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篇》中说:“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中国传统的“礼乐之道”特别注重人来而我往,人有施于我,我当报以人的精神。当然,当别人有恩于我,别人并不应该存有希望获得报偿的念头。但礼品具有感念功能,感激怀念常常导致情深意长,从而使人的心情趋向敦厚。“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礼乐之道”是鼓励人能用感念恩情而予以回报。而恰恰是有来有往,才能使人际关系纳入一个真正情感互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有一句歌词说得好:人字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
当初,释迦牟尼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无言以对。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中去。他一语道破了人类得以生存的秘密,同时也揭示了礼尚往来的本质。与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质的、内在的、永恒的基本之需。人对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得到满足的。每个人无不处在多维的、双向的人际关系之中,人们在“人海”之中相互依存,逐渐明白了一条真理:为了不使自身这一滴“水”干涸,就要维持周围“水”的群体的存在。于是,人们提倡不断给人以爱,当然也不断地从他人那里获得爱,而人际关系正是在这种双向的、互惠的、积极主动的交往中形成良性循环的。
我们民族历来注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礼品不都是负载着善意,人之常情常会被人利用。所谓“拉口子要见血,舍孩子以套狼”,“礼品”有时就是陷阱。
春秋时,晋国当权贵族智伯,打算率兵征伐卫国。他为了迷惑对方,事前赠送卫君四百匹马,一双白玉。卫君非常高兴,群臣也都喜庆祝贺。惟独南文子面带忧虑。卫君问他:“大国同我们友好往来,你为什么反而忧形于色呢?”南文子回答说:“没有功劳而受赏赐,并未出力而得厚礼,不可不慎重考虑。马四百匹,白玉一双,本是小国间互相赠送的礼物,而今却从堂堂大国送来,原因何在?请您好好想一想吧!”卫君便将这番话传达给镇守边疆的将士,叫他们提高警惕。不久,智伯果然带领军队向卫国发起突然进攻。到达边境后,见有防备,只得撤军回国。智伯说:“卫国有了贤人,已经识破我的策略,这将使我们徒劳无功,还是收兵为好。”
礼品与价值
既然出自真心的礼品才是最好的礼品,因此礼品的价值不能以其价格来衡量,关键看给礼品赋予的意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礼品最精确理解。现代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所系上的红头绳,价格虽不值一提,但它蕴涵的殷殷之情却感人泪下,价值非凡。
钻石固然华贵,红头绳未必逊色。因此,好的礼品不在于本身的豪华和昂贵,关键是它饱含了赠送者的深情,它们最能打动对方的心灵。
在本地的公园、路旁或学校种植一棵挂有你朋友姓名牌子的树;以某人的名义给当地图书馆、学校赠送一本珍贵的书;为某人写一首诗、作一个曲子或是编一个故事;请家里的长辈谈谈他们的童年、他们对自己父母的回忆或其他差不多忘却的家庭趣事,把它们录下来送给家庭其他成员;新年前给对方送年历时,在年历上标出所有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生日、结婚周年纪念日和其他特殊节日
所有的这些,谁能否认这不是最有价值的礼品?
挑选礼品的智慧
挑选礼品需要智慧,它既可以帮助建立或挽救一种关系,也可能改变或结束一种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精心挑选的礼品可以在事业和个人关系方面有所帮助。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懂送礼的艺术,每天都有人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浪费在毫无创新、不受人欢迎的礼品上。
真正会送礼的人,不会简单的用礼品去取悦别人,讨好别人,而会把送礼作为一种艺术,去选择精致的礼品以获得他人的承认与赞赏,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效果。
1.挑选礼品的附属物
许多礼品在单送的时候未免显得单调;当它与某一附件配套后却别具一格。尤其是当你挑选了一件实用的或是在某一场合对方预料会收到的附属礼品时,你的礼品会显得卓尔不凡。可以说,具有创造力的配套手法在许多场合非常重要。
对一个即将毕业生来说,送一只普通的公文包,再配上一本《毕业留言卡》;对于纪念结婚周年的夫妇,你可以送两人野餐用的食品篮,再配以一瓶葡萄酒;对于乐于做东的人,你可以送他考究的托盘,再配以镶边的餐巾;对于一对辛勤工作的夫妇,你可以送去一本新台历及一张宴会请柬;对刚退休的人,你可以送一只帆布躺椅,再配以一份娱乐或旅游杂志的订单;对于一位祖父母,你可以送去一只皮夹,内装一些家庭成员的照片;对于一位厨师,你可以送去装潢精致的烹调书,配以一条围裙;对于双职工家庭,你可以送去一件可以节省时间的家庭用具和有关如何安排时间的书;对于旅居国外或外地的人,你可以送一录音机,再配以录有家人或朋友声音的磁带。
2.投其所好
为某人而收集一些物品,既表明你对其本人或其生活极有兴趣,也帮你解决了今后因不知买何种礼品而犯愁的难题,这不失为一种赠送礼品的好方法。
值得人们收藏的东西很多,如古董、文物、邮票、像章、古币、火花、针箍、瓷具、图片、书籍、手迹、镜子、编织物、方巾、拳击手套、饰品等等。在把它们当作礼品送人时,因人的爱好而异,要有目的、要有选择地赠送,以使对方认为有收藏价值。
对新郎新娘或是结婚一周年的夫妇,你可以在他们过第一个圣诞节时专门为他们选择圣诞树上用的水晶、蜡烛、饰品等,在以后每年都送去不同的饰品以增添他们的收藏物。
对喜欢茗茶的人,各式各样的茶具都是他们的珍藏。
喜欢旅游的人非常喜欢收集奇石、花瓶、花篮,或是来自异乡的面具,以及和收藏这些东西内容有关的书籍。除了他们在自己旅游的过程中收集到的这些物品外,又从你这儿得到各个品种,怎不令他欢喜?
总之,了解别人的爱好,替别人收集礼品是一种简单易行而有意义的特殊方法。
选择礼品须知
应酬交往离不开赠送礼物,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物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看到送礼人的文化修养、为人品德、个性气质。为此,如何选择礼物,大有讲究。一般说来,选择最佳的礼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人施礼
送礼要看对象。不同层次的人,其生活需要是有差别、有距离的。这就是说,送礼我们必须因人施礼,千万不可千篇一律。一般来说,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宜选择精美高雅的礼品,如名人字画、工艺美术精品及各种高档文化用品等;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偏重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宜选择一些比较新颖别致、精美时髦的日用消费品作礼物,其中应以屹的、穿的、用的、玩的为主;对于一些生活比较困难,除了生存以外很少有其他享受要求的人,就不必去买那些他的生活中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他最缺什么就给他送什么,有的送些钱,效果也很好。总之,选择礼品要看对象,因人施礼。
2.投其所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性和嗜好。比如,有些人有喝酒的嗜好,请这种人作客,不管桌上有多少山珍海味,只要桌上没有酒,他绝不会高兴。相反,即使没有什么好菜,只要有几杯好酒,他就很高兴、很满意,甚至视你为知己和朋友。成功的送礼技巧,也必须利用人的这一心理特点。你送去的礼品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对礼品的喜欢,是否需要。如果对方并不欣赏你的礼品,或者并不需要你送去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可有可无,那么他就可能拒绝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会重视你的礼物。相反,如果你在选择礼品时,能投其所好,给对方送去他最喜欢、最需要的礼品,他就会乐意接受,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3.以物见情
常言说,送礼要送到心坎上。礼物是感情的传递物,是传送友谊的媒介。所以,我们在选择礼品时,应根据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来挑选礼物,也就是说要千方百计将自己的情感心理通过特定的礼品表现出来,让对方在接受礼品时,能感受到你的一片深情厚谊,即以物见情,以情感人。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你的送礼行为高尚、文雅、亲切、友好。如给老人送礼时,你应多选择有益于老年人健康长寿的滋补佳品,以表现对老人的尊敬。
4.时髦精美
爱美,追赶时髦,可以说是绝大部分人的共同心理特征,尤其是女性。选择礼品时,必须要注意这一心理特点,尤其是给女性送礼。选择礼品一定要精美,绝不能粗糙、笨重,送精美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送精美的食品,会使人产生好的胃口。同时,选择礼品还要尽可能赶时髦。因此,精美时髦的物品,往往是最受欢迎的送礼佳品。
5.新颖别致
要想使受礼者特别注意、喜欢自己送的礼物,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所送的礼物要新颖别致,与众不同。
6.注意禁忌
赠送礼品应避免触犯禁忌。比如不要给健康人送药品,不要给年老多病的朋友送时钟(“终”的谐音),不要给聋子送收音机,给少数民族友人送礼更要尊重对方的民族风俗。年轻人给异性朋友送礼,千万注意不要送贴身用品。
对很多人来说,给人赠送礼物是一种颇费踌躇的事。“君之所赠,未必我之所喜。”欧美一些国家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作法:当他们有机会接受礼物时,大都先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开列一张清单,以便亲友选购。不过,眼下这在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国可能还行不大通,因为这样可能会给人以“讨礼品”的错觉,除非是在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或者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之间。但是,如果能找个机会亲自登门留心一下朋友需要些什么;或者向他本人或亲友旁敲侧击地探询虚实,包括从其本人的文化修养、生活趣味和个人喜爱来猜测其一、二,这些恐怕还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