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4800000001

第1章 自序

个人主义促成自由吗?多元主义体现宽容吗?道德律促进个体高尚吗?言行是道德的标准吗?政教分离是政治文明的起点吗?公民社会是司法正义的基础吗?英雄人物借着偶然事件改变历史吗?摩西促成了以色列解放吗?加尔文主张资本主义“天职观”吗?

我一直在思考这一系列在众人看来很奇怪的问题。这缘于我的阅历,也源于我的知识结构。我们这代人,至少生活在两种意识形态之中:一种来自一个强大的“利维坦”;另一种来自“江湖”一一那是一个宣称不服从却常常被各种情绪俘虏、同样难逃功利的世界。这本书里的文章最早写于2004年,最迟修改于2011年。八年多来,我的体会是,必须小心翼翼地修正,常常仅仅是为了清除某些刻骨铭心的、很坏很坏的记忆和幻觉。

这本名为《正义一元论:从民情到法政》的小书开篇是从对霍布斯的某种肯定开始的。不过,霍布斯绝非是一个值得太多地予以肯定的人物。《利维坦》的确反映了人性和政治的某种真实,但这种真实从来就不值得我们去颂扬。提及燕京大学的自由派神学,我们可以回顾霍布斯的教育思想、政体建构。对小共同体价值的反对,不能说是特立独行的事件;霍布斯和蔡元培,就有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共同点。由此分析,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些文章相隔好几年,组成文集后,我却惊奇于它们如此前后呼应、引人深思。

于是,我越来越不太容易相信某种社会理论,不太容易相信特定人物的表达,更不敢轻易相信基于上述两种情况的历史叙述之后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我曾经非常忧伤地思考过这么一些命题:如果西方引进的新兴小共同体注定不能促进中国文明(历史上这些人物不是未曾堕落,中国社会并非未曾以一种近乎丧心病狂的姿态迫害过他们,如大教育家蔡元培所做的),我们该怎么办?甚至更极端地说,在可以预期的年代里,中国注定不能有一种令人放心的生活方式,那种极端的道德决断依然被延续,我们该怎么办?

然而,我们不仅仅要怀疑,还要判断,还要有所作为。世俗意义上的伟大价值从来都是可以而且必须被分解的,并且可以被量化和用以交换的。否则,就不会产生可以不失去博弈机会而产生的节制以及可以被接受的妥协。认真反思东方民族的困境与教训之后,我发现了“中庸性审慎与决断”这个复合型新概念,据此整理出了“小共同体精神”的问题方法:顾全大局、深思熟虑、力所能及、循序渐进。与某些激情澎湃的口号相比,由于继续贯穿了一种怀疑的精神与承担责任的决心,我当然喜欢这种内省性叙述。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些文字,越到后面越回到历史与实证中去。我想说,我仍然警惕某些个体结论,我不相信对几千年历史的简单的归纳与演绎能够告诉我们完全的真相与真理。我还想指出,与另外一些已被我否定的叙述相比,我只敢相信这些结论。一方面我深知“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另一方面我折服于托克维尔、伯尔曼、斯金纳在历史叙述中所得出来的结论。这种专业的治学精神,在中国文明史上是至今难见的。

阅读《联邦党人文集》和《论美国的民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

西方立宪时期的那些思想家,如果称呼他们为“知识分子”,他们的文章却不是以知识分子为核心而展开的叙述。就个体行为的演绎逻辑而言,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叙述,倾向制造道德群体的幻想,更是常常不符合实证要求。真正的学术不应该沉浸在政治正确和启蒙偏见之中。当然,他们还会远离另外各种各样的民族性群体迷信。我们要尊重他们这种独立思考与坚忍不拔的精神。

那么,他们一以贯之的实践、调查、阅读与思考的核心关切,究竟是什么?作为苦苦思索如何“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完成转型的中国人,我们究竟如何去继承(或者去批判)他们的这种核心关切、思维方式与立宪技艺?在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必先确认一个根本事实: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公共交往,较之整个社会的实际情况,总是相距甚远。

即便如此,对托克维尔这个法国人来说,他就必须开创政治社会学,发展比较政治学,在大洋彼岸通过田野调查,对比出法国的现状、问题与可珍惜之处。这种实证精神,是绝大多数传统中国知识人所欠缺的。由此导致,中国公共话语中,不仅根本缺乏超越性的关怀,而且基本缺乏在场性的技艺。中华民族的幸福感和荣誉感,从总体上来说是不可确认且难以操练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有相对美好的生活,整全的实证研究应该成为这个国家知识人的立身之方法,并成为政府的公共决策之基础。

我努力探索各种政治现象的成因。在这些文字中,我接连使用了一些新概念,却很少归纳这些名词的具体定义,最多是给了形成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以现代化变迁的两大困境为核心关切,从最早的“启蒙系”、“法政系”、“政治与宗教的渗透式分立”、“中庸性审慎与决断”,再到后来的“显性道德”、“隐性道德”、“正义一元论”、“善一元论”、“可回溯性正义”、“自主交叉性小共同体”,新概念不断。一旦结合洛克、托克维尔、伯尔曼、杨庆堃等人的研究来审视,我们真正跳出了宪政学界常见的英雄史观和机遇史观,开始尊重一种关注政治文化和底层社会的综合社会学说。善思之士有时便问:什么是“小共同体”,包括不包括区域政府体系?我的回答是,我也没想好如何给小共同体一个完整而精确的定义;只是能确认,相对全球大一统的主张(例如,法西斯扩张和纳粹军国主义),民族国家也可以是某种维权小共同体。当然,与任何有形组织一样,民族国家的集体维权,很有可能陷入“寡头铁律”,值得我们深刻警惕。

可以确认,世俗之物的合法性都是需要不断论证的。我们对自己的论述必须有个方法论上的节制。这样一个节制,也体现在我对自己所使用的这些概念暂时拒绝精确定义一事上。原因在于,我努力不让自己成为思维封闭、内心狭隘之人,我也不想让任何自以为是与故步自封最终束缚了自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必须指出,任何概念,任何主义,都只是为了叙述、交流和理解的方便而产生,而不能用以代替真理与真相本身。

有些话是必须强调的。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始终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老师与批评者、伙伴与读者、古今中外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无论是我批评过的,还是我一直在欣赏的)。并不区别于我们任何一个人,各位优秀的学者和思想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例如,《非洲宗教传统》一书的作者帕林德,是位对非洲民间宗教传统抱有很大同情感的人类学家。我很尊重帕林德的专业描述,却对其更大范围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这样说明,旨在告诉我的读者朋友,本书的相关注释并不意味着我认同被引者的某些观点;也请读者朋友理解,个别地方缺乏或另作注释,并不说明注释对论文来说是不重要的。

我常常以泪怀念的四位老人,艰苦缔造了我所在的大家庭。父母辛苦养育了我,培养我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我的家人面对人生苦难的坚定精神,是我永远的动力。

必须感谢政治哲学教授张铭老师,他带领我进入了怀疑论学术的殿堂。我个人在政治哲学方面相关基础能力的初步形成,与张老师的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是密不可分的。

必须感谢神学教授唐崇怀老师。这是一位把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永恒事业的老传道人。在一次有关知识、信仰与生命的思想与学术分享中,唐先生以“一元多样”这个概念对我的批评让我受益至今,从此有了一系列论文,有了这个文集的宝贵命名。

必须感谢哲学家季国清先生。季先生多年从事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他多年辛苦营造的“超越性”、“在场性”、“共识机会均等”、“历时机会均等”等概念,给了我巨大的鼓舞。虽然我们仍然具有某些重大分歧,

但我从季先生身上真真切切地学到了很多。

必须感谢出版界的朋友们。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策划中心党宁先生为书的顺利出版跑前跑后,颇费心血。和党宁先生在一起,我的好朋友、出版人王佳先生在百忙中对这本书的封面装帧、文字编辑、版式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专业性建议。尤为感恩的是,作为出版编辑,他承担起了异常艰辛的文字校对工作。其中的苦乐,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我还得感谢许多朋友:如《社会科学论坛》的张平先生;和我一起发现、使用新概念的朋友,如张欢先生、袁玎先生,以辛勤的写作鼓励了我;凌风雷先生,一位对人文社会科学颇有见地的行走型学者,他在人文地理、宗教社会学等方面广泛的阅读、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理解给了我诸多的启发;经济学者王冬林先生,不仅帮助我克服了编辑上的巨大困难,他还以其丰富的阅读帮助我拓展了知识体系;张敏先生对文稿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这些朋友,至今并非知名人士,但其专业与勤奋精神,令我充满敬意。

经过多次修改,这些论文焕然一新,因此文责自负。

一个人之所以看上去略显智慧,乃在持守他所坚信的超越性,以纠正自己难免夹杂着个人偏见的在场性理解。为此,请求亲爱的读者朋友,帮助我、批评我,指出这个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如果确认自己错误了,我会随时改正,并愿以任何形式一一包括再写一本书一一来修正这些错误。这些绝不是奉承,也不仅仅是礼仪。

2011年10月

同类推荐
  •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立足政治传播学,梳理评介西方政治传播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概况等。阐述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媒介的政治传播功能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作为政治传播形态的政治新闻、政治宣传与政治的关联。并从传播符号角度对政治修辞、政治象征、政治形象进行研究。与同类政治传播著作相较有一定的创新性。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长者先幼者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老龄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什么?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人有何影响?国家、政府、社会在养老责任中的职责分担如何?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老年人能否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养老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得以解决?西方福利国家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如火如荼的社会工作教育如何本土化?这都是笔者郅玉玲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文章讲述的是: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在省市党班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分析发展现状,把握方针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等内容。
  • 与官员谈激励与批评艺术

    与官员谈激励与批评艺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决策。由此,拉开了全党和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学习的序幕。用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武装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形成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和机制,已经成为全党和广大领导干部的共识。党政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们理应成为学习的楷模。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今天,没有千千万万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不可能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应急管理预防、演练与自救

    应急管理预防、演练与自救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应急管理概述、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心理救援与心理干预等。
热门推荐
  • 通灵诡遇

    通灵诡遇

    高中毕业的王小亮和老二在一次外出打工后,诡异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难道王小亮真是神秘道人说的拥有通灵体,故而怪事不断。神秘的道士究竟是好意帮忙,还是别有用心?从未听说过的枉死城、让人窒息的凶咒······这一切遭遇的源头等着他们一步步的解开。
  • 依赖是透明色

    依赖是透明色

    我叫洛河从小就身体不好,于是爷爷就找来算命的先生给我算了一卦,那算命的先生说我五行缺水,于是爷爷就说生在洛水河畔于是就给我起了一个很‘水’的名字叫做洛河。
  •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十年了,依旧忘不了忘不了

    十年了,依旧忘不了忘不了

    2004年的一天,一辆吉普车正行驶在北方的秋天里,吉普车车身很脏,看得出来,这辆车已经跑了很远的路。是的,几天来王楠一路驾车从南方开到了北方,从南方出发的时候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北方的天空已是艳阳高照的秋天了,当车跨过长江大桥时,王楠在心里默念,回来了,还是回来了。
  • 赴黄泉

    赴黄泉

    一次葬礼,开始了死亡的记录,我到底会死多少次呢,或者说已经死了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又会遇到什么样奇怪的事,一次次死而复生,让我厌倦了生死,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到底是生是死!本书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
  • 十住经

    十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黄昏日圆

    黄昏日圆

    日月星,斩妖邪,多情苦,伤离别。简短的十二字,暗含多少爱恨情仇。落花流水,黄昏日圆,遍地开花,乞丐有钱,却是当今江湖最可怕的四句话……我静静的写,你静静的看,我只想给繁杂的武侠世界留下特别的一笔
  • 一谱乾坤

    一谱乾坤

    在魔门仙派开始算计,强强联合,欲吞并弱小,谋划强大之时,天地纷呈,乾坤颠乱,人心叵测,劫数不断,他应运而生……QQ普通群:33030287支持千羽的朋友请先进群!
  • 英雄联盟之手残逆袭

    英雄联盟之手残逆袭

    这本书属于作者练手的,已经停更,希望大家谅解。
  • 鸿蒙修仙传

    鸿蒙修仙传

    “吾深知危险与机遇并存,坚守唯一道心,一往无前。”“吾入世愿为蝼蚁,现世可主沉浮。”“吾承鸿蒙无上道统,誓止轮回盘,夺造化,得永生!”一个少年,带着二十三世纪的科技芯片来到修仙异界,开始了一部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