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56700000029

第29章 教育(1)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之开先河的应当是《易经》。它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提出了“教学为先”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从事“施教”,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学校

中国很早就有了学校,而且历代学校的名称不一。

大约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我国已经逐岁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据古籍记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名叫“上库”“下库”。

奴隶制社会的夏朝(约为公元前2050年—前1600年)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据古籍记载和殷墟甲骨文考证,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已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名字分别为:“学”、“右学”、“左学”、“序”。但学校教育的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叫“辟雍”,亦作“璧雍”等。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辟雍最尊,故统称之。根据古籍记载和铭器金文参证,到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己集虞、夏、商三代之大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学校大致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系统,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到汉代(公元206年—220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这个词正是来自于稷下学宫。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顶峰。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实行“不治而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公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进步。

齐国为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具体的保护措施。拿出了大量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广建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孟子出行“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根据学者的学问、资历、成就、贡献等,授予其不同的称号和荣誉,包括博士、学士、上大夫、列大夫等。淳于髡即被授予“博士”称号。荀况曾“三为祭酒”,弟子满门,当为大师级学者。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稷下学宫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官办高校。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好作品,称为“投卷”。若直接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为“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小说。投卷的办法使一些确有才能的人得以显露头角。据《唐摭言·公荐》记载,牛僧孺以《说乐》得到韩愈、皇甫湜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推荐。但是,欺世盗名,弄虚作假者,也不乏其人。中唐以后,投卷多而且滥,弊端百出,一些主考官不得不规定投卷的数量,投卷完全流于形式。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叫乡闱,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为国子学,不久,废国子学,立太学,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

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称国子监。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人数少,且平日听课者寥寥。自设太学和其它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

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并归学部。

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时期,山长(即院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 培育了大批楚才,其中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岳麓书院不愧为“千年学府”。

★白鹿洞书院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公元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同类推荐
  •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本书是我们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本卷的写作启动于1990年,经过六七年的风风雨雨,直到1997年万建中和陈顺宣才将各自承担撰写的初稿交给主编审阅。1998年底,主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 团结互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团结互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起名100法

    中国起名100法

    一个人的姓名,除了具有区别社会成员的身份符号作用之外,还有言志、抒情、寄托、兴思、描摹、纪实、艺术、审美等功能。人一出生,都各被赋予不同的名字。名字是人一生的财富,名字既是代表具体个人的一种符形标志,同时又是向周围传播信息的主要声音载体。当名字成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时,其一言一行,言谈举止,总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名字的寓义,这就是名字对心理、对个人成长的积极的暗示。一个响亮优雅、有品味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一个吉祥的名字,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人缘、幸福都十分重要。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本书由“文学评论”、“学术评论”和“访谈及其他”三部分组成,理论、学术和记事色彩兼而有之。
热门推荐
  • 江山为聘

    江山为聘

    前世,她最好的姐妹为了抢她的丈夫掐死了她的亲生骨肉,她的丈夫冷眼旁观更诬陷她不贞,大年夜,满城烟花盛放,她却被锁在柴房里活活饿死。萧如月发誓:若有来世必要贱人和渣男血债血偿!一朝梦醒,再世为人,她重生为王府任人欺凌的小郡主,翻身成为和亲公主,回故土,杀贱人灭渣男。咦,这个奇怪的君上是怎么回事?说好的铁血君王呢?怎么好像有哪里不对劲?腹黑君王,无良毒后,为守住这家国天下安宁,比肩携手,山河共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本就圆满

    爱本就圆满

    无论是什么样的年代,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人性是一种永恒,永远不会变。本书涵盖了本人的价值观,婚姻观,爱情观,人生观等,我不想去影响任何一个人,我只想表达我自己对现代社会的看法。当然,我也希望那些和我有共同点的人可以坚持自己,保持最纯最真的自己。书中的任安似乎是我的化身,在现实里有许多事情是不容易表达的,我们只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任安到底能不能和林羽幸福的生活呢?
  • 其实...幸福并不幸福

    其实...幸福并不幸福

    在这几年里,我经历过很多种情绪的演变,唯一不变的,是从没忘记过爱你.不是没有比你更好的人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拒绝了那么多的暧昧,只是为了一个你不确定的未来.
  • 重生名媛将军

    重生名媛将军

    当了一辈子皇后,没想到最后落了个死不瞑目的结局,魂魄在宫中飘了几个月终于搞清了自己的死因,然后更憋屈了,由于怨念太大,地府不收,天庭不管,只得回到孽缘伊始亲手终结前世的悲剧,皇甫朝歌表示她比凉生更忧伤。且看一个闺阁女子如何被逼上战场,成就一代女将的传奇!
  • 世族赋之兰寮往事

    世族赋之兰寮往事

    三年相守,七年相斗,江湖之远,庙堂之高,这天下,是他予她的红妆,还是她赠他的诀别?三年前,他和她是人人羡煞的伉俪情深,三年后,他是人人畏惧的摄政王,她是江南世家的族长。权势,天下,家族,亲情,爱情,他和她的选择,左右的是他们的人生还是这天下的聚散?七年后的他们得到的和失去的是否无悔?大陈王朝历史上最风雨飘零的十年,后世史书上最讳莫如深的一段岁月埋葬的他和她的故事。
  • 异界横行

    异界横行

    异界之枫行天下一个继承了自己编制游戏n多变态技能的人,被雷神送去了异界,有目标才有人生,楚羽枫:我得目标就是收尽天下美女,招揽强悍小弟,抢尽天下金币……且看他如何,富甲天下,坐拥天下,纵横天下,一切尽在《异界横行》……
  • 黄河古道

    黄河古道

    千百年来,黄河浩瀚不息,黄河里的邪乎物件更是数不胜数:黄河尸鬃、鬼磨盘、龙骨神庙、通往阴间的阶梯……黄河老河工,黄河古道上最神秘的职业人,为你讲述滚滚黄沙下面不为人知的惊天秘闻!所有的事情,要从那次恐怖的哭丧开始……
  • 五石

    五石

    百年前,出现在天上的奇象降下五颗奇石于人间,五颗奇石蕴含巨大能量,一次偶然的碰撞导致生灵涂炭,古智者利用上古秘法限制奇石能量范围,而防止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并派予守护者看守奇石,数十年来,企图盗取奇石而获得能量的妖兽不计其数。封印五石的效力也逐渐减弱,一场浩劫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 The Lumley Autograph

    The Lumley Autograp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酒像红脸绿林好汉,浅斟低饮时,逢人便称“哥俩好”。狂饮滥喝后,口里叫着“五魁首”,伸出的巴掌又捏成老拳,说不定,酒醉之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茶像青衣白面书生,越是好茶,越是淡雅,如同你的良师益友好医生,能为你消除心火,缓冲紧张。感情再浓烈,味道再苦涩,仍旧是透明的茶色,回味还是香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