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7500000027

第27章 中西文语境中的“族群”与“民族”(3)

革命的实践和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的民族状况: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联邦制被认为不仅技术上不可行,而且也与国家(country)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走向不符。从而,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为了体现各民族群体无论大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民族”,遂成为所有民族群体的认同单位。必须提请注意的是,中国许多认同为人所知,是在国家机体营建(state making)过程中出现的,这同大多数国家的少数群体认同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政府是为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而进行民族识别,其目的是为了对少数民族实施特定的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上的优惠,希望以此来保证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以及国家主权的完整。

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研究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匈牙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科尔内(J.Kornai)指出,共产主义者相信他们信奉的理想超乎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意识形态,因此视他们从事的革命活动为一种“救赎”(deliverance)或“弥赛亚”(the Massianic)式的实践和慈善事业(Kornai 1992)49-61。所以,意识形态理念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本质上必然要实施特殊的民族政策、在国家形式上打破民族国家的既定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他们对人民所作承诺的具体实践,为此才有民族识别工作的出现。其实,“民族”作为用以承负不同民族实体(ethnic entities)的用语早已为一般社会大众所接受。我在福建省档案馆查到一份1953年福建省民政厅对晋江陈埭镇回族村民的调查报告发现,当年被调查的村民已用“民族”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调查在民族调查之前进行,目的是为了尝试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民政厅1953)。因此,使用“民族”来指涉和区分不同民族实体在当时是很自然的。那时,英文里甚至还缺乏“族群”这个概念。

众所周知,民族识别也是在人口普查后展开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上报的认同400有余。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么多的认同当然不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民族政策的施行;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如郝瑞(S.Harrell)那样,认为族群是所谓地方语境的群体(郝瑞2002),我们也无法证明这400多认同代表了同样数量的族群。因此,从1953年起,国家通过民族识别对这些认同进行了归并。在识别的过程中,主要以斯大林民族(nation)定义四项标准为参考依据(费孝通1981,1984;黄光学1995)。换言之,斯大林的定义只是作为如何确认一个族体的参照系来使用的,而不是照搬。人们的主体意识还是给予尽可能的考虑。至此,“民族”在具体指涉上具有很强的规定性,但与西方语境里“族群”的规定性截然不同。“民族”成了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具体单位,合法地具有更多的期待,国家也由此重组(regroup)和重铸了人们的认同。

四、结论

上文主要通过追溯“族群”和“民族”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语言的背景下所经历的过程,试图说明两个术语各具有特殊的规定性。本文试图说明,比之于“民族”,“族群”也不是什么更妥帖的概念。两个术语体现了人口的多样性问题在不同语境里的表达,无论在学术使用和一般使用上都具有任意性的一面,也都具有具体和一般之别。但是,西方语境里的“族群”所特有的、对主体民族和国家具负面色彩的内在规定性,是汉语“族群”和“民族”在中文语境里或字义上都是没有的。正是因为西文之“族群”具有对抗、边缘、分裂、差异的象征意义,自然地成了挑战“民族”的“批判的武器”(借用马克思语)。有些西方学者的研究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诉求远超实质性的学理探讨。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完美的,民族划分和民族政策的施行同样有许多尚待改进之处。如何来加以改进,值得所有真正关心少数民族命运的同道来共同探讨。但是,在族群性研究的问题上,我们所强调的应是求同存异,而非除同求异;我们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不是相反。如果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对56个民族的划分体现的只是国家的任意和专断,那么,是否任由“族群”表达就是更好的选择呢?是否这类表达就一定反映真正的民意呢?塔什科夫指出:“不少西方人类学家自命为那些遭受所谓歧视的小群体鸣不平,却经常在扮演一种可笑的、被人利用的浪漫角色,沦落成为地方上那些声称为民请命、老于世故者的政治说客(political lobbyists)而不自知”(Tishkov 2000)。巴斯从决策的角度批评了这类人类学者。他指出,“由于忽视了对所谓集体决策过程的近距离分析,许多人类学者没有意识到这类决策来自居中(the median level,指非政府也非底层民众一作者注)的利益集团,不仅有悖于普通大众的愿望,也违背了民众的共同利益”(Barth 1994,转引自Tishkov 2000)。我愿以此警示自己并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鸣谢:本文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徐杰舜教授之邀而作,笔者对此深表感谢。由于时间匆促,一些观点未及细想,可能多有考虑不周和不够深入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和补正。文章不代表学报观点,如有任何不妥之处,笔者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陈志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4(6):23-32.

范可.西方有关少数民族权利的论争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执2000,22(2):16-22.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A].费孝通.民族与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1.

黄光学(主编).中国民族识别[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郝瑞(S.Harrell).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J].民族研究.2002(6):36-40.

郝时远.中文语境中“族群”及其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5).

江平.前言.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

民政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晋江县陈埭乡少数民族调查报告(1953)[z].卷宗138,目录1,案卷1139,福州:福建省档案馆.

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25(1):43-47.

Anderson Benedict.1991(1983),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London and New York:Verso.

Ardener Edwin.1989(1972),Language,Ethnicity and Population[A].Edwin Ardener,The Voice of Prophecy and Other Essays[c].Oxford:Basil Blackwell.

Brass Paul.1991,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Theory and Comparison[M].New Delhi and London:Sage Publication.

Banks Marcus.1996,Ethnicity: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M].London:Routlege.

Barth Friderik.1969,Introduction[A].in Friderik Barth(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M].Boston:Little,Brown.9-38.——1994,Enduring and Emerging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Ethnicity[A].in Hans Vermlen and Cora Govers(eds.).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Beyon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C].Amsterdam:Het Spinhuis.11-32.

Connor Walker.1984,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M].Priceton: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Eriksen Thomas H.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M].London and Boulder,CO:Pluto Press.

Gladney Dru,1991,Muslin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M].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M].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Glukman Max.1958,Analysis of a Social Situation in Modern Zululand[M].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Harrell Stevan.1990,Ethnicity,Local Interests,and the State:Yi Communities in Southwest China[j].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32(3):515-548.

——2001,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M].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irchman Charles.1987,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ity in Malaysia:An Analysis of Census Classifications[J].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6(3):552-582.

Hobsbawm,Eric.1983,Introduction:inventing tradition[A].Eric 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eds.):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4.

Keyes Charles.1976,Toward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J].Ethnicity.3:203-213.

——1981,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A].Charles Keyes(ed.):Ethnic Change[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4-30.

Kornai Janos.1992,The Soci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each Edmund R 1954,Political System of High Land Burma[M].Boston:Beacon Press.Geertz,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s[M].New York:Basic Books.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1998(1848),Manifesto of th Communist Party[M].Beijing:The Press of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hils Edward A.1981,Tradition[M].London:Faber & Faber

Tishkov Valery A.2000,Forget the“Nation”:Post-nationalist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ism [J].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3(4):625-650.

USCB(U.S.Census Bureau).2002,Measuring America:The Decennial Censuses From 1790-2000[z].Issued by U.S.Census Bureau.

Weber Max.1978(1925),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Gun.ther Rose and Claus Wittich(eds.)[M].New York:Bedminster Press.

[作者简介] 范 可,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

同类推荐
  • 中华谚语(第七卷)

    中华谚语(第七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本书是详细介绍老北京的人文辞典,描述了这古老城市的风俗变迁,市井状况,人文古迹。
  •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奠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
  • 亲情哈密

    亲情哈密

    少年时,在地里埋下一颗种子,认真地清除瓦砾砖石,给它以最好的肥料,灌溉以最清纯的水,每日看它在阳光下抽芽、生长,便成为生活中最期待最快乐的事。长大了,忽然明白,原来亲情也是点播在血脉里的一颗种子,我们落地的时候,它便开始生长,渐渐长成一棵树。那棵树的养分,是母亲的第一滴乳汁,是父亲的第一声叮咛,是祖母细细缝就的第一件小棉衣,也是祖父意味深长的第一个故事。
热门推荐
  • 乱世凰后

    乱世凰后

    本是男身却穿越古代成为皇后。组建凰军,平灭三王,灭万机,永靖天国,五族为博她一舞甘攻城逼宫。她男人?她是女人?也许不重要了,她的功绩不言自喻。黄沙百战风飘摇!醉卧长沙迷人眼。还道江山谁人享。红颜一笑倾国城。愿博佳人百媚生,群雄并起战四方。不羡鸳鸯不羡仙,皇权富贵抛何方。
  • 方便心论

    方便心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这本《瞿秋白选集》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入瞿秋白散文、杂文、文论和政论代表作,文本上详加勘订。对于读者了解瞿秋白的人和文都大有助益。
  • 纨绔王妃

    纨绔王妃

    她,席雨馨,为了躲避危难嫁了汉子杨楚翔为妻。可是两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坐实夫妻之实。席雨馨只是把杨楚翔当做一般的男子,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和自己成亲了的。杨楚翔渐渐摸透了席雨馨的生活脾性,并且渐渐的爱上了她。他和她会是怎么样,会不会坐实夫妻之实然后幸福的生活下去呢?
  • 阴阳武尊

    阴阳武尊

    少年楚云身负阴阳秘术遭人陷害,离家逃亡,意外获得魔尊剑侍残魂重获新生,寻上古阴阳秘术,踏九州七界,闯妖域,战魔族,成就不朽武尊。楚云:“别跟我说什么道理,本少爷的话就是道理。”
  • 万昼天尊

    万昼天尊

    他未来会有一把刀,那刀会被那个眼神主人的血吣透,他叫_鬼手
  • 神墓传说

    神墓传说

    《乾河图集》藏有八处宝藏,传说是轩辕帝,炎帝,纣王,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宋太祖等人的宝阁……每一个宝阁都藏有万千秘密……
  • 少女为什么歌唱

    少女为什么歌唱

    本书为小说集。作者通过对城市、乡村的普通人群的生存状态的描写,完成理解精神自我、超越精神自我的过程。作者笔下的人物远离本源,无法回归;走向异地,无法到达。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既有着批判的笔触,却又流露出一种理解的心态,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那年王俊凯你是我的梦

    那年王俊凯你是我的梦

    她一个十年的梦,她很高兴,她和他认识了,但是结果……
  • 君臣介

    君臣介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万恶的旧社会里,有着太多的等级规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强者如云的江湖,左右不了国家的存亡。身不由己在江湖,为人子民有拘束。恒宇,一个人,背负着亡魂的寄托,将会有怎样的情感经历,将会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又该如何问尽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