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53400000005

第5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4)

[1]金刚:本义为金刚石。因其极坚利,佛家视为稀世之宝。《大藏法数》卷四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於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缚喝国》:“伽蓝北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金刚泥涂,众宝厕饰。”季羡林等校注:“梵文Vajra,音译跋折罗,即金刚石。佛教之金刚常喻坚贞不坏。”引申喻如来之智慧。唐一行《<大日经>疏》卷十二:“金刚喻如来之秘密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能破坏万物,此智慧亦尔。”有时指金刚力士。执金刚杵的佛的侍从力士。宋元照《行宗记》卷二上:“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2]洗面:此处喻洗心革面。

解读

禅师语录云:“全体作用,不立崖岸。”这是古来高僧大德所说的三种修行人“下根人”、“中根人”、“上根人”中的具有上等根基的“上根人”的修行法,即学佛的上乘功夫。禅师在本处披露,尽其所知,无有隐瞒,这是何等慈悲,老和尚佛心尔尔。禅师云“全体作用,不立崖岸”,“崖岸”是篱笆、障碍的意思,此句意思是:学佛要动用一切慧根,全体作用,身心合一,所有的本事拿出来,所有的兵器一起上,人不豁出去是不可能成佛的,佛经所云“无畏金刚”即是。舍不得必然得不到,放不下必然上不来,这是肯定的。禅师还告诉我们在学佛过程中不能自己设限,把自己限死了,种种圈套套谁?套自己。学佛之人刀山火海都不怕,何况崖岸?不如省下心来管好自身。设崖岸是为了防人,没想到反而暴露了“我在这里”,成了众矢之的,这是很可笑了。学佛不是要你挂一把锁再开一把锁,而是要你现在就把锁砸了,进到屋里去。佛经所云:“解铃还需系铃人”即此。“全体作用,不立崖岸”,怎一个“猛”字了得!金刚并非全体金刚,金刚身上也有不纯之处,甚至也有不是金刚的地方,但他一旦有了一颗金刚心,就是人生的猛士,无畏的佛子。要走一起走,要上一起上,人是一支军队,要自家指挥,莫要散失了。人种不可失,佛种不可失,古来高僧大德所谓“真道种子”即是。发芽是全体发芽,开花是全体开花,结善果子是全体见善性。

禅师开示:寻一真心人,做一真心事,真性情不怕,从此不再逃避。全身心投入,这是福气。

复王宪副丰舆

别后不闻一音,未知今日又作么生?想大进不待问矣,公既省得自己反观,万缘犹如梦幻,古人到此意尽言穷,若是义解之流,饶他识量冲天,聪明盖世,到这里无插足处,方知前头工夫易得,后步工夫最微。十地菩萨[1]量等,三千、大千世界[2]说法不可思议[3],见性如隔罗縠。等觉菩萨,了色[4]即空[5],悟空即色。法量未灭,智识有限。饶他说法如雨如云,总是度量,智是量边事,终非究竟。

僧数十年只为这件事,不避寒暑,穷参力究,困苦劳形,逼得身心无逃奔处,一日掇盒送柜,不觉失手柜盖倒来,打头作痛,豁然猛觉,踢破无明,掀翻识浪,数十年愁苦一旦休息。外缘既寂[6],内识不停,鼓作精神,滔滔变化。遇境逢缘,六根不歇。后阅古宿公案,遇着向没意味句,尽力不能吞吐,当下失身丧命,直得无事可守,无本可据,不免依原托钵,度日以待岁尽而已。

注释

[1]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就是法云地菩萨,意思是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检验十地菩萨的标准是: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皆悉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十地菩萨是菩萨真境界。大乘佛法将菩萨修学佛法的过程分为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信属十住之初住分出。十地前为三贤位,见道后登地为圣位,以后进入修道阶位,直至十地,等觉妙觉,最后圆满成佛。

“十地”菩萨是真正的大菩萨,大菩萨为什么要称做十地呢?“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于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离垢地。

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焰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样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叫做远行地。

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终成佛道。

菩萨从最初发心经历十地,到此完成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等着入诸佛位。

[2]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3]不可思议:神秘奥妙,无法想象,难以理解。有欢喜的意思。如《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4]色: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有广狭二义: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5]空:佛学常见词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世间看到的空它是空也不是空,空中有空,循环在循环。重复在重复,无空无空。空色:指视觉感知现象--无色与有色(晴空和彩虹,白色和彩色),即对事物认知的辩证统一观念--空中摄有,有内存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

从论证的方式来说,空可分“分析空”、“当体空”两种。分析空即从统一之可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从事物的生灭变化上,说明事物的不实在和不自在,这主要是小乘所采用的方法;当体空则认为一切事物无须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观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这主要是大乘所采用的方法。

从是否终极真理来说,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两种。把空当作绝对的虚无,认识不到它实际是有的一种存在形式,即一种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恶取空”;反之,如能认识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还有不空的一面,认识到空不遣有,有不离空,空中摄有,有内存空,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

从上述几种对空的基本解释出发,佛教各派还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论》所说的十八空影响较大。

[6]寂:本指寂灭,略作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概谓对生死之喧动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即称为寂灭。又特指小乘之涅盘。又常作示寂、入寂、圆寂。

解读

禅师语录云:“见性如隔罗縠。”罗縠即罗衣,衣服。禅师这话很深,有两层意思,浅层意思是:学佛不能只见衣服不见人,反被衣服迷了自性。深层意思是:见衣即见人,法衣中有法身。人之性不只在内心,“全体作用”下,全身都是自性。一指一毫,都是一样。佛典所云“拈花微笑”,那一拈,那一笑,是全身全心的一拈一笑,是自性自然,这叫“见性不隔身”。

禅师开示:一丝不挂才能牵挂众生。无衣是大法衣。佛菩萨满身璎珞,何尝有璎珞?老和尚袈裟在身,何尝有袈裟?佛性不要自我隔离,内外一切贯通,这才是学佛境界。从理上悟出的,要比从功上炼出的深。佛理胜禅功。眼观鼻鼻观心不是面壁修为,大彻大悟才能见如来。

纯夫对卓老言,会公于福州。时将淆讹诘问他,渠[1]说都是哄人的,公说只此一言,毫发尽同也。卓老笑云,观公之言,不必问学可知矣。不唯辜负古人,亦乃自欺瞒耳。不知先圣怜悯众生[2],沉没苦海[3],无可奈何,设此淆讹公案,智识不能解,利口不能言。若是宿有灵根,遇此公案,如箭入心,结滞胸中,欲透不能,欲罢不能,怀下圣胎,年深日久,喷地折,嚗地断,生死利害,才奈何我。不得方,好与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若果到此,六根休歇,心腹空闲,决不作此注解矣。

令郎信根[4]大利,切不可把识见染污他,逼拶到不通气处,忽然猛省,方晓香严一击,忘所知那一句子,才不负他灵根聪明处耳。

注释

[1]渠:他。

[2]众生:又译作有情、含识(即含有心识者)、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一语,普通指迷界之有情。《杂阿含经》卷六:“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一般而言,此词系指具无明烦恼,流转生死之迷界凡夫;然若就广义而言,则亦含摄悟界的佛、菩萨等。《大智度论》卷二云:“如诸法中涅盘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3]苦海:苦多成海,比喻人生。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度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劝人去恶向善。

[4]根:即根器省语。植物的根能生长枝干花叶,器物能容物。有大小、多寡之不同,性质并没有不同;修道者能力有高下,福报并没有不同。因此用根器打比,指人修行的天赋牢实。《〈大日经〉疏》卷九:‘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解读

禅师语录云:“六根休歇,心腹空闲。”禅师意思是让身体休息,让心灵下班。人之累,累在身心俱疲。眼、耳、口、鼻、舌、意全天开动不用说,就连心灵也不得空闲,睡眠还做梦,做梦就是加班。针对世人劳累,禅师开出的方子就是“休息”二字。这是真休息,不是假睡。休息就是休息,不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而休息。休息都带有功利心,现代人被物化到了何等地步!君到北京香山,山下有尊佛,其名曰“卧佛”。佛也要休息,何况世人!一切放下,放下,再放下;全部停止,停止,再停止。你会发现有时候不“进步”,世界会更好。退步可以全身,止步可以看风景。当你真正停止之日,就是真正进步之时。

禅师开示:不吃不喝也比吃了喝了再吐出来好。人活世间造成不要把自己当过程。

蜀楚间关数千里,何时得一觌面也?世上业缘,足以累人,不是有力量汉,诚难担荷。公向此热闹门庭,佛事炽然,真是不坏世相[1]而入实相[2]也。虽到此地,未称究竟[3]。此时色力充实,强自支持。腊月三十日到来,又作么生抵敌?

同类推荐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活佛嘎玛仁波切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开放的潜能。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聪明”越烦恼,一日三省吾身,为获得永恒的快乐而自我修养,达到心灵上的逍遥和自在。"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 细说中国佛教

    细说中国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西汉末年,西域与我国内地有所往来,西域派来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有一些是佛教信徒。
热门推荐
  • 月经病实效经典

    月经病实效经典

    书中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运用中西医疗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体会,内容包括中西医治疗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本书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爱好者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可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 TFBOYS与你同在

    TFBOYS与你同在

    还未成熟的少年,懵懵懂懂的爱恋。三对恋人,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最神奇的博弈论定律

    最神奇的博弈论定律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赌博、对弈或类似情境下为求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策略、手段、方法、措施。博弈论源于生活,其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日常行动的抽象和总结。本书用直观、形象、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的博弈场景,从而让读者既能轻松读懂博弈,又能掌握博弈论智慧的精妙之处。
  • 穿越庶女当嫁

    穿越庶女当嫁

    穿越成了杜如晦的女儿,杜软玉不想掉脑袋,急着把自己嫁出去。李德琅有了心上人,经年不忘,却被老娘逼着娶亲。同床异梦的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 我的蝶仙女友

    我的蝶仙女友

    灵修者,以世间万物之本源滋养灵魂,以各属性自然元素斗战苍穹。自从叶飞因奇遇获得灵修秘法之后,一场来自神灵魔三族的大战便慢慢的拉开序幕,但是,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惊人的秘密呢?这场战斗又会是谁取得最后的胜利呢?一切答案都在本书之中....(本书每日固定三更6000-10000字,不定时爆发。)
  • 网游之月夜传说

    网游之月夜传说

    23世纪末,人口进一步爆炸,生产高度智能化,人类第四产业——虚拟空间“月神”震撼面试世。月南天,月神之子,携带特殊使命进入游戏……
  • 六十种曲双烈记

    六十种曲双烈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灵武记

    灵武记

    当灵武降临这个世界时,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赵炅穿越而来,他接触到了修行,接触到了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看他如何开启逆天强者的崛起之路。
  • 我欲寻仙

    我欲寻仙

    登临绝顶只为寻仙。问:何为仙?仙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