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6100000013

第13章 海内北经(2)

《淮南子·道应篇》:“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

袁珂指出“首列驺虞,其贵可知矣”,并认为:“驺吾(虞)神话,亦文王脱羑里神话之一细节也。”

《周书·史记篇》记有林氏国先后战胜戎氏、上衡氏,称霸一方。其实,林氏国之强悍,乃得益于其国有日行千里的宝马驺吾,也就是说林氏国可能是首先使用骑兵征战的国家;而商纣王之所以看重驺虞,亦在于它的军事价值。

泛林·从极之渊·冰夷·阳污山·凌门山

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阳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毕沅注:“《淮南子·地形训》有樊桐,云在昆仑阊阖之中。《广雅》

云:‘昆仑虚有板桐。’《水经注》云:‘昆仑之山,下曰樊桐,一名板桐。’

案泛、樊、板声相近,林、桐字相似,当即一也。”据此,昆仑虚南面有梧桐林,正是凤凰栖息的好地方。

从极之渊又名忠极之渊,亦即《海内西经》所说“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其地或即今黄河壶口瀑布;因为只有壶口瀑布才能充分显示黄河之神威,而壶口瀑布正处于陕、晋、豫黄土高原中心,其北即鄂尔多斯高原、黄河河套(《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丘所在地)。冰夷又作冯夷、无夷,亦即河伯。从“冰夷”的称谓可以推之,他的工作可能与处理黄河中游冬春交替期的凌汛有关,解冻的浮冰在此时往往会堆积起来对沿岸造成严重的水患,大禹采用“积石山”的办法治理黄河水患可能也与此有关。在古史传说里,河伯可指居住在黄河两岸(大约从壶口至洛阳段)的部落,例如在王亥牧牛羊于有易而遇害的故事里,河伯为与王亥、有易相邻的部落。与此同时,河伯亦指黄河之神,《尸子辑本》卷下云:“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

《水经注·洛水》引《竹书纪年》云:“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所谓洛水之神与黄河之神的斗争,既反映洛水入黄河、两水争河道的场面,也反映黄河两岸居民与洛水两岸居民存在着争水利、避水害的长期矛盾。

我国殷墟卜辞中,屡有祭祀黄河的内容。《庄子·人间世》云:“牛之白额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之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所谓适河,即以人(少女)为牺牲祭祀黄河,民间则称为河伯娶妇,这种巫术目的是祈求黄河不泛滥成灾。《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高诱注《淮南子·泛论篇》称:“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王逸注谓:“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所谓羿射河伯,实亦为巫术活动,即强迫黄河之神就范。

《穆天子传》卷一云:“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阳纡山即阳污山,河宗氏即负责祭祀黄河的世袭家族,周穆王向黄河祭献的物品有玉璧、牛马豕羊等。凌门山又作陵门山,郝懿行注:“或云即龙门,凌、龙亦声相转也。《艺文类聚》八卷引此经正作阳纡、龙门,与《水经注》合。”

所谓“河出其中”,可理解为黄河发源于此或在此通过。阳纡山在《穆天子传》里,其方位在河套地区(古人曾长期以此为黄河源),研究者多认为即内蒙古阴山(古称阳山)。凌门山之名当指黄河河道呈门状,符合这种地形地貌的黄河中游河道着名者有龙门和三门峡。

王子夜之尸

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

袁珂注:“日本小川琢治《穆天子传地名考》谓‘夜’即‘亥’字形讹,疑是。若果如此,则此节亦王亥故事之片段,即《大荒东经》郭璞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所谓‘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王亥惨遭杀戮以后之景象也。”又注:“江绍原《殷王亥惨死及后君王恒、上甲微复仇之传说》(见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平《华北日报》副刊《中国古占卜术研究》)谓齿字与首字形近而衍,亦足供参考。如此,则王亥惨遭杀戮,系尸分为八,合于‘亥有二首六身’(首二、胸二、两手、两股)(《左传》襄公三十年)之古代民间传说。郭璞《图赞》云:‘子夜之尸,体分成七。’则所见本已衍齿字也。”

《大荒东经》记载王亥故事为:“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对比《大荒东经》与此处《海内北经》的记载,不难看出《大荒东经》的记述回避了王亥遇害后的惨象,而《海内北经》的描述则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冷酷,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记述时代的不同,以及记述者的民族感情不同。

《拾遗记》卷七记有魏明帝曾下令建造昴毕之台,祭祀昴星和毕星,因为他相信这两个星宿管理着他的王朝所在地(河南洛阳)。事实上,在二十八星宿文化里,昴宿、毕宿正是王亥遇害“二首六身”之像,而殷民族的活动中心也是在洛水与黄河交汇一带。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民间故事里,昴宿、毕宿、参宿构成了一个单腿人的形象,另一条腿被他的恶毒妻子砍掉了,这很有点像是王亥的遭遇。

亥字意为十二地支、十二时辰之一,古代常以亥日集市交易,亦称隔日集市为亥市。古史文献里王亥的亥字,据袁珂考证又作该、核、垓、胲、眩、冰、振、鲧等字。

所谓王亥之尸“皆断异处”,郭璞注:“此盖形解而神连,貌乖而气合;合不为密,离不为疏。”其实,这是古代一种巫术观念,即分尸而葬,以防止遇害者灵魂复活。

登比氏·宵明·烛光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所谓“登比氏生宵明、烛光”,这是我国古籍有关人造光源的最早记载之一。也就是说,登比氏乃人工光源的发明者,其名原当作“灯比氏”。她发明的灯有两种,其一为宵明,当属于强光源,可用于夜间户外;其二为烛光,可能属于弱光源或方便移动的光源,既可用于夜间室内照明,也可用于户外行走时。制造光源的材料,当取自牛羊(包括鱼类,特别是娃娃鱼油,为优质灯油。娃娃鱼一度因此而捕杀殆尽。娃娃鱼为龙的原型)等动物的膏脂或其他矿物燃料。这两种光源由登比氏的两个女儿分别掌管,并以光源的特点给她们起名,这种命名方法是古代经常使用的。

所谓“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明确指出登比氏二女的工作主要是照明河道和湖泊。据此,宵明、烛光可能包括船用照明灯、航道标志灯、码头照明灯,以及灯塔用灯(登比氏的登字有上升到高处之意)。

这也就表明,在帝舜时代,人们的夜间活动已经相当多,而且水上交通相当繁忙,以至于需要夜间照明,来确保航运的安全。与此同时,在河流、湖泽上使用人工光源,也可能与捕鱼有关,因为有些鱼类具有趋光习性。此外人工光源还可用于夜间捕鸟、拾鸟卵、收集鸟羽时的照明。

袁珂注:“《海内西经》:‘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即此大泽。

该节及已下二节亦应移于此节之前,始与方位大致相符。”实际上,所谓“处河、大泽”,即今黄河流经的河套一带,前套、后套古均为大泽,两套之间河道密布,黄河之水在这里流势平稳,对发展水上交通极为有利,而河套南北曾是古人栖息的青山绿水、良田沃土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牧场,并有候鸟换羽的大面积湖泽、湿地。

舜妻除帝尧二女娥皇、女英之外,又有登比氏,这表明所谓“妻”者实际上是相互通婚的部落,一个部落可以与若干个其他部落通婚;同时也表明帝舜可以指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可能有多个名“舜”的首领,而并不特指一个唯一的“舜”。

盖国·钜燕·倭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袁珂注:“此节及以下九节均应移《海内东经》‘钜燕在东北陬’之后。”

郝懿行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云:‘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后汉书·东夷传》同。李贤注云:‘盖马,县名,属玄菟郡。’今案盖马疑本盖国地。”

郭璞依据《魏志·东夷传》注谓:“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以女为主(王),其俗露紒,衣服无针功,以朱涂身,不妒忌,一男子数十妇也。”

《汉书·地理志下》:“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倭国又称倭奴,《后汉书·东夷传》云:“中元二年正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时在公元57年,此印至今尚在。紒,束发为髻,《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紒。”倭字意为迂回遥远貌,《诗·小雅·四牡》:“四牡腓腓,周道倭迟。”又指一种发髻样式,古乐府《陌上桑》:“头上倭坠髻,耳中明月珠。”古称日本人为倭或与其发式有关。

朝鲜·列阳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郭璞注:“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居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郝懿行注:“(《汉书》)《地理志》云:‘乐浪郡朝鲜又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又云:‘含资带水,西至带方入海。’又带方、列口并属乐浪郡。《晋书·地理志》列口属带方郡。”

我国东汉后期设带方郡,带水即今朝鲜半岛的汉江。《尸子》卷下称:“箕子胥余,漆体而为厉,被发佯狂,以此免也。”箕子名胥余,乃商纣王的叔父,为躲避纣王加害而装疯。后来,周武王伐纣,以周代殷,相传箕子率众逃往朝鲜半岛,被当地人奉为国君。笔者认为《易经·明夷》卦爻辞“箕子之明夷,利贞”云云,即叙述箕子率族人迁徙朝鲜的故事。“明夷”

或即朝鲜的古名,时在三千年前。

列姑射·射姑国·大蟹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

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大蟹在海中。

郭璞注:“山名也,山有神人。河州在海中,河水所经者。《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也。”《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或许,庄子之遐思,乃出自其地名之“姑”字。

袁珂认为列姑射即《东山经》的姑射山、北姑射山、南姑射山,此言甚是。可以补充的是,《东山经》记述这几座山时均称“无草木”,当时此地并不适于人类居住。

《大荒东经》曰:“女丑有大蟹。”袁珂认为即此处大蟹,并注谓:“《周书·王会篇》云:‘海阳大蟹。’孔晁注云:‘海水之阳,一蟹盈车。’此大蟹见于先秦古籍者也。《玄中记》(《古小说钩沉》辑)云:‘天下之大物,北海之蟹,举一螯能加于山,身故在水中。’《御览》卷九四二引《岭南异物志》云:‘尝有行海得洲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岸,爨于水旁。半炊而林没于水。

遽斩其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则传说演变,愈出而愈奇也。”

陵鱼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袁珂认为此即《海外西经》龙鱼。郝懿行注:“《初学记》三十卷引此经云:‘鲮鱼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卷亦引此经,而云‘鲮鲤吞舟’。疑此皆郭注误引作经文,今本并脱去之也。”《太平广记》引《洽闻记》:“海人鱼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皆为美丽女子,皮肉白如玉,发如马尾,长五六尺。”《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鲛人或即采珠女。

大鯾·明组邑

大鯾居海中。

明组邑居海中。

郭璞注:“鯾即鲂也。”鲂,又称三角鲂、三角鳊,为淡水鱼类,武昌鱼即团头鲂。鲂鮄,俗称火鱼,属于底栖性海鱼,在海底爬行,食甲壳类、软体类动物和小鱼,我国沿海均产。此种并无特点的鱼类,在海中比比皆是,似乎不值得记入《山海经》里,因此,所谓大鯾,当另有所指。

郝懿行注:“明组邑盖海中聚落之名,今未详。”笔者推测,明组邑可能是乘冰山漂流在海洋上的部落,而且这应当是古代中国人迁徙美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途径,原因如下:

(1)冰山的体积和出水面积远比古人能够建造的木筏和舟船要大,因此相对更稳定,更能抵御风浪,从而漂游的时间更长,漂游的距离更远。现代冰山,体积大的,可在海洋上漂流两年之久;远古时期的冰山体积更庞大,漂流的时间会更长,更有利于古人利用其达成远途迁徙。

(2)推动冰山漂游的动力,主要是洋流,其次是海风,当时的人可能还没有能力推动冰山朝着自己希望的目的地移动,因此古人在冰山上的漂游是被动的,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

(3)古人乘冰山漂游,有着天然的充足的淡水供应。对比之下,乘坐木筏越洋,淡水供应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4)乘冰山漂游,食物能够长时间保鲜不变质,这也是乘坐木筏所不具备的重要优点。

(5)在庞大的冰山上,往往有海豹、海狮、海象等极地动物随着一起漂游,它们会成为乘冰山漂游者的活的食物来源。古人登上冰山,当初正是为了捕捉冰山上的猎物,例如流波山上的一足夔。现代北美因纽特人仍然在冰山上捕猎,偶尔也会随断裂的冰山漂流到远处。

蓬莱山·大人之市

蓬莱山在海中。

大人之市在海中。

今山东蓬莱县城北丹崖山有蓬莱阁,相传当年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在此乘舟入海寻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后入日本而不归。《史记·封禅书》:“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拾遗记》卷十称,蓬莱山又名防丘、云来,高二万里,广七万里,有细石如金玉,仙者服之;其东有郁夷国,窗牖皆向北开;其西有含明国,那里的人以鸟羽为衣,其上有冰水、沸水,饮者千岁。

古人关于海上仙山的传闻,当与出海远航日益频繁有关,其中既有海市蜃楼,也有真实记录而今日不能理解者。例如蓬莱山、流波山、波谷山,可能都是已经消失的大冰山。

《大荒东经》称东海之外:“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臂)。”袁珂认为即此处大人之市,乃现实场景,而不是虚幻的海市蜃楼。或许,大人之市可能是一处海上物产交易集散地。

同类推荐
  • 脱衣舞

    脱衣舞

    《脱衣舞》主要内容包括:混血儿、三把吉他、王彬街、王城、华侨子弟、华侨义山、马尼拉――我的城市、椰子宫、波拉盖度假、与华青学子共游大雅台、阿狄?阿狄罕、斗鸡、搬家、西班牙俱乐部等。
  • 风筝不断线

    风筝不断线

    本书作为一套经典读者散文选本,共收入200余位作者500余篇优秀作品。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热恋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等多维多味的爱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的爱心,给人以爱的启迪和美的陶冶。
  •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

    本书书的出版很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在写作方法上,将考古与历史紧密结合,为目前我们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开启了一条新的途径或拓展了新的领域。以《山海经》所记炎黄时代的史事,与仰韶文化整合,有“史”有“物”,“物”、“史”相印证,正反映了炎黄时代的文化。它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同类著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比较可信的素有原始史料丰富之称的《山海经》作铺垫,从而使我们对炎黄文化的看法并不感到那么空泛,不像在雾里看花。
  •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 蒙马特遗书

    蒙马特遗书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热门推荐
  • 穿越魂归大秦之殇秦恋

    穿越魂归大秦之殇秦恋

    她,一个后世的魂魄,飘落在战火四起的年代,随波逐流,在颠沛流努力按照自己的心念生活;当被误解被陷害之后,她本能的选择逃避,她不想承认,其实在他那样孤傲的爱面前,自己早已经被征服,可是他注定不会是她一个人的,她该何去何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华子的渴望

    华子的渴望

    记事儿起就在孤儿院的华子,五六岁时,被一对夫妇领养了。本以为可以就此过上有父母、有家的幸福生活,却未曾料到,生活处处充满意外...
  • 每个女子都该有心计

    每个女子都该有心计

    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游荡这样一群精灵般的女性。她们主动摒弃了一些传统美德.更自我、更自在,有时也难免自私。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目光犀利、言辞有趣。在本书中。作者麦小麦用机智、风趣的笔调触摸了这样一群人。《每个女子都该有心计》不是一本教女人“使坏””的书.而是让女性更智慧、更成熟、更幽默地对待自己周遭的人与事。
  • 重生之皇族败类

    重生之皇族败类

    惊世天才混迹异界,御龙御女御天下,空难死亡的叶浩轩发现自己灵魂穿越,一朝崛起,战龙皇,御神兽,在美女如云,危机四伏的异界大陆演绎自己纨绔败类的传奇。
  • 有一种心态叫放下

    有一种心态叫放下

    成功只属于坚韧不拔的人。激发斗志,汲取智慧,获得人生的成功,张新国等精心编排《有一种心态叫放下/励志人生》的主旨。《有一种心态叫放下/励志人生》制作精美,内容精彩,涵盖古今中外的励志经典。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生哲理。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不言放弃,坚持到底。最终到达人生的胜利之巅!
  • 阴阳瞳

    阴阳瞳

    小时候的意外撞邪,让常铁蛋拥有左眼通灵的诡异能力!太爷常半仙传他茅山《清目决》为自保,无奈鬼眼小子野心大,身怀秘法进校园!从此左眼收鬼怪,右眼看学妹,逍遥不亦乐乎!然而天道崩裂,正邪颠倒,面对人鬼妖魔大混战,铁蛋能否靠阴阳双瞳趋吉化凶,最终站上睥睨众生的顶点?
  • 英王

    英王

    原来,这里有绚丽的斗气,玄之又玄的斗技;有神奇的灵力,奥妙无穷的灵法。有神乎其神的丹药,神秘莫测的秘法;有无穷无尽的宝藏,九死一生的险地。有凶狠的兽人,厚道的矮人,狡诈的人类,精明的地精,美丽的精灵,霸道的巨龙,善变的恶魔,神圣的天使...现在,这里还有独一无二的“英雄联盟系统”,精妙无双的强悍技能,能让人脱胎换骨的逆天天赋,以及所向披靡的英雄传承···陌生的灵魂,欢迎来到奥尔索顿大陆!··············本书慢热,构局较大,轻微11,附带《英雄联盟》元素,敬请各位看官品尝。
  • 八骏

    八骏

    随笔之作。。不定期更新。。古有八龙之骏龙翼飞腾:翻羽;龙游万里:绝地龙牙至锋:奔宵;龙爪裂空:超光龙尾隐戟:越影;龙智浩瀚:挟翼龙影无踪:腾雾;龙魂不灭:逾辉
  • 神武魂

    神武魂

    十六年前,异象大起,天降之子,落于小小门派之内。惊动无数强者,闻风而寻,但查无所获……十六年后,九劫世主,万年浩劫,顺应天命劫数而出。震惊天上天下,三界分崩,浩劫从此开始。身为神祗后裔的凡人云飞,被贬凡间后,硬是靠着他母亲为他留下的残玉,在这场浩劫之中,三界之内,冲上九天,逆天崛起……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