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97200000016

第16章 生活民俗·养生保健(1)

从大年初一讲究吃饺子趣谈起

1.殷商时,春节是在农历二月

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习惯喜欢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曰“大年初一”,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春节”,或者被俗称为“过年”。其实,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春节”,早在殷商时,不是在“正月”,而是在农历二月。对此,《神州食俗趣闻》里作了这样历史反映性的记载,指出:“在西汉武帝太初元年,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并把春节由殷商时期的二月改为正月。”

2.我国民族比较普遍讲究

“大年初一吃饺子”

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春节”,在大年初一的这天,在生活饮食方面,比较普遍讲究有食用“饺子”的习俗,特别是北方汉族人,尤为突出,家家户户都吃饺子,欢欢喜喜过年,过正月大年初一。

那么,为什么这种面食,名曰为“饺子”呢?说起来,其讲究或曰其由来,大体上是这样的:汉族人过年的“饺子”,一般说都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或者叫做在“除夕夜里”,准备好,即在“大年三十晚上”除夕之夜进行守岁时,家家户户,家人团聚在一起,不干别的,全家人欢欢乐乐包饺子。饺子包好了,大约也就到了半夜子时,——辞旧岁时,每人多少吃点饺子。因为从前,社会生活实践中,有这样的习俗,就是按照天干地支相配进行计时,半夜十二点为“子时”,而“大年三十”夜里十二点“子时”钟声一响,或曰半夜子时一到,则就标志着由旧岁跨入了“新岁”新年了,并叫做“更岁交子”,即交了新的一年的开始,即“子时”(零点)。并且生活中,人们亦比较习惯喜欢将“大年三十”夜里“交子”的时刻吃的面食,给称之为“交子”,久而久之,就将“交”字添上了“食”字旁,就成为“饺子”了。

其实,若追溯起“饺子”的来源,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三国”(魏蜀吴)时,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里,就已经有类似“饺子”的一种半圆形的有馅的面食,名为“扁食”,或曰“馄饨”之类的面食,或者在南北朝时,“今之馄饨,形偃月”,就已经成为“天下通食”了。

那么,出现“饺子”的称谓,则究竟始于何时?据说始于明代,据明人张自烈考证“饺子”的称谓来源时说:“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中牢丸,或谓粉角,北人读角为矫,因呼饺饵,伪饺儿。”由此可见,“饺子”的这种称谓,最迟在明代或明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例如,明末张自烈撰写的《正字通》里记载:“馄饨即饺饵别名。屑米而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啖之。”

“大年三十晚上”,或曰“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饺子,还有个讲究的习俗,就是:在包饺子的时候常常往某个饺子里,放进糖,或者花生,或者如意,或者铜币。在次日,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时,家人不论谁,如果吃到包有糖的饺子,就意味着他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会很甜美;谁如果吃到包的是花生,就意味着他健康长寿,因为借花生又名“长生果”之意;如果谁吃到包的是如意,就意味着他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谁如果吃到包的是铜币,则意味着他在新的一年里,总有好运气。

大年初一的生活习惯,全国以北京为例子说一说。老北京“大年初一”的生活习俗,虽然多少有点不同,但基本上,其情形和全国各地差不多。例如《燕京岁时记·元旦》篇里有记载:

元旦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连巷,络绎不休。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应入朝朝贺,朝贺已毕,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诚太平之景象也。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得者,则终岁大吉。

3.除夕之夜讲究迎财神

除夕之夜,为一年最热闹的一个夜晚,并且从全国来说,亦比较普遍,讲究迎财神,或俗称“接财神”,或曰“接财神爷”。在除夕之夜,人们将食用的“饺子”,名曰为“财神爷给的元宝”。

其实,所谓“财神”,实际上,是属于人们敬重敬佩比干的一种形式和人们精神生活上的一种美好愿望,能发财致富,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并且亦的确是属于人们比较普遍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无可非议,不然而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说能不能实现,不论谁,要靠正当的劳动、正当的经商等聪明的办法,才有可能。

那么,比干为何许人呢?从前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奉祀他为财神呢?这里,开始可从年画谈起。从前民间的年画,虽然有各种各样,如可爱的小胖孩骑在一条大鲤鱼身上,乐呵呵的,非常喜庆,名曰为“年年有余”,等等。但是,春节期间,农家居多比较喜欢贴财神题材的年画。画的财神,其形象特征是:文官打扮,头戴宰相乌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穿蟒袍,足蹬元宝。然而,神态却有一种面目严肃,脸庞清癯,正像元代时的学者郝经《唐十臣像歌》里所说的那样:“司空表圣宜贤良,清癯不欲游岩廊。”人们说年画的凡是属这个模样的,据说这就是比干。

那么,到底有没有比干这个人呢?有。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了以示敬重敬佩他,渐渐就出现了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来进行歌颂和赞扬他。传说的基本情节,大体上是这样的:比干是奴隶社会时期殷商纣王的亲叔父,其为人,在朝廷内外,是非常有名的:忠耿正直。因为比干看见自己的侄——商纣王荒淫失败,又暴虐无道,心里十分焦急,只好经常直言劝谏。可是商纣王对叔父的劝谏,采取什么态度呢?商纣王不但不听叔父的劝谏,却反而越来越讨厌他的叔父——比干;再加上商纣王身边坏人的使坏,有一次比干又来劝谏,比千万万没有料到:侄儿一一商纣王大怒了,说什么“朕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日朕倒很想看一看你的心,是不是也是七个窍?”不容比干分说,商纣王说完,就令人当场将比于剖开了胸膛,挖出心来,看真假。据相传,这件事情载于《史记·殷本记》。不言而喻,比干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大忠臣,所以就逐渐演变成为后世人们为了以示敬重敬佩他,亦就出现了世俗将他祀奉为财神,因他心地纯正,率直无私。这是一种传说。然而还有一种传说,说比干劝谏商纣王上百次之多,商纣王就是听不进,比干大怒商纣王,一怒之下,摘下身上佩戴的宝剑,心一横,就将自己的心摘下,扔在地上,走出了朝廷王宫,来到了民间,广散财宝。传说,比干虽然是没有了心,但因为吃了姜子牙(化装成老翁的神仙)送给他的灵丹妙药,他并没有死,他并没有离开人间。因为比干没有了心,生活在民间,无论办什么事情,亦就无偏无向了,办事情特别公道,所以,亦就格外受到民间百姓们的欢迎,受到民间百姓们爱戴、称赞。并且还传说,当时跟比干一块做买卖的一些人,都像比干似的,买卖公平,谁也不会坑蒙拐骗……。

4.少数民族地区,除夕之夜习俗的列举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其生活习俗,极为独特。所以,这里亦很有必要举上几个例子说说,是比较有趣的。

壮族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讲究和习惯在院里点燃一堆火,彻夜通明,名曰为“迎新火”,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温暖、生活兴旺、吉祥。

蒙古族的除夕之夜讲究在除夕之夜,阖家席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新年。午夜时,全家欢欢喜喜饮酒进餐,并且比平日格外多吃多喝,还特别讲究酒肉剩得越多越好,以示来年生活富足有余。

侗族的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要喝一碗稀饭,以此盼望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年初一“贺新年”,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其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将农家历来喜丰收的美好愿望,紧密与“贺新年”相结合。这里,亦可举上几个例子说说。

瑶族的正月初一这天,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衣裙,戴上精制的银饰等;小伙子们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由3名青年演戏,各扮演耕牛、扶犁农夫和荷锄农夫,3人载歌载舞,名为“耕作戏”,以此示意兆丰年。

壮族的正月初一各家各户举行取“新水”活动,即在正月初一,夜闻鸡叫头遍时,全家老小,举着火把,肩担水桶,拉上“木牛”(象征性的“耕牛”),高喊“嘞……嘞……嘞”,到“龙井”(将取水井美名为“龙井”)去取新年伊始为第一桶水,以此象征新的一年庄稼长势喜人,五谷丰登。

藏族的正月初一藏族贺新年的形式与壮族相比,不同的是由妇女汲“新水”。

从正月十五说起

1.“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来历和演变

道教信奉“三官神”,传说“三官神”各有生曰:“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据说“三官神”对人们可起“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并在民问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最初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和道教信奉者在一起,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大官赐福”,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到唐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逐渐提高,这一风俗,发展成为“正月十五”前后3天大闹花灯了。当时古都长安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前,在安福门外要搭起66米高的巨大灯轮,上面安装有5万盏各种花灯。在巨大的灯轮下,穿着锦绣饰服、满配珠翠的少女千余人,随着动听的古乐声,尽情舞蹈和歌唱,街上观赏花灯的人群来往不断。

到了清代,“正月十五”前后大闹花灯3昼夜的风俗,已经发展成为每年一次的灯技艺术展览。以古老的北京城为例,每年“正月十五”前后3天,大闹花灯最热闹的地方,据清初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里记载:“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悬挂的花灯丰富多彩,有“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风鳌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像生人物”,并且有“装演大头和尚,扮蹈秧歌”和“盘杠子,跑竹马,击太平神鼓,车中弦管”等配合。

后来的“正月十五”闹花灯,在灯技艺术方面,逐渐向前发展。明显的特点是使花灯的形式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丰富了花灯的内容,使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流传下来。

2.正月十五与避讳

古代,将“正”确定为“一年的开始”,所谓“正月”就是阴历一年的第一个月,亦称为“岁首”和“正岁”等。

避讳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封建时代,君父观念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人们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必须避讳,以示尊重。皇帝和孔子之名全国共避之,此谓之国讳;长辈之名全家共避之,谓之家讳。除了君父之名须避讳外,另外,像上司、亲属之名也必须避讳,十分麻烦。避讳的方法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几种。秦代时,因避秦始皇(名政)的讳,遇“正”字一律改用“端”字,于是也将一年开始的“正月”改称为“端月”。所以在当时及后来的一些著作中,就出现了将“正月”别称为“端月”的现象,如唐朝的韩鄂在《岁华纪丽》卷一里记载:“位正元阳,气和端月”。

我国的民族生活习惯,是将正月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亦将这天叫“元宵节”。过元宵节这种风俗,最初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道教信奉者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五谷丰登,安居乐业。渐渐地这一风俗演变成为在正月十五前后三日吃元宵、闹花灯了。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因元宵谐音“袁消”,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称汤圆,百姓不听这一套,仍称元宵,沿用至今;当时,有些情绪激烈者,反而更起劲地说:“煮元(袁)宵(消)”,以示对其倒行逆施的义愤。

有趣的是,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宋代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十分讳言“登”字,连同音字也不许提,谁要是触犯必被重责,所以一州人都称“灯”为“火”。元宵节要照例放灯,于是张贴告示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见者无不赅笑,皆曰:“只许州官言放火,小许百姓说点灯。”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源出于此。

3.讲究避讳,一直流传到明清时代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自秦始皇讲究避讳开始,一直流传到明清两代时,并且使京城都受到了影响。为了说明问题,下面举上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其一,北京著名的“皇宫”(俗称)紫禁城,其北门落成后,即“明代称玄武门。为紫禁城北门,北向,居全城中轴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重修,因同皇帝玄烨‘名讳’,改今名”——神武门(《今日北京》),其“门楼面宽五间,重檐无殿顶,上檐下悬有华带匾,书满、汉文‘神武门’。”

其二,传说,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时,发现城楼门匾上的“门”字有钩,他眉头一皱,心里觉得不吉利。回宫后,就下谕旨,命人重写了“正阳门”的门匾,把“门”字的钩砍掉,以示尊崇皇帝“避讳”,出入“正阳门”顺利吉祥。这样,京城的“正阳门”悬挂的门匾,其“门”字是没有钩的,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有一天,笔者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曹仪简家串门,说起正阳门的门匾,其“门”字没有钩,这引起了大师的兴趣,他立刻将藏书——图文并茂的故宫博物院大型汇刊拿了出来。我们二人一块仔细查看,又发现了新问题,就是:紫禁城内,悬挂的许多门匾,其“门”字都是没有钩的。而我国汉字,其“门”字是有钩的,那么明清两代,究竟始于何时,始于哪位皇帝,因讲究避讳,而下谕旨将许多门匾一律重写,将“门”字上的钩砍掉,目前无史料可查,尚有待于发现考证。

“社日”祭祀“社稷神”

1.社日

所谓“社日”,是属于从前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习俗,或曰生活中的一种礼俗亦可。发展演变到明代时,成为帝王(皇帝)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讲究祭祀性的“左祖”、“右社”,即今日北京“天安门”的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皇家祭祖使用的“太庙”;其西侧,“中山公园”,原为帝王(皇帝)祭祀“社稷神”的地方。

然而,这里开始,毕竟是需要将“社日”先简要说一下,然后再说祭祀“社稷神”的内容。

社日 古时,社会生活中,人们相当讲究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祭祀“社稷神”,即俗称的“土地五谷神”,其日期,按照“天干地支”计时的方法,每年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对此,《岁时广记·二社日》里有记载:“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那么,究竟怎样进行祭祀“社稷神”呢?古书《荆楚岁时记》里,作了归纳概括反映性的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不仅如此,而且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里,亦作了反映:“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2.“社稷神”值得一祭

为什么说“社稷神”值得一祭呢?因为“社稷”,即大地或曰土地五谷,对人类社会,自古始,不断地做出许许多多的贡献,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就能足以说明问题。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里说:“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原文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里只说一说大地能够给人们以“五味”(原文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同类推荐
  • 秦学术史探赜

    秦学术史探赜

    《秦俑·秦文化》丛书总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华大地西北黄土地上,揭开了一处古代宝藏。这便是后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由兹伊始,便掀起了一阵又一阵不大不小的秦兵马俑旋风。国外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纷至沓来。兵马俑的代表也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五大洲。来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中外观众每年200余万。以兵马俑命名的现代生活用品、食品也投入市场。古代优秀文化有力地冲击着现代文明,这种文化现象在许多古文化现象中还是不多见的。所以,有人便说这是一种“秦俑效应”。 “秦俑效应”的深层影响,还...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中国辟邪文化

    中国辟邪文化

    说起辟邪(也有学者使用“避邪”一词,其实不妥,因为就语义而言,“避”是消极被动的,无法概括“辟邪”积极主动的一面)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认识,辟邪器物、辟邪行为、辟邪现象时不时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说到辟邪文化,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把辟邪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来加以审视与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 山海经大全集

    山海经大全集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五百多座名山、地理位置,三百多条河道的名称、河流发源地及流向,四十多个国度以及远方异民的习俗,一百多个神话人物,一百多种药用动植物,四百多种神灵怪兽,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远古神话传说。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准确的注释和译文,并配以各个朝代精彩的插图。原典、注释、译文与插图有机结合,使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这部经典,畅游在《山海经》的神妙世界中。
热门推荐
  • 石战仙

    石战仙

    战一个至热血的世界一个从小被欺负的孩子,机缘巧合获得战字决。从此,他的路改变了。战,是他唯一的目标。
  • 《风云磬绫》

    《风云磬绫》

    应为一不小心触碰的古老羊皮卷轴,让风、云来了一个穿越,唉!可怜的风、云不得不暂时“借住”在风云府的五、六小姐的身体里,这可苦了风与云了!想知道她们的故事吗?来读一读吧!luc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
  • 蚀骨药香

    蚀骨药香

    这些年,总有人质疑中医的真实性。楼主在中药店呆了好几年了,接下来就说说见过的诡异、神奇甚至恐怖的事。你们真以为,药材就是些虫壳、草根么?你们真的以为,中医就是把脉,问诊啥的就行了么?你们真的以为,中药都是给活人用的?
  • 堕神归来

    堕神归来

    以一人战天下的堕神惨烈死去,临死前对诸神冷啸:我必归来!待我再次归来之时,便是尔等消逝之日。转世之后,他只是丧失神之记忆的少年之身,如何一步步登上天路,凌驾众神之上?当年世人笑他如蝼蚁,如今世界匍匐在他脚下,心甘情愿俯首称臣!
  • 医道名流

    医道名流

    陆明被老头子从昆仑山上赶下来去执行两个任务,给美女治病、做保镖,巨大的别墅中三个校花级美女与之同居,风生水起的日子开始了高超的医术包治各种妇科病出神入化的功夫,御女无数从小随身携带的一枚黑色戒指中所隐藏的惊天之秘。。。
  • 大粒子师

    大粒子师

    古老的神殿落满了灰尘,殿门石匾上,刻着五个触目惊心的大字——诸神不如狗!饱受众神奴役的凡人,磨刀霍霍,九州大地,尽是屠狗者。
  • 护花狂龙

    护花狂龙

    衣冠未必禽兽!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混他个风生水起!一个身份如迷的爷们儿,要用一腔骚情和两只铁拳,打下一片暧昧江山……
  • 道义凌天

    道义凌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一个“道”的世界,道生万物,掌控生死!一介凡人,如何探索道之涵义,领悟道之奥秘,打开道之大门,最终长生久视?世间爱恨情仇,因果造化,六界纷争,尽在《道义凌天》!
  • 婚礼进行曲

    婚礼进行曲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我的中二妹妹

    我的中二妹妹

    我有一个中二呆萌带着基佬属性爱玩游戏又带点哥控的可爱顽皮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