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04800000017

第17章 手风琴与吉他

手风琴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好像是与传教士有那么一点点关系,我把这话对我的哥哥一说,我哥哥就笑我浅薄,说传教士唱圣歌是用脚踏风琴或管风琴。但中国的教堂里一般没有管风琴,大鼻子黄头发传教士大多都用脚踏风琴。演奏脚踏风琴,要运动项目一样地全身都投入,脚在那里踩,手在那里弹,嘴在那里唱,人必须端坐在那里,四肢却要忙个不亦乐乎。我的音乐老师,名叫何宝芳,是个高个子,人长得真是漂亮,她教我们音乐,总是一边弹着脚踏风琴,一边唱着“多来米”“多来米”。因为总是在一遍遍地教学生唱“多来米”“多来米”,她的嗓子就总是哑哑沙沙的,但我喜欢。我记着一次联欢,她站在台上,兰花样的两只手交握在胸前,紫丝绒的漂亮旗袍简直要放出光芒来!那天她唱的是一首“我家来了个胖嫂嫂”。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还很困难,富足的标准就是胖,当时有一种烟,牌子是“大婴孩”,就是一个胖娃娃在那里爬着。那个年代是瘦人的天下,人人都很瘦,吃粮要供应,吃菜也要供应,食油一个月每人四两也要供应。想要胖,没那么容易。就像现在的人想尽了法子让自己瘦却也没那么容易。

就是我的这位何老师,后来上音乐课改用了手风琴教我们,这样就省力了多,起码在我们看来。说到手风琴,我就很想念我的这位何老师,我知道她现在闲居在北京,已经退了休。她拉手风琴的时候,脸侧着,嘴会时时跟着曲子一下一下动,好像是为她的手使劲,但丝毫不影响她的漂亮风度。手风琴像什么?好像是不太像乐器,倒像是一种机器。我们熟悉的乐器总是有两根弦子在那里给紧紧绷着,被马尾的弓子摩擦着尖锐地响,或者是笛箫,用指头把出气的小筒堵了或放开就呜呜地发音。我们熟悉这样的乐器,植物和动物的结合体,竹子、马尾还有大花的蟒皮。而手风琴呢,简直就是机器,好像它就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产物的代表。有风箱,拉开,合住,再拉开,再合住。黑色的小圆钮键子和一排一排黑白相间的长键子上边跳跃的是演奏者白白的灵活的手指。手风琴演奏的音乐总像是有一个乐队在那里合力协作着,声音亦是复合的,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手风琴特别被看重,有了手风琴就等于有了乐队,一个人在那里拉,大家在那里唱。歌曲总是轰轰烈烈的那种--“我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节奏一律明快有力。不知怎么,手风琴总让我想起苏联文学,无论是什么曲子,只要让手风琴一演奏出来,我就会想到开遍山野的梨花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苏联姑娘喀秋莎,或者会想到屠格涅夫,想到《静静的顿河》或者是《白净草原》和《父与子》。这很奇怪,为什么呢?像梦一样说不清。手风琴其实是时代感很强的乐器,五六十年代是手风琴的天下。公园里的露天舞会根本就离不开它,想想当年夜公园的舞会,其实亦是一种小市民纸醉金迷的味道,首先是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小灯泡像蜘蛛网一样在夜色里亮开,周围又是黑乎乎交叉的树影,再加上夜公园特有的花草气息,更让人忘不了的是晚香玉腻腻的香,主角是那成双成对起舞的年轻人,女的又总是双排扣列宁装,男的是蓝裤子加上白衬衣,白衬衣一律规规矩矩地掖在裤子里。音乐是苏联舞曲,欢快的,手风琴特有的,震响着其他乐器永远无法演奏出的那种热烈的小家子气的共鸣。手风琴是什么?简直就是一个乐队,拉手风琴的乐手的脑子真是和一般人有小小的不同,首先是左手和右手能分得开,左手按这边的键子,右手按那边的键子。苏联的那种小手风琴,小极了,演奏它的人要一蹲一蹲地跳舞,蹲下去,跳起来,蹲下去,再跳起来,青春洋溢得不能再洋溢!腿和腰上都像是安上了进口弹簧。在中国,那种小手风琴很少见,在台上演奏着的都是大手风琴,最好的是国产“鹦鹉”牌手风琴和意大利的“象”牌手风琴,七排簧一百二十贝司,猛地把风箱一拉开,好像有火车开来!多少年来,无法改变的印象就是只要手风琴一拉响,就让人多少有点伤感,有点惆怅,有点遥远,远远出现在想象中的赤松林一定是西施金笔下的松林,还有雪和雪橇,也一定是列维坦的画面。再近点,如近到我们中国,亦会是克拉玛依沙漠深处的油田,黑色的石油喷洒得到处都是,那石油最好喷得比美国和英国还高,那时候人们的心情竟像是赛跑,是一定要超过英国和美国才行,还照例会有一面面的红旗在风里猎猎地张扬着。手风琴令人怀旧,实在是因为它的时代感来得太强烈。过了八九十年代,手风琴简直就从舞台上退休了。九十年代开始的奢华的生活作风让人们摒弃了这简单的乐器,人们欣赏交响乐的气派,而音乐要有“金碧辉煌”的气派,非交响乐办不到。首先是台上那一大片的乐队就让人兴奋得像是喝了酒,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号、圆号、拉管、钢琴、竖琴。各种的乐器令人目眩神迷,再加上灯光和亮亮的金属指挥棒。人们不再理会手风琴,手风琴退休了,老掉了!人们到此时才明白原来它竟是一种快餐样的乐器,是无产阶级的乐器,是群众的乐器,古典的交响乐会用到它吗?不会。它只配出现在街头和群众聚会上,出现在苏联革命的电影里。手风琴被尘封了,但更加令人怀念了。

在中国,起码有两种乐器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一种是手风琴,另一种就是吉他。吉他出现在我们家里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我哥一时还叫不出它的名字,试试探探地叫它“六弦琴”,结果是叫对了。那是一把华贵得让人头晕的古曲吉他,调弦的旋钮上装饰着珠光闪闪的贝壳,还有别处,也镶着珠光闪闪的贝壳,富丽得有些不着边际。吉他其实是青春浪漫的乐器,夜晚的街头,铮铮铮铮地在那里响着,一如月光下的流水,不汹涌,微微有点涟漪,涟漪上还有点点的月光,吉他就是这样,吉他永远是青春期的温情脉脉,不会暴风骤雨,亦不会电闪雷鸣,但一定是饱含了青春期的暴风骤雨和闪电雷鸣。那六条弦上的情绪是要点点滴滴都倾诉到情人的心里去,要让那从手指尖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情人心里再次生根发芽!我十八岁那年,用自己挣来的工资去买了一把吉他,却是小号儿的,弦间的距离太小,总是弹这根弦就会碰到那根弦。我用这把小号的吉他在出了院子临街的粮店边学会了许多歌,都是外国歌曲。总忘不掉的是《剪羊毛》这首澳大利亚民歌。这首歌的旋律是一种有板有眼的倾诉,不太热烈,倒像是有些疲倦了,是劳动过后的疲倦,激情没有了,只剩下倾诉的欲望--想象中的那个年轻吉他手,穿着粗布白衬衫,靠着金黄的草垛,草垛后边的天空高远湛蓝得无边无际。这首歌的旋律我还记着,歌词却大部忘掉了,只记着“只要我们大家齐努力,幸福的日子一定来到,来到”。是,多么的肯定!

吉他这种乐器,其实是个人主义的,有点像中国的古琴。是要一个人穿着磨损的牛仔裤,戴着呢子的牛仔帽,坐在老木头牛栏上弹出他的惆怅和伤感,远处应该是无际的草原,再远处或许会有一抹青山。应该是这样的情调。吉他的音响,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像手风琴,弹起和弦来是那么个意思:铮铮铮铮,铮铮铮铮。快速的,是金属在那里喋喋不休,手风琴的簧是金属的,吉他的弦是金属的,这两种乐器都是靠金属发音,又都是群众性的,适宜出现在街头。无论手风琴的故里是什么地方,我个人都认定它的籍贯是苏联。而吉他呢,说来好笑,因为我用它来弹唱《剪羊毛》,所以,我想起吉他就想到澳大利亚。《剪羊毛》是澳大利亚的民歌吗?好像是,也只有澳大利亚才会有那么多的羊毛等着人来剪,也只有澳大利亚才能让人到处听到剪羊毛的剪子在那里“咔嚓、咔嚓”响。

手风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乐器。而吉他应该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直至现在都被青年人喜欢着的乐器。手风琴到现在也没有灭绝也不可能灭绝,但人们对它的热情毕竟无法与当年相比。吉他终于从民间走向了舞台,吉他亦是一种快餐乐器,只是普通的吉他现在都换了电吉他,所以,民间的那一点点情绪才被猛地扩张了。一个人在台子上弹唱,上千的青年在台下跟着激动呼号左右摇摆。而那演唱者的手里却始终只是一把吉他。

乐器也是有成分的,就像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人都得有个成分,不是地主,便是贫农。如果给乐器划分一下成分,手风琴和吉他一定是平民出身。而钢琴和小提琴还有中国的洞箫和古琴却说什么都不能给它划分到平民里边去。不过手风琴和吉他这样的乐器就不太好划成分,因为它们是外国籍的乐器,而我们中国人是向来不给外国人划成分的。

同类推荐
  •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本书分五辑,共收录作者《墓碑后面的字》、《信任开花》等85篇散文。
  • 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所写的消息、评论、通讯、调研报告等选编成的一个集子,记录了中国铁建中铁二十局集团改革发展变化的足迹。
  • 柔石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柔石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为深沉严肃所管辖着的深夜的西子湖边,一切眠在星光的微笑底下;从冷风的战栗里熟睡去了。
  • 诗歌读本:32首诗

    诗歌读本:32首诗

    这本书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写完后就往往不去管它了。我常说:诗歌一旦写出,就与作者没有关系,诗歌有自己的命运。确实,我一些诗歌的命运经常让我惊讶。比如为5·12大地震所写的《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新华社、《印度教徒报》的报道,一周之内竟传遍全世界。而且报道的标题本身也像一首沉痛的诗,新华社是“借助诗歌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坚强”,《印度教徒报》是“中国人借助诗歌克服悲伤”;还比如《流水》,曾引起轩然大波,在网上几天仅天涯社区点击率就高达二十多万,成为天涯社区一周冠军,随后被广为转贴,中国移动也将之制作为专门的手机短信供下载转发,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
  • 走进耶鲁

    走进耶鲁

    苏炜的散文,无论是记人或叙事,均坦诚投入。本书是他对耶鲁这片校园热土的深情随笔集。书中既有他在耶鲁讲学的一些趣事,又有校园文化留给他的思考,还有对一些名家著作的读后感。耶鲁对他来说就如同枕书而眠的梦乡,另他深深依恋。这就是缔造了300多年传奇历史,以“光明与真知”为校训的学术圣殿——耶鲁大学,让我们跟随一个很“美国”的中国人一起走进耶鲁,探寻一个旅美作家的生活点滴……
热门推荐
  • 废女成凰

    废女成凰

    年少时光里的你,似水流年中的记忆,谁都有一段不堪回首却又不得不缅怀的过去......*****她是凤族小小神女,却是天生极品废材,身无灵力,二货又呆萌。他是仙界俊美仙尊,连破三十六道天劫,虽是仙身,犹胜神三分。当没心没肺的二货看上纤尘不染的仙尊,誓要将倒追进行到底!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段废材神女逆袭史ps绝世仙尊养成记。在她最懵懂无知的岁月里,是他牵引着她走出孤独,白衣翩然,温暖如春。他宠她怜她,无人能解,一念沾尘,不复当年。百年相守,许卿一世无忧,可他却在她性命垂危之时,亲手拿走她唯一的一线生机。迷途误入三生路,人界匆匆数十年,金戈铁马、脂点天下,她为他倾尽一世年华,换来他一笔朱砂、血染云霞。都道他无心无情,谪仙绝世,可他却在她凤凰入劫、神形将灭时,以自身血肉之躯,祭起九千九百九十九盏长明灯,照亮万里长空,引她归位!若有情,何以长相负?若无情,何以长相思?*凤汐:“清之,三世情痴,一念成魔,这三生路这么长,我每一世都觉得我一定是见过你的,可你却没有一世是认出我的。所以这一世,终于,是我要先将你遗忘.....”“我原本以为自己缺的只是一颗七窍玲珑心罢了,却原来,缺的是这世上的所有珍贵的东西!”“如果,非要说我们之间有错的话,无非是错在,当年梨花树下,我多看了你一眼!”一眼之念,要用多少年来深藏,一恋成痴,要用多少世才能成就地久天长......如有爱,是云聚处清风自来,如有虐,是情到深处自难免,简介无能,正文绝对精彩,小伙伴们,我们来一起见证一段废材神女血泪逆袭史吧!推荐好友七月挽风的的文文:《上神太难逑》http://novel.hongxiu.com/a/792449/
  • 上古世纪之逐梦者

    上古世纪之逐梦者

    孤儿周方,因为挚友的出卖,意识意外进入游戏,附身新月国三王子身上。不学无术的方舟诺亚因此变了一个人。积极好学,勤奋刻苦,成为了年轻的大光明骑士。并且因为梦想的感召,毅然决然地投入光复原大陆的事业之中······“人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 戏说三国

    戏说三国

    一个浪漫的相遇,一个古玉的赠送,让一个聪明小子穿越三国,带着生存的欲望与返回现代的寄托,勇闯三国,给刘关张公正结拜,为曹操上课,告诉周瑜小子别嚣张,小心提前气死你,可歌可泣的各种奇葩,我们的主角要翻天嘛,就因为一句“我想保护你”。
  •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本书将融意蕴颇深的古文、准确到位的译文、鞭辟入里的解析、精彩绝伦的典例、图片等于一炉,内容丰赡,文字精练。阅罢本书,不仅能让你享受一次智力的盛宴,更能让你深获心灵上的启迪。从“围魏救赵”中,能学到在困难面前逆向思维,出奇制胜;从“瞒天过海”中,能知晓即便是事前准备再周全,也绝不能放松戒备,否则,易让对手寻到破绽,趁虚而入;从“远交近攻”中,能懂得人际交往的平衡之道,从而有利于施计者目标的实现;从“指桑骂槐”中,能体悟到规避正面冲突,巧妙进行旁敲侧击的言辞艺术……
  • 九世的轮回

    九世的轮回

    经历九世的轮回只为一飞冲天,作为一个小人物他经历了八世的轮回,这第九世就是他翻身的契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机会。美女、朋友、灵兽和我一起站在世界的顶点吧,异族的小崽子们我会将你们踩在脚下的。
  • 梦中三国志

    梦中三国志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全新的以战争和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网游小说,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升级、打宝模式。这款游戏的出现,就如新大陆的发现,掀起了全球风暴!
  • 独狙特种兵

    独狙特种兵

    特种兵王回归都市,但为何突然人间蒸发...穿越到抗战时期,一代兵王洛寒手持独狙闯天下...群灭,团灭,各种灭......天哪,他是魔鬼....不,他不是人..敌人一声声惊恐的咆哮....且看兵王洛寒如何在战场驰骋,如何再次回归都市......本人新手,如写得不好,请不要喷,谢谢!!!
  • 重生之绝世女仙

    重生之绝世女仙

    一场意外的车祸,凌清幽却直接魂穿到了异界。可在这波谲云诡的异界,她一介手无寸铁的弱小女子该如何生存.是依靠那些实力强横却视女人为玩物的绝世豪强,还是小鸟依人的斜倚在那些纨绔子弟的怀中,靠着温玉满怀来寻得庇佑。亦或是挺直腰板,咬牙苦撑,凭借柔弱的肩膀,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如果是你,你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抉择……
  • 网游之修罗出世

    网游之修罗出世

    游戏《星辰》横空出世,主人公凌风进去游戏,看他如何佛挡杀佛,神挡杀神!!
  • 秋风夜芦苇荡里的那盏灯

    秋风夜芦苇荡里的那盏灯

    1947年秋,一件轰动北平的恐怖传闻。李富,三十二岁,廊坊人,北平师范专课肄业生,因家里有些困难,想急于找个事作贴补家用。经在宛平县城县衙门做文书课长的堂叔介绍,李富来到位于西山脚下的旱河村高等小学堂充任代课老师。……学校有几间宿舍,但一到晚上,整个学堂就李富一个人,静得糁人,夜里解手,茅厕外面是一大片乱葬岗子,衰草穿风,夜鸟呜呜,一片肃杀之景。……只是这条小路,夜深黑沉沉,没一点光亮,每到天阴刮风的时候,还是有点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