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3700000064

第64章 经济科技篇(13)

有时候,欧洲人也要造一些混凝土,就在碎石里面灌入石灰液。他们虽然成功了,但他们所造的混凝土其强度并不令人乐观。

一位名叫约翰·斯米顿的英国土木工程师,将石子粒料加入到普通的混凝土中,结果制造出一种可以在水下硬化的混凝土,并在1759年建造埃迪斯通灯塔时使用了这种物质。

水泥的由来

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制造出了水泥,并广泛用于高大而美丽的建筑。不过,当时使用的水泥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物质,还不是今天的合成化学水泥。

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水泥被称为“白榴”,是用火山灰与石灰混合制成的。如果用它砌墙,其结实耐用的程度比灰浆要高得多。如果将它与沙、碎石、水混合搅拌起来,就形成了更加耐用的混凝土。可是,火山灰毕竟不多,人们又总是远离火山而居,运输起来感到很麻烦。

古罗马帝国覆灭之后,人们很少用到混凝土和水泥。直到19世纪以前,建筑技术的进步速度非常缓慢。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性能卓越的建筑材料。

而那时,人们只是将土、木、砖、瓦、沙、石作为盖房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性能与水泥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18世纪发生了工业革命,人们开始大规模修建港口、堤坝、桥梁之类的水上设施,这使得人们去寻找耐水的胶结材料。1756~1759年,工程师斯米顿在英国西南海岸建造了埃迪斯通灯塔。他制造了新的水泥,所用的用料无非是石灰、黏土、砂和铁渣等。他的行为使整个水泥生产业得到复兴。

1824年,有一个名叫约瑟夫·阿斯普汀的泥瓦工研制出一种水泥,是对纯石灰石、白垩石和黏土进行加热而得到的,他还申请了专利权。这种水泥成型后,与英国的波特兰岛的石头非常接近,所以被人们称为“波特兰水泥”。

生产这种水泥的过程相对来说很简单:把原料和水的混合物,通过一个倾斜的转动圆柱端送入炉内,火在底层向上焙烧。随后,用球磨机把焙烧好的混合物磨成细粉。球磨机的结构很科学,包括一些内有钢球的转动水平圆筒容器。

从此,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掌握了水泥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并对生产工艺加以不断革新,专门生产水泥的工厂也出现了。1840年和1855年,两座水泥制造厂分别在法国和德国成立。

20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需要水泥,导致其用量急剧增长,水泥的产量和标号得到提高。水泥出现以后,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得到广泛运用。直到今天,水泥在所有建筑材料之中,还是最重要的一种。

钢筋混凝土的由来

19世纪后期,混凝土得到广泛运用,原因是人们发明了人造水泥,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改善。一般说来,混凝土的拉伸强度很低,受到张力就会开裂。于是,人们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承受张力,在它受拉的地方包入钢筋。这种办法非常管用。

一个名叫莫尼尔的法国花卉商,是以科学观点来认识钢筋混凝土的第一人。1867年,莫尼尔在温室中种花,经常要移植花盆中的花,一不小心就会把花盆打碎。

起先,他用木盆来代替,但木盆比瓦盆贵。当时,水泥已经得到应用,莫尼尔便用水泥等来做花盆,虽然水泥制成的花盆比瓦盆坚硬得多,但也容易碎裂。于是,他在水泥制成的花盆外面缠上几道铁箍,用来加固。

为了保证花盆的美观,莫尼尔又在铁箍外面涂上一层水泥,硬结后,发现这种花盆特别坚固,不容易碎裂。后来莫尼尔用粗铁丝做骨架,在铁丝骨架外面抹上水泥,硬结后就成了坚固美观的花盆。

从此,钢筋混凝土运用于水盆和花盆的制造之中。随后,莫尼尔又想到把这个方法应用于制造横梁、楼板、管道和桥梁。

对混凝土进行人力搅拌,要花费相当大的力量。1857年,一个叫塞尚的法国土木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利用蒸汽为动力的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机的出现,为普遍使用混凝土铺平了道路。

1892年至1893年,一个名叫弗朗索瓦·埃内比克的法国人,争取到了钢筋的专利权,并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使这项技术得以推广。

1894~1899年间,修建巴黎蒙马特尔的圣·让教堂时,使用了钢筋混凝土。1897年,这种物质又被用于建造英格兰南安普敦的码头。很快,它的优点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898年,美国人在华盛顿的海军船坞建造了第一个用于检验船体模型的水池,所选择的建筑材料就包括钢筋混凝土。

等到19世纪末的时候,在欧洲、北美洲和澳洲,钢筋混凝土得到广泛使用。这种物质使水泥得到强化,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在水泥中加入金属结构,可以大片倒入工地的木质模子中,而不需要再往工地运入浇铸建材,钢筋使水泥的力度和负重量得到极大的增强。

砖的由来

大约7000年前,人们所熟悉的砖就问世了。在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还保留着公元前5000年的砖,形状与短短的法式面包非常相似。

历史学家曾对西亚的历史进行过研究,指出巴比伦王国的城市建筑所用的原料就是砖。后来,巴比伦人把用砖的建筑技术传给了此后的亚述人。据说,早期的埃及王朝在进行房屋建造时也用到砖。

美索不达米亚曾经有手工烧制砖出现,烧制年代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先把和好的泥做成长方体形状,然后把它放进砖窑里去烧,而不是放在太阳底下晒。经过烧制的砖和晒干的砖相比更加耐用,而且具有耐腐蚀的好处。

可是,如果对烧制的砖进行大量生产,需要费掉很多燃料,还要建造合适的窑,成本确实不低。所以,烧制的砖起初主要用于建造建筑物中最重要的部分。例如,位于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南岸的乌尔城大塔,所用的材料就是公元前2000年的晒干的砖,每隔一段加一层芦席,使承重能力得到加强,只有塔的包层采用的是烧制的砖。

从中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广泛地使用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它的坚硬、耐用等优点,还包括它的防火功能,制作成本也愈来愈便宜。

最早制作和使用砖的国家就包括中国。人们提到中国古代文化,总是忘不了“秦砖汉瓦”。但是,在中国古代,砖主要在一些显赫的建筑上得到应用,比如皇宫、城池、陵寝、佛塔,还有贵族和富商的宅院。雄伟的明长城在世界的砖建筑之中称得上是优秀之作,修建它的工匠们在很多关键的地段使用了坚硬的大砖。

不锈钢的由来

如何能让钢铁带有抗腐蚀的功能呢?其实,只要对一种金属的含量加以控制就成了,这种金属就是铬,它是一种有很高硬度、不怕任何物质腐蚀的银白色金属。当钢中的金属铬的含量达到12%以上,它的表面就会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所以任何腐蚀都不怕。

20世纪初,不锈钢问世。它的制造者是英、法两国的科学家们,可是这些科学家虽然造出了不锈钢,却不了解这些合金的特性,更无法预料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例如,在1904~1911年的法国,科学家吉耶和波特万研制出奥氏体不锈钢,却对这种物质的抗腐蚀性一无所知。

1911年,不锈钢和钝化理论被德国科学家蒙纳尔茨提出。他是认识到不锈钢的抗腐蚀性能的第一人,与此同时,他还为自己争取到在德国生产不锈钢的专利,想投身商业,大大地赚一笔钱。

仅仅过了一年,一种重要的不锈钢就出现了,它就是马氏体不锈钢,是英国的冶金学家布里尔利发明的。他亲手制作了一批刀子,很快就使马氏体不锈钢投入大批量生产。

1911~1914年,美国的丹齐经过不断实验,发明了铁素体不锈钢。这种不锈钢既能够进行热加工,又是冷加工的上好材料,对建筑和汽车上的装饰非常适用。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人们发明了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紧随其后,马氏体和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节约镍的不锈钢、含碳量超低碳不锈钢先后被开发出来。这样,不锈钢阵营的主要将帅就都凑齐了。

不锈钢一出现,就在化工、石油、航空、造船、武器制造等许多领域得到应用。用不锈钢做原料,飞机在恶劣天气也能正常飞行,轮船则不怕海水的侵蚀……这种钢材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过加工成为日常用品。

不锈钢的诞生,在世界冶金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20世纪的历史上,也是全人类的一项值得夸耀的文明成果。

玻璃的由来

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生产的装饰品中就包括了玻璃珠。有考古学家在中国洛阳的西周墓葬中发现了玻璃珠,它的颜色呈白色。后来又在宝鸡的西周墓葬中发现了透明的玻璃管和玻璃珠,约有上千件。

中国的玻璃制造业得到较大发展的时候,是从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那时候,蓝、绿、黑、红等彩色玻璃问世,还出现了俗称为“蜻蜓眼”的多色玻璃珠。可是奇怪的是,三国以后,玻璃制造技术竟然神秘地失传了。一直到北魏时期,西域的大月氏人将烧制玻璃的技术传到大同,中国的玻璃制作才又复兴起来,为世人所瞩目。

西方的玻璃则是腓尼基人传入的。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河口,来了一艘腓尼基的大商船。船上装了一批天然结晶苏打。船员们来自远方,并不了解海水涨落的规律。很快,船在离河口不远的一片沙洲上搁浅了。

船上的人见船难以前进,就从大船上跳下来,奔向陆地,一边尽情嬉戏,一边等候涨潮后继续开船。中午到了,海水还没有涨上来,他们就决定在沙洲上做饭,饱餐一顿。可沙洲上到处是软软的细沙,一块石头都没有,拿什么来固定饭锅呢?突然,有人想到了那些天然结晶苏打。

大家搬来一些苏打垒起锅灶,用木柴烧起火来。当他们吃完后收拾餐具准备回船时,有人发现锅下沙子上竟然有一种晶莹发光的东西。他们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这是因为沙洲上的温度很高,导致苏打块和地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晶莹透亮的玻璃。

腓尼基人非常聪明,他们很快掌握了制作玻璃的方法——先将石英砂和天然苏打搅拌起来,然后用特制的炉子把它们熔化,再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珠。

到了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也能生产玻璃制品,只是他们的产品较为简单罢了。而真正的玻璃器皿则是公元前1500年前后在埃及出现的。从7世纪起,一些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以及埃及、叙利亚,兴起了玻璃制造业,一度达到了繁荣的景象。阿拉伯人在制作清真寺用灯时,还将透明玻璃和彩色玻璃作为原料。清真寺的用具是非常神圣的,可见阿拉伯人对玻璃是非常看重的。

13世纪时期,威尼斯一个岛上的玻璃制作水平已经很高了。在威尼斯的玻璃工匠手里,普通的玻璃经过细致的加工,很快就变成了丰富多样的工艺品。后来,威尼斯玻璃制造商开发出了一种水晶玻璃,赚了不少钱,在威尼斯的众多出口产品中,利润较为稳定。

在欧洲的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玻璃品制造中心,如波希米亚和伦敦等。1675年,乔治·拉文克罗夫发现,如果在玻璃中加入铅,玻璃制品就会变得重一些,并且清澈透明。当时,人们在制作贵重餐具时,有时还要用到一种名叫水晶玻璃的优质玻璃。

在威尼斯和荷兰,玻璃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使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以玻璃为原料的制品开始兴起。17~18世纪,欧洲制造的各种玻璃曲颈瓶、试管、烧瓶以及其他各种形状的玻璃瓶,使化学得到发展,这对氧气和其他元素的发现产生了有利的作用。

玻璃艺术品常被人们归入美术品。善于制作玻璃制品的艺术家有路易斯·康福特·蒂凡尼、法国的道姆·弗雷莱,他们生产出来的玻璃装饰品被收藏家和博物馆奉为珍品,其价格在收藏市场中一路攀升。

浮法玻璃的由来

人们制造最早的玻璃器皿时,是在玻璃冷却之前吹制成型的。后来人们发现,若将一些添加剂,如钙、铅之类加入到玻璃中,可使玻璃品的色泽和光洁度大大增强。

对于橱窗、车窗和镜子的制作所使用的玻璃,质量一定要达到上乘。人们一般用磨光的玻璃板来制作这些东西,这就势必产生大量的玻璃废屑,也必然使成本大大增加。

1952年,一个叫皮尔金顿的人产生了一个设想,就是让玻璃表面既像拉板玻璃那样光洁,又像压磨玻璃那样平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花费了700万英镑的资金,终于研究出一项新的技术——制造浮法玻璃的技术。

浮法玻璃是这样制成的:将一条连续的玻璃带从熔炉里抽出来,使它在锡熔液的池子表面浮着。由于锡的分子结构比玻璃紧密,锡熔液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很高的温度,导致浮在上面的玻璃表面的凸凹不平的部分熔化,从而使玻璃板呈现出又光又平的状态。

时至今日,很多工厂已经能够生产不同厚度的浮法玻璃板,这全靠技术革新的成果。在玻璃带还在浮动时让它逐渐冷却,等待固化到能从熔池推开而不留下印迹时,把它推出熔池,然后置于烘灶里慢慢冷却。经过这样的过程,生产出来的玻璃板有较为理想的厚度,表面平整光洁,不需要进行抛光打磨,有极佳的质量。

使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玻璃板,所费成本并不高,其价格与用老方法生产的玻璃板基本相同。由于生产这种玻璃非常合算,于是它很快就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玻璃板的所有传统方法,都被制造浮法玻璃的方法所取代。

染料的由来

100多年前,给材料染色并不容易,当时,人们染布料时,只能利用茜草、郁金、大黄、蓝靛、红花等植物的根、叶和皮之类的汁,让布匹呈现出自己喜爱的颜色。因为植物染料数量不多,种类也很少,所以染出来的东西缺乏明亮的色泽,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的追求。

人们对色彩的需求,是在化学合成染料问世后才得到解决的。英国人柏琴是化学染料的发明人。

19世纪40年代,在非洲的英国殖民地,疟疾大肆流行。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天然的奎宁产量少,满足不了需要。当时英国皇家化学院由霍夫曼任院长,霍夫曼为了解决非洲的困难,他费尽脑汁,想从煤焦油中提取出珍贵的奎宁。

1856年,他招收了一个研究生,这名研究生就是柏琴,当时年仅18岁。

柏琴参与到导师的研究中后,连节假日都放弃了,在自家庭院角落的一间小屋里辛勤地做实验。他从煤焦油提取了一种苯的化合物——甲苯胺,想让它发生化学变化,转化成奎宁。可是,他的多次试验却都以失败告终。

同类推荐
  • 节约用水科普读本

    节约用水科普读本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节约水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途径。
  • 不可思议的惊天骗局(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不可思议的惊天骗局(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本丛书是青少年探究历史,了解自身,探索大自然的一套不可多得的知识图典。本书精选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惊天骗局,以独特的视角,趣味横生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非常时期非常人物炮制的重大骗局。这些骗局有的太过久远,渐渐变成了神话故事的一部分;有的曾经轰动全球,成为政治事件,引起外交冲突和全民大讨论;有的骗局,小人物居然能将一个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而又全身而退。
  • 复活的古城(下)

    复活的古城(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沧桑的岁月冲逝了多少陈年旧事,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多少远古文明,厚重的黄土尘封了多少悠久文化,古城遗迹中又隐藏了多少千古秘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凭着考古学者手中的铁铲,人们试图破解历史的密码。
  • 神秘的谜团(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

    神秘的谜团(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

    宇宙,是这个世界上谜团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吸引孩子好奇心的地方。宇宙包含着最神秘的未知和疑问,人类正在以高超的科学手段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深入探索宇宙的深处,希望了解人类自身的过去与未来。而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一直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虽然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又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探索宇宙奥秘系列丛书》向孩子们展示这个既熟悉又神奇的世界。
  • 创造与发明

    创造与发明

    钟表、眼镜、电话、火车、汽车,这些在我们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物,看似平常,但这些发明创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创造与发明》集中介绍了一些影响世界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发明创造及中外历史上知名的发明家。
热门推荐
  • 那些来自华尔街的赚钱经(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来自华尔街的赚钱经(每天读一点英文)

    该丛书由美国英语教师协会推荐,特点有三:幽默逗趣,文字浅显易懂,让你笑着学英文!
  • 我的低调法则

    我的低调法则

    小隐于野,大隐于世。一个修行千年的老处男,一心向道,不曾经历过男女之事!说他低调?可行事却是总那么嚣张,尽管他不想。一切总是无奈的。更无奈的是。他是一个吝啬而且又无比贪财的人。当有一天他变成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当他失去了强大的修为力量,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更更无奈的是,他出生的。貌似不是个好时候。刚刚出生就要为自己负责、为整个家庭做“保护神”。
  • 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胡雪岩的做事之道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胡雪岩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馀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舍药舍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胡雪岩是中国晚清第一大富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做金融业务的人。并获得清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的特荣。鲁迅评价胡雪岩是“中国最后一位商人”。本书总结了胡雪岩一生的成败得失,希望读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 易经天下

    易经天下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即梁太祖!曾是山东一方霸主的当朝太尉王师范因极力反对朱温阴谋篡唐,以致引来杀身之祸,王氏全族二百多口全被围杀于太尉府内!但,事后并未在遍地死尸中发现尚在襁褓之中的王家单脉独子!……天下武功,皆出易经!夏朝连山,商朝归藏,周朝周易!叹兮,叹兮,三部绝世易经,只存周易于世!世间万事,阴阳相通,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变幻无穷!且看本书主人公——王怀安,如何参悟周易内中玄机,存活于乱世之中!(易经天下书友群:177406197)
  •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唯爱暮光

    唯爱暮光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原本有着高高在上的光芒,可是在遇见所爱的人之后,会愿意不顾一切地焚烧自己,释放出最凄艳绝伦的光芒,来取悦心爱的人,以坠落人间为代价,如同暮光。在畏寒症的折磨中沉沦的易筱染,生命的旅途中幸福地遇见了他们。温柔的浪漫、无私的关怀、不为人知的隐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指引着迷失的灵魂找到最初的温暖。可是,究竟谁才是真正照亮她生命的那束唯一暮光?
  • 神话系统

    神话系统

    穿越了,重生了,可直到十三岁,觉醒了系统,才知道,这个世界,妖鬼横行,神魔隐现,气运之道,贯穿其中。想要求道得长生,你们不收我,那又何妨,总有一天,我将站在你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俯视你们!
  • 餐桌上的生活智慧

    餐桌上的生活智慧

    “衣”、“食”、“住”、“行”这是生活的全部。其中“民以食为天”,这个“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作为22世纪的新新人类,聚餐、请客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在吃餐的时候的礼仪你都知道吗?你有没有引起别人的不屑,或者别人的夸赞呢?什么是餐桌上的智慧?如何做个成功的人士?就请进来看看吧。
  • 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

    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世大陆

    异世大陆

    意外穿越,从此过着不一样的人生,然而,一切,都可以崛起!在异界称王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