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2200000005

第5章 医药史话(4)

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即真苔;若苔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称为无根苔,即假苔。有根苔表示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榜方通衢的由来

清代王械《秋灯丛话》中有一则“榜方通衢”的故事。

山东莱州刘某,遇一和尚给他一本《海上方》,治病很有效,尤其是解砒霜毒的药方,更是效验如神。有位戚某多次向刘索求解砒霜中毒之方而未得,一直耿耿于怀。

戚某为了得到这此方,特地在家中置办了酒席邀请刘某。饭后,戚某关上门,突然对刘某说:“你已经中了砒毒了,快把解砒毒的药方告诉我,我好救你性命。”

刘某开始不信,但不一会感到腹中疼痛,于是无奈地说:“你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把我生命当儿戏?快取三钱白矾来。”戚某取来白矾,刘某用水调好服下,立刻解了砒毒。

戚某厌恶刘某吝啬自私,不肯把解砒毒的药方外传,干脆把此方写在榜纸上,张贴在四通八达的路口,以便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榜方通衢典故的由来。

白矾原名矾石,又称明矾,经煅制后,失去结晶水,则称枯矾。白矾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酸、涩,性寒,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内服时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反射性呕吐,从而将胃中的毒物吐出,以达到解救中毒的目的。

所谓的牵线切脉

中医诊察断病,素来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至于中医切脉的专著,当推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最驰誉中外。

中医的切脉术可谓博大精深,且颇灵验。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则莫过于历史上宫廷医官为皇亲国戚的夫人、千金们看病时的“牵线切脉”了。

相传,有一次清代慈禧太后患病,陈御医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问其病情的状况下,隔着帷帐,在红绿丝线上切脉,然后小心翼翼地开了三贴药方。慈禧太后服药后,果然药到病除,于是特赐予陈御医“妙手回春”金匾一块。

牵线切脉纯属故弄玄虚之举,是历代医官因受缚于封建礼教不得已而为之的骗技。据说,陈御医晚年隐退之后,透露出了当年他为慈禧太后牵线切脉的内幕。

原来,当陈御医获悉将召自己为慈禧太后看病的消息后,急忙变卖家产,花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内侍、宫女,从他们口中得知慈禧太后是因贪嗜螺肉太过而生疾。牵线切脉时,陈御医强装镇定,然后开出消食健脾的处方,终使慈禧太后药到病除,化险为夷。

《友渔斋医话》中说:“孙思邈,唐季之真人,其治人疾病,必详问至数十语,必得其情而后已。何后人反智,以三部难形之脉,决人无穷之病,若非浅学无知,必遵古贤之训。”

中医临床诊疗时,一定要仔细揣摩,认真观察,详细收集各种临床信息,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全面把握,对病情有个整体了解,以增加诊断治疗的准确性。

苏东坡曰:“吾有疾病,必尽告医,使其了然于心,然后参以脉。今人以脉试医,犹以身试药也。”患者在就医时,一定要向医生详细叙述自己的病情,不要有所隐瞒,更不要抱着考核医生水平的心理,一言不发,听凭医生诊脉,这既是对医生的放任,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任何情况下的讳疾忌医都是不可取的。

反畏之中藏玄机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就是有名的十八反歌诀。十八反、十九畏是目前中医药界普遍使用的配伍禁忌。

所谓十八反,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指的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相畏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配伍则可能影响到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不可合用。但是,古代许多名医大家,也有用相反相畏的药物配伍制成方子,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留下了发人深思的“以毒攻毒”的经典医案。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用了不少相反相畏的组方。比如,治疗寒气厥逆一症时,半夏与乌头同配成方,名曰“赤丸”;治疗顽固性痰饮时,又将甘遂与甘草配伍,制成“甘遂半夏汤”。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使用相反或相畏的组方有146个,治全身浮肿的“大豆汤”,就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取其大吐以去湿,相反相激,以获良效。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丸”,甘草与海藻相伍,用于治疗瘰疬之症;清代医家吴瑭《温病条辨》中的“化症丸”,人参与五灵脂同用。

《百一选方》中记载:安徽滁县人韩咏患脚气上攻,流注四肢,结成肿核,赤热疼痛。有一医者用甘遂研为细末,以水调敷于肿核上,另以甘草浓煎内服。肿核竟迅速消散,一服而病去七八,再服而愈。

如今,科学家们通过药理研究和动物实验,验证十八反、十九畏的科学性,研究数据表明:甘草与甘遂合用时的毒性大小,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贝母、半夏与乌头配伍,则未见明显的毒性;而细辛与藜芦同煎,则导致了实验动物的死亡。

可见,中药的反、畏,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自有他的道理。那些反药方剂的产生,往往是针对个别的病例,非猛药不可救,不能说具有普遍性。

对于普通患者而言,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以相反相畏之药合用。特别是缺乏医药专业知识的患者,更不能乱用相畏、相反的中药。

药物之间的作用称为“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除单行是指单味药物的应用外,其余六方面都是指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相须:指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配伍在一起应用可以加强治疗的作用。

相使:一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使整个方剂治疗作用包容的范围更全面;二是使药有的时候可以抵消、减轻君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方剂的治疗更安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畏:指两种药物之间互相克制,一起配伍使用会降低治疗作用。相畏也可以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恶:指两种药物能相互作用而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因此应避免一起配伍应用。

相反:指两种药物在一起配伍应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原则上需避免应用。

人们的认识是发展的,对于药物的了解也是不断深入的。对于古代认为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经过实践检验,现代看来有些是可以在一起配伍应用的。

另外,相反属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这样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一起应用。但是也有人认为并非绝对,甚至认为,相反之用能以毒攻毒,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如《兰台轨范》之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治疗中风瘫痪、痿痹痰厥、阴疽流注、跌打损伤等。

中药一词的由来

我国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现存的传统医药典籍中却没有“中药”一词,而只有“本草”或“药”。那么,“中药”一词是何时才开始出现的呢?

这要从西医的传入说起。从明末清初开始,西方近代医学逐渐传入我国。尤其是鸦片战争后,西药开始流入我国。传统医药和西药都是取材于自然界的天然物质。不过,传统医药在制法上落后于西药,基本上停留在生药阶段,导致传统医药在某些方面逊色于西药。

为了振兴祖国医药,许多有志之士远离祖国,漂洋过海,学习西医药。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西药教育。辛亥革命后,西药学教育在我国逐渐推广。

到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已形成中西药相互鼎立和并存的局面。人们为了同西医、西药相区别,便将我国传统医药分别称之为中医或汉医、中药或汉药。正是由于西药的传入,才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中药”一词。

中药缘何称本草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一词经千百年的沿用,已有了特殊的含义,它已经成了所有中药材的统称。有些中药材是动物和矿物,为什么统称中药材为“本草”呢?

五代时期的韩保升说:“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材统称为“本草”的公认的解释。

古代以“草”或“草本”作为植物的代称,而中药里又以植物药为主,所以说这样的解释是合情合理的。但若从药物的起源来看,认识还可再深入一步。

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某些动、植物的医疗功效。由于人类对植物接触最多,认识最早,起初寻找药物时只是在植物中进行,所以最初的药物只有植物。

《说文解字》中说:“药,治病草也,从草。”反映了最初只有植物药的状况。虽然,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这一概念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

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亦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铝、铁等一起加热之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煎具的容量宜大些,以利于药物的翻动,并可避免外溢耗损药液。同时应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不全释放。

煎药的用水:以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前人常用流水、泉水、甘澜水(亦称劳水)、米泔水。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也有用酒或水酒合煎。

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3~5厘米为宜。目前,每剂药多煎2次,有的煎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第二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得量100~150毫升即可。

煎药火候: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谓“武火”,慢火煎之谓“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

解表与泻下之剂,煎煮时间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之剂,煎煮时间宜长,其火宜慢,水量略多。如将药煎煮焦枯,则应弃之不用,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最早的病历

病历是记载病人病情、诊断和处理方法的记录。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历出现于西汉。

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淳于意,因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称仓公。他在管理粮仓之余便四处搜寻药方,拜求良医,后来他便成了一代名医。病历就是淳于意首创的。

淳于意是个细心的人,他给人治病诊病时,总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自己诊断处理的方法记下来,当时人们把这称为诊籍,现在我们称它为病历。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为淳于意作传时,曾摘要记录了他的25份病历,这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最早的“病历”。

十问歌包括了中医问诊时所注重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这种歌诀便于记忆和传授,一直流传至今,对中医的临床问诊有着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最早的医学校

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设立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隋朝创立了太医署,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

隋朝的太医署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其规模不大,设置不全,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

唐高祖武德七年,在长安建立了唐太医署。唐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分组成,与现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相类似。

唐太医署由皇家直属,设太医令2人,是太医署的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医学院校的校长职务;还设立太医丞2人,他们作为太医令的助手。太医丞手下则有医监4人,医正8人。以上18人都是太医署的行政长官。

太医署分医学部和药学部,医学又分四大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和咒禁科。四科之中,医科最大,总共有164人。其中医师20人,医工100人,医生40人,典药2人,医博士1人,医助教1人。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学生都由太医署中的博士、助教教课。

针科共有师生员工62人,其中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30人,学生20人。针科学生先学医学基础理论,然后重点学习针灸专科。

按摩科共有师生员工36人,其中博土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学生15人,以学习按摩专门技术为主。咒禁科共有师生员工21人,其中博士1人、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学生10人,主要学习道禁和佛教中的五禁。但该专业人数最少,影响最小。

太医署规定学生除了入学考试以外,月、季、年都有考试。对于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考试成绩优良的,予以奖励,以保证学生的质量,并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才。

太医署中,“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对于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也保证了整个医学校的教育质量。

药学部虽然没有医学部大,但也有一定规模。药学部包括“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药学部还设有药园,所以当时不仅从理论上,还通过实践培养药学专门人才。

唐太医署为当时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才,以后历代都设立类似唐太医署的医学校。宋代,把医学校划归国子监管理。国子监是当时主管教育的高级领导机构。宋代医学校的规模也有了扩大。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与唐太医署相类似,改变不大。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最早的医学协会

明代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出现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研究协会,即“一体堂宅仁医会”。关于一体堂宅仁医会,徐春甫《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中有记载。

顺天府(即今北京)的医家徐春甫等,组织了一体堂宅仁医会。当时的医学协会是由客居顺天府的医家们组成的。据载,该会成员46人,有徐春甫、汪宦(著有《医学质疑》、《统属诊法》)、巴应奎(撰《伤寒明理补论》)等,都是当时的名医。

同类推荐
  • 外敷偏方(偏方三书)

    外敷偏方(偏方三书)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所倡导的传统养生保健、疾病诊疗方法,以价格低廉、简便易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近十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亦掀起了一股“自然疗法”的热潮,因此,挖掘整理中医药学传
  • 老偏方小病一扫光(MBook随身读)

    老偏方小病一扫光(MBook随身读)

    《MBook随身读:老偏方小病一扫光》可分为职场疲劳老偏方、常见小病老偏方、皮肤科老偏方、女人老偏方、男人老偏方、日常保健老偏方六大部分,适合各类人群使用,在偏方的阐述中,我们不仅给出行之有效的验方,还对具体病症的养护和治疗进行了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小疾病,保证大健康。在偏方的选取上,《MBook随身读:老偏方小病一扫光》更多地选取以常见食材为主要原料的偏方,如生姜、大葱、胡椒、韭菜、鸡蛋、盐、萝卜……使你在厨房穿梭间,就能领悟到药食同源的奥妙。偏方使用时既有内服也有外敷,化繁为简,安全见效。
  • 影响您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

    影响您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

    本书作者参考大量古今医学文献,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详细阐述了影响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衰老与抗衰老、社会因素、意外事故、疾病防治、科学饮食、心理因素、运动保健、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文明病”预防和自我养生等,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了许多有利健康长寿的具体措施和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全书内容丰富,阐述简明,融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为一体,适于广大群众、特别是关注健康长寿的中老年朋友阅读参考。
  • 高血压防治百问百答

    高血压防治百问百答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流行病学高血压普查和专家推算,我国大约1亿以上人患有高血压。最近在部分地区普查,高血压患病率约占14%;但患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不足40%;而能使用药物治疗者不足20%;已经达到控制高血压目标者不足5%。换而言之,不少高血压病人仍不知道自己已经有高血压、仍未接受有效的治疗。本书通过一系列的高血压防治问答,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的认识高血压。
  • 睡眠长寿经: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眠长寿经:不觅仙方觅睡方

    讲述了: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可是,你知道最好的养生方法吗?不是花样百出的运动,也不是各种精致讲究的保健品,而是睡眠。我国古代学问家李渔曾说过:“养生之决,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热门推荐
  • 决神记

    决神记

    三千神道,唯吾独尊。神芒一出,谁与争锋。身怀上古神芒的神帝,重生于少年时代。再一次踏上神道巅峰。
  •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村姑奔小康

    村姑奔小康

    现代高材生穿越成为古代农村女,邻里互助有,极品亲戚也有,生活习惯,风俗不同,且看女主如何一步一步带领家人发财致富奔小康。注:本书无金手指,也不涉及宫廷,纯纯粹粹的种田文
  • 复仇记:黑道少女赖上你

    复仇记:黑道少女赖上你

    那年,父亲的背叛、父母的抛弃、妹妹的算计,不得不使她们让自己变的更强大,多年后的归来,结局会怎样?进入校园,爱的萌动,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某男死不要脸的跟着某女,“我喜欢你,接受我好不好?”某女皱着眉头,手紧紧的握着,“不好,可不可以不要再跟着我了?!”某男还厚着脸皮贴上去,“不可以,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哪点,我改还不行吗?”某女咬着樱唇,指着他。“你改不了的,因为我喜欢你的全部。”某男那双眼睛,大大的,眨巴眨巴,可怜兮兮的看着某女。某女顿时无奈+无语。
  • 冷情王爷的小医妃

    冷情王爷的小医妃

    她爬山掉崖,醒来却成了花轿上的新娘?新郎还是病魔缠身,将不在人世的战神王爷!成亲后,不受待见,两人各自为天,自由生活?没关系,凭自己的医术相信也能好好在这里生活。然而,一次迷路,不小心招惹了这头甩不掉的腹黑狼!王爷,臣妾需要自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之初恋的羞涩

    tfboys之初恋的羞涩

    三小只在15.14岁时与同龄的千金大小姐有一个浪漫的校园爱情故事
  • 泛永嘉江日暮回舟

    泛永嘉江日暮回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千骨之卿骨恋

    花千骨之卿骨恋

    东方彧卿和花千骨的感情凄惨而又浪漫,想让他们在一起的看过来!下一轮回已至,花千骨到底会选谁?
  • 当老婆发现了小三

    当老婆发现了小三

    本书讲述的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周旋于老婆和情人之间的故事,一边是结发妻子,一边是红颜知己,演绎了一番纠结缠绵的感情故事。
  • 小学生获奖作文

    小学生获奖作文

    一篇作品,一颗童心,挥洒自如,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脚踏实地的梦想,《小说学获奖作文》作为学生们的写作模板,作为提升自我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一条通往写好作文的捷径,是一盏写作航道上的启明灯。愿这本书能成为你的良师诤友,希望你从本书中获得新的写作灵感,作文水平迈向新的台阶!触点全:写作招法,涵盖作文写作的所有元素,绝不留下任何写作死角。解读精:独有的作文解析,用最小的篇幅,最少的文字,最精炼地解读作文之道。速战速决:最短时间“夺分”,制胜作文考场。绝对效率:小升初热点话题及备考新方案。海量素材库:千则素材精简呈现,轻松应对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