。谁知道警察走近后,不仅没有大声训斥他,而且还非常和气地问他:“先生,你选择的地方可真对,这里的水的确很清澈,但是您想,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会不会被您污染到呢?”
警察刚说完,这位捕鱼者就已羞红了脸,非常诚恳地向警察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