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61600000012

第12章 精益求精记书画鉴常(3)

除了上述的书画家个人的署款风格外,掌握每个书画家的笔性特点,对书画鉴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笔性特点指什么呢?笔性就是每一个人有规律的用笔习惯所形成的个性特点。每一个人的执笔、行笔的方法都不可能一样,各人有各人的习惯,这些不同的用笔习惯,必然在行笔作画时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例如说,某人字写得“瘦长”,某人字写得“方头方脑,某人画的画很“洒脱”,某人用笔过于“拘谨”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书画家的“个性特点”。一个人的笔性特点,是他在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里,长期积累所逐步形成的习惯,自然有着强烈的个性。鉴定书画的关键,便是要熟悉掌握每个书画家的笔性,比如,你所熟悉的某同事,或是你的家人,给你留有字迹或书信,即便是不署名款,你一看,便知道这是谁的笔迹,这就是因为你所熟识的朋友或家人的笔性特点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么,作伪者为了金钱,仅用几天,几十天或用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去研究摹仿你十几年、几十年来积累形成的用笔习惯,去摹仿你多年形成的笔性,毕竟是“仅得皮毛”,会显出许多“失真”,这些“失真”的地方,也就往往是我们鉴定真伪的突破口。

再者,人的摹仿毕竟不是电脑控制、纯机械性的,可以把作品仿制的一模一样,分毫不差。人是有思想的,作伪者在仿造别人作品的同时,也同样会把自己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来形成的用笔习惯不自觉的流露出来,这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在一些仿制的赝品中,往往又可以看到作伪者露出的笔牲特点,哪怕是一点一滴。这就要求鉴定工作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明察秋毫,去伪存真。所以,熟悉掌握每一位书画家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不同的笔法特点,以此为依据,才是鉴定中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最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某一个书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看的越多,掌握其笔性特点的信息量就越大,鉴定的可靠性就越大。多看了某书画家的作品,在心目中有一个某家某派作品风格的标准形象,有个“样板”为依据,就象瓷器鉴定要多看“标准器”一样。只有多看真东西,才能更好地识别假东西,只有掌握了某画家早、中、晚期不断变化的笔法特点,才能正确的认识某人作品的全貌。杨新先生曾在《书画鉴定三感》一文中提出,书画鉴定人才的培养,必须十分重视鉴定人员的艺术创作。的确,从历史上看,历代书画鉴定家,大多也是能书善画的艺术家。宋代的米芾、米有仁父子,元代的赵孟频、柯九思等人,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王原祁、王撰、卞永誉,现代的吴湖帆、张大干、启功、谢稚柳、徐邦达、扬仁恺、刘九庵等诸先生,不但是当今著名的鉴定家,而且也都是享誉甚高的书画家。

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学习书画鉴定,必须懂得书画的笔墨气韵,并且要能够深入了解他人作品中的用笔特点,水准的优劣。辨明是非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实践,这样便能很快由局外人转为局内人。否则,一旦提及某时代、某人、某画派画风特点是“苍老”、“秀柔”还是“厚重”、“飘逸”,或是“生拙”、“沉凝”等,则难以理解和感觉到。

二、书画鉴定的其他手段

在书画的鉴定中,为什么要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书画用的纸绢、书画的装裱形式、画中的题跋和收藏家钤盖的”收藏印及有关著录书作为辅助依据来认识呢?

印章本来是作为证明身份的“信物”,是取信于人的“凭证”。书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钤盖自己的印章,表示这件作品确系自己的作品。鉴赏家盖上自己的印,表示此画我确实看过,标明了自己鉴别真伪的能力。收藏家盖上自己的印,说明这件珍贵的作品由自己收藏过,在历史上可以流芳百世。因此,无论画家本人、或是赏鉴家和收藏家,钤印时,都是相当慎重的。但是,问题就出在印章的质料是铜质、玉质或石质做成的,坚固而耐用,一方印可以用几十年,一百年或几百年,人死了,印还在,别人可以将它钤盖到伪造的书画上去,这种事情,古代有,现代有,今天也有。有的爷爷出名,孙子仿,老子出名,儿子仿,都生着法儿偷盖老爷子的印,于是,就造成了假画真印的问题。晚清时,某人曾得到了戴熙的两颗真印,于是请人摹仿戴熙的山水,钤盖真印,加价出售,一些人买画时又只注重核对印章,结果是大上其当,现在这件戴熙的假画还收藏在东北某博物馆中。晚清的任伯年,现代的齐白石,陈子庄等著名书画家,不少作品都带有假画(字)真印的问题。

何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照像制版腐蚀出的印章,可以和原印复制的完全一样,现在上海等地的一些仿造现代名家的赝品上,完全用照像制版的印章钤盖,和真印相比,唯朱文印略粗,白文印略细,别的无甚出入。所以,印章虽为“信物”,但并不可信,在书画鉴定中只能做为辅助依据来看待。

但有的时候,印章的辅助地位也能转化为主要依据,这就需要辩证的看待。例如元代赵孟颊的一方“赵氏子昂”铜方印,在大德六年(1302年)以前,此印尚好。大德六年(1302年)以后,这方印似乎跌损了,上面扁凹下去成了“口”形,如果这时书画上的年款仍然署大德六年以前的年号,那么此画便必假无疑了。

吴伟在弘治八年(1495年)时,明孝宗皇帝朱礻右樘曾赐他“画状元”一印,所以,吴伟画上钤有此印的,必是弘治八年(1495年)以后的作品,否则必假。

清初的花鸟画家蒋廷锡,代笔作品极多,多工细浓丽。其实,蒋廷锡的作品多是半工半写的,墨中也往往调有赭石颜色,画上也必钤有一方椭圆形的朱文印“漱玉”,没印的多是赝品。

再如,乾隆时,刘墉的书法很出名,索求者甚多,于是刘墉的书法应酬不过来,便由姨太太代笔书写,代笔的书风和刘墉的书法十分近似,唯姨太太的代笔书作上一般都钤有“飞腾绮丽”一枚朱文方印。

纸和绢在书画的鉴定中,也是作为辅助依据来看待的。虽然从它的质料,成色上能看出大体年代,例如,晋唐时期有“麻料纸”,五代时期有“澄心堂纸”,北宋时期有“金粟山藏经纸”,明代有“宣德笺”、“红金笺”、清代有“罗纹宣”等,但为什么只能把它们做为辅助依据来对待呢?因为前代的纸(或绢)是大批生产的,库存的旧纸,很可能流传到后代,后代人又有可能用前人的纸绢作书画,如不少明代画家就用的是北宋的“金粟山藏经纸”,如果署上宋代某画家的名字,单靠纸张断代,就要上当。二十年前,笔者还见到某文物商店曾少量向熟人出售过“乾隆纸”’现在不少博物馆也还都收藏有明、清宫廷用的纸张和“蜡笺”。近代张大千为造假高手,所造假画,不少用的都是明、清时的旧纸,而且造的很像,如果不从笔法上去鉴定,单靠对纸张的断代,自然是要吃亏的。所以,纸绢可以大体断代,但不能认定作品的真伪。

在一些书画的鉴定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志拿着放大镜,在绢上找着什么,你问他,他说在看绢的年代,在数经纬织线,经线多少根,纬线多少根,数到最后,连他自己也数糊涂了。其实,这是在唬人的,绢本的东西只能根据气息,大体断代。至于经纬线的织造方法,前代、后代差别并不大,前代有的织法,后代都会有。但是,在感觉上,宋绢质量上好,细密匀称。到了元代,绢的质感较宋时显得粗一些。明代中期以后,有一种稀薄像纱布的粗绢,网眼很大,作画时漏墨,非得靠命纸裱托后,方才能书写作画。到了清代晚期,这种粗绢又时常可见,而在这些差绢出现的时候,好绢也同时存在,并且在织造方法上,早、中、晚期变化并不显著,并无多少规律可言。只是宋、元时代的绢本画,以至明代前期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又裱托卷展多次,因而出现了一种挺而发亮的“宝浆亮”,但就此也得留神,“宝浆亮”也是可以“做”出来的,中药店里出售的“白芨”,泡水后,刷得次数多了,也能产生旧的亮光,经验不足的人不易识别。宋代绢有个特点,“破而不散”,破损时呈“鱼嘴纹”状(像鲤鱼嘴一样翻翘着),但是,丝线并不散断,这是由于宋绢质地上乘,织造细密的原因。

书画的装裱形式,在书画鉴定的过程中,也起着辅助作用。掌握各个时代装裱形式的特点,对鉴定能有相当的帮助。例如,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书画装潢是北宋时的“宣和装”,而后有北宋的“旋风装”等。明代以前的手卷都没有“引首”,就更不会有写“引首”的了。自明代才有了“引首”这种装裱形式,立轴中也同时出现了“诗堂”。但是,这些旧的装裱形式又往往给作伪者带来了种种骗人的机会,他们保留原来的旧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再将仿造的伪本嵌裱进去,可以做到不露痕迹,用所谓“金蝉脱壳”的办法来偷梁换柱。因此,仅凭装裱风格来鉴定断代,是要上当受骗的。南京博物院有旧藏的伪唐寅山水两本,边跋上都有吴湖帆的真题,就属于上述情况。

书画中的题跋在鉴定的过程中,也是做为辅助依据来看待的。

题跋是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或装裱后,由朋友或收藏家题加在画芯上的文字,在这些内容中,有说明书画的创作过程,并对作者的书画技艺大加赞扬的,有的是考证作者生平传略的,有的是研讨作者流派风格的……。但是,作伪者又往往钻了同时代人题跋的空子。例如,文徵明是沈周的学生,文徵明看了老师的画,在画上题跋说明当时是怎样看着老师完成作品的,有如“确系真迹”云云。问题就出在作伪者有移花接木的本事,他们把真画和真跋割裂为二,把真的书画配上假的题跋,把假的书画配上真的题跋,一幅变两幅,真真假假,从中可以多赚金钱。典型的例子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幅董其昌的《山图》卷(见《艺苑掇英》第五期),画中有明末著名收藏家兼画家项圣谟的真迹题跋。项氏的鉴定水平较高,他在题跋中就谈到这张董画画得非常好,确系真迹。经过鉴定,最后确认项跋是真的,而董画则是假的(为清代朱昂之所伪),项跋和董画是拼接上去的,并且画中项跋的题识位置也很别扭,由此认定,这是一幅经过作伪者“分割、嫁接”的产物。

收藏印在书画的鉴定中,也能起到一定的辅证作用,我们如果将一幅作品上的收藏印按时代排列一下,就大致可以看出它的流传过程,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传有绪”。不少收藏家都有很高的鉴定水准,由他们鉴定后钤盖收藏印的书画,可靠性就要大些。如明代项元汴的“天籁阁”、董其昌的“玄赏斋”、清代卞永誉的“式古堂雅玩记”、安歧(仪周)的“鱼雁无恙”、耿昭忠的“丹诚”圆印、“真赏”葫芦印、王时敏第八子王琰的“颛苍”、“藻儒”、“拙修堂”(此人眼力极好,收藏可靠)的收藏印,以及现代收藏家庞莱臣的“虚斋”印、顾文彬的“过云楼”等诸收藏印。对待收藏印,我们如何来认识它呢?收藏印如果是真的,只能解决作品的时代下限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书画的真伪问题。诸如上述的现代收藏家庞莱臣、顾文彬,虽然收藏宏富,又有著录书传世,但是他们后期也同样利用他们的声名,作有不少赝晶传世。所以,对待收藏印,只可把它看作辅证的依据,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

书画的著录书,在书画的鉴定中也起着辅证的作用。对于收藏的书画作品或对看到的书画进行文字的记录工作,并将记录编撰成专门的书册,就叫书画的著录书。著录书有宫廷收藏的著录和私家收藏的著录之分。宫廷收藏的著录书有如《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石渠宝笈》等等。私家的著录书有如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的《墨缘汇观》、庞莱臣的《虚斋名画录》、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记》等等。再一类就是明显作伪用来欺骗买家的假“著录”,如明代张泰阶于崇祯六年(1633年)编成的《宝绘录》,其中著录的书画自六朝至唐、宋、元,明,无朝不备,记有三国的曹不兴,晋代的顾恺之、陆探微、飞隋代的展子虔、张僧繇以及宋元各大名家之作,应有尽有。无怪清代吴修在《青霞馆论画绝句》中取笑他“不为传名定爱钱,笑他张姓谎连天,可知泥古成何用,已被人欺二百年。”另外,有一些著录书,倒也不一定是作者在故意伪记,确实是限于著录者的水平,记录不确,造成误处。如清末邵松年的《古缘萃录》卷三,著录了明代杜琼的《仿荆关寒山行旅图》,署记年款为“嘉靖甲戌秋七月”,在嘉靖年号的四十五年中(1522—1566年),根本就不存在“甲戌”这个“干支”,况且杜琼死于成化十年(1474年),也根本没有活到嘉靖,这种情况,就属于不加考证的误记。从这些举例中,可以看到,对前代著录的文献要具体分析,不可盲目轻信,正确的态度是一分为二,把它作为辅证的依据,利用这些文献,可以弥补目鉴的不足。

在书画的鉴定中,一些有关的文史知识也是作为辅证依据的。例如,明万历年号有四十八年(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七月死后,八月即由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朱常洛称帝仅一个月,就命宿西天,九月又由熹宗朱由校继位为皇,朱由校继位后,一直延用“泰昌”的年号,直到次年才改元“天启”。所以,许多史籍上记载的是,“万历”只有四十七年,“泰昌”仅一个月也被称作是一年。因此,如果在书画的纪年上,署的是“万历四十八年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史实的,如果写的是“万历四十八年冬月”(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改元‘泰昌’年号的)或“腊月”,这件书画的纪年便不符逻辑,疑有问题了。

再如,一幅假的元代盛懋的山水轴,画上题款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壬戌秋日盛懋”。从题款上看,这是两句唐诗,但是,元代人题诗有个习惯,只写自己作的诗,不去题录唐人的诗句,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唐人诗意图出现。所以,这幅画又经过其他依据的辅证,确认是明人伪作。

以上是书画鉴定中,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之间的相互辅证的举例,主要用来说明为什么时代风格,书画家的笔性和个人风格是鉴定中的主要依据,而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他人的收藏印、题跋,著录和装潢形式等,只能作为辅证依据的原因,这也是书画鉴定工作中必须明白的基本原理。

三、古代书画赝品的制作方法

书画造假的手段大致有三种,即完全造假、利用旧书画做假和真伪掺杂(即半真半假)等方法,《书画说铃》一书对此有较详细的阐述。

书画的完全造假

书画的完全造假,主要有临、摹、仿、造四种方法。

临:把原作放在眼前,边看边画,主要针对写意画和草书类用笔灵活的作品。它的优点是不受拘束,气韵较活。其缺点是易于走样,从中易过多显露作伪者自身的笔性特点。

同类推荐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 色彩改变生活

    色彩改变生活

    在色彩科学远未诞生之初,古人就已经能够娴熟而美妙地使各种色彩灵动地和谐起来。而随着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色彩搭配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作用,作者运用多样的事例,从文化和实用层面为读者介绍色彩的神奇魔力,教你学会如何掌握色彩搭配的秘诀,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 动画电影叙述艺术

    动画电影叙述艺术

    从动画电影艺术的内部角度纵观其故事的构成问题,分析传统的几大叙事元素,即人物、情节、时间、空间和修辞等,以求对动画电影故事产生和创作的范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在解析带有人类集体无意识和具有普遍经验意义故事模式的同时,寻求其中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力求呈现一个相对全面的、客观的动画电影叙述研究。
热门推荐
  • 平行线

    平行线

    宇凡和邢璨从小就是邻居,父母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七年前,父母所在公司H公司发生一起事故,由于宇凡的父亲是项目的负责人,公司为了平息舆论,将责任全部推脱到宇凡的父亲身上。父亲被警察带走接受检查的当天,母亲因为突发病身亡,宇凡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即时回家造成的。邢璨他们家领养了宇凡,两个小孩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三年之后,偶然中得知当年父亲的种种罪名本来是有转机的,却因为邢璨不小心将材料替换了。宇凡无法再面对邢璨他们一家,远走美国投奔爷爷,邢璨也被父母送到韩国学习。后来宇凡在设计方面颇有建树,进入W公司,因为公司拓展业务的原因回国。
  •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妃起一脚,王爷靠边站
  • 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

    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

    本书以生动的事例体现了现今初等教育的发展,揭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对中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现状,指出了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该书对于广大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 快穿之祈愿楼

    快穿之祈愿楼

    小时候的不告而别,高中时期的不能早恋,长大后的误会。这种种会成为他们之间的牵绊吗?
  • 霸天主宰

    霸天主宰

    世上没有人能逃得过魂狱。魂狱,一切生灵的牢笼,挣脱不掉的枷锁。魂狱之主一步步成长,囚困众生,以生灵为介,成为最强霸者。
  • 银河战队

    银河战队

    外星人在地球人还没有做好迎接准备的时候来了,可惜他们第一句问候不是哈罗,而是举起手来,是屈辱的活着还是融入宇宙大家庭?为了家族,为了亲人,叶天宇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驾驶着老古董雷霆战机追寻祖先的脚步,再次闯入无尽星空。请和小叶子一起坐上雷霆战舰去探寻宇宙的终极奥秘吧。
  • 双生莲:绝色天下

    双生莲:绝色天下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流光飛舞】编辑旗下出品一个人为了你连命都不要,宁可魂飞魄散也要护着你,是不是爱?可如果这个人转身就忘了你将别人拥入怀中呢?初相见,他是雷音寺藏经阁的金童,她为了盗得修罗刀将他胁持下界,天上弹指一挥间,她和他在人间已经相处几个月,他为了化解她满心黑暗仇恨倾心相待。父母生养,却是他教会了她成长。充满了空间风暴的传送通道中,她只来得及抓住他面具彼端的丝带,在亲眼目睹他被风暴撕裂的前一刻,发现那张脸是与她相处了几个月却用了三千年来忘记的人。缘去缘来,是他教她懂得了爱。她心灰意冷被囚禁千年,却终究不舍得就这样放弃,当她踏遍千山外水再次站在他面前,他已将她忘记,有了心爱之人,隔了千年时光,只有她还留在原地。虚弱到只剩魂魄的她为了帮他的族人重回倾国,暗中帮他铲除仇敌,却一次次将自己置身危险中,最终他们得以携手站在倾国巍峨大殿前,接受四方朝拜,可是为何午夜梦回想起的又是另一个身影?是谁在她遇到危险的时候一次次挺身而出,是谁在她受伤时将她抱紧,又是谁以血肉之躯投入火海,抵消了一切杀业罪孽,换得天下太平?为什么知道的人都不告诉她,重生之后的他还有个同胞兄弟?她凭借容貌认出他,最后才知认错了人。雷音寺万佛大殿,她长刀指向万佛至尊,冷声厉斥:“天生万物,存在就是合理,你算什么东西,我阿修罗族的命运岂容你来定夺!”骄傲坚韧如她,最终因为他跪下认错,泪如雨下的乞求:“告诉我,他在哪里?”这世间真正能伤她的不过一个情字,能让她落泪的也只他一人,而他对她,究竟是爱至深处说不出,还是凉情薄性转身即忘?
  • 百杀霸国

    百杀霸国

    裸男穿越,遭遇的不是美少女,却遇到了一群大汉……
  • 读故事 学管理

    读故事 学管理

    故事是历史的记录、艺术的结晶、思想的升华。有时,我们不得不惊奇:管理中许多艰深的题目竞然可以用一则简单而深刻的故事轻松表达。在学习管理艺术的过程中,另人感悟的故事和真实精彩的案例总是更能给人更多的启发,它往往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的多。本书从众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和精彩案例中精心撷选了近500篇,它们或说理生动、或寓意深刻、或思想犀利、或耐人寻味,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代公司的众多管理理论,并把管理寓意化,有效解决了管理学艰深枯燥、难以为大众接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