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2600000005

第5章 武术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3)

传统武德内容丰富,传统武术独具特色的教学训练体制--师徒制、“言必信,行必果”的职业形象、“和而不同”的中庸方法论等等,都深深的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仅以抱拳礼为例,就可见其一斑。“抱拳礼”要求: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cm。“抱拳礼”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即礼貌和礼节,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即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从更深层来讲,简单的一个“抱拳礼”,还蕴涵着“克己复礼”的儒家道德观、“崇文尚武,文武兼修”的系统整体观以及“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宗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等精神内涵。

(二)武术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道家对道的崇尚,影响了中华武术终极目标的确立;“反动与弱用”思想是众多拳术的战略战术方法论;“复归于无极”的思想,是传统武术心理训练的根本原则;道家的养生理论是传统武术内功修炼的主要理论指导。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道是一个深奥而又平实的概念。宇宙创生之道,天道、人道、武道、剑道、茶道、师道等等,充分显示了道在古代文化中的分量。“道”,是武术运动的最高境界;“无”,是对拳手实战心态的高度要求。对于“无”的强调,太极拳运动的表现尤为突出。“心中一物无有,极有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待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李小龙所讲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道家“无”的思想的现代表述。李小龙认为,真正的有法,乃是无之法;真正的有限,乃是无之限。“截拳道是没有形式的拳道,它没有门派之分,它所谓的‘截拳道’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称呼而己,但它却顺应任何门派,因为截拳道蕴含着其他门派的精技,并择用任何门派的技法去全力以赴,从而重创对手。”可以看出,李小龙真正明白了“无”的深刻含义。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就是说,反动与弱用,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老子认为事物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反动与弱用作为老子道家的方法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至深,是武术技击的主要理论基础。武术中的攻防转换技击原理,是老子“反着道之动”思想的写照。同时,传统武术的“后发制人”、“以柔克刚”等理念,便是老子“弱用”思想的体现。老子云:“复归于无极”,即回复到宇宙最原始,无形无象的本体意思。在传统武术中,“复归于无极”,是武术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传统武术家们的理想归宿。拳家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无为有,无中生有。无即母,是拳法的根本。拳家的训练,是从对成法的学习与训练开始,但要渐趋于无。拳术之应用,既有法又无法。对拳术之法的理解,既可无中观有,也可有中体无。“复归于无极”,凸显了道家思想的超越追求。“复归于无极”的训练思路,则使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在运动实践中更为重视本能开发与内在超越,乃是老子道家思想对传统武术训练目标与训练方式的方向性指导。明清以来,道家思想理论逐渐被武术家们所学习、掌握、吸收,并进而成为武术(特别是内家拳)的技击原则和理论依据。武术家们以“人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为指导,刻苦习武健身、修心、养性;以“德”自律,培养自己的武德和高尚情操。在技击原则方面,提倡“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云:“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少少滞,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如何因敌变化呢?武术家说这就是要做到从人而不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显然,这种技击原则的理论依据正是道教哲学提倡的无为、主静、守雌、贵柔。《老君二十七戒》中说:“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道德经》说:“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内家拳贵柔持静的原则即源于此。

武术中还有许多理论概念亦源于道家思想。这些理论概念,有些原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但长期以来主要被道教吸收和发展,已经成为道教身心修炼理论和哲学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老子》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谷)……恒德不戒,复归于无极。”这是“无极”一词的最早出处。极,尽也;无极,无尽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宇宙生成图式见于《易传·系辞上》。后来,道教徒继承和发展了这些古代哲学理论,故有了隋唐时期道教经书《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太极先天之图》,有了宋初道士陈传的《无极图》,有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水火匡廓》、《三五至精》二图。宋代周敦颐在这些道教经书的基础上,写出了《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描绘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这样一种宇宙万物生成与发展的理论。太极拳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编创而成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武当武功·概述》中说:“太极拳寓意于阴阳之内,起于阴阳之初,变于阴阳之中,以应阴阳、太极之象。”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都采纳了道家的导引术。“形意拳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己。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唯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孙禄堂先生关于拳术与丹道及整个练养技术的关系,进行的详细的论述,于此可窥见传统武术融合道教练养术之一斑。

(三)武术与兵家思想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兵家思想对传统武术的技战术方法论,始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古代许多颇有建树的武术家,本身就是著名的军事家。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创编了岳家拳,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撰写《纪效新书》,创编长拳三十二式,他对军事战争和武术技击均有独到的研究。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早年也是一位军中将领。

传统武术中许多技战术理论均源于兵家思想。采莲手的“以不变应万变”、太极拳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等技术方法,源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军形》)兵家思想;拳谚中所说的“受快打手迟,知打不知”战术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的真实写照。唐朝著名兵学家李荃认为“制人之术,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之所长,蔽己之所短。”(《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篇》)、“利者,彼之所短,我之所长也。见利则起,无利则止。”(《太白阴经·作战篇》),他的这些思想用于传统武术中,就是扬长避短的战术思想。传统武术讲究:腿法不足,要尽可能避免与敌而贴近对手;手法不足,则要尽可能避免近身与敌硬拼;空手对器械,则要远近分明,使敌远而不能有效攻击,近而无法施展其器械之长。孙子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这一思想是传统武术“因敌而制胜”战术的理论依据。“夫用兵者,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孙子兵法·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兵家的这种“避实而击虚”,也被武术家们灵活运用与武术实战技击之中。正如陈鑫所说:“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肪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先前之力气,徒然转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中国传统兵家学说讲究“示形而误敌”,就是指通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与不意,陷敌于丧失优势与被动的苦境,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这一理论用在武术实战技击中,就是“指上打下,声东击西,近而示之远,能而示之不能,欲左先右,拳骗而腿击,假摔而真打”等等。《八卦掌歌》中说道,“此掌人大不同,未击西来先声东,指上打下就得知,卷帘倒流更神通”。形意拳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的诱打方法,要求“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占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进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滚……看正似斜,看斜似正,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另一方面,孙子特别强调“以奇胜”,讲究“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始计》),这种思想也被传统武术所借鉴。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兵家思想,对于武术技战术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四)武术与佛家思想

尽管佛家传入中国远远晚于中华武术的悠久历史,但佛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闻名于世界的少林功夫是最好的例证。佛家的禅定被武术移植为内功修炼的一种方法。“禅”是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的略称,汉译是思维修、静虑、摄念,即冥想的意思。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就是集中精神和平衡心理的方式方法。与禅的涵义相应的梵语还有Samadhi,音译三摩地、三昧等,汉译作定、等持等。“定”是令心神专一,不散不乱的精神作用,或指心神凝然不动的状态。一般地说,定是修得的,是禅修的结果。有时,“禅”也当作定的一个要素,被摄于定的概念之中。这样,在中国通常是梵汉并用,称作“禅定”,禅定成为惯用语,被视为一个概念。实际上,禅定的主要内容是禅,是通过坐禅这种方式使心念安定、专一,其关键是静虑、冥想。因此,通俗地讲,禅定,就是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传统武术通常把禅定作为一种内功功法,“少林内功一指禅”、“金刚禅”、“空劲气功”、“峨眉十二桩”、“马家气功”、“六字功”等,以及少林武术等拳种流派中移植于或者脱胎于佛教禅定的站桩、静坐等内功功法,至今仍是重要的训练方式。禅定的治病、强身、益智等功能,强化了武术的体育功能。传统武术训练中,也常常运用禅定来“破生死关”,来培养习武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禅修是佛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和正常的生活中,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缘和杂念,集中精神,进行不断地修习,以达到禅的境界。从狭义上来说,禅修就是坐禅,修习禅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从修心开始,把心放置在选定的专注物上,如气息的出入,想象的白色光点等,让它安住于当下,保持一种开放、轻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不试图阻断念头,不抱有任何期望或担忧,也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禅修,一般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与调心五个要素,而以后三者更为重要。平常讲禅修是指坐禅,就是以打坐的姿势来修禅,除了坐姿以外,还有行走、站立、躺卧等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行禅、立禅和卧禅。用佛家禅修之思想原理来指导武术训练,从而使武术训练成为一种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的佛教禅修方式。武术之禅修,是一个由迷转悟、转识成智的过程。少林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禅武合一”,少林武术有“十禁”、“十戒”,这是少林武术所特有的带有禅修戒律特色的武术道德规范。意拳所谓的“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存理变质,陶冶性灵”等理念,也暗含有禅修的基本思想。武术禅修,其实质上是以佛家的修行思路来对习武者所进行的心理训练。

二、武术与中医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这句古语科学地说明了武术与中医的关系。中华武术和中医这两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确系一个整体,即中国文化“黑箱”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最高境界都是注重对“道”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悟。中医先从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理论方面、中华武术后在健身、养生、训练和技击的实践方面,实现了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中华武术则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有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武术的鼻祖“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民间盛传其亦精通武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阳子马任与长春子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即为丹阳子马钮所撰;长春子丘处机后来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还根据这段史料写出经典名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在这两部小说中,他们的武功与医术更是相得益彰,出神入化。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是大医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随园老人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与《随园诗话》中,就记载了两位这样的人物:徐灵胎与薛生白,但对他们的武术事迹记载得比较简略,仅仅是叙述到“以至舞刀夺架,勾卒赢越之法,靡不宣究”。倒是有一本叫做《虞初广志》的书,对薛生白的武术事迹记载得颇为详尽。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医学家兼大武术家傅山先生。据史料记载,先生精技技,擅剑术,尤长于醉拳,著有《傅氏拳谱》。梁羽生对傅山先生更是推崇备至,在他的《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等小说中,都将傅山浓墨重彩,极尽渲染,民间还流传有“傅青主飞笔点太原”的典故。

同类推荐
  • 体坛趣闻(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

    体坛趣闻(竞技体育博览:畅享2008)

    一个个奥运奇闻;一桩桩体坛轶事;一件件另类比赛;一场场民体风情;一项项运动来历;一个个名人风采。
  • 全能教练员

    全能教练员

    他是全能教练员。他叫李一航,在天才最多的那一年,他的十几个弟子们,统统成了世界冠军。
  • 篮球剑圣

    篮球剑圣

    那一年,鲨鱼东游,科比独撑大局。那一年,逃离猛龙,卡特肆虐天空。那一年,降临休城,麦迪天神下凡。……那一年,王锐剑噬天下!——————————————PS:已有完本120万字《篮球统治者》人品保证,求推荐,求收藏!
  • 竞技王座之校园篮球风云

    竞技王座之校园篮球风云

    从美国转学回到云城一中的张狂加入刚刚组建的校篮球队,一路磨合并且披荆斩棘获得了参加全国高中篮球联赛的资格,以黑马的姿态,林寒和张狂率领球队在全国的赛场上过关斩将成为国内最耀眼的新星。但是所有的努力真的会立竿见影吗?云城一中真的可以一次性登顶,拿到全国第一吗……那些逗比而又热血沸腾的时光,最美的时光!
  • 黑白博弈:中日韩围棋大战演义

    黑白博弈:中日韩围棋大战演义

    本书作者孙耀东先生勤奋读书,收集了大量围棋资料,用心写成了这本《黑白博弈:中日韩围棋大战演义》。书中围绕中、日、韩三个围棋强国围棋的发展和兴盛,从民国时代一直书写到近现代。把中日韩三国问的围棋渊源书写得淋漓尽致。三国围棋高手之间的博弈,目不暇接、精彩绝伦;名人名家的对决,斗智斗勇、险象环生。
热门推荐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千生万世清荷未央

    千生万世清荷未央

    她本是仙界上的仙灵,后被查出自己乃是妖界之主和天女所生的妖仙,半妖半仙,乃火烧而亡。天帝念她乃天女之女,去除仙籍,下凡游联,磨去妖气。出世之后,为贫家女。出生无父,追杀克母。遇薄情寡义之人,伤她烈火焚烧之心。修仙,报仇,遇天定婚夫,奈何妖界继承人。四大美男,何去何从?忧愁的他,天真的他,理智的他,亦或痴情的他?“你是冉未央?”他试探着问。衣襟卓绝的她说:“是与不是,又有何妨?”罢了,此情未了。愿千生万世化为烈火,也不愿追忆似水年华。
  • 边际之上帝之眼

    边际之上帝之眼

    这是本硬度不高的科幻之作,边际系列有三部,后面两部大概会硬点,但总体是偏叙述性的,主要是想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人类文明与宇宙的故事。边际Ⅰ上帝之眼讲述了云星和华夏的离奇遭遇,一次简单的旅行,一封简单的信件,却遇见了不简单的人,不简单的物。到底是谁在黑暗中蠕动,又是是谁引发了屠杀。生命,友情,命运——历史的进程永远掌握在少数站在分叉口的人手上,但这次,上帝之眼看着你!
  • 猎杀终结者之猎杀咒吻

    猎杀终结者之猎杀咒吻

    猎杀终结者是一部魔幻小说,小说描述了侦破一起欲做人类之王的惊天大案。小说并不单纯追究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着眼于《猎杀游戏》、《猎杀风暴》、《猎杀陷阱》、《猎杀咒吻》和《猎杀终结》五个篇章中的五十多个暗藏着血腥、恐怖与可怕的陷阱。在终结过程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无数陷阱中,那种极度危险、极度痛苦的煎熬和历练所表现出的坚强、无畏与执著,以及凭着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搏击技艺,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小说中主人公在终结一系列恐怖悬念迭起精彩纷呈的猎杀中,表达出国家的安宁不容动摇这样一个主调。在这风云变幻凶险莫测的终结中,在坎坷中逆风而行,好运一直会陪伴光明斗士。
  • oz深渊魔王

    oz深渊魔王

    有精美可爱的人设!轻松欢乐的日常!流畅刺激的打斗!新人新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人设基本来自谢拉.卡珊娜的《OZ大乱斗》,感兴趣的可以玩玩拉姐的游戏。
  • 天域游龙

    天域游龙

    万道争锋谁主沉浮?实习医生无意中穿越到位面交汇,宗派林立,弱者贱如蝼蚁,强者为尊,武道昌隆,妖兽横行的的无尽天域,从此踏上一条登天之路!
  • 末世之穷途末路

    末世之穷途末路

    人的贪欲从古至今就没有终点,贪婪终究会毁灭自己。无辜的小伙吴迪,突然便置身于僵尸、变异生物横行的世界。专属的杀怪升级系统、暴力的天赋分配系统,让吴迪在末日般的世界里真的会成为无敌一般的存在吗?病毒源头的那座大厦里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气质美女凌落、温柔可爱的倚楼、刁蛮任性的宜米还有来去无踪的神秘“女导师”究竟能够被拯救吗?《末世之穷途末路》——一个绝对想象不到的结局,极度深寒!
  • 沧溟剑帝

    沧溟剑帝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片星空大海,但并非每个人都承受得了火光与刀剑。昔日落魄少年为君临武道之巅,不惜摒弃七情斩断六欲,凭借傲人之姿不屈意志,逆伐八荒,血溅万族,终成绝世剑帝。不料想,盖世锋芒触怒上苍,降九劫玄雷将其抹灭。为留一线生机,少年倾尽一世修为,自焚肉身演化通天之术碎破虚空,使其神魂得以逃出生天..."我欲追寻的事情还没能得到的答案,我要杀的人也还没有杀完..."“...待吾归来,焚圣葬天!”
  • 何优秀在北京

    何优秀在北京

    我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了。临近毕业,人就矫情,就想写点东西,是关于四年来在校内校外认识的人、见过的人、经历的事、听闻的事,既是一种自我纪念,也能与大家分享。写点东西的想法是美好的,怎奈自己写的能力太糟,初次动笔,不免文笔差、水平低、见识浅。如果大家只一眼就看不下去,关了即可,免得影响心情;倘若觉得差强人意,看看无妨,也可聊做消遣。
  • 画如梦

    画如梦

    一个在极为内向的女孩,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她从未见过的男孩向她表白,对突来的爱情感到非常棘手,不只如何去面对。只是在逃避现实,正在此时一个学长不经意间踏入了她的世界,使她对他产生了好感,让她相信了他才是她的王子,谁知这只是一场被所谓的赌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