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长期干旱,而且地表少有植被覆盖,当有大风来临的时候地表的沙尘很容易被吹起且被输移,但由于沙子粒径较大,不易形成悬移,因此不能长距离输移,这也是距沙尘较远的地区只有降尘而少见扬沙的主要原因。如果风持续的时间很长,形成悬移的浮尘就能够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沙尘暴。当风速减弱到一定程度后,浮尘就会降落,该地就会出现降尘天气。如果此时降水,就会形成所谓的“泥雨”。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更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它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这些现象必然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的破坏,使草原萎缩、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条件。
沙尘暴出现时会给农林业、畜牧业、电力、通信、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危害。沙尘暴经常造成四种危害。一是大风摧毁建筑物和公路桥梁、树木和房屋,诱发火灾,引起人畜伤亡,沙尘暴还能造成各种交通事故和飞机停飞、火车停运;二是风沙掩埋农田、灌渠、村舍、铁路、草场等;三是严重污染环境。沙尘暴所经过的城市空气质量会恶化2倍~5倍,瞬间可达到数十倍,浑浊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四是风蚀危害。它刮走农田表层沃土和农作物,加剧土壤风蚀和沙漠化进程,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还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近年来,沙尘暴又在中国肆行无忌。1993年5月,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中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沙尘暴经过时最高风速为34米/秒,最大风力达12级,能见度最低时为零。这场风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264人受伤;12万头牲畜死亡、丢失,73万头牲畜受伤;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人民币。此后几年,沙尘暴不断地骚扰中国西北部和内蒙一带。1994年4月,河西走廊上空发生强沙尘暴;1995年3月甘肃敦煌市出现沙尘暴;1995年5月16日,沙尘暴袭击了银川市;1995年5月30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了敦煌、金昌等10多个县市;1998年4月,沙尘暴席卷了新疆阿尔泰、塔城、昌吉、吐鲁番、哈密等地,农作物损失惨重。此外,仅2000年春,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达12次。
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我们人类应该深切反省和尽快找到解决治理的途径。沙尘暴的肆虐在向人类挑战,也在向人类报警。如果人类不能控制发展;如果人类的无边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资源互为抵牾;如果人类不能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话,最终要败在大自然手下。
现在,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抵制沙尘暴而做准备,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多植树造林,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希望在不久的明天,我们还会有一个蓝天、碧水、青草的美好世界,而那时我们才可以坚决对沙尘暴说不!
七、中国及世界100年可怕天气排行榜
中国100年可怕天气排行榜
天气或气候对地球的生物造成的灾害自古就有,可以说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就有。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主宰者恐龙突然灭绝就是地球的气温猝降引起的。地球的气温一下子降得很低,引起恐龙的食物源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恐龙大量死亡,最终恐龙灭绝。我国唐朝、明朝的灭亡,据专家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气候灾难有关。那就是当时都发生了全国范围的干旱灾难,干旱造成大量的饥荒,民以食为天,人民吃不饱当然要造反,唐朝和明朝的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当然,一个王朝的覆灭有许多因素,不仅仅是天气气候灾难。
太遥远的历史我们就不细究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一个世纪在我国发生的十大灾害性天气事件:
一、1922年8月2日至3日早晨,强台风正面登陆汕头。登陆时最大风力12级以上,有数百个乡村被夷为平地。仅仅在汕头就死亡6万余人。
二、1928至1929年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等地发生大面积干旱。其中甘肃受灾40多个县,全省灾民450万人,饿死者140多万人,死于疫病者达40万人。
三、1931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南起粤北,北至关外的大范围洪涝灾害,包括16个省市672个县。其中江淮流域灾民达5127万人,死亡约40万人,湖北首府--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被淹长达3个月,南北交通线严重受阻。
四、1935年夏季,长江、黄河流域暴雨成灾,荆江大堤溃决,黄河决口6处。灾情遍及8省200多县市,灾民2440万人,淹死近20万人.1000万人无家可归。
五、1941至1942年全国性大旱。重旱区主要在华北、华东和西北等地。其中河南1942年春夏秋连续大旱,农作物几乎绝收,饿死300万人,流亡外地300余万人,1500万人濒于死亡边缘。
六、1954年江淮梅雨期比常年延长达一个多月,其雨量之多,致使长江流量之大,列建国后第一位。同时黄河、海河也有局部地区洪水,全国共有3万多人因受灾死亡。
七、1954年12月下旬到1955年1月上旬,强寒潮连续南下,广东、广西两省最低气温降至O℃至-3℃,连海南省安定气温也降至-3℃。长江中下游越冬作物遭受冻害情况惨重。
八、1959至1961年全国连续三年大旱,俗称“三年困难时期”。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农业生产连续下降。
九、1975年8月5日至7日,台风导致的低压使河南中部出现特大暴雨,泌阳林庄3天总雨量达1605毫米,一些大中型水库几乎同时垮坝。
十、1997年10月26日至3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区等1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4天4夜降雪30厘米至50厘米,加上11月又降的几场雪使20万牧民被困,虽经政府救援,仍有因寒冷饥饿而死亡牲畜200余万头。
世界100年可怕天气排行榜
看了我国过去一个世纪的十大重大气象灾难后,世界其他国家在过去100年里,又发生了哪些重大气象灾难呢?
一、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台风有两次,都发生在孟加拉国。1970年11月12日,强烈台风驱6米高海潮登陆(最大风速62米/秒),直接淹死者20万人,灾后瘟疫又死1077人。1991年4月29日,又一个强烈台风(最大风速67米/秒)造成13.8万人死亡。
二、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短短两个月间,孟加拉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袭击,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200多万吨粮食被毁。
三、1982年至1984年北非连续3年大旱,从西非蔓延到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萨赫勒地区和非洲东部地区,涉及非洲24个国家和40%的人口。共有50多万人被夺去生命,600万人逃荒谋生。
四、世界上因天气污染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52年12月5日开始的伦敦烟雾事件。持续4天的烟雾先后造成4000余人死亡,后来两个月中又有4000余人死于烟雾的后遗症。
五、1934年5月11日凌晨,一场黑风暴从美国西部草原刮起,历经3天3夜,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000余米的黑色风暴带,人们以为“世界末日”来临。1960年3月至4月间苏联也发生了两场大范围的黑风暴。
六、1982年至1983年和1997年至1998年发生的两次厄尔尼诺现象,是20世纪中最强的,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世界性的气候异常和灾害,经济损失都在百亿美元以上。
七、工业和汽车的发展把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入了地球大气层,使地球上出现了跨国界的酸雨灾害。酸雨毁灭森林,酸化土壤和湖泊,号称“空中死神”。20世纪后期中国已成为继西欧、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八、1982年10月南极地区出现了臭氧含量小于200个多普森单位的臭氧洞。全球大气的臭氧层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薄。这是人类制造的氯氟烃破坏臭氧分子的结果。臭氧层减薄会引起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并破坏地球生态平衡。
九、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长了25%。温室效应可引起地球升温,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中纬度干旱化和高纬度冻土沼泽化等严重后果。
解释一下气象灾害这一概念:由于大气的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方面所造成的损害,就叫气象灾害。
在浏览世界气象灾难中,如果你细心,你会发现气象灾难有人为的因素,如伦敦的城市烟雾事件、酸雨、南极臭氧洞以及大气温室效应等,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已经透露一个危险的信号:人为因素增加了气象灾难发生的概率。
八、“2012”的到来
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场景又一次在电影里出现,但这一次方舟出现的时间不再是创世纪的年代,而是不久之后的2012年。越来越多的媒体也都充斥着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报道,前方是否真的会有一场大灾难在等待我们呢?
科学家认为,温度的升高可能会使大气发生改变,尤其是内部性质改变。开始的时候,这种改变可能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但是发展到某一个程度就会产生不稳定。例如冰川融化到了一定程度,冰层和岩石分离,体积巨大的冰层就会立即滑下来,而在它滑下来之前的那一刻,就处于科学上常说的“阈值”。现在科学家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个阈值究竟是多少。
欧盟的科学家认为,这个值大致是2℃,也就是在现有温度上再上升2℃。不过,这样一个判断值并没有得到全球和各国区域资料充分地论证。究竟是2℃、3℃还是几摄氏度,人们还无法知道,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根据IPCC发布的第4次评估报告,如果地球平均温度继续上升2℃,将可能会有不可逆转的严重灾难发生。
科学家们不会像电影艺术家那样耸人听闻。他们依然认同自然发展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但是我们人类需要积极去应对各种未知的变化。他们相信,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灾难性后果,虽然不会完全像好莱坞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恐怖,但也是相当惊人的。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大片土地淹没就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中国沿海的低海拔地区带往往也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上海的平均海拔只有3米多,不用想像也知道,如果海平面上升,这座城市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就像电影《2012》里展现的,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是全世界要共同面对的,而绝对不仅仅是那些不幸的岛国要担忧的事情。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以及美国的东海岸、西海岸等都面临同样的危险。
电影中那样可怕的情景究竟在多长时间里才会发生,人们现在并不知道。其实,很多时候人类今天的行为,其影响是在100年以后才发生的,就如同西方国家100年前工业化时排放的废气导致了现在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空洞一样。如果人类不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和调整,灾难也许就不会太远了。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并不赞同电影用夸张的手段把人们引向恐慌。全球变暖会造成大气环境和海洋温度的变化,对天气系统以及天气系统下所形成的具体天气事件,比如台风、暴雨、龙卷风、雷暴等,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般轰轰烈烈,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不知不觉,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严谨的科学家称,这个影响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
没有人知道眼前这一刻天空中的那朵云彩明天会走到山那边还是海这边。当艺术家们用他们无比高超的科技手段和超乎寻常的想像力来呈现出一幅幅灾难降临的画卷时,也许很多人只是一笑而过。可是,也有很多在当年看来不可思议的幻想后来竟一次次变为现实。谁又能知道《后天》和《2012》这样的异想天开会不会在未来的未来变为可怕的现实呢?
不少研究认为只有在平均气温升高5℃或6℃的时候地球才会发生生态危机,目前的观测是全球平均温度只上升了不到1.8℃,还有比较大的可上升空间。然而,也许2℃可能就是我们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