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87000000037

第37章 只钓王与侯——赚得无冕之王的声名(4)

曾国藩带领湘军同太平军先后作战十余年,他在军事上经常强调要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还经常告诫他手下将领,如李元度、左宗棠,及他弟弟曾国荃等人:治军必须脚踏实地,注意小事,才可每日成功。在曾国藩家书中曾看到这样一件事:曾国藩发现对军队奖罚分明,能够鼓舞军队士气,于是特别要求他弟弟关注制作赏赐将领们的物件、兵器等事情,可见曾国藩在治军上事事关心,明察秋毫,这点上就连他的幕僚们也对他佩服有加。

3.利用靠山办事

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而必欲顺从,设法以诛锄异己者,权臣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

——曾国藩

多年的官场生涯,使曾国藩深深懂得,当今为官,没有皇上的信任、满蒙亲贵的支持,要办大事是不可能的。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前,他想这性质不同,团练如果不能打仗,必然会成为一支实际上的军队。满人对握有军权的汉人,一向猜忌甚深。这支军队将会招致多少嫌猜!弄不好,非徒无功,还有不测之祸。

曾同藩与恭王、肃顺都有过多次接触。恭王才思敏捷,器识闳达,是皇族中最有头脑的人物。肃顺是郑亲王乌兰泰尔的第六子,明练刚决,敢作敢为,不但是满族中数一数二的拔尖角色,也是合朝文武中少有人比得上的干才。上半年在京城时,曾国藩就知道皇上将会重用肃顺,依靠他来整饬朝纲,力矫弊端。肃顺的入阁拜相,只是明后两年的事了。有恭王、肃顺的信任,有皇上爽快地接受,还怕朝中无奥援吗?

自唐鉴密荐皇上使用曾国藩后,皇上一直在考虑起用曾国藩,但未最后拿定主意。为此事,皇上分别召见恭王奕訢和内阁学士肃顺。二人都竭力主张起用汉人来平太平军。恭王说曾国藩是先帝破格超擢的年轻有为人才,是林则徐、陶澍一类的人物,要皇上予以重用。肃顺更明确提出,当前两湖动乱,请饬曾国藩在原籍主办团练,效嘉庆爷平川楚白莲教的成法,给曾国藩方便行事的权力。如此,则洪杨可早日翦灭,国家可早得平安。皇上欣然接受,并夸恭王、肃顺见识卓越,老成谋国。

拿捏十成把握后,曾国藩便向朝廷呈上一道奏折,要在省城建大团,自然并不是仅仅为了防卫省城,镇压匪乱。他的主要意图在于建立一支新军。他的想法是:先招募少数人,加以严格训练,使之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然后以这批人为骨干,再招募十倍二十倍的人,立即就可成为一支劲旅。到时拉出省外,与太平军较量。满人对汉人向来防范甚严,兵权由朝廷牢牢控制,从不放心让汉人多带兵,更不允许有人像明代戚继光那样建“戚家军”。

或许是曾国藩的奏折写得含糊,或许是由于时局危急,咸丰帝知绿营不足依靠,希望有一支新的军事力量出现,也或许有恭王、肃顺和唐鉴的竭力担保,使得咸丰帝特别相信曾国藩,居然很快便亲自批复:“悉心办理,以资防剿。”

4.挫折即是转折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曾国藩

中国历史上纯粹的文人率兵打仗而功勋卓著的不多见,曾国藩是其中一位,或许正是这一点,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引人注目。人们这样评价他:“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韩、欧,实为近百年来难得的圣贤。”毛泽东也十分推崇曾国藩,他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血诚”,即内心真正之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统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把它贯穿在统军思想中,整个团队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把强盛于湘军的太平军镇压了下去。

不难发现曾国藩的部将多对他忠心耿耿,他们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这何尝不是“血诚”精神深入人心,发挥积极效果。相对来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天京内讧,自相残杀,连多次打败曾国藩的将领石达开都脱离太平军,孤军西行。太平军后期,上将韦俊等多人相继投敌,接着又发生了八王叛杀谭绍光的事件,整个太平天国的事业耗损殆尽。

咸丰二年六月,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正考官,风尘仆仆赶往江西。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一行人抵达小池驿(今安徽太湖县),忽然家人来报,说母亲江氏去世了。曾国藩泪水立即落下,他已离开家14年了,本来打算办完江西的差事就回家看望老母,想不到与老母已成永别。他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写道:“一闻此信,无地自容……一出家辄14年,吾母音容不可再见,痛极痛极!不孝之罪,岂有稍减之处。”

曾国藩脱下官服,披麻带孝,经黄梅渡江,然后逆流西行,于八月二十三日方才到家。这时,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乘胜进入湖南,长沙危在旦夕。三个月后,曾国藩暂时把母亲安厝在居室后山,接到咸丰帝的寄谕,令他帮办本省团练。这年底,曾国藩正式开始筹办湘军。

曾国藩的戎马生涯充满了坎坷。出山后,他即与湖南官员发生摩擦。咸丰四年,曾国藩率水陆两军两万人马,一路杀向岳州,竟遭惨败。接下来的靖港之战,又掉入了太平军的圈套。自衡州出师以来,与洪秀全打的两仗,都以惨败告终,还不知湘潭那边战局如何,长毛如此诡计多端,怕多半也会失败。辛辛苦苦训练了一年,期望建不世之功的湘勇,竟是如此不堪一击。曾国藩灰心至极,他选择了投水自杀,幸被属下及时发现,救了起来。

后来,湘军攻克城陵矶,平定湖北,使曾国藩稍感风光。可是九江之役中,湘军又一次战败,曾国藩于绝望中再一次选择自杀,又幸被彭玉麟救起。之后,曾国藩率军与太平军在江西苦苦周旋,在咸丰五、六两年,没有取得任何可以炫耀的战功,相反,他在官场的明争暗斗中与江西官员结怨极深。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接到父亡的消息,不待朝廷恩准,就急急回乡丁忧去了。咸丰八年五月,曾国藩被重新启用,带着对朝廷的感恩戴德之情重返战场,等待他的却是几乎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在三河镇,他的6000湘军阵亡,弟弟曾国华也死于疆场。咸丰九年,曾国藩奉命入浙作战,他与属下商议,当务之急,仍应留在安徽,夺取安庆,进而进攻天京,才是最佳选择。他计划分四路进攻安庆。四路大将进击,看起来很厉害,但对于此时的曾国藩来说,可谓满腹苦衷。他手下不足万人,连续的失败使他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行动,加上身上癣病发作,整个身心痛苦不堪。

咸丰九年十一月十四日,曾国藩移师宿松(今安徽宿松),他在给弟弟沅甫的信中,忧心忡忡地写道:“不知兵力果足以庇之否?”腊月十五,多隆阿突出奇招,命鲍超放弃围攻太湖县城,转而驻扎离太湖县城40里的小池驿。曾国藩听到鲍超驻军的消息,心头有着许多不祥之兆。此时,陈玉成的太平军离小池驿很近,倘若乘鲍超立足未稳,迅速攻打,必然凶多吉少,而太湖城下,只有唐义渠一军,不过3000人,如果太湖县城的太平军出而迎敌,受两军夹击,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此项战略,遭到曾国藩的极力反对,他一急,“癣疾大发,为十多年所仅见”。

鲍超军草草立好营房,陈玉成大军旋即大股围捕,日日攻击不息,遭到鲍军殊死抵抗。战事拖到除夕夜,多隆阿一支援军成功进入鲍营。从咸丰十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两军会战进入白热化,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随后几日,战局发生了变化,胡林翼的大量援军从英山方向挺进太湖,使陈玉成腹背受敌,无心再战,恰逢洪秀全令他回援天京,他便收兵离去民。这时湘军一股作气,收复了太湖、潜山。曾国藩接到战报,喜出望外,癣疾也好了一大半。

咸丰十年三月初,湘军攻到安庆城外。四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两江总督何桂清败逃,被朝廷法办。朝廷再三考虑,下旨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湘军从此成为对付太平军的主力。几次失败,曾国藩都迎来了事业的转机,所以,人生沉浮,主观意志至关重要。

5.深谋远虑,隐忍中挺住

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

——曾国藩

有人做过这样的设想,假如曾国藩向清朝倒戈,那么清朝将会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当时的确有人向曾国藩暗示过,去夺取清朝的江山。但曾国藩在他的势力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动过一丝反叛的念头。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

有一天,一个叫阎敬铭送给曾国藩一封密信。曾国藩心想,这是一封什么信,如此神秘?他拿上信一看,更加惊奇,信封上并不是写的他的名字,而是胡林翼的大名。拆开看时,才知这是肃顺近日写给胡林翼的一封密信。信中说的是这样一件事:

江南大营溃败,皇上近来寝食不安;何桂清临阵脱逃,皇上更为愤恨。皇上打算在东南几省内选一个可靠的人代替何桂清,为此事垂询过几位亲贵大臣。昨夜,皇上对肃顺说,拟授胡林翼为两江总督。肃顺听后沉吟片刻,说:“胡林翼才学优长,足堪江督之任,但若调离,鄂抚一职则无人可代。”皇上问:“叫曾国藩任鄂抚如何?”肃顺说:“六年前,皇上命曾国藩署鄂抚,几天后又撤销前命,曾国藩想必心中不快。事隔六年,又叫他任鄂抚,显得皇上恩德不重,不如干脆叫曾国藩作江督。胡与曾是好友,必定会协调合作。那时上下一气,东南局面将有转机。”皇上点头说:“你考虑的是,就这样办吧!”

曾国藩掂量一番后,认为东南数省只有自己最有资格任江督一职,看来肃顺说的是实话。从咸丰三年带勇以来,就巴望着能有这一天的到来。现在,这一天眼看就要到了。这个时候的两江总督,其实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最高统帅,也就是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要站在这个高度上作一番统筹全局的安排。然而,过去历任两江总督的怡良、何桂清等人,都没有看清自己的位置,或者看到了,但手中无足够的可直接调配的军队,也当不成真正的统帅。曾国藩是可以充当这个统帅的。他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湘勇,他要制定出一个深思熟虑的、切实可行的用兵计划,大大扩充湘勇,指挥两江的绿营,做一个号令威严、三军敬畏的统帅。想到这里,曾国藩再一次涌起对肃顺的感激之情。

他要给肃顺写一封极机密的信,派人专程送到北京去。曾国藩抽出一张纸条,又慢慢地磨着墨。猛然,他记起了肃顺要胡林翼将信给他看的话,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肃顺要将这种绝密的事告诉胡林翼和自己呢?按理,他不应该泄漏出来。”

曾国藩心冷静下来。对于肃顺的为人,他是清楚的。肃顺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瞧不起满蒙亲贵中的昏愦者,但他为人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肃顺曾与恭王关系较好,后来他仗着皇上的宠幸,连恭王也不放在眼里。曾国藩想,今日的肃顺,不就是历史上的权臣吗?恭王以及在他身后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很大,与他们相比,肃顺可谓势孤力单。皇上虽说年轻,但据说有痨病,万一有不幸,肃顺岂是恭王的对手?肃顺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翼,是不是心怀叵测?想到这里,曾国藩心中冒出一丝恐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的大事,还是以谨慎为好。

曾国藩停止磨墨,将纸收到抽屉里。他决定不给肃顺写感谢信,今后即使真的上谕来了,也只能按规矩办事,给皇上上谢恩折,不能与肃顺有私下的联系。

后来,肃顺被人弹劾下台,有人靠曾国藩是肃顺的党人,但在肃顺处没有查抄一封曾国藩与肃顺往来的书信。

曾国藩实际上是个勤于功名的人,但他不张扬,在隐忍中表现。他一边率领湘军与太平军打仗,一边关心着自己的政治命运。他在京报在首要位置上看到一则明谕:“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循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视朕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不可细问,若不及早宣示,朕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事,不准干预公事。特谕!”

看到这则明谕,曾国藩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深知,在他离开京师,创办湘军到现在十余年间,恭王一直是他在朝廷中最强大的支柱。咸丰帝在世时,恭王以皇弟之亲贵,力劝咸丰信任他,重用他,尽管遇到多方掣肘,满蒙猜忌,甚至咸丰本人也不甚放心,只因有恭王这座大靠山在,曾国藩始终还是受到器重的。当然,那时还有肃顺的大力支持。咸丰死后,肃顺被处决,但恭王拥戴功勋巨大,位居议政王,朝廷一切大事,皆出于恭王一手。恭王将曾国藩引为心腹,给予完全信任,直至节制四省兵力,成为三藩之乱后军权最大的第一个汉人。后来,曾国藩渐渐看出西太后叶赫那拉氏是一个权欲极强,心机极多,手段极狠的女人,她不甘于大权旁落,与恭王常有龃龉,太后与恭王之间的不合,使朝中有识之士为之担忧,处于军事最前线的曾国藩则更是忐忑不安。

现在,曾国藩终于明白了,攻克金陵后所遭遇的一切不愉快之事,如富明阿的暗访,三御史的参劾以及沸腾人口的物议,很可能都是西太后这条线上生的事。是不是西太后害怕恭亲王利用湘军这支军队,作为日后重演辛酉政变的工具?还是西太后讨厌恭王过于重用汉人,使湘军坐大,成为满人江山的最大隐患?不管怎样,恭王的被罢黜,在曾国藩看来,是这十余年间所受到的打击中最为致命的一次。

一天上午,一道圣旨让曾国藩从忧愁和恐惧中走出来。皇太后、皇上批准曾国荃开缺回籍养病。当然,上谕还是客气的。先肯定他“迭克名城,勋德卓著,攻拔江宁,厥功尤伟”,又说他因办理军务心力交瘁,若不准其开缺养病,非体恤功臣之道,最后赏他人参六两,说朝廷正资倚畀,望加意调治,等到病体痊愈,即动身来京陛见。这些客气的表面话背后所包含的心思,曾国藩已洞若观火。

“要隐忍挺住!”他这样告诫自己。

同类推荐
  •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 莫泊桑

    莫泊桑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在家人的眼里,他,一个忠厚朴实却又聪明绝顶之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是绝佳的科研领军之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 哥伦布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中世纪热那亚共和国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哥伦布1451年8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热门推荐
  • 穿越之迷糊千金

    穿越之迷糊千金

    一个大四即将毕业考研的女大学生,一场意外乌龙事件来到了一个架空王朝,被迫嫁给一个似有断袖之癖的皇子,命是怎一个苦字了得啊!她,宛如一个误入人间的迷糊天使,殊不知自己正处在危机四伏的虎穴之中。他,身上充满秘密,冷漠如冰,对女人深恶痛绝!她和他,会有交集吗?
  • 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发誓你没见过这些鸟

    我发誓你没见过这些鸟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眼睛里的心

    眼睛里的心

    因为好奇,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为不讳世事,我交出了自己纯净的心。因为那朵妖冶的玫瑰,我失去了我遇见他前最亲最亲的人。我最最爱的那个人曾说:罂粟是世上最美的花。人说浪漫的极至是死亡,却偏偏死不了,罂粟;死亡之恋。罂粟花是一种美丽异常的花朵,它的这种美丽成就了果实的某种野心,人利用了这种美丽,使之成为了罪恶之源。那日,他手持黑色玫瑰:你是恶魔,且为我所有。愿为你付出所有。相知是一种宿命,相守是一种承诺。最终:我记住了罂粟,记恨着我爱的黑色玫瑰。我对黑玫瑰爱恨交加,因为它不止象征着神秘,希望和热情,它还象征着死亡和坏消息。
  • 总裁暮色晨婚

    总裁暮色晨婚

    奉了命成了婚,她已准备少女变少妇!新婚夜,老公竟跟她玩消失!这混蛋让她成了闺中小怨妇……
  • 龍临天下

    龍临天下

    有一位国主司马浩天,他仁民爱物,深受百姓爱戴。但是奸相叶洪窃国,使他战死沙场,王后也坠落山崖。少主玉龙和忠将赵毅之子赵羽幸得赵毅和高人无相大师相救,死里逃生。十五年后,玉龙夺回王位,得知母后尚在人间,便与赵羽、白珊珊、丁五味微服寻访母后的下落,同时暗查百姓之疾苦,为官之良莠。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 山在那里

    山在那里

    散文集《山在那里》,是一个人的述说与回声。我们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那里的文字,就是他的拓展,凭借凡俗市井中失神的观察,顺着半虚半实的家藤攀爬,他让自己相对封锁的生命得到时空上的延展。这本书,是一座漂流于朝九晚五、无限循环的秩序生活中的、沿途观看一个人内省风景的文字岛屿。
  • 做事的抉择

    做事的抉择

    本书从世界文化背景考察中国三星堆文明,不免旁及现代人文科学领域中一些重大的尚在探讨中的课题,是一本用现代方法研究古代文化的学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