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们说得不科学
吃得好就等于有营养。
有人认为,多吃鸡、鸭、鱼、肉等高档食品就是有营养,而且食品的价格越高,营养也就越好。其实,有些食品的价格便宜,但营养价值却较高。比如胡萝卜的价格比冬笋便宜得多,而胡萝卜的营养价值却比冬笋高得多。又如,莴苣只吃茎不吃叶,其实叶子的营养价值要比茎高得多,只要采用适宜的烹调方式,叶子仍可制成美味的菜肴。
植物油十全十美
经测定,花生、玉米油中易混杂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棉籽油如未经处理则可能含有能使人中毒的棉酚,菜油中的芥酸不利于高血压、心脏病人的健康,故植物油不能多吃常用。正确的用油比例应是1份植物油搭配0.3份动物油。有美国生化学家在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作报告说:“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虽不是致癌物质,但它有促使癌发生和发育的作用。”他担心地说:“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只吃植物油,但愿将来,这不至于成为癌患者增加的原因。”正确的方法是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适当地吃一些动物性食品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水果里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以100克水果的维生素C的含量来计算,猕猴桃含420毫克、鲜枣含380毫克、草莓含80毫克、橙含49毫克、枇杷含36毫克、橘子含30毫克。但葡萄、无花果、苹果各自只有5毫克,香蕉、桃子各自10毫克,梨子仅含4毫克。所以,要想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吃水果时应有所选择。
活鸡现杀现烹味道美
鸡肉纤维短,容易消化,但活杀的鸡虽然其生化水平被破坏,但其肌体组织还在活动,如果马上烹调,鸡肉蛋白质受热,就会发生变性凝固,水分从肌肉中析出,肉就变得粗糙。所以,必须有一个僵化的过程,将杀后的鸡放一段时间,使其肌体中的各种酶起催化作用,让鸡的组织发生自溶和水解,这时候再烹调,口感才好。
小葱拌豆腐色香味俱全
营养学家认为,豆腐里含有钙质,而葱中含有草酸。草酸很容易和钙质溶和,生成草酸钙。这种草酸钙是不容易为人体所吸收的,从而也就破坏了豆腐对人体的营养作用。
胡、白萝卜搭配最合理
许多主妇喜欢把胡萝卜和白萝卜切成丁、丝、片或磨成酱,做成色香味俱全的小菜,不仅看起来美观,吃起来也爽口。其实这种吃法不科学,因为白萝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一旦和胡萝卜混合就会使维生素C丧失殆尽,因为胡萝卜中含有一种抗坏血酸的分解酵素,会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
吃素比吃荤好
不少人认为,吃素可长寿,吃荤易致血脂高,有碍健康。其实,吃素和吃荤各有千秋,如肉类的蛋白质都是优质的,比植物蛋白质好;而素食中的不饱合脂肪酸、维生素和粗纤维多,对身体有益。所以素荤应当搭配吃,方能取长补短,营养均衡。
蛋黄胆固醇多有碍健康
蛋黄中卵磷脂也多,后者能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可预防动脉硬化。另外,大脑中的乙酰胆碱是拥有记忆能力的重要物质,而蛋黄中的卵磷脂被分解后,能释放出乙酰胆碱,从而改善记忆力。所以,老年人可以适当吃鸡蛋。
喝鸡汤比吃鸡肉更补身体
有人认为鸡肉的精华都在汤里,鸡汤比鸡肉更富营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错,在炖鸡汤时鸡肉里的肌酸、肌酐、嘌呤碱、少量氨基酸和水溶维生素可溶解在汤里,但蛋白质遇热凝固,大部分仍留在鸡肉中,鸡汤里所含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0%。为了获得优质蛋白质,不仅要喝鸡汤,更要吃鸡肉。
吃滋补品有益无害
有人认为多吃人参、鹿茸、银耳和蜂王浆之类的滋补品能延年益寿,事实是滋补品都具有很高的热量,血压偏高的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常吃滋补品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吃巧克力食品对身体不利
巧克力中含较多饱合脂肪酸,在较长时间内一些人认为吃巧克力会使血脂增高。最新研究表明,巧克力有抗氧化、加强免疫、调节血脂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利。另外,巧克力中的花青素成分还可有效地阻断“过氧亚硝酸盐”致癌物的生成,有防癌作用。
吃水果等于吃蔬菜
虽然两者都含丰富的维生素,但水果的含糖量高,供热量多;蔬菜则含矿物质钙、铁和纤维素多,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有好处。两者各有特点,谁也替代不了谁。
吃糖可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所致,与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肥胖、妊娠和年龄因素等有关。吃糖不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不会引起糖尿病,老年人可以适量吃糖。
饮酒有害
不能说得太绝对。老年人少量饮点低度白酒(1两)和红葡萄酒,能减轻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并减少冠心病急性发作。饮酒可概括为“少量有益、大量有害”八个字。
时尚饮食有营养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营养,但营养知识还需要普及。真正懂得营养学的中国人并没有多少。据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统计,约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知识完全缺乏或错误。许多错误的吃法不但得不到营养,还会损害人们的健康。
错误之一:多吃菜、少吃饭
上海市统计局近期的一份资料显示,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粮食每年73.3公斤,比1995年少了20.3公斤。也就是说,上海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费粮食203克。淀粉摄入少,提供能量的葡萄糖摄入就相应减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而且老百姓的米越吃越精,越吃越白,粮食经过层层加工,导致B族维生素剥落,人体获得维生素的主要渠道因此消失。
错误之二:把补药当饭吃
合理规律的饭菜是“健康大计”,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人体的必需营养没有了,就算吃遍天下的补药也是白搭。
错误之三:拒胆固醇于门外
由于血液中胆固醇升高会加大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因此,有些人认为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也是错的。因为胆固醇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物质,只要不长期过量食用,对身体是有益的。每天1个鸡蛋(含300毫克胆固醇)并不会引起胆固醇的升高,即使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也不会引起病情加重。
错误之四:把水果当正餐
现在,有些爱美怕胖的女士为了减肥,中午只吃个苹果或香蕉,就算正餐了。而绝大部分水果所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很少,长期以水果当正餐,易导致贫血或营养不良。
错误之五:果蔬榨汁喝个饱
近年来喝榨果蔬汁盛行,许多家庭购买了榨汁机,水果、蔬菜只喝汁不吃渣。其实,除了某些病人、牙齿不好的老年人和婴儿外,果蔬最好不榨汁喝。因为其中的纤维素、果胶等营养物质被浪费掉,易造成胃肠的蠕动减慢,引起便秘等。纤维素摄取不足还可能诱发肥胖、胆结石、高血脂、糖尿病等。
错误之六:劳累后大吃鱼肉
体力劳动或大运动量后,有许多人要吃大鱼大肉等油腻食品来补养。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大鱼大肉是酸性食物,可使血液酸化,加之运动后产生的大量乳酸物质,会引起机体酸中毒,加重疲劳程度。
错误之七:吃夜宵能提神
研究表明,常吃夜宵或晚餐过饱易诱发胃癌、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多种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应注意。
错误之八:酒后喝浓茶解酒
有人认为喝浓茶可以解酒,其实是错上加错。酒中的乙醇随血液循环到肝中转化为乙醛后生成乙酸,由于茶碱的利尿作用很强,使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进入肾脏,造成对肾脏的损害。另外茶碱还能抑制小肠对铁的吸收,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2.新鲜的并不都是最好的
现在,人们无论吃什么,都强调要最新鲜的,但是,你知道吗,新鲜的并不都是最好的。
现挤现卖的鲜牛奶不要喝
最近有的报刊报道,某市农民牵着奶牛上街现挤现售,使市民既吃到了最新鲜的牛奶,还省了钱,又可防止牛奶掺水掺假,因此颇受市民的欢迎。其实这是愚昧的历史倒退。因为这种最原始的售奶方式,其挤奶的环境卫生、容器的洁净消毒、挤奶员的健康状况及双手的清洗消毒是无法保证的,故而早已被淘汰。况且现挤现售牛奶的奶牛是否患病又有谁知道呢?万一这牛感染了布氏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口蹄疫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那么吃新鲜者无疑会被感染或发病,遭受的健康损害是可想而知的,其增加的经济负担可能是鲜奶价格的数千倍或更多,因此这种特别新鲜的牛奶是万万不可尝鲜的。正规的乳品厂对采奶的奶牛及操作卫生都有一定的要求,且鲜奶都须经巴氏消毒后出厂——万一原料被某种微生物污染,都可被有效消毒。当然,经消毒的牛奶要冷藏,要尽早喝掉。
不要品尝新鲜的海蜇
新鲜的海蜇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只有经过食盐加明矾盐渍三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蜇脱水三次,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三矾海蜇呈浅红或浅黄色,厚薄均匀且有韧性,用力挤也挤不出水,这种海蜇方可食用。到海蜇产地旅游,会遇到兜售不经处理或只经一两次盐渍处理的海蜇,你可千万别去品尝或选购。
鲜黄花菜有毒
鲜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未经加工的鲜品含有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本身无毒,但吃下后在体内会氧化成毒性很大的二秋水仙碱。据实验推算,只要吃3毫克秋水仙碱就足以使人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吃的量再大可出现血尿或便血,20毫克可致人死亡。干品黄花菜是经蒸煮加工的,秋水仙碱会被溶出,故而无毒。
不能吃鲜木耳
鲜木耳含有一种叫卟啉的光感物质,食用后若被太阳照射可引起皮肤瘙痒、水肿,严重的可致皮肤坏死,若水肿出现在咽喉黏膜,会出现呼吸困难。干木耳是经曝晒处理的成品,在曝晒过程中会分解大部分卟啉,而在食用前,干木耳又经水浸泡,其中含有的剩余毒素会溶于水,使水发的干木耳无毒。
新茶饮用弊大于利
时新茶虽然味醇香爽,但饮用弊大于利。因新茶——特别是存放不到一个月的新茶,含有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和醇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易引起腹胀、腹痛,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势必会加重病情。
3.喝醋防病并非人人适合
现在又兴起一股喝醋热。有人喝醋为减肥,有人喝醋为美容,有人喝醋为去血脂。醋真的有这么多神奇的疗效吗?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神奇的醋吧。我国的食醋种类很多,有名的如山西陈醋、四川麸醋、镇江糟醋等。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一般浓度在1%~5%,老陈醋可达20%,醋的酸味即来源于此。质量好的食醋,酸而微甜,带有香味,不仅是调味佳品,而且是良好的酸性健胃剂,有增加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特别是胃酸缺乏的人吃些醋浸、醋腌的食物很有益处。食醋本身还含有一定量的营养,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烧菜时加些醋,可以促进菜中钙、磷、铁等成分的溶解,易被吸收利用。如烧鱼时加点醋,既可解鱼腥味,又可使鱼骨中的钙、磷溶解出来,提高营养价值。炒辣椒时放点醋能减少辣椒中维生素的损失,同时又可减去一些辣味。烧煮牛、羊肉时加点醋,可以使肉容易煮得烂。吃油腻食品时,蘸点醋,就不会感到腻口。把一些蔬菜泡在醋里做成酸菜,既易保存,又美味可口。
醋酸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古罗马人曾用醋来治疗创伤,中世纪某些烈性传染病病人死后,当地人都要把死者用过的钱币和金属饰物用醋浸泡再使用,以防传染。醋拌凉菜,既调味,助消化,又预防肠道传染病发生。将醋放在火上煮,每日两次,消毒空气,对预防流感或流行性腮腺炎等有一定效果。至于用酸辣汤发汗治伤风,更为大家所习用。
醋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用它治病,尤其是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血压,降低胆固醇科学依据不足,国内外也没有作过这方面的实验。用醋来减肥以及美容,更是牵强附会,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长期喝醋能腐蚀牙齿使之脱钙,因此应用吸管和以水稀释后喝,喝后用水漱口。醋是酸性物质,不宜长期食用,食用过量会破坏人体的酸碱平衡,对患有慢性肾脏疾病者,甚至会引起酸中毒。
对于新近兴起的喝醋热,专家们提醒消费者,喝醋的确可帮助胃肠道消化,对有萎缩性胃炎、发酵性消化不良、胃癌等胃酸缺乏者,喝醋有一定益处,但一定要把酸度放低,少量、间隔食用。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肾炎、低血压、胆石症、骨损伤等疾病患者,切忌加入“喝醋族”。空腹也不要吃醋,以免因胃酸过多而伤胃。
4.水果不要这样吃
水果是女人眼里美食的最好代言,她们的概念是:反正吃水果有百利而无一害;反正多吃水果可以减肥养颜;反正……如果有权威专家郑重指出,以上“反正”皆为谎言,女人们会作何感想?
谎言之一:水果什么时候吃都有益无害。
专家提醒:水果并不是可以随意食用的,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和单宁类物质,有些水果还含有活性很强的蛋白酶类,可能对胃产生刺激和伤害,出现胃痛、胀气、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谎言之二: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专家提醒:水果中含有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数量远远小于蔬菜。如果不吃蔬菜,只靠水果绝对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素。
那么,廉价蔬菜有时应该优于水果了吧?其实,就维生素C的含量来说,廉价的白菜、萝卜都比苹果、梨、桃高10倍左右。而青椒和菜花的维生素C含量是草莓和柑橘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