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02100000017

第17章 王朝更迭的政治谜团(2)

首先,汉朝的封赏制度是造成李广未能封侯的根本因素。西汉的封赏依据从表面来看是“论功行赏”,然而,封赏只是皇帝的统治工具,是个人喜好的产物,例如在西汉,外戚多被封侯,难道他们有功劳于国家吗?同时,封赏也变成一种政治手段,常常成为调整政治利益集团斗争的工具。在这种不合理的封赏制度下,李广的功绩也不能扭转他凄惨的结局。

其次,李广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可以这样说,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是李广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梁孝王刘武与汉景帝在立储问题上矛盾重重,积怨极深。李广接受梁孝王将军印,使汉景帝对他防范重重,李广就这样被卷入了汉朝的宫廷斗争,为他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的偏心与绝情更是直接逼死了李广。在武帝时期,李广5次出征,数次以少敌多,但只看结果的汉武帝仍然严厉处罚他。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征匈奴,李广随军出征,却不幸被调离前锋,结果李广与左将军迷途失期,最后李广为了尊严,自杀而死。卫青为何要将李广调离前部呢?原来,这是汉武帝的安排,他希望其他人能够封侯,这样,李广终于被逼上绝路,使他不得不用死来扞卫尊严。

一句“李广难封”,引发多少叹息与深思。李广未能封侯,是他不容于那个专制的时代,被皇帝所排斥、压制的直接体现,直至他死亡,也仍未放弃默默奋斗与无言抗争。李广的遭遇,正揭露了专制制度的可怕。

知识链接

汉代实行两种封爵制度,一种是将宗室封为王、侯两等,一种是对功臣的封爵,它袭用了秦朝的20等爵制,以后各代基本按秦制,只稍有改变。如曹魏时将封爵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元代,凡是宗室、驸马通称诸王。明代以皇子为亲王,亲王之子为郡王。文武官员的封爵是公、侯、伯三级,各加地名为封号,但只有岁禄而无实际的封邑。清代宗室封爵为10等,按宗亲世系分别授予,宗室凡年满20岁均可具名题请。另外,封爵制度对皇室女眷如皇帝的妃嫔、女儿、姐妹、姑母,以至功臣的母亲、妻子等,也授予封号。

曹操为何至死都不肯称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与曹操同时期的许劭形容他的一句话,客观地展现出了曹操在当时的复杂地位和复杂性格。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开始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超手段把持政权。他将天子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张王牌,先后打败了袁绍、吕布,统一了黄河流域。他一生经历了刀光剑影,征战杀戮,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战场上都是一把老手。这样一位官拜丞相并被封为魏王的枭雄,为何始终奉行着“挟天子”的方针而不取而代之自封称帝呢?

还记得曹操在《述志令》中曾经婉转地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说:“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意思是,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够称霸一时且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仍然以周王朝为尊,而不曾僭越。将这个道理用在曹操的身上,他迟迟不肯称帝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使得曹操在各方争斗中始终站在正义而有绝对优势的一方,他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对外征战、他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这些好处是董卓他们根本做不到,甚至是梦寐以求的。

东汉末年王室衰微,各方力量纷纷起来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所谓的伦理纲常实际上还是深深影响着这些英雄们的。例如何进、董卓等人把持政权后都没有胆量称帝,而曹操这样一位明白事理的人又怎么可能贸然行动,背上汉贼的恶名呢?不得不说,曹操选择不称帝,也是出于保全名声、远离骂名的考虑。

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来看,称帝也不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曹操虽然控制着汉王室,但他的势力范围仅仅局限在北方地区,南方还盘踞着孙权、刘备两股强大的力量。一旦曹操称帝,南方必然要合起而攻之,各地也会群起而讨伐,到了那个时候,曹操不管是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道德上都要处于被动地位了。

作为汉末的一位霸主,曹操自然看得透彻明白。既然已经拥有了如此众多的权力、既然已经可以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展开统一全国的攻势,既然已经能够一展抱负。那么即使没有这个皇帝的名号,又有何妨呢?

知识链接

曹操不肯称帝,却一直在以丞相的身份做皇帝的事,既掌握了权力,又保住了名声,可谓一箭双雕。曹操曾有这样的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用文王矣!”看来他没有称帝,也是在把称帝的使命留给自己的儿子来完成。他的一步步策略,都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终于在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禅让,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了魏国,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刘备“三顾茅庐”是真是假

“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说的是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曾经三次去诸葛亮居住的茅庐相请,最终请得诸葛亮诚心辅佐刘备。但是,究竟有没有“三顾茅庐”这回事呢,学术界说法不一。

《三国演义》中对于“三顾茅庐”的故事有绘声绘色的描述,但《三国演义》毕竟是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加以艺术构思而创作的,其真实性本就不高。不过,在诸葛亮自己所写的《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三顾茅庐”,根据诸葛亮的叙述,似乎确有其事。

不过也有人认为没有“三顾茅庐”这回事,诸葛亮是“自请相见”。他们认为,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其意,他岂能大摆架子。

而且,诸葛亮当时27岁,与刘备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刘备不可能屈尊去拜访他。证据就是三国时期的鱼豢在《魏略》中说,刘备屯兵樊城时,曹操已统一黄河以北,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军事危急,诸葛亮于是主动去见刘备,陈述大计。而刘备一开始对诸葛亮很轻慢,后来因见他见识卓越,才改变态度,对他尊重起来。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的记载也大同小异。

同时,也有人提出,诸葛亮“自请相见”和“三顾茅庐”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时间不一样而已。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初见刘备,刘备并没特别器重他,至建安十三年,徐庶举荐时,刘备才亲自“三顾茅庐”相请诸葛亮。

知识链接

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赖,从三顾茅庐开始,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始终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尊重诸葛亮。刘备之于诸葛亮的诚意,决不亚于当年周文王之于姜子牙。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尽管已经生命垂危,却特意提到了一个名叫马谡的年轻人。他对诸葛亮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请你千万要小心啊。”六年后,正是这个喜欢夸夸其谈的马谡,因为大意失街亭,使得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战略计划遭到挫败。

晋武帝为何传位于傻太子

晋武帝,即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其一生纵横沙场,果敢英武,不能不称之为一代枭雄。但就是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居然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给一个傻儿子继承,致使西晋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晋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史载,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其中不乏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按中国的继承人法则,司马衷要被立为太子,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不谙世事。

司马衷最出名的故事是,他的师傅告诉他,天下的百姓都没有粮食吃,司马衷听了这话后觉得非常奇怪,说道:“他们既然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有人认为,司马衷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为杨皇后坚决反对更易太子,她认为司马衷虽不聪明,但却忠厚纯良,好生教导,会有长进的。武帝相信了杨皇后,于是最终没有更易太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衷虽然愚鲁,但他的儿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孙子却非常聪明,深受司马炎的喜爱,司马炎传位于司马衷,其本意是想让他聪明的孙子日后能继承皇位。

不过,司马衷即位后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衷及其子相继被害。后来,前汉刘渊攻入长安,西晋灭亡,司马炎的美好愿望也随之落空。

知识链接

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除了个人的优柔寡断以及皇后的奋力阻挠,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司马衷虽然是个弱智,但他的儿子司马却自幼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晋武帝十分喜爱他。甚至评价他说:“此儿当兴我家。”这样一来,武帝为了使日后的司马遹登上皇位,也就只能先让司马衷坐稳皇太子之位了。由此看来,司马衷的皇位,还是拜自己的儿子所赐呢。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刘禅继承事业成为了蜀国的皇帝。刘禅刚登王位的时候,尚有诸葛亮等人的尽心辅佐,但在诸葛亮等人相继辞世后,蜀国也渐趋衰落。后来,魏军攻入蜀国,刘禅很快选择了投降,被俘虏到洛阳,沉迷于声乐,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笑谈。

刘禅留给后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能力,又没心没肺的昏君,甚至还有人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可是要知道,刘禅在位41年,可以算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了。况且诸葛亮死后,刘禅仍坚守宝座长达29年,如果刘禅真的是位庸人,又怎么可能将蜀国维持这么久呢?

探寻刘禅年轻时的经历其实就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在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曾说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诸葛亮曾向一位“射君”赞叹过刘禅的聪颖,要知道诸葛亮绝不是阿谀奉承之人,不会随意妄评的。在诸葛亮本人的《与杜徽书》中也出现过“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称赞之语。看来,在丞相诸葛亮看来,刘禅并不是庸辈。

后来刘禅登上王位,虽然先后有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辅佐,但他本人的能力也在《三国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诸葛亮一意孤行坚持北伐的时候,刘禅适时规劝道:“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但在诸葛亮坚持北伐,并且战事已经议定的情况下。刘禅也没有过多阻拦,这样的做法保持住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应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后来诸葛亮病逝,刘禅也迅速废除了丞相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二,这种明智之举又岂是庸人所能做到的?

至于魏军攻城,刘禅选择投降,虽然背上了叛国的骂名,但他却保住了蜀国人民的性命,使他们免于战争的折磨;后来在洛阳“乐不思蜀”,不也使司马昭打消了杀害刘禅和他的众多家属的念头吗?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隐藏在其中的,才是刘禅真正的爱蜀之心。如此说来,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真的太不妥当了。

知识链接

刘禅继位初期,按照刘备遗命,将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自己没有什么表现。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但在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来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几年后去世。

隋炀帝为何要杀父为君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文帝杨坚的第二子。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传位的习惯,继承皇位的本应是杨坚长子杨勇,但杨广却在隋文帝死后,君临天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是他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除掉了兄长杨勇,篡权为君的。

杨广少时聪明伶俐,相貌英武,加之巧于辞令,故而深得父皇母后的喜爱,在他13岁时,便被委以重任,担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被封为晋王。然而,杨广野心极大,他知道若想日后登基,须要先夺得太子的位置,而要坐上太子位置,则需要讨父皇母后的欢心。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一向提倡勤俭持家,不喜欢奢华,而皇后则更恨用情不专的男人。杨广最了解这些,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了。他以此博得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隋文帝与皇后常常暗道:“太子品性顽劣,而广儿却仁孝恭俭。”

终于,杨广的阴谋得逞了,他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在一次入宫途中,杨广看见前面走过相貌俊美、娇媚无比、父皇最为宠爱的宣华夫人,他竟毫无顾忌地朝着宣华夫人扑过去……

当宣华夫人向隋文帝哭诉自己被太子羞辱之事时,隋文帝大怒,他急召大臣草诏,让废太子杨勇前来议事。但是,这时宫里宫外全是杨广的人,即使此时的皇上,也奈何不了他了。

隋文帝没机会废杨广。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方手帕蒙住了他的口鼻,不多一会儿,大隋朝的开国皇帝便驾鹤西去,命赴黄泉了。

隋炀帝登基以后,马上露出了他荒淫奢华、阴狠毒辣的本来面目,不但杀掉了自己所有胞弟,而且大兴土木,把大隋糟蹋得千疮百孔,使大隋朝以一个短命王朝的面目载入史册。

知识链接

都说隋炀帝是暴君,其实在他在位的期间,对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建设是不能被忽略的。最着名的大运河就是隋炀帝下令修建的,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意义十分重大。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不能不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绩。

唐太宗篡改过国史吗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总是与明君、圣主和“贞观之治”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将百姓从水深火热的隋朝拯救出来,迎来一个相对清明的新纪元。在众人心目中,李世民是正义的化身,是圣明君主的最佳代言人。

在正史记载中,李世民在推翻隋朝的斗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主要的策划和组织者,并且在推翻隋朝之后水到渠成地坐上了皇位。不过,另外的一些史书中却对这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有着不同的描述,那就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才是反隋的主要领导者,李世民仅仅起到了帮手的作用。更令人讶异的是,在这些史书的记载中,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了兄长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才得到这个皇帝宝座的。

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最接近当时的历史真相呢?有没有可能是李世民在当上皇帝后篡改了国史,抹去了自己那一段不光彩的过去?

同类推荐
  •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以史明智,文明的产生有时需要冲撞和摩擦。本书将为你揭示停滞的帝国。
  • 读史随笔

    读史随笔

    随笔根据其内容,大体分为正气篇、兴衰篇、考辩篇和杂论篇四部分。写了不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淡泊名利、坚强不屈、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旨在使人们以他们为榜样,干好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
  • 风华殇

    风华殇

    你可知有书院名岳麓?你可知那里曾有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你可知一把火焚了的何止一座房院,更是几代人的家国梦?你可知城破之日那些年轻的心在抵御敌军时是怎样的跳动?你可知。。。。。。看他前世今生,与你讲述不一样的岳麓轶事。
  • 武则天的佛缘

    武则天的佛缘

    通过虚实相结合的,从另一个角度叙述这位伟大的女性,从人生的不同阶段再现她与佛教非比寻常的因缘。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武则天本人以及唐代的社会风尚及民众信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武则天与佛教,佛教与武则天,这其中有着扯不断的因缘。佛教慰藉了武则天一度空寂的心灵,成就了武则天人生的灿烂辉煌,也在武则天时代达到了鼎盛。
  • 中华上下五千年8

    中华上下五千年8

    《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述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进程,对历代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做了详细、准确的介绍,以便读者能够有效、快捷地了解更多、更确凿的历史资料,而且全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是一部特别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是帮助他们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重来都没有

    重来都没有

    一觉醒来,我果然回到这里,熟悉的世界,不再那么压抑,那么悲伤,那么绝望。那么我为什么而来,为了改变这冥冥之中注定的东西。一样的世界,一样的人,却不一样的人生,就画出了一副不一样的画。
  • 网游之末世行路

    网游之末世行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一款网络游戏,就是对于我们平常人的一个新世界,《末世》,一款以末世为主题的全息网络游戏,向世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林启,一个留学海归,虽然已经将近而立之年,但是岁月湮灭不了他对于游戏的热情,在游戏之中的种种,让他被日复一日的工作所磨灭的血性与对生活的热情再次燃气。谁说游戏是小孩子的游戏,大叔也能玩游戏,也爱玩游戏。本书QQ讨论群:544032429,欢迎各位读者,前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设想,一起完善这本小说
  • 楚汉争霸:帝国的背影

    楚汉争霸:帝国的背影

    楚汉争霸发生在秦朝末年,为推翻暴秦统治,各路英豪揭竿起义,项羽和刘邦就是其中的两股主要力量。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两大势力集团,为了争夺政权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 The Adventure of the Red Circle

    The Adventure of the Red Circ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品狂妃:邪王宠妻无度

    一品狂妃:邪王宠妻无度

    前世,她为了爱情,甘为人妾,受尽折辱,却得不到爱人的体谅。面对他的质问,她终于心灰意冷,挥刀自刎。重活一世,当前世的疑云误解一点点剖开,露出残忍血腥的真相。她发誓,这一世必倾其所能,不再重蹈覆辙。
  • 中国古典散文集(二)

    中国古典散文集(二)

    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体会。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达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此时你所体会到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界的道路;那就是可以让你的心灵进入片刻小憩的乐园。
  • 真的喜欢你

    真的喜欢你

    “我说过只给你一次机会离开我,既然你放弃了,那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任何人都抢不走。”江劲羽不给姚雪萌任何退缩的机会,所谓的不适合只是借口,只要相爱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桀骜狂妄总裁怎样征服温柔善良小红帽;邪魅花心黑道少主如何驯服鬼精灵小辣椒;最终她们情归何处……
  • 穿越的女汉子你伤不起

    穿越的女汉子你伤不起

    一夜梦醒,竟是穿越到了从没听说过的古代,女汉子瞬间变身娇弱萌软妹子,还没来得及窃喜,原主各种老情人就找上门来,原主啊原主,你欠的这一屁股风流债姐们还不起呀~~~
  • 让全宇宙都修真

    让全宇宙都修真

    “你看,那颗星就是皮卡丘星了,生长着可怕的放电生物,非常危险。”“还有那颗星,是赛亚星,一种可怕的宇宙种族,战斗力十分强大,能够与我们修真者抗衡。”“对对对,差点忘了,还有那里,葫芦娃星。”“那么,林江,你决定好了吗?要逮捕哪一只呢?作为你的第一次修真血脉洗礼种族!”黑西服男子一脸微笑的看着林江,眼中的意味怎么看也不像怀有好意。PS:新书上传,完本老作者两本保证,质量,更新,都不用担心,求收藏,求推荐,求一切!本书读者群已建立,欢迎一切喜欢老武书的读者加入。群名,修真者:260215230
  • 婚后试爱:豪门老公不好惹

    婚后试爱:豪门老公不好惹

    她的未婚夫,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叔。为了逃婚,她上了一个看起来很正派很可信的男人的车,不想,车门被锁死,男人帅气的脸越逼越近。“亲爱的未婚妻,我就是你的老公,还想往哪儿跑,我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