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8100000028

第28章 诚惶诚恐的大臣(7)

秦汉时期王朝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通过垄断言论视听,可以获取更尊贵的地位。但周王朝以及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却并不是这种专制政权。众多小国及邦族势力,使权力者不得不取联合的姿态,以互相合作、互相依靠获得生存、延续及发展的资格及权利。因此,君主对于这些小国和氏族,并不能随意施加荣辱行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为文的禁忌就少了许多,史官最为赞赏和推崇的政体,也是一种以君主为中心的群臣谏议政体。《国语·楚语上》中,楚左史倚相曾对这种政体作过描述:九十五岁高龄的卫武公告诫国人,从卿以下到大夫和众士,只要在朝中做事,不要认为国君老了就不提意见,哪怕只有一两句谏言,也要转达给高层。于是史官不停地书写,把意见和建议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这种政体,既非君主专制,亦非贵族共和,更非民众民主,而是一种既有君主为主导和中心,又充分发挥了群臣乃至一般士人智慧的谏议政体。春秋战国已降,史官的地位低了又低,降了又降。司马迁就说过,那时的朝廷对史官“倡优畜之”。到了后来,史官的命运比司马迁说的还惨。清初因修史,而数兴文字狱,不少史学俊彦掉了脑袋。仅庄廷鑨《明史》一案,就有七十人同时被凌迟、重辟、处绞,其中多是江浙地区的文人名士、国家的贤才,比如其中的史家吴炎、潘柽章。没有思想表达的自由,传播思想和激发他人的思想,就是一句空话,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就会随时熄灭。而缺乏思想的社会,只能不断重复古人已经有过的思想,根本谈不上思想的进步。禁书和文字狱是反文化的,最终会戕害社会文化的发展。清代文字狱,极大挫阻了近代史学的发展,在无形之中影响一世学者研究路向。

其二,借用唐儒刘知几的话说,做史、论史的人必须具有史才、史学与史识,才可称为良史。史才,大抵指文才、文采,也即“辞章之学”,但又不以文害意,反被文采所驾驭。使用简捷的文字,表达出深邃、隽永的思想,是史家最高的境界。史学,是指专业知识。史识,则是识见,义理。三才之中,以“史识”最重要。有才有学而无识,只能是“书橱”类人物,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史家。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清代的章学诚在刘知几的“三长”之外,又加上了一个“史德”。何谓“史德”?“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史家的心术有两类:一为史家心术之邪正,二为史家心术之修养程度。史家著史要忠于客观史实,秉笔直书的学术品德,就是章学诚所强调的“史德”。

随便举个例子吧。东晋时桓温专权,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他率兵五万北伐前燕,结果晋军大败,死伤三万余人。参军孙盛在《晋阳秋》一书中如实记录了桓温吃败仗的经过。桓温大怒,威胁孙盛的儿子孙潜说,如果这部史书得以流传,将关系到你孙氏一门的存亡。孙潜连忙叩头谢罪,说一定请父亲删改。但是,孙盛不畏权贵,不接受儿子的请求。儿子只得瞒着父亲,偷偷删改了当权者忌讳之处。桓温如愿以偿地掩盖了那段历史。后来东晋孝武帝广求异闻,得到了这部书稿的原本,那段历史也就有了重现人世的机会。还有,前秦苻坚之母苟太后年轻寡居,与将军李威私通。史官记下了苟太后的风流韵事。苻坚下令将这些记录和史稿全部焚毁,并且要拿史官治罪。因负责编修史稿的赵泉、车敬等人已死,才未造成一场屠杀。当然,做良史之不易,并非只涉及环境和史德这两个因素,比如说,坚持公正、客观原则的董狐,他所记录的历史,其真实性也还是有问题的,但他为什么被视为良史呢?这与当时社会所信奉的道德观、思想观有关系,与后世的封建统治者良苦用心有关。历代统治者,在坐稳了江山之后,都会希望自己的统治从一世、二世一直延续到百世、万世,所以,对符合政治秩序的价值观,必然予以充分肯定和宣扬。从这一角度讲,董狐被万代传颂也就不奇怪了。可见,良史的界域是会受许多因素牵扯的。

然而,在专制制度之下,“威逼”和“利诱”如两把锋利的钢刀,始终高悬于史官的头顶之上。不少人因直笔写史而人头落地,也有不少人因奴颜婢膝而分得一杯羹。权力与权利,如罂粟花一般施展着娇艳魅力和销骨吸髓于无形的魔力,史官的品德和职业道德,无时无刻不受到磨洗、锤炼和锻造。

刘瑾必有替人

刘瑾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姓谈,生于兴平(今陕西兴平县),自幼净身,做了镇守太监刘顺的义子,因此改姓刘。明英宗天顺(1457―1464)初年刘瑾入宫。虽然后人找不到记述这位小太监生活的史料,但我们可以猜想,那时的他是多么卑微、多么战战兢兢。不过,低眉垂眼的刘瑾有一个好榜样,即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权势威震朝野的宦官王振。刘瑾对王振很仰慕,从做派到手段,刘瑾都深受王振的影响。

王振是明代宦官擅权的第一位太监。《明史》说,明朝宦官干政“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关于王振的出身,史籍所载不尽一致。查继佐《罪惟录》认为王振为净身教官:“王振,大同人,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宣德中,使侍太子讲读,太子雅敬惮之。”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给王振的一道敕谕则说:“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侍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按敕文所言,王振永乐时已入宫,并先后侍奉仁宗、英宗于东宫。《明史》曰宦官“少选入内书堂”,这从英宗敕文倒是可以看出这一点。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太子朱祁镇成为皇帝,即明英宗。英宗即皇帝位后,王振便青云直上,被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势地位最高者,明代历朝擅政的宦官均为司礼监太监,位之高、权之重几同宰相。司礼监的主要任务有三项:替皇帝管理各种章奏、文件,传达谕旨;总管有关宦官事务;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等。自此,明王朝开始上演宦官干政的老剧目。

王振先摘掉了朱元璋所立的限制太监干政的那块铁牌,然后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贪赃受贿。总之,历史上那些政客宦官所做的事,王太监一点不丢的都做了。《明史》载:“振权日益积重,公侯勋戚呼曰翁父。”王振擅权七年,没人敢说什么,直到做了最轰轰烈烈的一件事,才被部众的铁锤砸得脑浆崩裂。那件事就是怂恿明英宗征讨瓦剌,致使英宗被俘,明朝五十万精锐部队全部被歼,从征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死于战场。可以说,历史上的土木之变,与王振的关系极大。

猜想起来,刘瑾对王振崇拜的原因有下面几条:一是出身基本相同,都不是高门大户,虽进了宫,身份却很低贱,任人驱使。二是有掌控朝廷的可能。天下是皇帝的,朝廷是皇帝的,只要和皇帝搞好关系,一切皆有可能。假如天下的事众人说了算,刘瑾就不会在内心树立王振这个榜样了。三是一旦干政成功,朝臣就会一边倒。权力这东西,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机会说来就来,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刘瑾成为皇太子朱厚照的侍臣,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处处小心谨慎,想方设法取得太子的欢心。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去世,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时才十四岁,玩性十足,无心去处理政事,于是让掌管司礼监的刘瑾代替自己“批红”。

“批红”是个什么东西?直白说就是用红笔在大臣的奏章上作出批示。明朝官员呈给皇帝的奏章,先要经过内阁“票拟”,就是在奏章上附上一票签,阁臣把拟好的初步处理意见写在上面,然后交给皇帝裁决,皇帝或看一下内容或只看“票拟”,红笔一挥,在上面作出批示,如“知道了”等等。一般来说,“批红”这件事是皇权的体现形式,别人代替不得,因为这是决断军国大事的最后一笔,关系朱家王朝的生死存亡。刘瑾这个司礼监太监不仅了解武宗,也很得王振精髓。为使自己增加处理朝政的机会,刘瑾除挖空心思引诱武宗游玩,而且专门在武宗玩得高兴之时,递上奏章请武宗批示。这时的武宗往往不耐烦地说:“总拿这些奏章来烦我,要你干什么用?”如此一来,刘瑾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刘瑾结党营私,培植自己的势力,好像比他的前辈王振更容易。他不仅把内阁、六部的执掌者全部换上自己的亲信,并且让心腹宦官担任镇守等要职。仅借大同御敌之事,刘瑾一次就“迁擢官校一千五百六十余人,又传旨授锦衣官数百员”。当时的京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正德五年(1510年)秋八月,刘瑾因为“谋反”大罪下狱。他的罪状有十好几条,但武宗还是想把刘瑾送到凤阳谪居。在明武宗看来,自己待刘瑾不薄,直到看了刘瑾平时使用的扇子里,藏有两把锋利的匕首,才感到事情很严重,始大怒曰:“奴果反。”传旨锦衣卫迅速查办,刘瑾最后被处以磔刑。《明史》曰:“狱具,诏磔于市,枭其首,榜狱词处决图示天下。”

武宗驾崩之后,嘉靖皇帝对宦官很警惕,明代嘉靖一朝,宦官擅权问题确实比以前小许多。然而,“半个男人”干政的问题小了,那个完整的男人严嵩专权问题却大了。宦官干政、权臣售奸,粗看有异,其实两者都出于共同的原因——专制的皇权。只要专制的皇权存在,只要坚守专制主义的皇帝制度依旧,宦官擅权问题便难以真正解决,权奸就会有存在的土壤。刘瑾之后,魏忠贤依然会出现,并且其手段一如刘瑾,然而他作恶的时间更长、危害更大。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除掉了魏忠贤,但后来他对宦官的信任,不亚于其兄、其祖。

通常,人们一方面咒骂擅权的宦官,一方面强调君主要自律,公平而言这两者都有作用,但不能估价太高。用为君之道提醒君主,就如门上的一把简易锁,有用,但作用有限。直白说,对明君圣主是有用的,对暴君、昏君、庸君则是无用的。然而无论君主如何,臣民都无选择的权力,因此借鉴也好,严惩也罢,作用只会显于一时,卷土重来是一种必然趋势。除掉一个刘瑾容易,遏制所有的“刘瑾”,就不能只靠皇权,更不能只靠政治操作技巧,而要靠民主制度。

制约君主大臣就会亡国吗?朱家就会失去天下吗?肯定不会。倒是由着性子胡折腾,可以亡国破家。这恐怕是惯于吃喝玩乐的明武宗们没有想过的。

说“鲧”

时下,大禹的名气远在鲧之上。为什么会这样?隐秘的原因我们不清楚,就工作的成就而言,鲧是治水失败者,而禹却成功了。成功者的名字,在公众的心里永远和“伟大”连在一起,失败者则很快被人遗忘。社会就是如此势利,谁也没有办法。

鲧乃颛顼之子,大禹之父,奉尧命治水,九年水患不息,被天帝殛于羽山。《国语》云:“鲧障洪水而殛死。”《史记·夏本纪》也说:“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因此人们多认为鲧之死,原因在于他没有遏制住滔滔洪水。其实仔细想想,鲧治水九年,即使没有完全平息水患,也做了不少工作,过不当死,最终却以此殒命,可见我们不少人的骨子里,对罪与过的认定并不太清楚,容忍失误的气度也称不上有多大。

按史书的记载,帝尧当时并不同意让鲧去治水,因四岳极力推荐才点了头。《史记·五帝本纪》对这一情节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帝尧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都回答鲧可以担此大任。帝尧认为:“鲧负命毁族,不可。”通俗讲,帝尧这句话的大意,可能是说鲧自视甚高,脾气暴躁,性情耿直。四岳则说:试试吧,不行的话再撤掉也不迟。尧于是听从了四岳的意见启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鲧的治水方法,主要是“堙塞”,在“堵”而不在“疏”,修堤筑坝,拦截洪水。这一方法的积极之处,现在似乎已被大禹的疏导之法掩盖了,实际并不是没有作用,在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它不是照样具有生命力吗?治水与筑坝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但那紧密程度可算打断骨头连着筋,治水而不修坝,倒是不可想象的。难怪时下有人提出,鲧被杀,另有隐秘的原因。

退而言之,即便鲧的治理方法有疏漏,九年的功绩也不宜一笔抹杀,更何况仅是“功用不成”,并不是什么效果也没有。《太平广记》对鲧的命运进行了另外一种描述,卷四百六十六云:“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植振鳞横游波上,见者谓为河精,羽渊与河海通源也。上古之人于羽山之下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老百姓修庙祭祀,可能有惧怕之意,但也有崇敬、乞求的含义。这未必不是对他治水功绩的肯定。今日想来,鲧的理水之法,对禹是极好的启示,促使他寻找一种更为合理的制服水患措施。成功的经验对后人来说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同样给世人以有益的启迪。

鲧死之后,禹接替父职去治水,实行的策略已不单纯是堙塞,而是在总结前人实践成败的基础上,变单一的筑坝拦水为疏浚河道。《国语》有禹“厘改制量”等语,称其壮举曰:“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泊九川,陂障有泽,丰殖九薮,汩越九源,宅居九隩,合通四海。”由于采用了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法,加之勤勉努力,洪水的危害终于被消除了,生产力得到发展,民众的生活开始走向安定,大禹成为治水英雄,受到膜拜。禹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敬业精神千古流芳。唐代的司马贞颂赞禹曰:“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宋代陆游在《禹庙赋》中亦赞“禹手胼而足胝,宫卑而食菲”。禹以后各朝各代人都看到了其“疏浚”之法和挣脱个人享受,敬业奉公的精神,对鲧奠定的基础则往往忽视了,对鲧曲折的命运也缺少具体的分析。目光如炬的司马迁说“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屈原虽为鲧叫过屈,但总是使人先想起他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鲧本身的是是非非倒被冲淡了。

这并不是说鲧完全无可挑剔,更不是说他的功绩在禹之上,而是觉得人们不能完全宽容他的失误。鲧治水九年,殚精竭虑,勤奋忘我,无论在工程上还是精神上,都建造了比较良好的基础。对一切苛责,追求完美,最终就会遏制创新。实际而言,后人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完成的,后人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眺望未来。设若没有鲧在前,禹能不能顺利完成治水任务还可能是未知数。

明朝的穿靴戴帽

以前读《儒林外史》,见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痛打王义安的场面,觉得那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最近知道,明朝确实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法令。王义安有钱但不是读书人,硬充儒生戴了一顶方巾,那是不合规定的,两个秀才见了先是喝斥他“胡闹”,继而怒从胆边生,“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

同类推荐
  • 骁龙传奇

    骁龙传奇

    帝国崩颓,外戚专权,诸侯割据,三分鼎鼐。天下大乱,百姓哀苦。天圣下界,投身凡体。化身‘龙敦’,成长、学习,修文、练武,游历江湖,统军帅将,平灭三国,解除外患,平定天下!
  • 武王灭商

    武王灭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了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商议对策。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掳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武王灭商》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武王灭商的有关内容。
  • 梦醒三国

    梦醒三国

    三国志发烧友赵飞被神秘闪电击中,重生为蜀汉名将赵云的拜把兄弟,师从枪王习得绝世拳法,熟读黄石公三略谋略过人,巧计擒拿黄巾军挫败曹操彪将典韦,铸就王公霸业叱咤三国乱世。
  • 明末帝业

    明末帝业

    失业之后再失恋的三好青年“崇祯”,一时想不开,学着“崇祯”把自己给吊了!不过他不仅没死,还穿越了,成了明末帝王崇祯!从此稳朝局,灭大清,荡倭寇,征欧洲……真正一统天下的帝业,就此开始!
  • 大秦王朝2

    大秦王朝2

    大秦王朝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王朝,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王朝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本部丛书中,我们立足传统史学,借鉴正史的观点,以期全面解读大秦王朝的历史,给青少年朋友奉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
热门推荐
  • 李嘉诚给年轻人的95个建议

    李嘉诚给年轻人的95个建议

    本书记述了李嘉诚先生在数十年的社会与人生体验中积累而成的精华感悟,内容紧扣当代年轻人的心理、为人处世态度、创业目标等,并以对年轻人的建议与忠告的形式推介给希望找到成功捷径的年轻人。
  • 冬眠者漫长的一天

    冬眠者漫长的一天

    大低谷,大约是危机纪年第28年~第37年开始,结束时间大约是在危机纪年第79~96年。本故事发生在危机纪年第67年。冬眠舱被暴力劈开,随之强硬挤进来的是大低谷时代,逃避现实想要直通未来的楚唯,如何面对打破冬眠的入侵者,又怎样面对猎人。怎样一步步做出自己的选择。
  • 剑灵之乱世英雄

    剑灵之乱世英雄

    一个整天玩剑灵的男孩因为一次异常的维护而进入游戏世界,发现里面的的系统被更改,成了一个真实的死亡游戏,而猪脚一进游戏没有异能,只有不屈的一致使他一步步成为剑灵世界的霸主
  • 魅王追妻废材破茧成蝶

    魅王追妻废材破茧成蝶

    他是东傲的王爷,他冷酷,他邪魅,他霸道,他更是人们心中高高在上的神祇,他的修炼天赋到了逆天的地步,让人无法企及;她是东傲出了名的废材,遭人唾弃,鄙视,可是当双眸再次睁开,灵魂已被替换,又一代王者即将崛起。当她遇到他只有一种解释,叫做命定的缘分。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只一眼,他便将心交出,生生世世唯她不变,一切只为了她。冰冷的心被渐渐融化,她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爱的光环下,重重身份为她披起了华丽羽衣。且看她如何携手王者笑傲天下。
  • 耳鼻喉症治疗预防与调护

    耳鼻喉症治疗预防与调护

    我们在听取诸如医药专家,营养学家,知名健身教练以及美学等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这套“百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系列丛书,本书共分16册,包括肥胖症、脑血管,失眠症,风湿病,肝胆病,胃病,肾病,妇科病,皮肤病,不孕不育,耳鼻喉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眼科病,儿科病,老年病等,分别扼要地介绍了各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基本病学常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着重对中医诊疗,西医诊疗,以及饮食与运动与等方面的治疗与调护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深入浅出,操作性强,广大读者大不仅可以了解病理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长效的根治,同时,又可以在预防与调护方面做积极有效的努力。
  • 一代庸仙

    一代庸仙

    他是人们眼中的庸才,既不垫底,也不出色。他从未想过去探寻大道,但冥冥之中,大道却选择了他。且看一代庸才赫连易如何在漫漫仙途中起伏,一步步登上至高仙界!
  • 异士天下I

    异士天下I

    异士天下,还你一个真实的世界,接地气,又任性的世界。。。修真?异世界?魔法?太虚幻缥缈了。。。不接地气。。而且太老套了,没新意。。一看就能猜到结局。。。乏味啊!异士天下,你猜得透剧情,我就不拍电影了。。当然拍电影是后话了。。。。不过,智商太低就不要看了。会烧坏脑子的。。毕竟我的脑子被烧坏很多次了。。。友情提醒,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有雷同,那就是真的。。。是真的。。。。真的。。。。。的。。。看你智商是否爆表了。。。
  • 论势

    论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腹黑总裁善变妻子

    腹黑总裁善变妻子

    她表面单纯无害,实则身怀绝技,有着神秘莫测的身份,是众多美男追求的对象,是魅落的宫主。他表面温文雅,实则腹黑无比,狂傲不羁额的表白"女人,我好像喜欢上你了?“她一脸呆萌的问”开什么玩笑?!“美男纷纷来,最终花落谁家呢?
  • 零魂宿命

    零魂宿命

    思路全乱,此书暂停,什么时候捋顺了什么时候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