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0300000005

第5章 第二讲(2)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是早翻译的,在他之后的那些译师们还要再去翻译呢?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又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比较:

第一个特色,因为鸠摩罗什法师翻译《金刚经》完全是站在大乘空宗的立场上。无非是分为空有两宗。空宗指中观宗,有宗指法相唯识宗。鸠摩罗什法师完全站在中观学派的立场上翻译此经,其余各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瑜伽行派观点的影响,就是受到法相唯识宗的观点影响。

比方说本经一开始的请法里须菩提来启请,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就是两个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把修行人正确安心和降伏妄心都定位在发无上菩提心上,无住啊,真心无住,以菩提心来安心,也以菩提心来降伏妄心。

义净法师是站在瑜伽行派的立场上,他会特重菩萨行,所以他的译本会有三问:“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中间就加了一个云何修行。我们当然可以知道,一种原因有可能是梵本,一开始可能就有点差别。另外一种原因也是因为罗什法师是站在中观宗的立场上,因为他是属于意译。

中国翻译经典的大德当然很多,有从天竺和西域来的,也有求法回来的。中国自己的法师都有,当然最著名的是四大译师,四大译师之中也可以分为两派:一个是意译派,一个是直译派。罗什法师属于意译派,他是把意思翻译出来,文字跟梵文原本不一定完全相同。玄奘法师属于直译派,他是完全忠实于原文。

第二个特色,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所谓四句偈的问题。鸠摩罗什法师在“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之后接下来有四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北魏的菩提流支在此偈的后面还有一个偈子:“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义净法师的译本上也还有一个偈子译为:“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所以我们学习这部《金刚经》会以罗什法师的译本为蓝本,也会把其他几种译本都结合起来,真正以修行次第,本经的内层义为核心。

第三个特色,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明确地采纳了“即非,是名”这样的规范格式,好像中论一样。比方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整个经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句式,形成固定的一个规范格式,这就是属于中观宗扫除一切执著的一个方法。

第四种特色,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中缺少一段话:“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一直到“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其他各家的译本里这段话都有,我们现在读到的罗什法师翻译的经本里也有,但罗什法师最早翻译的时候是缺少这段话的,从五代以后各种版本才都统一把菩提流支翻译的这一段总共62个字补录进来,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译本是加了一点点内容的。

第五种特色就是本经最后在流通分里面谈到的三十二分,谈到对一切有为生灭法作空观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为六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总共六喻。

菩提流支、玄奘法师、义净法师的译本里都是作九喻。玄奘法师的译本说:“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九个比喻。无著菩萨在他对《金刚经》的阐释之中就有详尽对应的解说,分别用九种事物来对应这九喻。

首先第一个是星,所对应的是见;我们能认识的主观如星;被认识客观的相如翳,云翳;意识活动本身这个识就如灯,身体以外的环境是指居处,是如幻;身就是众生的身体如露;苦、乐、忧、喜、舍这五受,受用如泡;过去如梦;现在如闪电;未来如云。这九喻也是非常具体的观修方法,能让我们成就空观,这是我们说译本的不同和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的特色。

正释经文

道安法师在解释经的时候,把所有的经都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首,好像人的头脑一样;正宗分如躯干;流通分如手脚。本经的法会因由分第一属于序分,里面包括正信序和发起序。正宗分是从善现启请分第二,一直到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流通分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刚经新眼疏》又把正宗分按照华严大经的架式分为信解行证四部分。大乘正宗分第三,一直到依法出生分第八是的示无住以生信,这个是属于信。一相无相分第九一直到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是推阐无住以开解,属于解分。信解行证的解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不能真正通达,后面的修持证悟都有困难。

接下来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直到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都属于修的内容。深观无住以进修,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一直到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属于证,究极无住以成证。我们可以看到都是讲无住,无住以生信、无住以开解、无住以修行、无住以证果,所以般若的内容,她的体相用就可以用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这九个字概括起来。

序分

接下来进入到通序,也就是证信序,这是一切经都有的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众。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一句经文就把六种成就都具足了。通序有四义:

一、遵佛嘱,按照佛陀的嘱咐。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第一问是,佛陀住世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依何而住?佛陀回答:依四念处而住。第二问是,佛陀住世的时候,弟子们依佛为师,佛入涅槃,依谁为师?佛陀回答:以戒为师。第三问是,经典如何证明是佛陀金口宣扬的呢?佛陀就说要安六种成就来证信。第四问是,恶性比丘如何处置?佛陀说:默摈之。所以说遵佛嘱有六种成就。

二、断众疑。阿难升座来复述释迦佛所说的法时,因为佛陀威光加持,阿难相好庄严犹如佛陀,所以大众有三疑:一疑释迦佛再来,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一说如是我闻,众疑顿息。

三、息诤论。

四、异外教,区别于外教。外道的经典,他以阿忧,就是无有这些边见放在前面,佛法就以六种成就来证信。

〔如是〕是信成就。本经实相般若理体,即如如理,观照般若妙用,即如如智。以如如智来照如如理,就理智一如,体用一如,名之为如。如:如如不动,本具的性体。是:当下即是。

〔我闻〕“我”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说:

一是假名我,不同于凡夫的实执我,也不同于外道的邪我,假名安立为我,令众生容易理解。

二指阿难,我阿难当时亲从佛闻。

三指当机众,随喜众,护法众。我们在座听闻《金刚经》的根器有种种差别,一种是本来他已经通达了,但为了成就这次法会来护持,是护法众;一种是自己本来确实有一些疑惑,听本经正好对自己的根器,能断疑生信,绝相超宗,能破人我执、法我执,这是当机众;还有些是来随喜的。这些要当做释迦牟尼佛正在对我说一样,这样都可以假名为我。

四指一真法界,就是常乐我净之我。没有空间的障碍,横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

闻: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一个是指当时。第二个是指机教相扣,师资契合之时。众生得度的时节因缘成熟了,佛陀观机施教,所以来说法,就称为一时。

第三个解释一时,因为时间、空间都是凡夫的执著而制造出来的概念而假名安立的,都是在凡夫位的一种错觉,我们如果学《中论》的时品就能突破这种时空的限制,我们不要把今天讲《金刚经》的法会跟当时释迦牟尼佛正在宣讲《金刚经》的法会截然分开,因为一个真正彻悟真理的人,他证得了佛心,已经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与限制了,三际心不可得,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叫一时。

真正彻悟真理就能现量见释迦牟尼佛说任何一法的法会都没有散,说金刚般若的法会也都没有散,这是一时。

但我们在凡夫位有限制,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逆转,如果能证悟空性,就可以穿越时光隧道。若看霍金的两本书:《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那对这个就更容易理解,能受到一些启发。

接下来就是主。

〔佛〕说法主成就。一个是指释迦牟尼佛。第二个是指自性天真佛,也就是指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就是因为不觉悟。所以六祖口诀说:“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觉即是佛也。”六祖大师对《金刚经》的阐释这个口诀都是直指心性,非常直捷痛快。所以我们学《金刚经》就是要学习在生活中来念无字的《金刚经》,不是你拿起一本经只管念下去,认为就会怎么样怎么样,你那不是求解脱。

有些人说,我天天又诵什么经,又念多少咒,又念多少佛,我这是在求解脱。但是你错了,因为你的心一直向外求,口念心不行,内心之中的贪瞋痴一点都没有转化,顶多是祈福,增长一点福报,并不是真正地求解脱。凡夫众生这个欲望是很狡猾的,一直向外求,这就是欲望。有时候他是求名,有时候他是求利,有时候他也会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做另外一种形态,就是假装求解脱,其实不是,本质上还是一种欲望。

你抱着某一种目的一直向外求,如果没有得到感应,动力就减弱,念一下念一下没有动力,就扔到一边去了,原因是什么?你一下手就并不是真正地求解脱,并没有在心性上下功夫,而是一种欲望的变异形态。所以这就没有学会念《金刚经》,我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之中念无字的《金刚经》,下手的功夫就是六祖大师所开示的:“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

凡夫众生,自我最容易现形的地方就是对别人看不顺眼,在家里看先生、看孩子不顺眼,走出来看师兄弟不顺眼,反正就她对。有时候是看不顺眼其他人,觉得那个人很爱表现,很爱炫耀,其实是因为别人有的他没有,通过批判别人来发泄他嫉妒的情绪。因为凡夫的自我永远要打败别人,容不下别人比我强,其实看人家不顺眼,归根结蒂是自己的我执、我见、我慢,有些时候对别人看不顺眼是因为觉得别人对我不够尊重,不注意我,让凡夫的自我觉得非常受伤,为了发泄这种不满的情绪,才批判对方,所以其实看不顺眼别人,主要是因为自己有种种负面的情绪。有时候是嫉妒,有时候是不满,有时候是傲慢等等。

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是遇到任何人,发生任何事都不应该发脾气,如果我们返观一下,发脾气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很多的假设和期望。比方说我们期望别人应该怎样子对待我们,比如我们认为家人与我们很亲近,所以就不再尊重和礼遇他们,我们假设亲人永远都会关心、爱护我们,所以就不再去培养和照顾这一份关系,反而还一直去抱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期望他们永远都会在一旁待命,永远内心里面有一种假设,假设他们永远都会了解我们,有时候还会假设他们理所当然会知道我们的感觉和需要,不需要我说出来,如果没有达到的时候就发脾气,闹情绪了。所以要知道凡夫心之中这些种种的假设和期望,就是六祖大师所批评的“内被邪迷所惑”。所以夫妻之间争吵,互相看不顺眼,指责就开始了,不是冤家不聚头就开始了。

这时我们要能忆念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护正知品》中的教诲:“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要能忆念六祖惠能大师的《金刚经口诀》:“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觉即是佛也。”能真正这样去实践,就是真正地会念《金刚经》,就能运用无所住的智慧如实观照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就可以看出心中那些假设和期望其实是非常不切实际。

所以无论我们发脾气,还是闹情绪,觉得小孩子不听话,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内心被邪迷所惑,有种种的假设和期望,拿这么一个框框去套身边的人,当然就产生摩擦,产生烦恼,佛法就在日用生活之中来解决问题,消除烦恼。

所以内在的喜悦和宁静、智慧和慈悲,只有向内观照才能得到。遇到外在的困难,不顺利的时候,不要妄想在外面去解决问题,那永远解决不了。而是要觉察到,外在有困难,内在一定也有困难,要能觉知自己心智模式上的盲区,消除自己种种不切实际的假设和期望,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不会给自己带来烦恼,也不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和困扰,这是真正地会念《金刚经》。

所以内在的喜悦和宁静,不可能由外在的人事物中得到,有一些父母会对小孩子有种种要求,要求他学什么学什么,也不顾及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压着他做,如果不听话时就有种种失望,其实还是一个我执,自己没有实现的希望在子女的身上能帮助实现,希望由外在的人身上能得到满足、喜悦,这些都一定会产生烦恼。因为你一开始走的方向就错了,你用错误的方法在错误的道路上走,收获的一定是失败。

所以外在的因缘际遇,不管是怎样,我们都要完全地接纳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金刚经》其实告诉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就是这四句话:完全地接纳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在一切的环境、一切的遭遇之中都不要排斥、不要对立、不要抗拒,应该完全地接受它,再来面对它、处理它和放下它,这其实就是佛法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用之于处理一切问题,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随时来修心,随时来降伏和转化凡夫心念,消除那些负面的情绪,这是我们必须要独自面对的过程,其它任何事情都可以找人做。我们可以雇人做饭,清扫房子,修理汽车,但无法雇人清除我们的负面情绪,这是只有自己必须独自面对的过程,经过这样长期地觉照自心,那我们内在的智慧和慈悲就会无限地增长。

不要单纯地去听,把它作为一种概念,作为一种理论记录下来,因为我们内在的洞察力、觉知力、专注力、注意力这种能量,要让它一直很顺畅地流动,在一切情境之中都能够无住,这样内在的慈悲和智慧会不断地增长。

如果我们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接受它,这种注意力遇到这种理论就会形成形成一些新的条条框框,它就凝固在那个地方变成僵化的教条,好端端的佛法就被糟蹋了。所以应该是一种无住的智慧。

这是讲下手的功夫,我们讲到佛字,讲到自性天真佛就是觉悟,这才是真正地学会念《金刚经》。

玄奘法师翻译的《金刚经》,是〔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佛地经论》解释“薄伽梵”有个偈颂说:“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为薄伽。”薄伽梵六义。但有些时候也会翻译为世尊,就是取最后一种意思。

但事实上很多经会翻译为薄伽梵,多含不翻,含有六义:第一种妙三十二大士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第二种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第三种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

同类推荐
  • 在路上

    在路上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路上》(圆满人生的智慧甘言)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罗浮道教史略

    罗浮道教史略

    本书介绍了罗浮道教的历史发展,收录了罗浮道教诗词楹联,对罗浮道教两千年来的历史作了史料性的梳理,为中国道教史增添了一道风景。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热门推荐
  • 沉默也会唱歌

    沉默也会唱歌

    沉默拥有一双巧手,却怎么也画不出他眼角。沉默拥有一张巧嘴,却怎么也打动不了他沉默拥有姣好面容,却不曾被他温柔相待。沉默想,他终究爱的是她。然后都是沉默在想,他未曾辩解。
  • 东行一世录

    东行一世录

    金黄的麦田随风微微起伏,田间有农人在俯首劳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田垄上有小孩在追逐嬉戏,农妇仔细地挑拣着饱满的稻穗——这是隐约的秋天的味道。只一眼,秋三便以为看到了天堂。
  • 杀手神医之废材四小姐

    杀手神医之废材四小姐

    这是一个悲催的21世纪杀手神医意外穿越成一枚废材的故事。无父无母?传闻中宠爱自己的爷爷似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身世成谜,当她揭开重重迷雾,迎接她的会是什么?驭兽宠,炼丹药。创武技,戏美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当再度出现在众人眼里,她早已脱胎换骨,以风华之姿惊艳全场!
  • 血溅潇湘乱

    血溅潇湘乱

    一个卑微的身份,一段异样的旅程,一场无憾的人生!他不想诉说,却万众瞩目!他不屑权势,却指点江山!他说事已至此,你们谁都无法改变!路潇湘就是这么一个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漫漫红尘路,血溅潇湘乱!
  • 百病早知道

    百病早知道

    本书上篇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片兆与疾病的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经科学整理、分析、研究,对发明,眼、鼻、人中、唇、舌、耳、脸、头、胸、腹、脐、四肢、手、足、甲、皮肤、皮纹、血液、大便、小便、法液、痰液、呕吐物、月经及带下的异常征兆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详细地列出可能患上的各种疾病,让您很容易从身体的征兆来诊断自己是否已患上某种疾病,以便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下篇主要的是由疾病查验征兆,当代怀疑自己患上了某种疾病时,可在这里查验征兆,印证是否患上此病,以便及早就医,以免造成终身憾事,上下篇相结合,能更确切地判断出您的健康状况。
  • 痞子兵王

    痞子兵王

    神级雇佣兵李轩,因身怀绝世机密惨遭阴谋出卖,幸运的被一对美女所救,从此隐居都市暗访仇踪,本想低调隐忍的他,却意外连连,一位位性格各异美女接踵而来投入怀抱,幸福无边的同时,是否要放下血腥,从此逍遥?
  • 神戒铠装

    神戒铠装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块陨石降临到一片大陆,陨石给这片大陆带来了新的力量-----“魔戒”,给魔法师带来了强大的宝物,随之铸戒师的出现,创造出了魔力释放器,使魔戒的威力得到了更强大的释放,就连战士也可以使用魔戒,从而出现了新的职业“魔剑士”。然而这强大的力量也吸引了域外魔族的敌人它们其名为-----“魅影”。在它们的侵略下,人们发现它们的能力强大,肉体强大,根本无法对其造成伤害,直到有人发现了“魔戒”的最强用处-----【魔戒铠装】!
  • 心桥

    心桥

    现在,有一种十分时尚的说法:“空间已不再是阻亘心灵的屏障,只有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只有时间的延滞!”的确,随着空间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地球村”已越来越小,全世界的融合与交流已成大势所趋。面对这种趋势,我们这些“村民”们当然更应敞开心扉,拥抱世界。
  • 妈妈可以和女儿一起做的事

    妈妈可以和女儿一起做的事

    生活对豆蒄年华的少女来说充满了危机,对少女的妈妈们来说更是充满了应接不暇的挑战。女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母亲充满智慧的养育,母亲是女儿人生之路的导航仪,母亲是女儿命运建筑的设计师。只要您有心,我们相信,终有一日,奇迹会发生!
  • 转世以后

    转世以后

    狐仙,转世,前世。前世的记忆,意外的遭遇中,能否被唤起;前世的爱与恨,转世后,记忆中,到底会有多少残留?那些未了恩怨情仇,会像荒草一样,在三世的长河中,丛生不休!?江山美人情多愁,尝尽忧伤,又怎能!今生的你,是前世的谁,看转世以后。想知道,今生的我,是不是前世的他,看转世以后。想知道,今生的她,是前世的谁,看转世以后。转世,古老而神秘的话题,演绎着,前世今生,未了的恩怨情仇;也让人类这条历史长河,有了一条不会间断的、亮丽的链条。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拥有一种速度,可以像《转世以后》里那样穿越空间!看到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