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之间了解心理很容易,双方的言谈举止,表情变化,都传送着其心理信息。由于彼此接触较多,交往频繁,更能抓住对方微小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也有相对不稳定的部分,往往随气氛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聪明人就善于捕捉别人此时此刻的心境,予以适当的赞美。一个中秋之夜,某单位举行宴会庆祝佳节。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何况是在这合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来自四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刘斌面对美酒佳肴,思绪又飞回了父母身边。大家都是本地人,没有人注意到刘斌情绪的变化,但逃不过王处长的眼睛。他看到置身于欢乐人群之中,却欢乐不起来的小伙子,立即意识到年轻人是想家了。随即高举酒杯,朗声说道;“在这中秋之夜,大家像亲人一样聚在这里举行欢宴,我非常高兴。尤其是小刘同志,远离故乡亲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来我们这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在这里向刘斌同志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关心刘斌,把他当做我们的亲人,使他在这里更好地发光发热!”细心的王处长在这种特殊的气氛下,通过观察刘斌情绪的变化,推测出他此时的心理,他不是直接地去安慰他,而是通过称赞和关心,使他抛弃思乡之情,加入到欢乐的宴会中来。如果大家都觉察不到刘斌情绪的变化,即使是再欢乐的宴会,刘斌也是无动于衷,了解别人的心理,需要你做个有心人。“粗心”、“太忙”不能成为你不能了解别人心理的借口,只能使你不能慷慨地赞美别人,降低你的水准。赞美水平是高是低,慷慨与否,不在于你说话多少,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对方心理,对症下药,动之以情。
间接的赞美更能打动人心
委婉的称颂方式常常是万无一失的。想一想,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在背地里说我们的好话,我们能不喜形于色吗?而同样是这种赞语,要是我们自己亲耳听到的话,说不定还会引起反感,或者怀疑说话者居心不良。就因为是间接听到的,这些话便变得非常悦耳——因为大家通常认为,背地里的话无疑是发自内心的。
“这种策略是一种没有什么破坏性的技巧。”查斯特菲尔德勋爵说,“在别人背后称颂某人,那些听到这些话的人一定会把你的话转述给对方的,虽然他多半是因为自己想献殷勤,而并不是为了替你服务,有时他们甚至还会自己加上一定程度的发挥。在各种恭维的策略中,这无疑是最能取悦他人,因此也是最有效的一种。”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深谙此道。当他想要制服一个与自己作对的下属时,他就会有计划地当着别人的面赞扬那位下属,因为他知道那些人一定会把他所说的话,转述到那个敌视自己的下属耳朵中去。
另外,还有一种间接颂扬别人的好方法。克利夫兰的律师,前任军事部长贝克斯,在芝加哥法庭上就应用过这一策略。当向一位在国外出生的法官陈述案情时,他假装偶然地说了一句赞美非土生土长的美国公民的话。正是依靠这一招,贝克斯很顺利地就赢得了这位法官的好感。
这个计策并不复杂。比方说,如果约翰·史密斯对自己讲故事的本领自命不凡,如果我们当着他的面称赞另外一个人是如何善于讲故事,他听了也会觉得非常开心。
查斯特菲尔德勋爵说:“这里面的诀窍不外乎是让你想恭维的人心中沾沾自喜,因为,你所夸的人身上的优点,也正是他所具备的。你夸奖别人的这种优点,实际上就是夸奖他的优点。”
如果并不要求得到对方的当场回应,我们也可以直接赞美别人,这样能得到与间接颂扬相似的结果。
威尔逊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时候,就采用这种方法避免了他和布赖安之间的关系破裂。当时,有人突然公布了威尔逊多年以前写的一封信,在信里,他发誓要把布赖安打得一败涂地。对于这一事件,威尔逊并没有直接澄清事实,而是换一种方式重新赢得了这位议员的好感。不久之后,在华盛顿的一次宴会上,在布赖安也在场的情况下,威尔逊在宴会演说中对布赖安的品格及其之所以声名远扬的缘由赞誉备至。这样没过几天,布赖安就亲自来挽着威尔逊的手,告诉他不必再担心以前写过的那封信了。
最靠得住并且能立竿见影的,恐怕是自己处于绝对主动的赞扬——这种赞扬可以左右对方的成败,并且在我们未发言之前,他们自己觉得在这方面毫无把握。如果被自己的丈夫赞美自己持家有方,没有几个女人会感到厌倦的。而又有几个男人在得到他们上司的赞赏时会不如获至宝呢?领袖的赞赏之于下属,好比食物之于饥民。在生活里的许多场合,它具有最高的价值。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领袖在赞赏下属时从不吝啬颂扬和赞美,是领袖们用来统治和团结下属们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贝特福特是帮助洛克菲勒创建标准石油公司的“老伙伴”之一。有一次,他因为过度扩张而遭遇到了“滑铁卢”,给洛克菲勒的事业带来了挫折。他这样回忆道:“一天下午,我刚离开百老汇路27号,发现洛克菲勒和普拉特两位先生就在我后面不远。但是,我没敢停下脚步跟他们打招呼,因为我不愿意再触及自己的伤疤。但是他们叫住了我。洛克菲勒先生在我背上轻轻地拍了一下,诚恳地对我说:‘好极了,贝特福特,我们刚才听人说起你在南美的事业。”’“我以为他一定是要责备我了。因为担心他听到的是一些不准确的闲言碎语,我赶忙接着说:‘这一次确实损失惨重,即使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只能收回60%的投资。”’然而,洛克菲勒接下来的话令他惊诧不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并不见得能干得比你好。全靠你处置有方,才替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成绩。”
这就是洛克菲勒,在一个本来应该责备别人的场合,他一反常情,替人家找出一些值得称颂的地方。事实上,赞美下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博取和巩固他们对自己的忠心——尽管它在这方面极其有效——只要你能给下属及时而恰当的颂扬和信任,你就能轻而易举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要知道,成功的自信心是促使人们不断努力的一针最强烈的兴奋剂。
真诚才能使赞美具有效力
没有人会不被真心诚意的赞赏所触动。耶鲁大学著名的教授威廉·莱昂·弗尔帕斯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夏天,天气又闷又热,他走进拥挤的列车餐车去吃午饭,在服务员递给他菜单的时候,他说:“今天那些在炉子边烧菜的小伙子一定是够受的了。”那位服务员听了后吃惊地看着他说:“上这儿来的人不是抱怨这里的食物,便是指责这里的服务,要不就是因为车厢内闷热大发牢骚。19年来,你是第一个对我们表示同情的人。”弗尔帕斯得出结论说:“人们所需要的,是一点作为人所应享有的关注。”
在这种关注之中,真诚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有真诚才能使赞语具有效力。做父亲的劳累了一天后回家,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将脸贴着窗子正在等待和注视着自己的时候,便会感到自己的灵魂沐浴在这甜蜜的甘露之中。
许多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完全是因为他懂得取人之术。史瓦布说过一番话,真的是金科玉律,值得大家铭记在心,甚至连小学生上课,都将之列为教材,也比要他们背诵任何其他八股文字要强得多,他说:
“我最可贵的一项资产,就是我具备了引发属下热忱与冲劲的能力,而要想鼓舞一个人善尽其才,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给他们赞美和鼓励。”
“天下最会使人颓丧不振、冲劲全失的,就是来自上级主管的批评、责骂,我从来不曾批评过任何人,我相信只有赞美和鼓舞,才能刺激他们向上,使他们努力工作,如果碰上我由衷喜欢的事,我会更不吝惜地予以夸赞、褒奖。”
史瓦布用的是这么一套驭人之术,但一般人做法又是如何呢?保证是恰恰相反,一般人碰到不喜欢的事,定会破口大骂,批评得体无完肤,碰到认可的事,却又一言不发,吝于赞扬。
人一生中,除非碰上了什么重大问题,否则,至少95%的时间,都花在想自己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肯稍歇片刻,试着去想想别人的优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赞美别人。
只要给予他人由衷的认可和毫不吝惜的赞美,人们自会感怀在心,牢记着你的每一句话,甚至在你早就忘掉自己的赞美之后,他们仍将视同珍宝般反复地自记忆中取出,慢慢地品味、咀嚼。如同艺术家在把美带给别人时感到愉快一样,任何掌握了赞扬艺术的人都会发现,赞扬不仅给听者,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快。它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快乐,把世界的喧闹声变成了音乐。
人人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只需把它说出来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