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7300000040

第40章 对话国内经济学家(15)

中国则不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衣食等基本需要可以自给自足。享受的东西,如珍珠宝贝等有一些附属国进贡,皇室贵族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当政者就觉得没有必要到海外去谋求。所以,对外贸易可有可无,没有那样迫切。你看中国明、清的皇帝,外国人来做生意,要别人磕头,鞠躬都不行,非三跪九叩不可。这样谁还愿意和你做生意呢?明朝的郑和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他在明朝的永乐、宣德年间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堪称壮举。

但宣德八年,即郑和第七次出洋返回后,明代第5个皇帝明宣严令禁海,郑和也于同年去世。

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国家不去资助他,不去鼓励他,反而要禁止他。所以,1433年以后, 中国就再也没有航海家了。中国的海外贸易也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记者:您从政治和经济角度为我们清晰地简述了中国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强大制约,在您看来,中国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还存在着哪些重要的束缚?

张培刚:中国的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长期不重视。长期重文轻理,不重视科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很大缺点。尽管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但这些发明带有偶然性,而且被当时的文人视为雕虫末技。你看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都只重视文科。

考试只靠一篇文章——策论,就是政策性的文章,诸如治国平天下等。文章写得好,就可以中举,成为秀才、举人、进士。进士中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中举并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考个进士起码可做县官,稍好点的,当个知府,再好一点的,在翰林院当个翰林。各个朝代不同,官名的叫法也不尽相同。由于长期重文轻理,以文取人,科学技术当然不受重视,得不到发展。

现在是反其道而行之,重理轻文,这也是不对的。我们既要重视科学技术,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封建社会除了长期重文轻理,同时还有重农轻商。社会上对商人瞧不起,总觉得他们是谋小利、见利忘义的人,是黑心肠的人。这些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尽管后来满清政府时有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没有学到真经,当时的满清政府还不想真正地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新的知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问题、民主与法制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

再就是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孔子很厉害,他的学说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里面当然有好的方面,构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孔子及其以后的追随者,逐步把“三纲五常”,封建礼教完善和固定下来,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为什么在历史上最关键的年份,如14至16世纪,西方有文艺复兴,17、18世纪有启蒙运动,而中国却没有?文艺复兴这个词,源出法文,因为文艺复兴是从法国、意大利开始兴起的;法国、意大利对文艺复兴的贡献很大。启蒙运动的英文是TheEnlightenment,Light就是灯光,加上前后缀,再加上定冠词the,就是启蒙或启蒙运动。一个人懵里懵懂的,需要启发一下,给他一点光明,就是Enlightenment。什么三权分立,什么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这些学说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中国的封建社会那样长,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哪能产生什么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总而言之,中产阶级难以形成,海外贸易受到限制,科学技术长期不受重视,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使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难以产生和发展。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就需要补课。

三、研究中国经济学一定要懂得历史

张培刚先生说,我们研究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这还很不够,还必须分析非经济因素,这就需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特别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区域差异很大,要研究它的发展,就要借助非经济因素,特别是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历史方面来考察,探根溯源。对历史缺乏了解,是难以解释中国发展问题的。今天我对你讲,其实我对历史的兴趣远大于经济学。但现在的一些人不大爱学历史,大学的历史系没有多少人报考,什么原因呢?恐怕是学历史的不易找到好的职业,难得有出路,即使有了职业也很清寒。过去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的人耐不住清寒。事实上历史读起来是蛮有味的。

“你看美国独立的那一年是1776年,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是那一年发表的,这 里面有什么关系?你学习历史,就要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才记得住。你要了解西方的文艺复兴为什么发生在14至16世纪?启蒙运动为什么发生在17、18世纪,它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有什么关系?就要看看这段时间的历史。研究经济学的,特别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对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一定要读一读。总之我们学经济这一科的,除宏观、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要掌握外,历史的东西一定要多读一些。而且平时多看点历史,对开阔人的眼光,提高考虑问题的深远度都很有帮助。”

张培刚先生曾经多次对自己的学生谈起,经济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在西方形成了一个分支,叫经济史学,又分为几个流派。他说,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两个指导老师也是在1883年这个重要年份出生的。一个是布莱克教授,一个是厄谢尔教授。他们分别是世界上颇负盛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布莱克被誉为“美国农业经济学之父”;厄谢尔是最早写技术革命史的,他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释历史,解释经济发展。

张培刚先生到哈佛大学学习经济学时,两位教授都近60岁,到1945年张培刚先生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他们都60出头了。张培刚先生在《农业与工业化》中曾讲到,厄谢尔的区位理论是动态区位理论。厄谢尔是美国现代最负盛名的两位经济史学家之一。解放初,厄谢尔教授曾写信要张培刚先生回哈佛大学任教职,被婉言谢绝。这两位教授对自己这位杰出的学生有着很深的感情,多年后,张培刚先生多次充满感激地回忆与之相关的往事。

四、要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非经济因素

记者:您在不同的场合都谈到过关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要特别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非经济因素,您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张培刚:发展经济要实行改革,经济因素非常重要,可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光谈经济因素就不够了。中国的复杂情况决定了它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

因此,单纯用经济因素来解释这一过程中的经济现象,有很多方面解释不通,或不能完全解释通,所以,要借助非经济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把中国的许多问题弄明白。我一向主张将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当然这些因素有轻重之分)解释经济现象,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因”。

记者:我们注意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帝国”学派早已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民主政治(布坎南因此获诺贝尔奖)、法律问题(科斯因此获奖)、婚姻和犯罪(贝克尔获奖)、历史问题(诺斯和福格尔获奖)。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您认为那些非经济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呢?

张培刚:首先是历史因素。我以前把历史因素叫做“历史幽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历史幽灵”就是历史上主要阻碍我们发展的因素。中国历史悠久,一度很强盛,到1368年明朝开始的时候,中国发展还在世界前列。一百多年后,中国在世界上就落后了。为什么是在最近一两百年大大落后了。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一百多年受列强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加上解放后还有近30年左倾路线的历史,我将其称之为“313”。这种历史发展特点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解放后的前30年经济有发展,但是很慢,牺牲也很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更大。

另外,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有一个重大原因,那就是土地制度问题。西方在封建社会以后,通过文艺复兴,到产业革命,再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步步发展。中国却一直徘徊在封建状态,后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封建制度与西方的封建制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厦门大学前校长王亚南教授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领土型的土地制度时间比较长,比西方要长1800多年。所以,中国的封建制度很有生命力,适应性很强,这一方面是它的优点;另一方面,它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又成为它的弱点。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口与地理的因素。先看人口因素。人口本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因素,但人口太多了,就成为一个负担。农村有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人多好种田”表明劳动力多,这是生产的观点;“人少好过年”则表明人太多了,在经济不太发展的情况下,每个人能够吃到的就少了,这是消费的观点。对人口问题,我在《农业与工业化》中,把人口和资源这两个因素都作为限制性的因素;另一方面,我把生产技术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看作是发动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是一个限制性的因素,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由于节制人口和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已提高到现在的70岁。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其次,谈一谈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好像是一个死的因素,其实这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刘易斯用二元经济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但中国的问题特别复杂,“二元”还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要用多元经济才能解释。中国的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非常大,在云南西部和西藏一些地方还有刀耕火种,这是原始社会的遗迹;而在东部,比如上海,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几乎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差不多。这说明,中国的地域差别非常大。大致说来,在空间上从西部到东部,就好像是时间上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这就是中国多元经济的特点。因此,我们的政策绝对不能一刀切,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第三是政治因素。任何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首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如果社会政治不稳定,一切改革和发展都谈不上。我国为了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采取了一些政策,有些人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研究中国国情,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的改革特点是:改革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有时快一些,多数时候是比较慢的;然后再摸一步、走一步。这种走法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比较好的,也是必要的。稳定的政府可以减轻社会活动的交易费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改革时期实行开明的中央集权,是合理的,比如说计划经济,虽然毛病很多,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如果不实行计划经济,中国的经济就难以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所以,我们看问题要辩证地看。

五、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是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

张培刚先生说:

“1883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马克思去世,凯恩斯出生,熊彼特也是这一年出生的。他们都是影响深远的大经济学家。最近,美国好几次进行民意调查并发布消息,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者,即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学者,如果谈两个伟大人物就是马克思、爱因斯坦,有时是马克思摆在前面,有时是爱因斯坦摆在前面,反正是他们两人。

如果说四个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那就如同西方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上所列的,除了亚当·斯密、马克思、马歇尔之外,还包括凯恩斯。”

如何对马克思和凯恩斯进行比较,张培刚先生在1948年发表过一篇文章《从“新经济学”

谈到凯恩斯和马克思》,对两人的经济思想、分析方法和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进行过比较。文中写到:“就反抗死硬的正统学派而言,马克思和凯恩斯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归宿,则两人的看法,根本异趣。”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批判资本主义,但批判的目的不同。

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资本主义成长、发展、衰退及转型的理论。在其分析里,资本主义制度只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的过程,终究是必然崩溃。

凯恩斯则不同,他是要挽救资本主义。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分析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弊端和病象,但却力图去把它治好。这就是他们的根本不同点。

张培刚先生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初、中期,他所看到的是资本原始积累带来的血与火的惨景,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失业的人流落街头;看到的是资本私人占有和对劳工的血淋淋的剥削,因而他要揭露资本主义,并预言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加剧,必将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灭亡。在今天看来,马克思的语言不能说没有完全实现,也不能说已完全实现。总而言之是在往这个方向走。资本主义也是在不断变化嘛。学习马克思主义,张培刚先生认为最根本的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至于他的具体结论,要根据时代、地点、条件不同而有所改进和发展。这本身是符合马克思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世界上哪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呢?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理论也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向前发展。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张培刚先生称凯恩斯的经济学为“萧条经济学”或“衰落经济学”,他认为凯恩斯在政策上主张提高消费,扩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比如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桥修路,甚至是建了又拆,拆了再建,修了又挖,挖了再修,用这种办法来扩大就业。凯恩斯的主张当然是要在资本主义处在危机时挽救资本主义。但如撇开这一目的,凯恩斯的学说和主张对其他国家解决经济紧缩问题是有借鉴意义的。

张培刚先生说:“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扩大内需而采取的政府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的政策,特别是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借用的这种办法。从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到今天他的学说在发展中国家还发挥一定的作用,就足以说明凯恩斯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家。”

六、正确看待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作用

同类推荐
  • 创先争优好组织

    创先争优好组织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甘肃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争先进、创优秀,努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各类难题破解,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中共甘肃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编写的《创先争优好组织》系统总结和展示了甘肃省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全书主要包括: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等内容。《中共党史珍闻录》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群众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 王朝间的对话:朝鲜领选使天津来往日记导读

    王朝间的对话:朝鲜领选使天津来往日记导读

    古代出使中国的高丽、朝鲜使节以及他们的随行人员,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文字。这些书统称《燕行录》。《燕行录》的写作持续了700年之久,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外国文人记录中国的超大型文库。金允植的《阴晴史》是最后一批《燕行录》,也是朝鲜封建文人的千古绝唱。
  • 联合国行动内幕

    联合国行动内幕

    从海湾“沙漠雷暴”行动到中国蓝盔部队开赴柬埔塞,本书为您揭露联合国行动的内幕。
  • 清代官德丛谈

    清代官德丛谈

    本书是一本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的书。作者通过对清代官场众生相的真实描绘,深刻揭示了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从传统政治文明中发掘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珍贵历史遗产,充分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清明政治的冀求与向往。既有很好的学术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全书语言生动形象,叙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文省事丰,是史学大众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热门推荐
  • 十万末日

    十万末日

    末世三年,行尸走肉。人类与丧尸僵持,道德与生存抉择。打怪是日常所需,抢夺是人类本能。有人打着打着怪就被怪打死了,有人见怪就躲还活到最后。有人面对未来无比惶恐,有人意志坚定坦然踏入黑幕。有少年一路成长,有英雄不断陨落。是谁无意中踏入强者之途,是谁谋划终生却始终无果。搞笑不是初衷,阴谋不是主流,打怪纯属娱乐,热血实属雷同。
  • 穿越蜀山斩妖除魔:魂弑

    穿越蜀山斩妖除魔:魂弑

    穿越了,穿越了,倒了八辈子霉运穿越了。穿越后竟然成了蜀山弟子,斩妖除魔不是我的梦想,有事没事和自己那靓丽师傅打打P,调调情,偶尔杀杀人!
  •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长篇小说《毛泽东在192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被评论界认为是我国第一个以人性化的视角、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描绘毛泽东,本长篇出版后,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
  • 马云谈商录

    马云谈商录

    "这是一本全面解读和诠释知名企业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经营理念与管理思想的作品,完整展示了马云的战略思维和商业智慧。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马云的经典语录点题,结合他本人以及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针对创业中的关键问题,如管理、经营、营销、融资、用人等加以深入细致的解析。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最真实的领袖魅力、人生理想和处事技巧,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落叶怎能不知秋的深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它怎么会不知秋的气息呢?它以最美的舞姿向生灵们昭示:秋之将至。之后落叶回到温厚的泥土中以膜拜的姿态欣赏这场秋的绚然和精彩。是秋让张扬了一夏,身心俱疲的叶得以回归到根的港湾,在这恰好的温度和湿度里,它正酝酿着一场冬眠。散文正如落叶知秋一样,可以走近读者的内心,触动其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 重生之富贵

    重生之富贵

    重活一世,张豪本想一生逍遥、随遇而安,奈何儿女情长、家仇恩怨世事牵绊,要如何?如何?当退无可退,就当站起来,踏破这世间万种艰难,斩断这天地纷纷情仇,拼得一个富贵安宁的人生!(新书来了!点击一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一句话,您的阅读是我写作的动力!)
  • 非常明星淘气饭

    非常明星淘气饭

    帅气歌手和混迹在娱乐杂志社日语小翻译之间的故事。在舞台上如此帅气逼人英俊至极气质非凡的的男神,你为何总是如此腹黑地打击我取笑我折磨我啊,可怜的小翻译心语。--“我渴了,去给我倒杯水。”“为什么?”--“因为我渴了。”Orz……你是老大你说了算。……腹黑且欢乐……在此献上忠实粉丝与大明星的特别恋爱。
  • 谁的青春不怒放

    谁的青春不怒放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青春励志小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女记者林怡媛赴震区采访,经历了一系列生死的考验,她将这段历程向自己的人生延伸,自筹资金,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折磨,拍摄出两部高水准、高品质的电影,并因此获得国家级的大奖。她由懵懂到熟稔,从镜头都不会看的菜鸟成长为国内顶尖的电影制作人;她放弃优越的生活和职位,为了心中的信念,抵押房产和车只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这份人间大爱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她的青春,她的人生在光影之间投射成一朵怒放的花朵。
  • 独家占爱:总裁别欺人

    独家占爱:总裁别欺人

    身为宋家的养女,计锦与深爱的宋均言成为夫妻。却没想到,她希冀的婚姻生活还未曾展开,便已经落幕。他带着另一个女人登堂入室,却对她说,他娶她,只是因为他需要。喝醉酒的计锦徘徊在街头,误把刚刚回国的沈嘉从当做自己的丈夫。她踢他的车泄愤,她当街亲吻他,问他,为什么不能爱她,不爱她,却又为什么要娶她。她的一个举动引来了媒体围观,当日,他们街头亲吻的照片便被登上财经头条。计锦才知道,她缠上的这个人,是商界巨鳄——沈嘉从。他们缘起于一场误会,她将自己的包扔到了他的车上。他以赔偿踢损的车为由,让她做他的保姆。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令他对她无法忘记。可计锦从来就不敢忘记,她不是沈嘉从的妻子,她是宋均言的妻子。
  • 不生气,要争气

    不生气,要争气

    本书通过向读者讲述一个个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故事,对这些人生智慧加以形象的解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让读者在品悟这些智慧的同时,找到放松心灵、消减困惑的答案。在这《气度点亮人生:不生气,要争气》里,我们将和读者一起卸下心灵的负累,重新站在生活最本色的起点,分别从八个方面去认识和解读“气”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明白:与其敏感多疑徒生闲气,不如敞开心胸迎接阳光;与其自怨自艾生怨气,不如面对逆境泰然自若;与其斤斤计较生闷气,不如宽容待人豁达处事;与其怒火冲天乱撒气,不如冷静稳重控制情绪;与其失去信心泄了气,不如重振旗鼓另开张;与其艳羡他人空叹气,不如淡然面对攀比和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