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9100000019

第19章 贝塔,不幸的情人(3)

1948年,波兰还没有提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为人们认为在人民民主国家,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时机还不成熟。这对贝塔来说十分有利,因为他的书与苏联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处于非常明显对立的地位。从莫斯科中央强加给作家的标准观点看,他的写作属于大逆不道,是犯罪。当然,他的作品选择的题材本身政治上无可非议:对希特勒主义兽行的描写,可算是非常符合中央愿望的,总的说来,波兰人对俄罗斯人的仇恨并不亚于对德国人的仇恨。描写德国人的暴虐行径,这样就把读者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德国人所犯的罪行上,从而达到使波兰民族作好“心理准备”即准备与苏联友好的情绪。的重要目的。因此,各种描写游击队战斗的书籍、描写盖世太保暴行和集中营大屠杀的书籍层出不穷,那时甚至容许出版正面反映波兰国家军在1939年与德军奋勇斗争的书籍。尽管波兰国家军保卫的是“贵族老爷”的波兰,而这个波兰一直是苏联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政治上合乎规定的题材却并不能保护贝塔不受评论家们的攻击,假如评论家运用正统的标准评价贝塔作品的话:贝塔描写的集中营,是他本人看到的样子,而不是应该看到的样子。因此,他的一切过错也就出自这一点。在集中营应该看到什么?要列举出来并不难:1.囚犯们都应团结在一些秘密组织中;2.这些组织的领导者都应该是共产党员;3.书中涉及的所有俄罗斯囚犯,都必须是具有道德力量的代表,而且个个都应表现出英雄气概;4.要根据囚犯的政治观点对他们进行有所区别的描写。但贝塔的短篇小说却没有包含这些内容。显然,党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认为波兰作家还没有达到经受“转折”考验的程度。“转折”就意味着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此,许多党的批评家就给贝塔归纳出几条主要罪行:他们指责说,他的作品类似道德败坏的堕落文学即美国文学,因为其中表现了悲观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也没有任何“自觉斗争”的思想(以共产主义的名义进行斗争)。批评家提出的这些意见保持了劝说的腔调。贝塔那时还年轻,应该培养他具有成长为真正的共产党作家所需的素材。党认真地观察了他,发现在他身上蕴藏着非常有价值的罕见财宝:真实的仇恨。

贝塔是聪明的。当他熟悉了列宁-斯大林理论家的着作之后,他深信这就是他要寻找的东西。他心中的满腔仇恨就像奔腾的河水,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冲毁一切。若让河水漫无目的地向前奔流则毫无用处,要怎样引导它流向正确的方向呢?办法很简单:就是在河上建一座水磨坊,让大河的水力来推动磨盘转。好一种解脱啊!有用的仇恨,就是要把仇恨用在为社会服务上。

贝塔仇恨的根源,与萨特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称之为“恶心”的东西是一样的,即对人的厌恶,人作为生理上的活物由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所决定,受到时间的毁灭性影响。人应跳出对自己的束缚,哪怕采取任何手段。假若贝塔是法国人,或许他会成为一个存在主义者。但也许这对他来说还不够。他带着轻蔑的微笑看待思想上的思辨,因为他在集中营里见过很多哲学家为争夺垃圾箱里的剩余食物彼此大打出手。人的思想没有任何意义,精明的花招和任何个体的自我欺骗都极易被揭穿,真正应该考虑的只是物质的运动。贝塔就像海绵吸水那样汲取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体系在物质方面满足了他描写残酷真相的需求,辩证方法使他在成为人上人的过程中有了一个飞跃,即把人类看作历史材料。

不久后,他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石头世界”可以说是作者情绪的象征——石头,意味着无情和赤裸裸。这本书由几篇非常短的短篇小说构成,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情节——只是叙述者所看到的东西的素描。贝塔善于运用对外部细节的描写来暗示整个人类的处境,他是个中高手。《石头世界》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希特勒战败之后的中欧。因为,贝塔曾在德国的美国驻军基地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手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书中出现了很多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其中有过去的希特勒分子和囚犯,有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的德国资产阶级,有美国的士兵和军官。在有节制的文字下面,作者掩藏着对结出了希特勒主义果实的文明的极端厌恶。他画出了一个等号:基督教等于资本主义等于希特勒主义。可以说,他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在讲文明的终结。这本书的语调就是一种呐喊:“你们给我讲文化、宗教、道德——可是你们看看,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对贝塔来说,就像对他的很多同行来说一样,希特勒统治时期就是欧洲实行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而与此同时,也是俄国革命在全世界获胜之时——人们当然仍需要进一步奋斗,但不管怎样,已经跨越了转折点。贝塔及他的所有同行,在战争结束初期发表的作品都包含着这类内容:人是无力与历史法则相抗衡的,甚至那些怀具最良好意愿的人,也会被纳粹恐怖机器变成受到恐吓只关注保护自己生命的原始人。所以,阅读了这些书籍的读者都处于面临抉择的境地:要么选择自己已经亲身经历过的具有没落性质的旧文明,要么选择只有靠胜利的东方强权才能实现的新文明。这个强权获得了超乎人们想象力的成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一系列顺利情况的巧合,而是时代最高法则的反映(可是,俄罗斯及其制度在“二战”时曾差点遭到惨败)。

《石头世界》是贝塔的最后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尝试运用一切在西方文学中认为是最有效的艺术手法:矜持、隐讽、冷嘲、戴上面具的愤怒等等。不久以后他就意识到,关心这些艺术手法完全是多余的。相反,他越是写得过火,越是受到赞扬。人们期待他的作品具有呐喊、狂热、明白易懂、有倾向性的特点。那些党员作家之间(贝塔那时已经入党了)展开了竞赛,看谁写的东西更能令人理解、更简单明了——这样一来,也就抹掉了文学和宣传之间的界限。贝塔在自己的小说中,直接加入了越来越多政论性的内容,他把自己的愤怒情绪都发泄在对资本主义道德堕落的攻击上。也就是攻击帝国范畴以外所发生的一切。例如,他曾引用报刊上的消息——马来西亚的斗争,或者印度的饥饿——在此基础上,他写作一种介于报道、新闻摄影和文章之间的东西。

1950年,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与他被盖世太保抓捕之前,在华沙从事活动的那个时期相比,他改变了许多。他身上已没有了从前的那种胆怯和虚假的谦卑。过去他走路时常常低垂着头,略显驼背,现在他是个身子挺得笔直的男子汉,脸上带着非常自信的表情:他变得干巴巴枯燥乏味,醉心于参加各项活动。以往腼腆的诗人,如今已经完全变成了政客。此时的他已是位显要的宣传家了,每星期他那辛辣的杂文都会出现在官方周刊上。他常常去东德,在那里搜集资料写报道。没有一个记者能像一位曾经有过无私的文学工作时期的作家那样杰出地为某种事业服务。贝塔在他自己那些恶毒攻击美国的文章中,就曾运用过去写作的全部经验和技巧。看着这位令人尊敬的虚无主义者的脸庞,我在想,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有一个下坡路,作家通常得费多少力气,才能让自己不顺势往坡下滑去。促使他做出这一番努力的良心的要求就其实质来说是非理性的。不承认艺术是无私的的新信仰,摧毁了这种内心的指令。贝塔,尽管对人内心的一切绝对命令持怀疑态度,但在他那些反映集中营生活的短篇小说中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既没有伪造任何东西,也没有刻意取悦任何人。后来,他在作品中播下了一颗政治种子,而这颗种子又像溶液一样结晶了。从此他所写的一切,都成了千篇一律和墨守成规的刻板式的东西。但是——我曾想——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很多杰出的作家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政治激情,像斯威夫特、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甚至可以说,由于他们的政治激情,也就是说,由于作家希望告诉自己读者的某种重要寄语,他的作品获得了力量。那些批判自己所处时代之政治制度的伟大作家和贝塔这类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全然不因袭苟且,他们不顾自己所处的环境而进行活动,贝塔却是在将文字用笔写到纸上时,耳朵就已经伸出去想听到党内同志的掌声了。

同类推荐
  • 死者的眼睛

    死者的眼睛

    时隐时现的黑衣女人,病床下的诡异信息,停尸间里的凶险秘密……癌症病房纪医生的妻子董雪突然毫无征兆地失踪了,其后病房里也开始出现怪事:时隐时现的白脸女人,半夜传出的哭声,23床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神秘失踪的笔记本,枕头上的死飞蛾……恐怖的气氛笼罩着病房,医生、护士、病人、守太平间的老人、警察等都被卷入其中!在这错综复杂的迷局里,生死未卜的境遇中,一连串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了。董雪究竟是否还活着?纪医生家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谜底,竟是那样惨烈……
  • 孤宅

    孤宅

    民国乱世时期,父母双亡、生活窘困的孤女叶惠珍只身投奔她唯一的亲人——姨母陆太太。刚到陆宅,她就发现这幢位处荒山哥特风格的三层洋房里,正发生着各种明争暗斗。曾任北洋军阀的姨父陆应元终日昏睡不醒;面慈心善的陆太太却有着与惠珍母亲难以解开的姐妹心结;陆应元的妹妹陆淑芬与丈夫沈先生早已分居,时常在陆宅中借住;已失踪姨太太的丫头桂芝怀孕了,被锁在阁楼里神志不清……随着时间推移,陆宅发生的一切更显得怪诞无稽,情况也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惠珍的家人、朋友、恋人,甚至她自己都不知不觉地掩盖起秘密来,可令人颤栗的真相却还远远不止惠珍设想地那么简单。
  • 墓室与焰火

    墓室与焰火

    《墓室与焰火》是对反常生活的非理性探讨,小说读来别有一番意味。
  • 第一桶金:我要大富贵

    第一桶金:我要大富贵

    一群毫不安分的年轻人,漂泊异乡孜孜追求属于自己的金钱、自由、爱情、幸福。为了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或者脚踏实地,或者剑走偏锋,其结局也大相径庭,有的成为地产大亨,有的成为金融大鳄,更多的是在淘金的大潮中折戟沉沙……这不止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更是所有闯客的颂歌。
  • 有时候

    有时候

    《有时候》由李正谦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对平凡生活的思索和感悟。我们的内心其实非常需要这种“有时候”的感动,正如《有时候》的名字一有时候。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宁静;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孤独中倾听心灵的呼唤;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风雨里期盼阳光、在迷雾中寻找出路。《有时候》分为感悟、纪实、故事、剧本、诗5部分。
热门推荐
  • 近代战争

    近代战争

    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我们要了解历史发展的概貌,首先就要了解军事历史发展的脉络。
  • 心疼

    心疼

    两个男人的爱情,隔着一片海洋,隔着一个中国。说一辈子简单,过一辈子太难。年轻的嘴角说出的天长地久,如此的美好与荒唐。当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你眼角的泪定不是为这个故事而流,只是心疼故事的那个自己。我钢筋铁骨,我刀枪不入,我杀出一条血路。不是我成熟了,是我知道”救命“喊得再大声,你都不会出现了。
  • 外星归来的五好青年

    外星归来的五好青年

    从外星归来后,在某金手指督促下,林仰天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改造自己做一枚五好青年,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咳咳,大家不要喷,这是主人公内心真实想法啦。)要与好吃懒做作斗争,变成勤奋向上的青年。要与贪财好se作斗争,变成坐怀不乱的青年。要与出口成脏作斗争,变成斯文典雅的青年。可是..咳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耶,自己体内的各种恶习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会严重违背国家人民期待的,会变成历史罪人的。“不行,我要坚决抵御各种诱惑,做情操高尚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妹纸,软妹币,请不要诱惑哥,哥决定成为一段传说。”
  • 腹黑王妃惹不起

    腹黑王妃惹不起

    她,21世纪黑白两道闻风丧胆的杀手女王,腹黑狡诈,却因为一次任务一朝穿越为宸王朝丞相府的懦弱三小姐周雨沫。当懦弱的三小姐不再懦弱,取而代之的是无与伦比的腹黑狡诈,且看她如何在宸王朝傲世而立。他,宸王朝的战神王爷,从出生到现在从未打过败仗,也是皇帝最为疼爱的二皇子,被皇帝赐国号封为宸王,睿智,腹黑,狂妄是他的代名词。当21世纪的杀手女王遇到同样腹黑狡诈的宸王爷,又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绣春闺

    绣春闺

    凌月如,现代白领。身负无双绝艺;因遭遇人祸穿越异世大陆。成为一名大家闺秀,且看凌月如怎样在闺阁之中,闯出一个锦绣前程。
  • 工作要有责任心生活要有感恩心

    工作要有责任心生活要有感恩心

    你学会感恩了吗?某著名企业家被问道:“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企业家脱口而出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懂得感恩,你成功的几率就很高。”感恩的心像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看似怎样的卑微;无论你生于何时,长于何地,或是曾经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惊涛骇浪,只要你心存感恩,那些美好的品格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就会从你的身体里喷涌而出。懂得感恩的人不会孤独,不会自大,不会傲慢。一个孤独的人无法品尝温暖的滋味;一个自大的人无法获得他人的敬重;一个傲慢的人无法赢得别人的好感。人生一世,如果没有感受过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 异世之邪皇天下

    异世之邪皇天下

    万年前,人类是上元大陆的霸主,修炼高度发达。可是由于人类力量已经过于强大,其无休止的斗争逐渐使得大陆的支柱受损,大陆摇摇欲坠。邪皇横空出世,横扫了所有修炼者,将其封印修补了大陆支柱,但使人类陷入万劫不复,差点消弭于自然界的优胜略汰。万年后,人类渐渐掌握了局势,而摆在人类面前的是万年前修炼者留下的各种宝藏。人类团结一致对抗魔兽的局面已经难以维持,风起云涌,暗流涌动。身为二货皇子的成功,机缘巧合下获得邪皇馈赠,他将走上一条什么道路?
  • 捉鬼人

    捉鬼人

    我叫赵金银巧合之下学得一身捉鬼本领,从此靠此吃饭,纵横阴阳两界。
  • 王牌佣兵在花都

    王牌佣兵在花都

    在佣兵世界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萧寒,厌倦了打打杀杀的生活,回到平凡的都市之中。等待着这个王牌佣兵的是什么?生活总是不甘于平淡的,意外陷入各种美女的包围之中,他该如何选择?于萧寒的另一段美艳生活,刚刚开始……
  • 拟兽变

    拟兽变

    这是一片非常古老的大陆,由于人类之前恶意的改造基因,使得之前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灾难,不知过了多久之后出现了新的人类,新的人类拥有了全新的基因,有了可以变成各种野兽形态的能力,在若干年后,原本平静的大陆却因为他的出现而开始变得不再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