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7000000014

第14章 举难劝修(1)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这段经文,说尽了世人好逸恶劳、顺物欲迷情容易、逆之则难的习性。“顺物欲迷情”是指随顺世俗名闻利欲人情,也就是“迷情”。一般凡夫劳劳碌碌追求五欲、情爱名利,这是沉迷的私情,将会引人堕入生死轮回,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很少人会考虑到后果,大都是目光短浅地沉迷在世俗的情欲上,这样就随波逐流了。因为这是错误的迷途,所以佛陀劝化众生要及时醒悟,不要随顺私己迷情。

在这里,佛陀列举了二十种“难”:想行善的人,环境却有重重困难;有的人财力足够,却有自心重重的障碍;也有人纵情附势等毛病。要除去这二十种毛病很困难,就如逆流而上,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可见要逆生死之流,远离五欲迷情,也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是否真的“难”行呢?世间人往往在出发之前,就预设路远难行而放弃,这样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想要逆迷情确实有重重困难,但是一切成功的事业,都是在不畏艰难中创造出来的;如果畏难,便无法成就事业。只要我们能真正发深广心(即守志奉道的心),则天下无难事。

如果一味随流附和世俗之情,即使是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复杂。所以我们学道,要学真道,不要学迷情俗道,只要能发心对治,难行的反面,便是大道无碍。我们现今劳心劳力,虽然会觉得很苦,但也蕴藏着寂静的快乐,所以不要因贪迷一时的世间情欲,而种下无穷的烦恼根。

下面举出二十种难事:

(一)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物质上都非常匮乏;但是他若能在艰苦中尽力布施,纵然只是少许的奉献,福报仍是很大。

譬如佛门中出家众穿的衣服,背后都有一块“印”,这是为了饮水思源,感念佛世时一位贫婆虔敬的供养心。

佛陀在世时,一些国王、大臣、长者等富裕人家,经常来供养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钵,一位贫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时,激动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伤心。佛陀问她有什么困难,老妇人抬头说:“佛啊!我没有遇到困难。我虽然贫穷,却活得很安心!因为我能生值佛世,与佛踩在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我很高兴。但是却也感到十分惭愧,因为我无力供养您!”

佛陀说:“你也可以布施呀!”贫婆说道:“我身无长物,要用什么来布施呢?”佛陀说:“只要你肯发心布施,任何东西我都欢喜接受!”贫婆回头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问道:“佛呀!我身上只有这件破衣服,可以吗?”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欢喜了!”贫婆听后,很高兴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块布供养佛陀,佛陀立即将那块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后,告诉阿难:“阿难!布施这块布,比布施千万匹布的功德还大,因为她已尽其所能!从今以后,每个弟子都要纪念贫婆这块布!”从此,凡是佛门弟子,衣服的背衬都有一块“印”,以感念当年佛陀领受贫婆供养的那份“心”。如此贫穷困苦,想布施的确是困难,可是只要真诚有心,也非绝对的困难,这便是“贫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济世界里,常可看到有些清贫的人,他们深知贫穷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时,也愿意帮助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乐意尽力布施,这也是为自己种福田。反观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财物来布施却比较困难,因为他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再则,布施的钱捐少了,觉得太小气,不好意思;钱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较难发心布施。这正是一种悭贪的心理,亦即所谓“富中之贫”的人。

(二)豪贵学道难。富贵人家要学道,如同布施一样困难。因为富贵人家生活享受,无法体会贫困的苦境。有的常与达官显要为伍,纸醉金迷地应酬;如此,怎会有机会学道呢?因为他们不觉得苦,不知学道的可贵。所以,财富名利未必是福,他们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转,因此学道较困难。

(三)弃命必死难。一般人最重视的是生命,任他再贪爱世间的一切物质,一旦生命受到威胁,他同样会舍弃物质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为了身体上的享受,往往畏惧身心的劳苦而不肯学道。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听过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长生不死。传说彭祖活到八百二十岁,但是如今何在?就算真有八百二十岁的寿命,照样有结束的一天。所以,任凭你怎么重视生命,都无法长生不死!

学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将生命奉献给宗教。例如:我们现在有中文佛经可研读,要感恩过去的高僧大德,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由于古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们克服了“弃命必死难”的关卡,带回了珍贵的三藏十二部经。

有心学道的人如果太执著于身体,道业就难以成就。人生无常,我们应好好利用身体而力行、成就道业,才能趋入涅槃,慧命长生。

(四)得睹佛经难。现代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发心印经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经书,为什么还会“得睹佛经难”?因为佛经道理深奥、文句艰涩,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经中有很多警醒世人的语句,不看则已,越看越烦恼。因为许多令人趋之若鹜的事,在佛经里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干脆不看。

还有一些人佛经看归看、听归听,却没有用心彻底地研究思考,这和没看、没听又有什么差别?所以听闻佛法之后,能好好地体解护持,甚至“得一妙法而拳拳服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五)生值佛世难。成就一尊佛,必须经过好长好长的时间。经中说自释迦牟尼佛到未来的弥勒佛,中间就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而我们现在距释迦牟尼佛离世,才两千五百多年而已!离弥勒佛下生人间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那时我们能否与佛同世?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但是佛陀曾说:“若能奉持我的教法,虽离我千里亦与我同室无异,虽离我千年亦与我同世无异;若不深入研究听闻佛法,纵使与我同室,也与千里距离无异。”所以,我们若能依照佛陀遗留的教法,脚踏实地地实行,那就与佛陀在世没什么差别。

(六)忍色忍欲难。物欲当前,不沉迷也难。财、色、名、食、睡,这些嗜欲是人之常情,人们不由自主地一再追求,在五欲旋涡中团团转,起惑造业,顺迷情而流转生死,说来实在很可怕。有智慧的人应该平心静气去观察。其实,世间一切欲乐在时过境迁之后,究竟能残留多少意义?歌台舞榭、一阵喧嚣娱乐之后,究竟快乐的感觉能保持多久?又如私情小爱,当时或许觉得很快乐,但是情越浓、爱越深,往往痛苦也越深。一切的埋怨、仇恨,常常是由最亲近的人所造成的。所以,“小爱”能有几许喜乐呢?一切欲乐,只是过眼云烟啊!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所感受的、看得到的一切,就像梦境或水上的泡影般稍纵即逝;因为纵欲过后,留下的只是如幻的印象,摸不到、也触不着。哪怕再高的地位、再大的名利,一切的快乐只不过像一场梦,也像草上的露珠一样,阳光一照射,很快就会消失;也像闪电般,刹那一闪就过去了,这都是“无常”。所以修学佛道者,要能忍色忍贪欲,常以“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偈来警醒、鞭策自己。

(七)见好不求难。人都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凡是他人所享受的一切美好的境界,而自己也跟着盲目地追求,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而凡夫却无法自制!

我们若能好好地静心思惟、观察,贪求物欲的心自然就能降伏。世间愚昧凡夫情不自禁,易被诱惑而随顺“爱欲”,就佛法而言这却是痴迷烦恼的苦源;常比较别人住高楼大厦,随心所欲享受福乐,而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福分呢?的确是“见好不求难”,贪求即痛苦,如能知理知足、守本分,则愚昧的贪心、虚荣心自然就会消除。

同类推荐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热门推荐
  •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读史使人明智,更使人洁醒。从《二十五史》中可以尝尽数千年的人事沧桑,一览家与国的深沉智慧,学习智囊人士的精明手段,得到厚重的社会阅历。在史册中考查智慧的含量,鉴赏谋略的生成,发掘历史的规则,以指导今日的人生——希望我们能看清历史与当下,永远不迷茫。历史和现实永远相通,博大精深的《二十五史》,蕴涵着无限的问题。历史中的逻辑,蕴涵着事物发展的普遍趋势;史实的本末源流,存在着因果的关联。善于思考者,将从《二十五史》中得到极大的益处。
  • 许我唯一

    许我唯一

    他说:“浅浅,我们分手吧。”一张支票推过来,我昂着头问:“为什么?”他回了我两字:“腻了。”至此,两年甜蜜相守宣告终结。半年后,好友的婚礼上,有人百般刁难,他出言相救,却在当夜直接找上了门。他强势专横,无所不用其极,扼断我与别人的交往,剥开现实的外衣,最终定下一年之期,我又一次沉迷于他。一年后,事实真相劈开在我面前,凝着那双冷绝了的黑眸,我彻底懂了自身的价值。在心撕裂前,我轻声说:许子扬,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出现在你面前。
  • 废柴九小姐:毒医邪妃

    废柴九小姐:毒医邪妃

    慕容风,华夏古武世家的医武天才,十七处佣兵军团成员,再睁眼,她成了人人唾弃的废物小姐。世人皆知她草包又痴傻,却不知她是扮猪吃老虎。制毒!行医!炼药!骗兽!修炼!她样样精通,霸气至极。人前他是废物傻殿下,人后他是傲娇毒舌黑心肝。他说,女人,要是这个世界不容你,我不介意和你一起灭掉它!
  • 我的修真校花

    我的修真校花

    “我要这天遮不住我的眼!”——康杰威本文讲诉:一个普通的学生在发现的校花的秘密之后,踏入修真之道从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故事。
  • 祖域

    祖域

    每个人的脑域深处都有着神秘的祖窍,里面蕴含着一段神秘的祖基因,其中不仅包含了人类进化之初到现在的全部基因,更有着神奇的生命基因,只要解开层层祖锁,就能得到生命基因中的生命源力,强化自身的同时更能踏上高等种族的进化之路,进化在这里叫做祖化。撩人心扉的香巴拉少女,阴暗可怖的虫族,神秘的圣影堂……一一为您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在这个万千高等人种林立的世界,主角只是一名最为低贱的平民,只有成为祖武者才有机会挑选血脉成为高等人种的公民,且看猪脚如何一步步艰辛的踏上生命之极,成就自己的人种血脉。————————————————————————读者群:241403580(请真心支持大文的读者和各位写手加入,大家共同进步)
  • 天羽恋

    天羽恋

    女主连连遇奇事,一不小心落入王朝,开启一段不可思议的恋情
  • 代孕情人:总裁独家试爱

    代孕情人:总裁独家试爱

    她是美女作家,他是叱咤风云的总裁,她和他,因为暧昧,像情侣,因为相知,是朋友,可是这真的如她所想嘛?她是不是错过些什么呢?是否有不能说的秘密?面对各路男色的追逐,他又将上演怎么的一场试爱?是痴心守候还是主动出击?敬请期待总裁的试爱新娘。
  • 狂妃天下

    狂妃天下

    据说,蓝家之女蓝璃月其丑无比,花痴废物。欧擦,你丫的眼睛没问题吧?看看眼前这清艳脱俗、姿容绝代的姑娘,怎么可能与其丑无比挂钩?据说,蓝家之女蓝璃月草包无能,胸无点墨。尼玛,谁说的?草包无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胸无点墨能做出这等绝世之作?(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秘制初恋,总裁好薄情

    秘制初恋,总裁好薄情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他遇上了她。刚尝到酸酸甜甜的爱情滋味,她却离开了他。再相遇,他玩弄她于股掌,可又宠之心切。残暴之时,他说:“在我眼里,你不过是随手可得的地摊货。”温柔之际,他又说:“只要你乖乖的,什么都如你所愿。”心情好说爱她,心情差折磨她,态度转换快如翻书。面对变化莫测的他,她心灰意冷:“你真薄情……”他一笑而过:“那又怎样!”
  • 弯弯的沙河

    弯弯的沙河

    你来自那名不见经传的七十二条沟八十一个山头,你斗折蛇行,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寨,也串起了沙河场,然后你不顾儿“拖”女“拉”,你不惧屎污尿染,纵身跳进“坑”中,来不及整理行囊,又匆匆地裂开河谷平坝钻出重围汇入渠江涌进长江投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