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根据自己的能力为人生划一条界线。不要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完人,什么事都能干,为逞一时之能,做事自不量力,都想自己一一完成。这样,屡屡碰壁之后则会因遭受打击而丧失信心。你应该估计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做好哪些事情,然后再去尽力而为。这样做事的成功率就大多了,成功多了,就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其次,把眼光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你的长处是什么?你的优点有哪些?要好好思考一下,对自己有个深刻的认识。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发挥所长,工作自然会有出色的表现,这些都能增强、支撑起你的自信心。
最后,就是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把你曾经做好的工作或成就,列在纸上自我欣赏。这时,你将发觉自己突然信心十足,办事能力胜人一筹。同时与欣赏你的朋友保持联系,有意识地去和那些肯定你的朋友在一起,与他们分享你的快乐。由于他们理解你,肯定你,对你有信心,一旦你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犹豫不决时,他们就会有针对性地支持你,使你信心百倍地继续去工作。
驾驭自我意识
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积极暗示中形成的。那么如何才能获取积极的自我意识,又如何驾驭自我意识呢?
一百多年前,美国费城有几个高中毕业生因为没钱上大学,只好请求仰慕已久的康奈尔牧师教他们读书。康奈尔牧师答应教他们,但他又想到还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要是能为他们办一所大学那该多好啊?这是一个好念头,一种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于是,他四处奔走,辛苦地奔波了5年,连1000美元也没筹募到。而当时办一所大学大约需要投资150万美元。他意识到,自己的打算不过是异想天开!一天,他情绪低落地走向教堂,发现路边的草坪上有成片的草枯黄歪倒,很不像样。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处的草好呢?”园丁回答说:“你看这里的草长得不好,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处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到别人的美丽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己的草地!”
园丁的话使康奈尔怦然心动、恍然大悟。从此,他积极探求这个哲理,到处给人们演讲“钻石宝藏”的故事:有个农夫很想在地下挖到钻石,但他在自己的地里一直没有挖到,于是,他卖了自己的土地,四处寻找可以挖到钻石的地方。而买下这块土地的人坚持辛勤耕耘,反倒挖到了钻石宝藏。康奈尔告诉人们:财富和成功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发现的,它只呈现给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挖掘的人,它属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整治自己的草地”的人!一个人光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识,这种管理能力全在于自己的持之以恒。他的演讲发人深省,很受欢迎。7年后,他筹到80万美元,终于建起了一所大学。如今他所筹建的康奈尔大学依然矗立在费城,早已闻名于世。
这个启示很重要,也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光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因为自我意识只是一块土地,要把他变成一块美丽的草地,还需要我们的毅力、自信和勇气。
懦弱和羞怯只会委屈自己的心灵,唯有自信和勇敢才会从容上升。人的自卑心理来自失败的刺激,自信心理来自成功的鼓励。应该说,争取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对一个人树立自信是极为有益的。
不要让他人左右你的路
社会中常见一个奇怪现象:一个人如果平平庸庸地做事情,甚至什么都可以不做,他可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一旦你做出点成绩,得到点荣誉,蜚短流长、嫉风妒雨便相伴而来,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风气,就是古代的嫉贤妒能。轻者它会使先进者受到打击,使落后者得到保护,给上进者带来很大的烦恼;重者,它甚至会使先进者因此而丧失信心。
当你也陷入这种状况时,你就会被烦恼缠上身,进而产生巨大的压力。那么,当遭人嫉妒,“风刀霜剑”加身时,该怎么办?对待别人的嫉妒,最佳方法既不是通过压抑自己来平息别人的嫉妒,也不是通过回击来对抗别人的嫉妒,而是采取中庸之道,即不理会别人的嫉妒,继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的嫉妒之情自然平缓。
培根说:“嫉妒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但有两种人一般是不会遭人嫉妒的,一是原先条件就比别人优越的人,他们取得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别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二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改变自身地位的人,别人认为这种努力是自己所难以付出的,因而也就无嫉妒可言。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年暴发户很容易受人嫉妒的原因。因为别人对这些暴发户的“暴发”不服气,可是当暴发户成了新显贵以后,人们的嫉妒也就慢慢缓和下来了,直至转移到新的暴发户身上去。
日常生活中的嫉妒也有相似特点。本来“平起平坐”的人,彼此不相上下,这可以说是一种平衡。具有平衡感的人,对平衡圈子中的人大多是不会嫉妒的。如果有人冒尖超过了别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了,有的人就开始嫉妒冒尖者。这种嫉妒将一直持续到冒尖者的冒尖成为稳定的现实,成为别人认为是不可改变的新的平衡时为止。显然,这种平衡同原先“平起平坐”的平衡具有质的不同。所以,消除别人嫉妒的最好办法,就是致力于造就新的平衡。遇嫉而“退”,无非是退回到原有的平衡上去;遇嫉而“击”,无非是激化不平衡所带来的心理对抗,这种对抗又必定会分散被嫉妒者很多精力,使新的平衡难以出现。只有遇嫉而“进”,继续走自己的路,不为别人的流言飞语所分心、却步,才能慢慢地使不平衡成为嫉妒者所能接受的事实。你一个月的工作业绩超过别人,别人认为是偶然的,可能会嫉妒你的“运气”,两个月、三个月的工作业绩超过别人,别人仍可能认为你“鸿运高照”,继续嫉妒你。然而,当你的业绩稳定在比别人高的水平上,一段时间以后,别人认为你是工作优秀的人,这时,你就不再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
这就是消除嫉妒的最佳途径,借用但丁的话来说,就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尽管这条路并不平坦,但确实是走得通的。
嫉妒别人是不好的,对别人的嫉妒也不应迁就,但缓和别人的嫉妒则是可以做到的。让别人知道你的“幸运”是同你所付出的努力成比例的,这对于缓和别人内心的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嫉妒之情,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帮助别人进步,使别人看到自己的潜力所在,也是有效的办法。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是工作、学习有所作为的人,肯帮助别人的人,“人缘”总比“独来独往”的人好,受人嫉妒的情况也来得轻,原因就在于此。
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
你是否曾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过类似这样的消息:
某歌唱家为他的嗓子投保多少美元,某球星为他的双腿投保多少英镑,某女模特花费多少为她的美腿上保险,某香料师又出资多少为他的鼻子投保等,这些颇为可观的甚至达到八九位数的保额和与之相对应的保险项目是不是曾经一度让你迷惑不解?没有关系,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可以测试这些身体局部部位和器官到底值多少价。
请你现在试想一下,如果以这个有可能让你艳羡的数额来换取你相应的东西,或者嗓子,或者美腿,又或者是眼睛、鼻子以及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你愿意吗?
如果你不愿意以你现有的这项资产(健康)来交换另一项资产(金钱),那就表示你的这项资产的价值已经远远高于这个看似庞大的巨资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会轻视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吗?
你是否了解自己的价值?你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又停留在哪个层次?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块不起眼的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那块宝石。
也许过去没有人把你当做珠宝看待,但那不妨碍你的独一无二。爱因斯坦是一个天才,牛顿也是一个天才,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上帝在创造一个爱因斯坦和一个牛顿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你,而且从上帝的眼光出发,你跟爱因斯坦和牛顿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你和他们同样都很珍贵。你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珍惜自己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价值。所以,像奥格·曼狄诺那样,请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
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
桑叶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丝绸。
黏土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堡垒。
柏树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殿堂。
羊毛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袈裟。
如果桑叶、黏土、柏树、羊毛经过人的创造,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高自身的价值,那么你为什么不能使自己身价百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