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3700000067

第67章 经济科技篇(16)

当时,怎样使声音的机械能量变成电气能量,这是电话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贝尔于1875年赶到华盛顿,向电报的发明者之一、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请教。这位老科学家不但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指点,而且鼓励贝尔将研究进行到底。

1876年2月14日,哈伯德作为贝尔的代表,向专利局提交了一份申请书,表示要争取到发明电话的专利权。而仅仅过了两个小时,另一位科学家格雷也来到专利局,同样递交了一份申请,表示他已经开始研制电话装置。

贝尔对制造电话的设想是:在随声音而振动的金属板上装上一个开关。可是由于声音的振动速度非常快,开关总是跟不上。1876年3月3日,贝尔由于一时疏忽,在金属板和开关接触的情况下进行了实验。可是竟然误打误撞地获得了成功:声音终于变成了电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金属板如果和开关相连,由声音引起的振动,就会在开关的线圈里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送话器的原理。如果将这个原理反过来加以应用,就能够制成成功的受话器。电话就这样问世了。

当时,沃特森在二楼接到了贝尔的电话,他非常兴奋。第一次通过电话传递的话语,后来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那句话是:“沃特森先生,请到这儿来,我需要你。”

不久,在费城的百年展览会上,贝尔骄傲地将他的发明展示给公众。在那里,此项发明甚至使巴西皇帝格外关注,众多的普通人更是在心里发出喝彩。1876年3月7日,贝尔对电话专利权的申请得到了批准。

但与此同时,格雷的研究也取得成功。到了1877年,发明大师爱迪生发明了碳粒送话器,也取得了专利权。那么,电话的专利权到底应当属于谁呢?三个人为了争夺专利权打起了官司。法庭也不能及时作出判断。这样,三人之间的复杂斗争就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了。

1877年10月,一幅电话特写刊载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头版。德国邮政局局长亨利希·斯蒂芬看到这本杂志,于是想得到一部电话。没过多久,他通过与伦敦电报公司经理的联系得到了一部,并在柏林和波茨坦郊区安装了多部电话。

德国商人厄恩斯特·维尔纳·西门子得知贝尔没有在德国申请专利保护,马上将电话投入大批量生产,并很快使生意扩大到德国全境。

贝尔创办了一家公司,做起了电话生意。1882年,他加入美国国籍。1892年,美国一家最大的电信公司——西方联合公司,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购买了下来。在这之后,它与贝尔开创的公司因为争夺垄断权而进行着非常激烈的斗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西方联合公司最终作出让步,承认贝尔的全部所有权,不再插手电话事业。

而贝尔公司也必须给西方联合公司一些补偿,也就是把收入的20%向对方支付,期限为17年。至此,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终于解决,贝尔成为电话的真正发明者。

后来,美国的几个城市在使用电话方面,第一次开发出键盘拨号系统。如1892年印第安纳州的拉波特和1906年重建通讯体系的旧金山。

贝尔时刻惦记着聋哑人的生存状态,将财产的一大部分拿出来,用于聋哑人的教育事业。他还创办了国家地理协会,并于1898年到1903年成为该协会的主席。

电报的由来

在近现代时期,电报始终被人们看成是重要的通讯工具。一些科技史家认为,库克和惠特斯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发明人。这两个人曾使用五根磁针使之分别指向不同的字母。1838年,在伦敦和西德雷顿之间的大西方铁路,就安装了一台这样的电报机。

1837年,库克和惠特斯获得了发明专利。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在电报的发明权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直至关系破裂,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研究。

而美国科学家塞约尔·莫尔斯也于1837年制造出电报机,由于他的电报机很快得到推广,他本人又没有因一些人际上的矛盾而影响研究,所以他在科技史中的地位,反比库克、惠特斯二人更为显着。

莫尔斯对电报机的研究,是从1832年开始的。

1832年10月2日,莫尔斯从欧洲留学回国,那一年他已41岁。在船上,有一个名叫查尔斯·杰克逊的人,给人们演示了一种名为“电磁铁”的奇妙功能:当电磁铁与电池联结后,给铜丝通上电,那铁块就会把附近的铁钉、铁片一下子吸了过去。可一断电,铁块又失去了吸引铁器的能力。

杰克逊还说,电流有着极快的速度,不论电线有多长,它都可以在瞬息之间通过。听到这里,莫尔斯不禁想到:“如果在电线的一个地方能看到电流的存在,不就可以用来向远方传递信息了吗?”

很快,他就产生了一种科学设想:既然骤然切断电路就会有电火花闪现,那么电火花是一种讯号,没有电火花是另一种讯号。如果将这些讯号结合起来,用来代表各种数字和字母,数字和字母又按顺序来编排。这样一来,就能由电线将文字传送出去,而另一方的仪器虽在远处,也可以记录下信号。这就是电报通讯的最初构想。

1835年,莫尔斯进入纽约大学,成为一名承担科研任务的教授。这时,化学教授格尔为他制作了电磁石电池,对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莫尔斯试用电路的开关来发送和记录信号。他在设计电报机的同时,按照电路中脉冲信号的产生和消失,构思了圆点、横划和空白的电报符号。把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就可以表示任何传递的信息。后来这一特定的点划组合成为电讯上普遍采用的莫尔斯电码。

1837年,莫尔斯试制出第一架电磁式电报机,它利用电磁感应的机械作用操纵顶端装有记录头的控制棒。电脉冲通过电路引起控制棒运动,使记录头触及纸带从而在纸带上留下符号图形。

1838年9月2日,莫尔斯进行了一场距离为3英里的电报实验,试验的效果非常理想。此时,穷困潦倒的莫尔斯奔波于美、英、法、俄等国,希望当局能帮助他建立一条电话线。这样,不但能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也能造福于民。但这几国的决策者对电报的商业价值都不看好,怕付出大量金钱后得不到回报,因此不敢冒险投资。

直到1843年,莫尔斯才通过美国国会中的朋友弄到3万美元,使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建立起第一条实用电报线路。

第二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室,首次通过这条电报线同正在巴尔的摩的艾尔弗雷德·维尔互相拍发了第一封电报。两地间的距离足有40英里。他们发出的第一封电报的内容为:“上帝行了何等的大事!”这封电报,开创了人类用电线传送信息的新纪元。

短波通讯的由来

无线电通信技术是在20世纪初走向成熟的。一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制简陋的通信设备,架起简易天线,在近距离开展无线电通信的活动。其实,一个重大发现蕴藏在无线电爱好者的小天地之中。

1912年,意大利罗马城郊出现了一次大火灾。一台功率很小的业余短波电台向外界发出了求救信号。发信号的人原本希望火灾现场附近的消防人员能够及时过来营救,可是意外的是,这个求救信号竟然传递到丹麦的哥本哈根。

后来人们渐渐认识到,无线信号能够传播的距离,远远不止于此。只需要利用数十瓦的短波无线电台,就能将西半球的电波传递到东半球。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发现!

很多类似试验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短波与长波相比,更适合于远距离通信。于是,一些国家开始建立短波通信系统。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建立,将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联结了起来。

后来,查普曼细致地研究了电离层的结构,指出电离层按照离地面的不同高度可分为D、E、F层,它们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反射有着不同的效果,能够穿透电离层的微波,波长通常为厘米数量级。

在空间时代来临的时候,微波恰好成为一种通道,建立了空间与地面之间的通信联系。

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通过不断研究,设计出一种变位法,利用伦敦的BBC广播电台对电离层的存在进行测定。试验证实了在不同的时间和高度上,正电离层、F电离层、D电离层确实存在。这为环球无线电通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此以后,无线电事业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阿普尔顿的研究成果非常卓越,1947年,有关学者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他。

短波传播与长波相比,方向性比较强,只用较低的功率,就可以将信息传递到较远的地域。1925年,一位名叫冯·贝茨利尔的荷兰工程师,在一个包装箱内装入4000瓦水冷电子管,建造了发射机,该机器的波长约为30米。在他随后的通信试验中,所发射的信号竟然传递到了远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不久,在荷兰和印尼之间,短波无线电的联系建立起来。

后来,人们通过不断实验还注意到,用高频发射管制造的发射机,可以将信号发射到世界范围。

1927年6月1日,荷兰女皇向东、西印度群岛发表讲话时,就是通过这种发射机广播出去的。这是第一个“世界广播系统”。从此以后,短波在长距离广播中逐渐代替了长波。

微波通讯的由来

从长波即无线电波开始,人们开始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联系。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短波和微波。形象一点说,长波是沿地面传播的,又叫做“地波”;短波的特点是凌空飞行,因此又有“天波”之称;微波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又叫做“空间波”。

微波不像长波那样绕过高山的阻挡,也不像短波那样受到电离层的反射。如果传播的距离远一些,地球表面的圆弧就会把微波阻挡得严严实实。所以,微波在50公里左右的空间里传递还是可以的,如果再拉大距离就显得很困难了。要让微波传得更远,必须将天线拉长。

关于微波通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出现了一种能够发射40厘米微波的机器,名叫巴克豪森板栅振荡器。这种机器的出现,使人们对微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9年,法国人克拉维尔成为第一个研究微波通信的人。

两年后,克拉维尔与同事们在法国北部的加来和英格兰东南部的多佛尔之间,进行了一次距离为40公里的试验,证明了微波通信的如下特点——高质、独立、灵活和经济。又过了两年,他在英国与法国之间建立了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

科学家们从接力赛跑中受到启发,于上世纪50年代发明了一种微波接力通信。这种通信形式可以让微波在经过障碍物时能够绕行,从而使微波的通信距离加长了一些。这种通信采取微波中继通信方式:每隔50公里建立一个微波接力站,接收前一站发来的微波信号,再对下一站进行转发。这样一来,通过一站一站的接力赛跑,微波信号终于可以传播到较远的地方了。

在一条微波通信干线上,不仅需要在中间设立一些接力站,就是在两端还应当设立终端站。它的一些设备具有收发微波信号的功能,还应有一些转换和控制设备,把电信局、电视台送来的电报、电话、电视、传真信号转换成微波信号后向外发送,再把收到的微波信号转换成电报、电话、电视、传真信号,传送给电信局、电视台,再转发给各个用户,完成通信的任务。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颗人造卫星开辟了微波通信的新天地。科学家在人造卫星上设置了自动微波接收装置,上面装有微波收发机,既能接受地面发去的信号,又可以对这些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再转发给另一个地面站,通过信息的形式将两地联结起来。这样一来,实现微波通信就不需要设置大量的接力站了。在卫星覆盖的地区内,两地之间的所有微波通信都可以毫无阻碍地运行。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微波通讯每隔十年就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开始,国内微波通信干线在发达国家出现,在这些国家里,国内通信网形成。后来,国际微波通信干线问世,接着又实现了国际间远距离电视传输。

光纤通讯的由来

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中国古代,出现了“举火为号”的现象,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光通信。进入近代以后,信号弹、闪光通信等光通信形式出现。当然,这些方式在远距离通信中无法运用,超出人的视野就不灵了,更无法传送具有复杂内容的信息。

19世纪末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光通讯形式。

1880年,发明电话的美国科学家贝尔开始发送与接收光电话。到了第二年,贝尔发表论文《关于利用光线进行声音的产生与复制》,对他的光电话装置进行了如实的报导。可是这种早期光通信系统,并没有适合光通信的电磁波,通信质量不高。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技术手段渐渐完备,光纤通讯呼之欲出。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人们总是将这件仪器的发明归功于美国休斯研究所的梅曼。这台仪器开创了现代光通信的历史时代。可是当时进行激光通信受到的障碍不小,主要是气候因素导致大气层内信号的衰减。

光导纤维的问世,使激光在大气传输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美籍华人高焜博士曾大胆提出利用光导纤维,实现激光通信的设想。1966年,他和他的同事霍可汉写了一篇题为《光波介质表面波导》的论文,首先指出:可以利用一定规格的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体而在实际通信中应用。这篇论文受到通信界的欢迎,高焜本人也得到了“光导纤维之父”的美誉。

1968年,一种新型无套层光纤被日本一家公司成功地研制了出来,它具有聚焦和成像的功能,得到了“聚焦纤维”的别称。几乎同时,美国宣布研制成一种新型的“液体纤维”,制造它时,所使用的主要原料为石英毛细管。可惜的是,这两种光纤的光耗损很难降低,所以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1970年,康宁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一种套层光纤。它的耗损率仅为20分贝/公里,却能够传输15075路电话和275套电视。这项成果使通信光纤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光纤通信系统所使用的并非是单根光导纤维,而是一种光缆。这种物质是由许多光导纤维组成的。一根直径为1厘米的光缆,包含的光导纤维可达到千根之多。光缆和电缆一样可以架在空中,也能够埋入地下,还可在海底铺设。

1976年,日本在大阪附近的历史文化名城奈良,筹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用光缆进行光通信的实验区。仅仅过了两年,那里就拥有了300个用户。1979年,法国进行了一次光缆电视的实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同类推荐
  • 自然的奥秘

    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中充满了神奇和未知的奥秘,无论是奇趣盎然的动物、生机勃勃的植物。每一个知识都带来超乎想象的神奇感受,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无限的遐想……本书分山川的奥秘、海洋的奥秘、天空的奥秘、动植物的奥秘四部分内容。
  • 宇宙之窗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宇宙之窗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宇宙天地和自然世界真是丰富多彩、纷繁庞杂,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奥秘。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 怪兽部落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怪兽部落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 有趣的物质循环(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有趣的物质循环(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自然环境可分为四个圈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总称生态圈,这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自然界是强大而复杂的,它所包括的所有物质并不单独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人类就是在这些物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生存着。自然界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种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这个运动变化就是循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循环,而这个大循环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问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
  • 探索世界:奇妙的医学知识

    探索世界:奇妙的医学知识

    《奇妙的医学知识(彩图版)》由江文编著,以新颖的版式设计、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和流畅有趣的语言叙述,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了多领域的知识点,使读者体验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揭秘快感,为读者展示出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满足其探求真相的好奇心,使其在获得宝贵的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愉悦的精神体验。
热门推荐
  • 利嘴皇后和亲

    利嘴皇后和亲

    她,说遍天下无敌手的金牌律师,穿越到一个即将被送到敌国去和亲的皇后!好,既然要她去和亲,总得让皇帝给点酬劳。于是乎,威胁皇帝,既要给她权,也要给她钱。但为什么突然不要她和亲了呢。那好吧,她就只好包袱一款,银子一捞,儿子一牵,江湖我来也!
  • 我的22岁美女师傅

    我的22岁美女师傅

    一个原本普通的高中生,却突然被命运女神亲吻了一下脸蛋。冷艳圣洁的御姐师傅,刁蛮任性的校花同桌,文静知性的美女老师。看他如何完成追求美女师傅的超难任务,实现一个妖孽的都市传说。
  • 外星人:你看不懂的小说

    外星人:你看不懂的小说

    一个男人孤独的故事。
  • 星光之灰姑娘

    星光之灰姑娘

    程浮凉:“你既然以爱人的身份走进了我的青春,就不要妄想以朋友的身份再走出去。”齐琀:“你不必在意其他的,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好了。只要我还存在着,就不会在使你受到伤害。”付承睿:“我最庆幸也是最不幸的一件事,就是我姓付。”注:1作者学生,不定期更新2作者文笔不行,略小白,不要批判我3相信我会更完的,信你就完蛋了
  • 幻世游侠

    幻世游侠

    一段无聊时候写的作品有喜欢的可以追!有人支持我就会更下去!
  • 天仙奇缘

    天仙奇缘

    天仙神女们前世惨遭灭族,命运女神心生怜悯,帮住几位仙姿不错的仙狐渡魂后成了天仙,她们还会遭遇什么呢,敬请期待!
  • 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豪)

    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豪)

    莎士比亚是位最伟大的戏剧家,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是位举足轻重的巨人。然而,他生前并不知道他将会成为文学史上的大家。但,这又是必然的。他超群的智力,惊人的才华,敏锐的观察力,倚马可待的天分,泉涌流畅的文思,以及由切身感受而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恰合乎时代的节拍,必将成为一位应潮流而生的巨人。
  • 家庭养狗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家庭养狗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希望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乐趣。鉴于此,我们编撰了《居家生活宝典》丛书。该丛书包括《四季养花一本通》、《家庭养花万事通》、《钓鱼技巧大全》、《家庭养狗一本通》、《家庭养猫一本通》、《生活小窍门》、《针灸按摩一本通》、《糖尿病食疗与养生》、《高血压食疗与养生》和《心脏病食疗与养生》10册,对现代人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作了全面、详尽、科学、完备的阐述,是每一个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居家生活宝典》的宗旨是做您的生活顾问,让您对家的感觉更好,给您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增添休闲的色彩。
  •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 乾隆皇帝:日落长河

    乾隆皇帝:日落长河

    《日落长河》是系列长篇小说《乾隆皇帝》的第三卷。 乾隆一面撤将换相,倾其国力,企图在继续惩讨大小金川的战事中,以重惩莎罗奔的全胜结局,来挽回体面;一面派刘统勋、刘墉父子企图在珍灭女教主“一枝花”的斗争中,安定国内局面。他根据孔子的仁政思想,重用傅恒、刘统勋、阿桂、纪昀等人,继续推行以宽为政繁荣经济的政策,以此努力开创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可是由于他战略指导思想错误,加之讷相无能,金川战事一败再败,以高恒为代表的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的腐败势力,同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助澜推波,愈演愈烈。乾隆虽宵吁勤政,严厉惩腐,可无力挽救乾隆盛世落人江河日下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