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1600000002

第2章 苏轼传(1)

一、少年不凡

苏轼这个名字,在我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不仅是一个大文学家,而且还是大书法家、画家。关于他的轶事流传甚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照公历推算,是一○三七年一月八日。

他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字明允,因屡试落第,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再度悉心攻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古文家。哥哥景先,早卒。弟弟苏辙,字子由,是苏轼一生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同道,两人感情十分深厚。由于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并称“三苏”,又分别称为“老苏”、“大苏”、“小苏”。苏洵曾自称“布衣”,“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苏轼也说“生于草茅尘土之中”,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他“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堂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都反映出一个并非富有的中小地主之家的境况。

苏轼八岁时入乡校读书。老师是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他在近百个学生中独独赏识苏轼。苏轼对这位教了他三年的启蒙老师,直至晚年谪居海南岛时还梦见他。十岁时,改由母亲程氏讲授。十二岁时,苏洵从外地求宦游学返家,苏轼和九岁的苏辙便由父亲教授。一次,苏洵命他俩作《夏侯太初论》。夏侯玄(字太初)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臣。当时司马师继其父司马懿之后专权篡政,任大将军。夏侯玄参与了推翻司马师的密谋,事泄被捕。他临斩时,颜色不变,举动自若。据说他平日即处事镇静,一次“倚柱作书。时大寸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世说新语·雅量》)苏轼借以评论说:“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极力形容人们在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时表现的不同,推崇夏侯玄临危不惧的精神。这两句话,初次显露出苏轼随机生发、翻空出奇的雄辩才情,受到苏洵的称赞。苏轼成年后还把它用在他的《黠鼠赋》和《颜乐亭诗序》中。

幼年的苏轼不仅受到深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理想的教育。他八岁开蒙的那年,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正锐意改革弊政,撤换吕夷简、夏辣等保守派大臣,起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物,政局有所刷新。国子监直讲(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石介写《庆历圣德诗》加以颂扬。这首诗传到了四川,苏轼诵习之余,对韩、范、富、欧阳四位“人杰”十分仰慕。他的母亲程氏是一位有政治见解的妇女,有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69年)大逮党人,他镇静自若地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氏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地答道:“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十分感动,“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正是怀着这样的政治抱负离蜀赴京,找寻出路的。

二、出蜀入京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兄弟随父离家,从陆路自阆中(今四川阆中)、度秦岭,经关中,最后于五月到达汴京。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进士,同时获选。按照宋朝的规定,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负责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考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兄弟俩住在兴国寺准备应考,苏洵则投书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受到他们的重视。第二年正月,欧阳修以礼部侍郎(礼部的最高长官)、翰林侍读学士(给皇帝讲书的侍从官)知贡举。他对当时流行的奇诡艰涩的文风深为不满,把平易流畅的文风作为取士的标准。苏轼的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他的特别赞赏。据说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经过仁宗的“御嗽”,苏轼赐进士及第,苏辙赐同进士及第。宋仁宗高兴地对他的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不料程氏在家病逝,苏洵父子只好回蜀奔丧。在封建时代,父母或祖父母死去,子孙辈必须谢绝人事应酬,如果是做官的人,还需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叫做守制或丁忧。苏轼便丁忧家居。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这次是走水路。他们经现在四川境内的嘉州(治所在今乐山)、泸州(治所在今泸州)、渝州(治所在今重庆)、涪州(治所在今涪陵)、忠州(治所在今忠县)、夔州(治所在今奉节),出三峡,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已是岁末。一路上,碧波滔滔的长江,秀丽多姿的巫山,忠州的屈原塔,夔州的八阵图,其他如神女庙、昭君村、黄牛庙、虾蟆碚等山川文物、名胜古迹,处处震荡着他们的襟怀,激发起他们的才思,他们写下了不少作品。江陵以后的路程,将改由陆路北上。为了纪念这次舟行,他们就把三人途中所作诗文一百首,编为《南行集》。其中有苏轼诗四十首,这是现存苏诗中的最早一批作品,可以看作他诗歌创作的起点。这些作品初步显示了苏轼的政治抱负和诗歌才能。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二月,苏轼到达汴京。礼部授予他以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县西)主簿的官职,办理文书等事务。但他并没有去赴任,而是与苏辙一起准备“制科”的考试。原来唐宋时除了“进士”、“明经”一类“常举”以外,还有一种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叫做“制科”。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八月,苏轼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为“上考”),这是极大的荣誉。从宋初以来,被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他两人。考试毕,他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羞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签判的官职。苏辙考入第四等,被任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推官(州的属官,掌管审案);但因苏洵奉命在京修礼书,他奏请留京侍奉父亲。他送哥哥赴任,到郑州分手。

兄弟俩第一次离别,情绪不免感伤。唐代韦应物在《示全真元常》一诗中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名句,意思说,今夜雨雪对床畅谈,极惬人意,以后哪一天复能如此?苏轼回忆往昔兄弟俩同读此诗,感触很深,曾约定日后一起退隐,纵情山水。想到这里,觉得高官厚禄并不值得追逐。

但是,北宋初年积贫积弱的社会局势唤起他平素怀抱的济世之志,逼着他睁开眼睛正视现实。宋朝是比以往几个统一王朝更注重中央集权的朝代,它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宋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当时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在财权集中方面,规定地方财赋绝大多数上交中央,又刺激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挥霍享乐,到宋仁宗时,国库空虚,“惟存空薄”。这使固有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开国不过三十多年,宋太宗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十万,就是突出的例证。宋朝缺乏抵御外来侵扰的能力,一直处在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之中,每年向辽、夏输纳大量“岁币”(银、绢),给财政造成沉重负担。

正是在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有些改革家就出来主张“变法”,要求革除弊政,缓和危机,形成了变法运动。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全国军事机关的副长官),要他们提出改革方案。范仲淹就提出“明黜陟”、“厚农桑”、“修武备”等“十事”。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并颁行全国,号为“庆历新政”。但事隔不久,就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范、富罢职,韩琦被迫出赴外任。

“庆历新政”的失败更促使社会矛盾的急剧发展。封建士大夫中仍然酝酿着新的改革浪潮,一些局部性质的改革活动也在渐次展开。这是王安石变法前的酝酿期。苏轼这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要求变法。他写了不少政论文,从要求革新的政治理想出发,继承汉代贾谊、唐代陆贽的政论精神,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分析当前形势,研究治国之策。代表作就是考“制科”时所写的《进策》(包括总论性质的《策略》五篇、讲具体改革措施的《策别》十七篇、讲辽和西夏问题的《策断》三篇)和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在凤翔任上所作的《思治论》。

这些政论文在风上深受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影响。它的特色是汪洋恣肆,辩才无碍。宋人李涂《文章精义》指出,苏轼上述《策略》等“论利害”的政论,学之于《战国策》;并说,“苏门文字,到底脱不得纵横气习”,是正确的。它常被旧时代的举子们奉为楷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曾记当时俗语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轼这类文章的影响。

这一时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初步活跃时期。和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他的作品中也以关心国事、反映民生疾苦为重要主题。他经常作贫富悬殊的对比:“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闲时尚以蚕为市,恐忘辛苦逐欣欢。”(《和子由蚕市》)同是“蜀人”,若乐如此不均。这个对比正说明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贫富对立的现象有着较深的感受。

天寒降雪,他叹道:“有客独苦吟,清夜默自课。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何当暴雪霜,庶以蹑郊贺!”

他还写了一些指斥时弊的诗。如咏史诗《坞》,借古喻今,语多讥刺: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这首诗是嘲骂汉末董卓的。董卓是个奸相,怕人行刺,在衣内加了厚甲,自以为可以确保生命安全;他把民脂民膏搜聚在他所盘据的坞,扬言“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然而,他后来失败了,被暴尸长安,时遇酷署,肥胖的躯体流脂满地,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就在他的肚脐眼装上灯蕊,象点灯似的烧了几天。诗的后两句说:照明不须灯,真算个“英雄”!嬉笑怒骂,鞭挞有力。这时当时疯狂地聚敛民财的官僚贵族,无疑是个严重的警告。陈师道曾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后山诗话》),是不错的。

苏轼这时期的诗在艺术上也趋于成熟。组诗《凤翔八观》八首就代表他当时五七言古诗的成就。凤翔是有名的古都,文物很多,秦刻的“石鼓”,秦碑“诅楚文”,王维、吴道子画的竹和佛像,唐代著名雕刻家杨惠之所塑的维摩像,东湖,真兴寺阁,李氏园,秦穆公墓,被称为“凤翔八观”,苏轼都一一加以吟诵。尤如《石鼓歌》,从“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开始,写他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冬,初到凤翔任,即去孔庙谒圣,见到石鼓;然后详细描写石鼓的文字和经历,最后以“兴亡百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作结,感叹历史兴趣,富贵殆尽,只有这岿然石鼓却是永恒的存在,成为我国传世的宝物(今存北京)。全诗六十句,用词典雅而摹写入微,结构严谨而时起波澜,刻意锻炼,惨淡经营。这之前韩愈也写过《石鼓歌》,苏轼此诗有意和他争胜,终于成为吟诵石鼓的两篇名作。

苏轼在凤翔任职三年多,于宋英宗赵曙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正月还朝,以殿中丞(管理宫廷事务的殿中省的官员)差判登闻院(受理官民建议或申诉的机构),又经过学士院的考试,授官直史馆(编修国史机关的官员)。这时,他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妻子王弗卒于京师;接着父亲苏洵又病故,他就和苏辙一起扶柩从水路回蜀,并为父亲守丧家居。

三、汴京风云

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守丧期满,又从陆路度秦岭、经关中,第三次来到京师(以后他就没有再返故乡)。他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院等官职。这一次,等待他的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两党的激烈斗争。

这年二月,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王安石是位有志于改革的政治家,在此以前他曾在鄞县(治所在今浙江宁波)、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常州(治所在今江苏常州)等地担任地方官,试行了若干改革措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变法理论和方案。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他写的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是代表作。到了这时,他受命执政,立即建立起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新法的新机构。

王安石新法的具体内容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类。属于理财的有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属于整军的有减兵并营、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等。以外,王安石又改革科举制度,以便为推行新法提供人才。

理财是为了“富国”,整军是为了“强兵”,最终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对付社会危机,巩固赵宋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豪强、贵族、大商人的利益,因而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抗。变法开始后,韩琦、欧阳修、富弼等元老重臣纷纷出来反对,他们从庆历、嘉祐时代的主张改革变成了攻击改革的中坚人物。不久,一批守旧的封建士大夫就联合起来,形成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变法反对派。他们随后又得到仁宗妻曹后(太皇太后)、英宗妻高后(皇太后)和神宗妻向后的支持,势力更为强大。

司马光、韩琦、张方平、范镇等人,政治思想趋于保守。对苏东坡有一定影响或起过制约的作用。因为,有的人有恩于他,有的人与他的交往至深。韩琦、张方平是苏东坡的世交,非同一般的交往。范镇与苏东坡同是川人,又是忘年之交。

司马光之所以会影响苏东坡,恐怕是学识之相近,观点之相仿,英雄所见略同罢了。苏东坡曾说过这样的话:

“且诏天下,譬如居室,弊则修,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必得良匠,又得美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苟得其人,则无患法之不善。不得其人,虽有善法,失先后之施也。故当急于求人,而缓于主法也。”

基于这种思想,他对变法产生了轻蔑的态度。新派的力量不及以司马光为首的阵营严整。重臣名流云集于其麾下。使平衡器一头高高翘起,一头低低垂下。毕竟苏氏兄弟年轻,又出仕不久,就遇到如此激烈的政治洪流的冲击,令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轻易受人牵制是在所难免的。其弟苏辙当时在新派一边工作,却心猿意马。苏东坡这样评判当时的形势:

“熙宁元年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司马光)、景仁(范镇),其道德风范是以师表当世,其议论可否,足以荣辱天下。”此言足可看出苏东坡当时的立场和心境了。

前面已经说过,苏辙对新法也表示过异议,引起王安石等人的不悦。于是苏辙预感到自己面临“妄语自知当见弃”的处境。因此,他争取主动,奏诸外任。神宗看到奏折,问王安石:

“辙与轼如何?观其学问颇相类。”

“轼兄弟大抵以飞钳捭阖为事。”王安石回答。

王安石看出了苏辙的政治立场不坚定:“飞钳捭阖”是批他专事察颜观色以投人所好,伺机行事,变改的旗帜不鲜明。神宗批准苏辙所请,外放任职。

同类推荐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1)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红秀

    红秀

    20世纪东方先锋女性传奇
  •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共分七篇,分别是体育篇、览胜篇、博览群书篇、 交友篇、诗词篇、书法·题词·对联篇、戏曲·文娱篇。全书从毛泽东日 常生活、娱乐等的七个侧面,全面展示了毛泽东的爱好、习惯、娱乐、趣 味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工作之余,是怎样生活、休闲 的,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娱乐和爱好,从而可以从这些方面探寻毛泽东人格 魅力和过人才能的源泉。
  • 中国古代宰相传

    中国古代宰相传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权的大小,无不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天下能否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的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势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关注了历史。为此,编撰了《中国古代宰相传》一书。本书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
  • 科尔

    科尔

    科尔,又译高尔(Cole,或Kohl、Kool),是一外国姓氏。通常在英语会串为"Cole",在德语的串法是"Kohl",在荷兰语的串法是"Kool",在美国的德国、荷兰移民后裔亦有使用"Kohl"和"Kool"。
热门推荐
  • 三国外传之龙胆赵云

    三国外传之龙胆赵云

    一片赤胆平乱世,手中长枪定江山!一马能将万骑冲,唯有常山赵子龙!不一样的三国一样的赵子龙!面对猪一般队友和猪一般的对手还有那闺中少女、妩媚夫人、冰冷美人、寂寞皇妃……乱世狼烟,谁定江山!(搞笑,杀伐果断)
  • 亚特兰蒂斯的启示

    亚特兰蒂斯的启示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很微小的一个存在,犹如漂浮在太空中的一颗尘埃;而人类中的“我”或“你”也只是几十亿分之一的存在。可以想想46亿年以来,地球上的生命不停的在奋斗,在挣扎,在做美梦。经过一次又一次沧海桑田的变更,人们最后只是留下了给后人的无限猜想的空间。本批人类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才开始文字记录,4600年前才开始穿衣服,但是在大西洋的海底发现了1.1万年前的精致铜器;还有另外发现的2万年前的铁钉,3万年前的壁画,4万年前的牛羊骨骸化石中的子弹穿过的痕迹……科学家推测,人类的文明不止一次,地球上的生命也不止一次,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在地球;因此……
  • 昏事

    昏事

    结束那段有名无实的渣婚之后,温晚的桃花运忽然好了起来,只是这桃花运似乎有点……歪了?
  • 都市之君临天下

    都市之君临天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前身都可以是一个神祗。而每一座都市,都是人类的集散地,更是有着大气运的地方,有毁天灭地威能的大禁器镇压。主角逆天修行,唤出身体中潜藏的神祗。带着周天星宇,掠取三千城市之禁器,对抗异族,鞭策环宇,君临天下。书已肥,可以放心宰割了……
  • 复活的古城

    复活的古城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沧桑的岁月冲逝了多少陈年旧事,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多少远古文明,厚重的黄土尘封了多少悠久文化,古城遗迹中又隐藏了多少千古秘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凭着考古学者手中的铁铲,人们试图破解历史的密码。
  • 新刊贤首国师碑传

    新刊贤首国师碑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阵压九天

    阵压九天

    一阵压人,两阵压妖,三阵压四方,四阵镇九州,五阵惊天地,六阵碎虚空,七阵破天地,八阵困金仙,九阵通万界,十阵压九天!都市少年,开启了一段通天之旅!一个波诡云谲的传奇!一段曲折离奇的人生!(本书已签约,请大家放心收藏阅读)
  • 野处集

    野处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癌人

    癌人

    一位生物学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自己去世祖母的癌细胞克隆了一个黑人女孩。不料,这个拥有超常生长速度和器官再生能力的女孩很快就成了“蛇头”的目标;与此同时,“维护人类纯洁联盟”也发觉了女孩的存在,视其为异类,欲将其置于死地。$$在“新人类”系列作品中,王晋康用一贯的苍劲笔触和悬念迭起的情节为读者展示了人与非人的较量。在本书中,作者构筑了一个身世离奇的异种人类和一个险恶复杂的社会群体。从不自知到渐晓身世,从懵懂到成熟,黑人少女的成长史及心理境况的变化亦是周遭社会的折射。
  • 终极V时空

    终极V时空

    本书接续《终极X宿舍》,续写鬼龙命中注定的情缘。主人公呼延觉罗雪的特殊身份给她带来了许多便利与不便,她和鬼龙之间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期待。最最重要的是,终极粉们最喜欢的飞轮海绝对会经常出现,就连出场不多的吴尊也会多加一些戏份哦~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定要配上终极系列的音乐来看,会更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