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2500000005

第5章 逐鹿中原(1)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大汗,处心积虑,都没有打开通往中原大好河山的大门,结果皇太极刚刚驾崩,天赐良机竟然不期而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的腐朽统治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乘隙入关,战火从长城内外延伸到大江南北以至于全国。满洲贵族所进行的战争,已经完全不具备正义的性质。为了夺取全国的统治权,其对于一切敢于反抗的汉族军民,进行了血腥的镇压。

经略关外,削弱明帝国实力——皇太极

在努尔哈赤执政时期,虽然他未必有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想法,但他却牢记两个字:进取。继萨尔浒大捷后,他率领八旗铁骑攻占辽沈,夺取辽西,并一直打到长城一带。而且,他数次迁都,统治中心逐渐南移,势力范围不停扩展,显然他并不安于现状。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努尔哈赤经过深思熟虑,准备把都城迁到沈阳,以便控制统治区域,进一步进攻明朝。此后,沈阳成了后金(清)攻打明朝、问鼎中原的基地。

但从总体上讲,由于天命时期(1616~1626年)的后金经常受到侵扰,而且内乱不断,再加上明朝强有力的抵抗,所以入关只能是一种梦想。但等到皇太极即位后,他们夺取中原的愿望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现实。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兵从喜峰口突破长城沿线,夺取遵化,并进而攻打北京。不久,他带兵向东进发,并一举攻取永平、滦州、迁安等地,派重兵把守。他本人于第二年二月领兵返回关外。撤退之时他说道:

“等我回去以后派军队夺取山海关,把都城迁到内地,以作长久的打算;你们不要认为我会一去不返。”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第一,皇太极即位不久便打算把都城迁到内地;第二,皇太极攻取京东四城,只是问鼎中原的开始,这些基地的建立,为以后的进攻作好了准备。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时隔不久,明军派兵攻打永平、遵化、迁安、滦州四城,负责守城的后金大将阿敏和硕托难以抵挡,被迫放弃四城,返回关外。这些情况说明,在阻挡后金军队入关方面,山海关起着极其重要的屏障作用。

继崇祯二年(1629年)以后,皇太极又多次领兵入侵中原,以便打击明朝,壮大自己的力量,但每一次入关都以失败告终。

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率兵讨伐蒙古察哈尔,并在回师之时大肆南侵掠夺明朝边境地区。

崇祯七年(1634年),皇太极再次向西进军,攻打宣、大地区,并征讨察哈尔的残余部队。七月,大军抵达宣、大境外,大肆掠夺宣、大、朔、代等地(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

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称帝不久便派武英郡王阿济格与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军入犯明边。清军在北京周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攻占许多州县,俘获人口7万多,牲畜12万多头。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统率左路军,岳托统率右路军,一起出兵攻打明朝。九月,两路军分别从蓟镇中、西协(蓟镇分为三协)进入明境,掠夺北京近郊地区,并一直向西攻打到山西。不久,又分路南下,攻打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占领70多座城池,俘获人口47万多。

皇太极一面对明朝进行不断的侵扰,一面把主要力量放在打通锦宁防线上。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获悉明朝修筑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东),并前移锦宁防线时,便准备发起进攻。七月,清军迅速出击攻打该城,祖大寿被迫投降。崇德元年(1636年),在多尔衮、岳托进入明境之后,皇太极亲率多铎、济尔哈朗和孔有德等部军队,乘山海关明军奉命入援中原防备空虚之际,进攻山海关。结果,多铎在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城)被祖大寿打得大败。第二年二月,皇太极与代善再次领兵攻打山海关,围攻20多天,但由于明军顽强抵抗,没能攻占山海关。这件事说明攻打山海关需要长远规划,并非短期所能奏效。

皇太极在巩固了东北地区后,准备以全部力量攻打锦、宁。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在锦州城外挖掘数道长壤,隔断锦州与外界援军的联系。明朝派洪承畴率八镇13万大军增援锦州。皇太极亲自指挥作战,身先士卒,一举打败明军,洪承畴和祖大寿也投降了清军。通过松锦之战,明朝在北方的军队丧失殆尽。至此明朝在山海关外只剩下宁远、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中后所(今绥中县城)、前屯卫(今辽宁绥中县前卫)四城了。

松锦之战后,一些汉官建议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下山海关,进逼燕京。皇太极自有主张,他认为攻取燕京就像砍伐大树,只要持之以恒地从两旁砍削,到一定程度大树自然会倒下。因此,要占领山海关必须首先攻下关外四城。因为明朝的主力已被消灭,只要长期围困,随着力量的此长彼消得到燕京只是早晚的事情。

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决定从右侧“砍削”明朝这棵“大树”。他命贝勒阿巴泰为统帅,率八万大军从蓟镇界岭口、黄崖口入侵明朝边界,大掠京畿、山东等地,一直打到淮北宿迁一带,占领88座城堡,俘虏人口36万,掠获牲畜55万,大获全胜。

谈到皇太极,顺便提到他那个年代另外三颗具有紫微帝气的明星:明崇祯帝朱由检、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四人代表的四个集团的政治军事角逐中,笑到最后的是皇太极和他的大清集团。阎崇年先生说皇太极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技高一筹。

向杀父仇人议和修好,这件事就显示了皇太极技高一筹的战略眼光。

皇太极作出这个决定并非怯敌,而是综合考虑各种政治军事因素的结果。

首先,从努尔哈赤与袁崇焕宁远城楼的一战中,皇太极看到了大明王朝虽然内部已经腐如朽木,但外围仍有道坚固的“长城”需要突破,袁崇焕就是其一。

即使能够突破,两强相争,损耗也极大。而此时,左右两边又有明朝的附国朝鲜和虎视眈眈的蒙古,与明直接比硬,撼硬显非明智之举。

所以聪明的“伐木人”皇太极利用争取到的宝贵时间,开始他层层递进的“伐大树”行动。

第一斧,皇太极“砍”向内政。他改变对内政策,尤其是对待汉民,“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他采取安抚政策,强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民皆大悦,逃者皆止”。此外,他明白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最关键的制胜因素,因此重视对汉族文人的提拔,让他们入朝为官。

第二斧,皇太极“砍”向朝鲜。后金的左邻朝鲜一直是明朝的附国,对皇太极来说是潜在的威胁,于是,他两次东征朝鲜。第一次,逼迫朝鲜定下“兄弟之盟”;第二次,利用朝鲜使臣搅乱登基大典的借口,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王吓得龟缩于南部山城,向大清臣服,定下“君臣之盟”,这下,彻底断绝了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第三斧,皇太极“砍”向蒙古。漠南地区察哈尔部林丹汗日渐强盛,逐渐控制了辽河以西的蒙古部落,并时有东进行动,骚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把林丹汗作为主要征讨对象。他三次向西用兵,将林丹汗驱逐至青海,占领了漠南蒙古。

第四斧,皇太极“砍”向杀父仇人袁崇焕。用反间计借敌手将袁碎尸万段,出了心中那口恶气。

皇太极这“四板斧”,斧斧斫实,每一下都砍在明朝外围,却痛在大明心里。对朝鲜与蒙古的征服,一方面为自己扫除威胁,一方面也切断了明朝的左右两翼,相当于砍掉了一个人的左右助手,完全将明朝孤立起来。

正当皇太极准备从左侧“砍削”明关外四域的时候,突然间身染重病,旋即溘然长逝。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十一日,济尔哈朗、阿济格统率大军,攻取关外四城。清军借助红衣大炮,于九月底攻下了中后所,击毙明朝游击吴良弼,歼敌4000人,俘虏4000余人,十月一日,攻克前屯卫(在中后所南),斩杀明总兵李赋,消灭李郎官兵4000余人,俘虏2000人。明中前所守将获悉前屯卫失陷,大惊失色,弃城逃跑。清军也曾进攻宁远,但被吴三桂打败,无功而返。至此,关外四城除宁远一座孤城外,其余三城都被清军攻破。

名家回眸

对于皇太极的成功,阎崇年先生是这样评价的:在这场搏斗中皇太极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是偶然的,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他的对手技高一筹。而对于袁崇焕之所以失败,皇太极之所以成功,近代着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钟翰先生在1984年广西藤县举行的民族英雄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纪念会上,提交的一篇《论袁崇焕与皇太极》的文章中指出:不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才能智慧有所不同,若以才能而论,甚至可以认为袁崇焕比皇太极更胜一筹。只是各自所处的地位有别,结局自然迥然不同。袁之冤死,是其个人的不幸,更是明王朝之不幸。皇之反间计能够得逞,正是明末代皇帝崇祯的刚愎昏庸使其然;袁之死实为明亡清兴之先兆。

松锦之战——大明王朝的绝唱

松锦之战,又称松锦大战,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从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战争经历了三年,松锦之战是明军与清军之间的最后一场无论从装备还是兵力上都势均力敌的战争,结果却以清军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大胜,使清军八旗劲旅得到空前壮大。而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数以万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雁鹜。这次战败使明朝在辽西损失了最大的一支精锐军队,也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军队。这次战争之后,明军不仅毫无还手之力,也没有了招架之功,更无法集合出十几万兵马。

经此决战,明军在关外的主力尽失。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但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绝食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

关于洪承畴降清的过程,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皇太极亲自劝降,以诚动之,有的说皇太极运用美人计,无论哪个说法,都说明了皇太极的计谋和对人才的爱惜。

洪承畴这个人,到崇祯朝时才得到重用,被俘之初,可能也抱着像文天祥一样必死的决心,然而,忠臣不是那么好做的。忽必烈对文天祥的态度绝对不比皇太极对洪承畴的态度差,而文天祥终是不降,洪承畴却降了。这只能说洪承畴自己的决心不大,是个珍惜自己小禽的人。关于此点,曾劝降洪承畴的范文程一针见血地指出“(洪承畴)衣服脏了,尚且顾及,何况命乎”,所以他的投降是性格所决定的。

纵观此次松锦之战,清明双方的综合实力均等,但是为什么最后清军大胜而大明王朝却是最后的绝唱呢?这就在于战争指挥者的谋略决策与作战智慧了。

洪承畴一直在国内镇压农民起义,作战经验丰富,亦颇有谋略,这从其前期制定的稳扎稳打的战术上就可以看出。然而,他虽为明军的指挥者,决策却受到后方“大头”们的干扰,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京官因“兵多饷艰”,力主洪承畴速战速决,这与稳扎稳打的战术是完全相悖的,却恰合清军的胃口。不谙前方战况的后方上司这帮“狗头军师”成了清军的“第五纵队”,促成了松锦大战明军的失利。

更何况皇太极的谋略丝毫不逊于对手,而且他是绝对的“一把手”,没人能左右他的决策。于是,他充分施展军事才华,连施四计,和对手共同奉献了一场经典战役,当然,清军是绝对主角。

第一计是“圈城打援”。当时山海关外,明朝就剩下锦州、宁远和松山三座孤城。皇太极指挥军队围困锦州,颇有耐心,命在锦州周围筑城屯种,建立围困锦州的基地。而后三月一期,轮番包围锦州,但就是不发起总攻,抽空打它两炮,增加明军的压力,等待和前来救援的明军进行野战,这叫弃短取长,充分发挥优势。果然,锦州被围,崇祯皇帝急拨洪承畴做帅,拨8个总兵、13万军队、4万匹战马来救,皇太极成功钓到大鱼。

第二计是“断敌粮道”。为了逼迫对手速战速决,皇太极派人把他们的粮草重地给端了。明军的粮道一断,13万军队人吃不上饭,马吃不上草,官兵意志涣散,加上后路被断,更加恐慌。洪承畴的突围令更使得恐慌大爆发,明军瞬时失去控制,各部纷纷夺路狂奔,正落入皇太极第三计中。

第三计是“巧设埋伏”,皇太极料定明军必退,提前在退路上设下埋伏,痛击明军。一时间,“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者不可胜计,海中浮尸多如雁鹜”。吴三桂总兵逃到宁远时身边只剩二十个人,狼狈之极,可见一斑。

第四计是“瓮中捉鳖”。洪承畴仅剩万余兵马,退守封松山城。皇太极立即移营松山城下,挖战壕围困。松山地形中凹,像一个盆地,松山城正处于盆底。洪承畴在皇太极眼中,正好比瓮中闷鳖、釜中游鱼。但他围而不攻,坐待明军自乱。果然,有人叛乱投诚,与皇太极里应外合端下松山城,洪承畴成为俘虏,并最终降清。

松锦之战改变了中国历史,是满洲集团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最后一次大战,是从根本上动摇明王朝统治的鏖战,是一场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决战。此次战败使明朝整个辽西防御彻底被毁,山海关外只悬一孤城——宁锦,京畿无疑袒露在清军的铁骑面前。面对这岌岌可危的局势,明廷已无能为力。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唾手可得”。正如康熙大帝玄烨把萨尔浒大战与松锦大战比较时所指出的:

“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定。”

自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抚顺第一次与明廷交锋,至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在近30年间,对明清兴亡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有三:第一次是萨尔浒之战,清军大胜,明军由军事进攻变成了退守防御,努尔哈赤则开始实行军事进攻。第二次是沈辽之战,结果是努尔哈赤占领了沈阳和辽阳,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结束。第三次是松锦之战,这次战争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清朝在辽西统治的确立。

如果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正式军事冲突的开端,那么沈辽之战是明清激烈军事冲突的高潮,松锦之战则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双方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础。

名家回眸

同类推荐
  • 穿越之三国世传

    穿越之三国世传

    一名叫星辉的宅男在家里碎觉的时候,一个雷从天而降一下子劈中电线导致主人公穿越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
  • 不问苍天问鬼神

    不问苍天问鬼神

    “驱除鞑虏,天道残缺匹夫补,虎贲三千,不破黄龙誓不休!”一个现代人回到了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的元朝末年。从郑斌变成了邵强,在这段风雨飘摇,视人命如草芥的历史中,他将如何安身立命,命运是否真的可以掌控!?一个英雄草莽,世道离乱的时代,震撼你的不是杀伐决断的暴戾,而是天地不仁,义无反顾的一种坚持;冷眼旁观,世事洞明的一份悲悯;生死之交,惺惺相惜的的一种温情;死神手里,彼此眷顾的一份感情。这里有你感同身受得苦难,也有让你热血激昂的传奇!用泣血的文字,触动我们麻木的心灵。
  • 北洋霸业

    北洋霸业

    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随着如今民智渐开,重新引发民间的热议。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重教的心。现代北洋粉穿越到了小站练兵时期,立志要成为北洋的大佬,改造北洋,改变北洋的命运,让中华威震世界。陈宇:“真理,在我北洋的大炮射程之内!”
  • 历史挖的坑

    历史挖的坑

    历史是复杂的,不管碎屑多么细小,也仍旧复杂。本书站在史册边上,发一通卑之无甚高论之论,以期于人有益。因此,本书最大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人云亦云,也不故作惊人之语。对专制皇权的剖析平心静气;对臣民适应专制的状态求实求真;对专制社会微调机制的失灵,分析持之有故。 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分析皇权运作时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手段与权术;中编则分析臣民对专制社会的认同,对皇权的忠诚,对社会正常运转所作的努力;下编为士的历史,铸造了士的两个品格:家国情怀和御用心态。
  • 娘水浒

    娘水浒

    “御姐小萝莉啊,娘山的萌妹一路推哇,嘿嘿嘿嘿一路推……”“喂,坏蛋,你口齿不清地在哼什么呢。”李葵一口咬掉大烧饼,眨着眼睛好奇问道。“咳咳,其实我在构思娘山威武霸气的女汉子歌,为大家以后野战打气加油!”某无良家伙正琢磨着怎么把小萝莉给骗过去。一旁善解人意的舞菘拉过李葵,柔声劝道:“先生他在念厉害的咒语呢,上次我看见他念着大欢喜的咒语,将入云龙公孙杏撵上御春阁的大床上呢。”“先生,你怎么能这样子!”其他的星斗士愤怒的目光射向某无良男,异口同声道:“为了娘山的千秋大业,我们也要学咒语!”“……”少年啊,命运的菊花已经开始收紧,不来一发嘛?咳咳,其实这是一名时空秩序员闯入娘化水浒世界的故事。严格来说,这是一部人物设定严谨,剧情感人,三观正,节操满,萌妹子满地走的史诗巨作。
热门推荐
  • 随身空间之嫡福晋

    随身空间之嫡福晋

    一个现代平凡的烹饪老师,唯一的兴趣就是美食,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带着随身空间穿越成四爷不喜爱名存势亡的嫡福晋。不喜欢我,求之不得,咱就在自己小院吃香喝辣的,没他什么事!再说受宠有什么好?嫡福晋又有什么好?压根就是炮灰命,嫡福晋这个职业不好做啊!
  • 时空一创世神

    时空一创世神

    当时空错乱,历史的悲剧又一次的上演,未来的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面临的是毁灭……本小说为时空流,这一次将突破腐朽的锁链,展现出最新的世界。时空流第一部小说已经起航,你们呢?
  • 网游之冰炎死枪

    网游之冰炎死枪

    一个特殊的职业被冷飞所得,看似10个技能9个半被动的职业,如何让他在这《英雄史诗》里继续发扬自己的特长。自己弄了一个本书的交流群:416617911,喜欢的可以加一下,欢迎各位前来,少年心在此恭迎各位的到来!
  • 妖孽的血色人生

    妖孽的血色人生

    很多年后,有人问他,曾经的你不杀人?他说,所以说那是曾经。很多年后,有人问他,后来为什么杀了?他说,因为该杀!很多年后,有人问他,去了那么多地方,见了那么多人,有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和最强的人打过架,处理过最难缠的事,还有没有什么让他感到害怕的?他说有,兵荒马乱,爱恨情仇,风花雪月,纸醉金迷,险些让曾经善良的我忘了今夕是何年,只有想到那个人,我才发觉,曾经的那一切,是真的。我放不下那段记忆那个人,害怕忘掉那些事那个人……书友群:238279333
  • 三笙

    三笙

    你心中执拗的信念是什么?想知道你心中执拗的信念是什么?对每个人来说,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信念。信念更是作为而后一生的精神支柱,不管别人怎么否定,之于自己都仍旧会坚持到底。即便不说,但心中总存在着那么一份执念,是有所追求也好,是执迷.--三笙三世
  •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月学院

    星月学院

    本文是虐文不喜勿进:来到星月学院等待我的是又是什么?学院祭之后的我又会面临什么?我林向晨究竟为什么而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我迷茫了。
  • 解惑篇

    解惑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流逝仅仅如此

    流逝仅仅如此

    一段回忆,一段美好与心伤。我从不活在过去,我只看未来。只是我不坦荡,总是想起过去记忆中的那个你。淡若清风过,浅若梨花落。流逝,仅仅如此。
  • 罪恶冲动

    罪恶冲动

    这个世界,有光就有暗,有灯光,就有阴影。有和平就会有战争。他!就是混乱的代表!他存在于这些之间,又游离之外。他就是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