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行事喜欢直来直去,只求一时痛快,却全然不顾别人感受。虽然你没有害人之心,但你常常让人处于尴尬的境地。说话做事率性而为,于人于己都无好处。
不要让人困窘不堪
有的人行事喜欢直来直去,以为这是有个性的体现,马兰特就是一位率性而为的人。
他心地不坏,但脾气说来就来,也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说:“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太辛苦了!”很多时候,他不管对方处于一种什么地位、什么情景、什么样的心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就是说,他不知道圆润的说话技巧,所有的一切都率性而为。
周围的人并不怎么喜欢他,因为他从不考虑一句话出口的后果,常常让人困窘不堪,唯一让大家放心的是,他没心机,不会害人!
但是,他却害了自己。有一天,他不知为了什么事,和上司在办公室里大吼大叫,最后,他把桌子一拍,拿起公文夹往主管脸上一扔,大声说:“我不干可以吧!”
他并没有辞职,因为他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他再也没有被重用过。当年的同事纷纷升了职,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这就是马兰特率性而为的结果。
说实在的,人活在世上,做人做事若能率性而为,那人生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唯一的存在,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爱做什么做什么,而别人也不是为了你而存在,一切都得听你的。
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需要以智慧和耐心去解决,而不是靠你的喜恶和脾气。如果你看不惯老板的苛刻,就说老子不干了,那么你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苛刻的老板很多,你在别的地方也会碰到,而你的辞职,又有谁在乎呢?如果你嫌工作辛苦,就率性地放弃,那么你放弃的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当然,也没有人在乎你的放弃,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事!
而最重要的是,率性而为会变成你放纵情绪的习惯,遇到问题就顺着性子来解决,有时候,你真的解决了问题,但因为率性而为基本上是向后转,属于逃避问题的行为,因此长久下来,对你的事业和人际关系,破坏多,建设少,甚至还有可能带来毁灭。
也就是说:和对方交谈时,应尽量使用对方能够认同的语言,并说对方熟悉、关心的话题!
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盐酱醋茶;和贸易公司职员说话,可说说景气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恐怕连心都要掏出来了。
与人说话不要直言直语
一天,在公司的集会中,某先生看到一个女同事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就说:“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太胖了。”
女同事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理过他。
其实这位先生的心地是公认的“好”,可是和他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他“好”,但他的朋友并不多,在公司里也独来独往,好像不大受欢迎的样子……
他的能力并不差,也有相当好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是,他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于是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其实“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也只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只是在人性丛林里,“直言直语”却是有这种性格的人的致命伤。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常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他的话有可能是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语”对方明知,却又不好发作,只好闷在心里;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启动自卫系统,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怀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
所以,有时候,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面利刃,而不是劈荆斩棘的“开山刀”,不要直言指出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他如果不听,那是他的事!
除非你力量大、地位高,否则直言直语只会替自己带来麻烦!如果能改变事实,则这麻烦倒还值得;如果不能,还是闭上嘴巴吧!
与人相处不可以唠叨
狄斯累利在公职生活中最难缠的对手,就是那伟大的格莱斯顿(英国政治家,1888—1894年,四度担任首相)。这两位仁兄,对于在帝国之下每一件可以争辩的事物都相互冲突,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私生活,都充满幸福和快乐。
在公开场合中,格莱斯顿是一位可畏的敌人,但在家中,则永远不唠叨。当他到楼下要吃早饭,而全家的人还在睡觉时,他就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他提高了声音,唱着不知其名的圣歌,声音充满整个屋子,以告诉家里其他的人:“全英国最忙的人,已经独自一个人在楼下等着吃早饭了。”他保持着外交家的风度,体谅人的心意,并强烈地控制自己,不对家事唠叨。
关于婚姻不幸福的原因,权威人士桃乐丝·狄克斯宣称说,50%以上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许多罗曼蒂克梦想之所以破灭在雷诺(美国离婚城)的岩石上,原因之一是唠叨——毫无用处,却令人烦躁的唠叨。
托尔斯泰的夫人也发现了唠叨的危害——可是太晚了,在她逝世之前,她向她几个女儿们承认道:“是我害死了你们的父亲。”当托尔斯泰82岁时,他再也不能忍受家里那种悲惨不快乐的情形了,于是在1910年10月一个下着大雪的夜里,逃离了他的夫人——逃到寒冷的黑暗里,不晓得到哪里去好。11天以后,他因肺炎死在一处火车站里。他临死的要求是:不许她来到他的身边。
你或许会觉得,她是有许多事情要唠叨的,而且是应该的。你先不要考虑这些,主要问题是她唠叨得到些什么?唠叨是不是把一件不好的事弄得更糟呢?
贝丝·韩博格在纽约市家务关系法庭任职十多年,曾经审判了好几千件遗弃的案子,她说男人离开家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太太唠叨不停。《泰晤士邮报》中说:“许多太太们不停地在慢慢自掘婚姻的坟墓。”
法国拿破仑三世,也就是拿破仑的侄子,爱上了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特巴女伯爵玛利亚·尤琴,并且不顾人们的反对和她结婚。这门婚姻拥有财富、健康、权力、名声、美丽、爱情、尊敬,一切都符合一个十全十美的罗曼史。
但这支爱情圣火很快就变得摇曳不定,热度也冷却得只剩下了余烬。拿破仑三世可以使尤琴成为一位皇后,却无法使这位法兰西妇人终止挑剔和唠叨。
由于她中了嫉妒的蛊惑、疑心的邪念,竟然藐视他的命令,甚至不给他一点私人的时间。当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她竟然冲入他的办公室里。当他讨论最重要的事务时,她却干扰不休。她拒绝让他一个人独处,总是担心他会跟其他的女人亲热。
她常常跑到她妹妹那里,细数她丈夫的不好,又说又哭,又唠叨,又威胁。她会不顾一切地冲进他的书房,不停地大声辱骂他。拿破仑三世虽然身为法国皇帝,拥有十几处华丽的皇宫,却找不到一处不受干扰的地方。
尤琴这么做,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她得到的只是拿破仑三世的背叛和冷落。
看到了这些悲剧,你也应该有所领悟了。如果你要维持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绝对不可以唠叨。
求人办事不要紧追不舍
马教授才进场,朱主编就冲了过去。
“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马教授一拍脑袋说,“抱歉,抱歉,我留在桌上忘记带了。”又拍拍朱主编肩膀说,“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来拿,好吧?”
“没关系,”朱主编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会儿开车送您回去,顺便拿。”
马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会儿不直接回家,还是明天吧!”
座谈会结束了,送走了学者、专家、又叮嘱下面人收拾会场,朱主编到停车场开车回家。
才转过街角,就见马教授和贺律师在等计程车,大概车少,一直等到现在。
“到哪儿去呀?”朱主编摇下车窗问。
“陪马教授回家。”贺律师说。
“我送二位。”朱主编立刻跳下车,打开车门。
马教授犹豫,贺律师倒不客气,一把将马教授推进后座,自己上了前座。
一边开车,朱主编一边回头笑着说:“太好了!太好了!我顺便拿稿子。”
马教授拍拍朱主编:“您还是把我们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叫女儿把稿子给您送去,她也顺路。”
“唉!我现在不是更顺路吗?”朱主编硬是转进小巷子,一点一点往里挤,开到马教授的门口。
“我还得找找!这巷子不好停车。”马教授说。
“没问题,您不是说就在桌上吗?”正说着,后面已经有车子按喇叭。
“您还是别等了吧!”马教授拍着车窗说,“告诉您实话,我还没写完呢。”
我们常批评人“不识相”。同样地,当别人要脸、要台阶的时候,你不给他,也是“不识相”,因为你造成彼此的尴尬——
当别人说笑话时,你因为早听过,于是半路泄他的底。
当别人在高速公路上错过出口,故意说“我为了避开刚才那个出口的拥挤,所以绕一点路”时,你说“我看刚才一辆车也没有。”
凡此,都是不识相。
前面故事中,当马教授再三找借口推辞,又答应第二天交稿子的时候,朱主编就不应该继续追。即使送马教授回家,也该识相地送到巷口为止。
搞不好,马教授根本忘了写,你既然没法立刻逼出来,不是存心拆穿马教授“忘在桌上”的托词,明着指他说谎吗?
这些“谎”多半没有恶意,而是为了表现、为了面子。你何必去拆穿呢?
他知道你有数,却不去拆穿,一定心存感激。相反的,他希望找个借口开脱,你硬是挡着不让,他也一定加倍恨你。
成长,使人能看透谎言,看穿骗局。
成熟,也使人能知道什么时候不拆穿没有恶意的谎言。
如同用兵,你只是留个缺口。
你可以追杀他,使他全部落网;也可以放他走,让他感激你,成为未来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