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2900000015

第15章 文韬武略尽风流(4)

再看第二部分,即后面的十八句。这一部分所写,时间上和前一部分相衔接,空间上从室外开始转向室内。“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望庐”,望见了自己的家;“入室”,回到了自己家里。诗人步步走近,先见到了庐舍,继而走进了家门。诗人见物思人,想起了曾经居住在这房子中的妻子,想起了在这房子中与妻子共同经历过的生活。接着,用四句诗深情而细腻地描绘了自己走进房间以后的感触:“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帏屏”,帐子和屏风;“仿佛”,原指相似而不真切的形影,这里指妻子的样子;“翰墨”即笔墨,“翰墨有余迹”指妻子生前练字用过的笔墨纸砚;“流芳”,指妻子在世时梳妆打扮散发出来的香气;“遗挂”,指挂着的字幅。这四句的意思是:往日一回到家里,总能见到妻子,可是如今,在帐子里,在屏风前,再也看不到妻子了。桌子上还留有她生前用过的笔墨纸砚。妻子去世不久,空气中还能闻到她生前梳妆时散发出来的香气。墙上还能见到她在世时就挂着的字幅。诗人用“帏屏无仿佛”一句,正面诉说再也见不到妻子的伤痛,又用“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以及“遗挂犹在壁”三句加以反衬,一种人亡物在、触景伤情的深沉悲哀溢满了字里行间。这里需要补充介绍一点诗人妻子杨氏的情况。杨氏出身于一个擅长草书的家庭。她父亲杨肇和哥哥杨潭都是擅长草书与隶书的书法家。潘岳在《杨荆州诔》中说杨肇写字时“翰动若飞,纸落期云”,笔象飞一样迅速移动,写过的纸象云一样涌到一边。杨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想必养成了爱好书法的习惯。结婚以后,也常常挥毫作字,并把得意的手迹裱褙起来,悬挂在室内墙上。当诗人送葬回来,走进房间,面对的便是这样一种物在人亡的景象,不用说他在感情上有何等痛苦了。眼前的景象使他感到扑朔迷离,于是又进一步写出自己深一层的感觉:“怅怳如或存,周惶忡惊惕。”“怅怳”,恍恍惚惚;“周惶”,感到很惶恐;“仲”,忧愁;“惕”,害怕。诗人感到迷离恍惚,妻子的形象不断在想象中出现,仿佛还活着,因而产生出惶恐、忧愁、吃惊、疑惧种种复杂的感情。但当他从幻觉中彻底清醒过来,痛定思痛时,又不能不清醒地面对冷酷无情的现实:“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妻子毕竟已经亡故,在人世上只剩下自己孤单的一个了。他打比方说,就像那些飞向树林的鸟儿,原来成双作对一起栖息,有一天只剩下了一只;又像水中游动的比目鱼,并排游到半路上分开了。结尾处,诗人的目光从室内转到室外,由现在联想到将来:“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隙”,指墙壁与门窗上的缝隙。“溜”,屋檐上流下来的水。“寝兴”,睡下与起来。

“庶几”,但愿。“庄缶”,用庄子的典故。“缶”是一种瓦质乐器。庄子为人达观,妻子去世,他敲打着缶这种乐器,唱着歌,并不悲伤。这六句的意思是:

春风正顺着门窗的缝隙吹进来,挂在房檐下的冰柱在早晨就已开始滴水。无论黑夜睡下休息,或者白天起床活动,自己将时时想到死去的妻子,而且深沉的忧思只会一天比一天加深。由自己的忧思,又转而想到达观的庄子。诗人希望自己的哀伤有朝一日会淡薄下去,能像庄子那样达观才好。结尾这几句,从“寝兴何时忘”正面倾吐哀思的无穷无尽,到“庶几有时衰”的希望哀思淡薄下去,相当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生死不渝的执着的情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是运用平易的语言来表现深沉的哀痛。诗人的悲痛无比深沉,但在表现上毫不矫饰夸张。对于妻子去世的伤心回顾,只用“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这样的平淡叙述来表现;对于自己不被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淹留亦何益”,对于日渐加深的忧伤的担心,也只是用极为平浅的语言表示要像庄子那样旷达地对待生死。诗中叙述描写的语言,有的通俗得如话家常,如“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诗中的比喻浅近亲切,一闭眼就能想见双飞鸟、比目鱼失去同伴的形象。诗人悼念亡妻的深情,就婉转流动在这些清浅的字句之间,不作层波叠浪,却涓涓长流,绵绵不绝。

其次,与运用平易的语言来表现深沉的哀痛这一主要特色相统一,在结构艺术上,这首诗也相应地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特点。全诗同时展开空间与时间两条结构线索。在空间上,先从远处落笔,从下葬以后的回程写起,然后望见了房子,后来又进入室内,在室内看过亡妻的遗物以后,又转写到室外,写出感觉中的春风,视觉中滴着水的冰柱。诗人排比有序地展示出一个又一个镜头:先是回家路上的全景,接着转换成房子与房间的中景与近景,进而推成帐子、屏风、条幅、冰柱等一个又一个近景或特写的镜头。这中间既没有跳跃,也没有倒叙的空间穿插。在时间上,尽管全诗的重点是写眼前,但也写到了过去与未来。诗人有条不紊地从过去写到眼前,又从眼前联想到将来;有头有尾,娓娓道来,既不用倒叙,也不见跳跃。这样,在我们心目中出现的,就不仅是一个在归葬路上与回家以后沉思默想充满哀思的不幸者,而且是一个深深陷入过去、眼前与未来的无边痛苦中的形象了。

潘岳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悼亡诗》,固然与他高度的艺术技巧、纯熟的语言艺术有关,但归根结底还在于他有真情实感。潘岳生性重情,他所作的哀诔诗赋莫不以写情见长。他在生活中,对于死别的伤痛,有过广泛而深切的体验。潘岳的岳父杨肇壮年去世。数年间杨肇的妻子与两个儿子也都先后病故。潘岳九年没有到岳父家,再去时只有空荡荡的房子,见不到一个亲人。潘岳妻子的妹妹出嫁才几年,先死了丈夫,后来唯一的一个姑娘也接着夭亡。潘岳自己家中的弟弟、妹妹、儿子、妻子也都陆续死去。他在《怀旧赋》中说:“独郁结其谁语,聊缀思于斯文。”积聚在心头的烦闷,找不到知音来倾诉,那就姑且写成文章吧。他的许多好作品正是郁结之情的自然流露。在妻子死后不久,心爱的金鹿姑娘又不幸去世,他简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竟然呼天抢地喊出了“呜呼上天”!对于结发夫妻的永诀,他又怎能不深为动情呢?他不仅先后写出了三首《悼亡诗》,还写了《哀永逝文》与《悼亡赋》悼念亡妻。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一年后诗人惨遭杀身之祸,倒泻入他胸中的那一片感情的汪洋,是会无止息地流淌下去的,前人对潘岳的评价,有的正确指出了他长于抒情的特点;有的还进一步指出潘岳“悲而不壮”,也就是说,他的风格不属于阳刚的悲壮,而属于阴柔的悲凄。这些都是深有体会的说法。但也有人把潘岳说成一个只讲究文词技巧的形式主义者,甚至说他的作品像剪出来的纸花,没有一点儿生气。通过对《悼亡诗》的赏析,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失之于偏颇的。

末了,笔者还想指出,潘岳悼念亡妻,不仅仅留下几篇有关的诗赋文章,而且由于他的《悼亡诗》写得好,影响深远,从此以后“悼亡”二字不再是悼念死者的泛称,而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了。这大概是潘岳在悼念妻子时,无意之中留给世人的一块纪念碑吧!

知财致富,何不早散之?

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石崇迁散骑常侍,与年轻的刘玙、刘琨兄弟相友善。贵戚王恺憎恶刘氏兄弟,于是佯招二人入宿后斋,命人挖坑,欲加害他们。石崇得知后,星夜赶到,趁王恺猝不及防,问出所在,将二人救了出来。后刘琨成为着名诗人,并曾率兵御敌卫国。

石崇颖悟超群,才气过人,但行为不检点。武帝太康之末(289年),石崇出任荆州刺史。在任上,他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抢劫过往的商客,劫得财物无数,再加上平时囤积聚敛,迅速暴富。西晋开国以来,奢侈之风日盛,晋武帝后宫多达万人,还卖官鬻爵,以取享乐。上行下效,其势必甚,皇亲国戚、士卿大臣无不耽于享乐,极尽奢华,石崇自然也不示弱。

在洛阳石崇的家里,“财产丰积,宫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王侯逊色,甚至连皇帝都自叹弗如。

从石崇家的厕所,便可窥其豪奢之一斑。“刘实诣崇,如厕。见有绛纱帐大床,茵缛甚丽,两婢持锦囊。实遽反走,即谓崇曰:‘向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裴启《语林》)贵戚王恺也以豪奢着称,二人展开了一场豪奢竞赛。王恺用糖饴洗锅,石崇以油蜡代薪;王恺作紫丝帐四十里,石崇用锦丝作帐五十里;王恺用赤石脂和泥抹墙,石崇用花椒末和泥抹墙。晋武帝赏给王恺一株珊瑚树,高达二尺左右,枝权繁茂,世所罕比,以帮助王恺与石崇斗富。石崇看到珊瑚树,随手就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王恺方欲发作,石崇令左右将自己家里的珊瑚树全部取出,高达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枝条绝俗,光彩夺目。同王恺的珊瑚树差不多大小的就更多了。王恺一见,顿感自己相形见绌,怅然若失。王恺、羊琇等与石崇竞富,往往以石崇居高为最。

石崇的豪奢远不止此。据说在他的家里,光是容貌美艳的侍婢就有千人,其中有他格外宠爱的翔凤、绿珠。她们的衣服之华丽,首饰之名贵,连皇帝后宫都不能与之相比。有了泼天的富贵,便为富不仁,任意而为。石崇每邀客宴集,便令美人行酒,客有不饮尽者,便令属下交斩美人,真是残暴之极。

河阳(今河南孟州)境内的金谷涧,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金谷水穿涧而过,流泉飞瀑,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恬静幽雅。石崇费巨资在这儿营建了一座金谷园。此园冠绝时辈,王侯叹羡。石崇虽为巨富,亦工诗善文,与他相交之辈也多文人名士。他们常常在金谷园中聚会,日以赋诗,饮酒欢宴,渐渐地形成了一个不甚严密的文人团体——“金谷诗会”。潘岳、刘琨、欧阳建、曹摅、嵇绍等都是这儿的常客,尤其是刘琨,其诗颇为当时所称许。

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291年),石崇为国子博士,尝与王敦共入太学,见安贫而贤的颜回、原宪像,慨叹道:“如果我与他们同升孔子之堂,想必与他们不会有多大差别。”王敦说:“不知别人怎么说,我看你倒是同富贵的子贡差不多。”石崇严肃地说:“为士当身名俱泰,为什么一定要像他们那样受瓮牖之苦呢?”看来名誉、地位、享乐才是石崇所追求的目标。

元康六年(296年),石崇由太仆卿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青、徐州诸军事,镇下邳。将赴任,送者倾都,文人名士咸集金谷。有祭酒王诩将返长安,一并送行。诸人赠诗以别,石崇将所写诗辑为《金谷诗》(今不传,仅见零散篇章),并为之作序:“……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悦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往,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着后。后之好事哉,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仪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世说新语·品藻》注引)《金谷诗序》篇制虽短,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它描绘了金谷涧令人神往的景观,记叙了金谷诗会的空前盛况,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说明了诗会的缘起。全篇以写景叙事为主,间以自然感情抒发,笔法轻灵优美,语言明丽流畅,总体成就虽不及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但在石崇现存的诗文中,也是较为优秀的一篇。其中的“金谷酒数”成为后代文人饮酒行令时的罚酒标准。

元康七年(297年),“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晋书·刘琨传》)。他们多为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依附贾谧,看中的是他的地位和权势。石崇对贾谧更是极尽谄媚之能事,贾谧的祖母广成君郭氏每次出行,石崇都把车停在路边,恭送辇去,望尘而拜。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西晋皇族宗王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就开始了。贾后专权,连诛司马亮等数王。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元年(300年)三月,赵王司马伦掌权,假惠帝名义废贾后,诛贾谧。作为贾谧的同党,石崇亦在收捕之列。时孙秀任中书令,与石崇结怨已久。原来金谷园中有一名妓绿珠,善吹笛,美艳绝世,石崇十分宠爱。孙秀使人求之,径索绿珠,石崇不与。于是孙秀衔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贾谧被诛后,他就劝司马伦除掉石崇,石崇也就难逃一死了。处决之日,押送石崇的囚车行往处决犯人的东市,石崇叹息道:“那些家伙是谋图我的家财。”监押者说:“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石崇无言以对。举家十五人皆被诛,石崇时年五十二岁,同时被诛的还有潘岳、欧阳建。

石崇不止是一个贪婪强横、豪奢荒淫的封建官吏,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文学成就的作家。《隋书·经籍志》曾着录其文集六卷,已佚。钟嵘在《诗品》中也将其列入中品。作品多佚,无法览其全貌,故钟嵘的评价是否恰当无法证实。但“季伦、颜运(曹摅)并有英篇”(《诗品》)确是符合实际的。《王昭君辞》写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哀其不遇,怜其远别,突出赞扬了她“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的坚强个性。这在同一素材的作品中是少见的,也是石崇现存较为优秀的诗篇。清何焯评曰:“石季伦《王昭君辞》逼似陈王(曹植),此诗可以讽失节之士。”(《义门读书记》)石崇较好的作品还有《思归引》、《思归叹》、《许巢论》等,思想内容上有思慕奢华,企羡彭祖老聃的倾向。石崇现存诗十首、文七篇,散见于《文选》、《艺文类聚》等书中。

千古绝唱《三都赋》

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当时轰动了整个京城。豪贵之家把《三都赋》视为至宝,争相抄写,竟使洛阳的纸张突然紧张起来。这就是《三都赋》引起的“洛阳纸贵”的美谈。

《三都赋》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左思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期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诗、书、琴、画都学过,但却没有什么显着成绩。有一天,他父亲左雍对朋友说:“左思的学识,不及我少年的时候。”左思得知此话后,心里很难过,就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临淄老家时,左思曾用一年时间写过《齐都赋》。后来,他妹妹左棻进宫为晋武帝修仪,他也从临淄来到洛阳。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治学氛围,更加激起他在文学上大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他先后仔细读了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虽感文字典雅,气魄宏大,写出了汉朝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富丽堂皇的宏伟景象,但有的景物缺乏事实依据,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于是,他决定超越前人,另起炉灶,把三国时的蜀都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和魏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写入赋中,合称《三都赋》。

同类推荐
  • 感动心灵的288个民间故事

    感动心灵的288个民间故事

    本书介绍了百余个故事,包括:冰灯的由来、开封铁塔、六和塔十二玉鼠等。
  • 爱你,是最美的修行

    爱你,是最美的修行

    仓央嘉措,是西藏一个极具有传奇色彩,也极具有争议的一位活佛。他是藏传佛教地位崇高的一位上师,也是一个感情真挚热烈的诗人。他是高门宫苑里供奉的佛爷,却向往宫门外的自由。他是念经打坐苦海孤筏的僧,却渴求无法企及的爱情。一位拥有世间一切爱的活佛,一段倾倒后世追随者的传奇。
  • 季羡林散文精选(典藏本)

    季羡林散文精选(典藏本)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的也是散文大家。他在70余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淳朴、隽永、评议、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精选季先生的62篇散文精品,都由季先生生前亲自选定。这些散文,无论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了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婚姻爱情、航海冒险、宫廷趣闻和名人轶事等,故事中的人物有天仙精怪,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组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是研究阿拉伯和东方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的珍贵资料。这些口头创作的故事,经过几百年的修改、补充,到16世纪才最后编定。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魅力历久不衰,对世界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生命的真理是——单纯。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应该是单纯的。作为自然之子,生命的需要原是简单的,无非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以及爱情、亲情等自然情感的满足。复杂,是对生命的真理的背离。人间的各种争斗,人生的诸多烦恼,都因这个背离而起。
热门推荐
  • 修真时代

    修真时代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在这里,多如牛毛的修真辅导班遍布每个城市的角落,纷纷打着保入宗门,无效退款的承诺;在这里,中州卫视的谈话类视讯《访仙》去年成功超越了盛唐一套的王牌真人秀节目《今夜谁来问道》,成为四宗之地的收视王者……而在遥远的青州境,一个炼气三层的少年发现自己用了十几年的尿壶里住着一只自称大圣的低级幽魂……
  • 戴牙箍的孩子

    戴牙箍的孩子

    本书从普通读者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以牙齿矫治的程序为主线,分别介绍牙齿矫治前、中、后,家长和孩子该了解些什么及做些什么,并将口腔正畸学的基础知识、技术特点、患者顾虑和注意等问题融合其中。
  • 长歌诀

    长歌诀

    这江湖从来不是谁一个人的江湖,在江湖中行走久了,人难免会寂寞,或者走错路。这年秋末,枯草河方圆之地突降暴雨,冲毁南望城临近桔海的城墙,却被发现城墙下有一座古墓,循迹而去的说书人出墓之后传言,墓中有传说中《鸿蒙古卷》的线索,一时间引得世人纷纷往南望城涌去。宋翊受命前往南望城调查,却不料与旧人陆长辞相遇……各为其主,命运使然……结局……谁知道呢……
  • 穿越之我的老公是只狼

    穿越之我的老公是只狼

    被男友背叛,乐萄萄本想去大闹一场,没想到在去的路上遭遇车祸当场死亡,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就这样过了,不成想居然来到了异界,那里比地球美却更加的危险,地球上的老虎狮子算什么?这里的一直老鼠都比他们强,见过会飞的老鼠么?见过会吐火的鸟么?更别说她身边这条心怀不轨的狼了,尼玛居然会说话!还说要和她生狼崽,乐萄萄不淡定了,她决定一定要跑出这里到有人的地方去。
  • 仗剑星辰

    仗剑星辰

    星辰变幻,仗剑驰骋,天道不公,我便逆天。普通的出身决定不了未来,匮乏的资源却挡不住努力;既然天要与我作对,我便仗剑星辰,斩天破界,建立我自己的规则.......
  • 天圣广灯录

    天圣广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杀时刻

    绝杀时刻

    你以为这就是结局?不,不,没到最后一刻,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篮球!
  • 狱锁狂龙1

    狱锁狂龙1

    监狱,犯罪的词典,罪犯的天堂。真的是天堂么?去过又回来的人从不这样认为。对于幸运的人来说,那是天堂,他过的比国家主席还要嚣张。对于不幸的人来说,那是地狱,他可以撕裂人类最后的那点尊严。这就是狱锁狂龙的故事:本文讲述入狱时仅19岁的萧天和一干兄弟在重刑监狱里为生命尊严而战,与死神抗争的一段荡气回肠的牢狱生涯!出狱后率领麾下“战神”李东、“左手”张刚等一十三人闯荡台湾,最后一统台湾黑道,一手建立了令江湖闻风丧胆的黑旗军,演绎了一段江湖神话……
  • 怎样吃不得病,得了病怎样吃大全集(超值金版)

    怎样吃不得病,得了病怎样吃大全集(超值金版)

    追求健康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一大趋势,就像美国的趋势观察家所发现的,从前的美国梦是追求享乐富足,最新的美国梦则是一种追求健康的狂热。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自然界许多食物可作药用,许多药物可作食用,欲健康、长寿,除注意生活规律、锻炼身体外,注意合理营养,适当服用药食补益之品,乃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 天变记

    天变记

    世人降生之始,命格已定,原本世界中的修行方式只是外修五体,内修五魄.命格之说,虽存在,但也被当作无用的鸡肋而已,但天变开始之时,这一切都渐渐起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