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土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配套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资本的积累,从而自主性特征在配套成熟期更多地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在本土企业自己采购原材料、中间产品,采购机器设备。在充分满足原外资发包企业需求订单的同时,本土企业已经在配套行业中初具垄断地位,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或本土其他企业参与合作。
3.本土企业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独立设计新产品,开展营销和渠道推广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有了自己的品牌。毫无疑问,此时的企业已经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简单地来表述本土配套企业的功能升级过程,就是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原有设计制造)再到OBM(自有品牌制造)的过程。采用博弈支付矩阵的分析也就从这三个发展阶段依次进行。
(二)模型的分析
1.第一阶段——OEM
在这一阶段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两者无论从生产到研发,实力差距非常明显。此时的配套企业以从事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在配套中接受外资企业给予的技术指导、帮助,由外资企业提供图纸设计、加工模具,本土配套企业按照标准生产加工。此时,外资发包企业将本土企业作为自己的上游加工地,会对其进行低层次的技术溢出,从而保证零部件的质量。
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外资的进入给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能够从外资企业手中接到订单,这已经与其他本土企业拉开了差距。所以,本土企业最佳的发展策略选择“配套”,将自身纳入外资企业的生产网络,以此为发展的契机。体现在不同策略的收益矩阵上,“配套”策略的收益要明显高于“不配套”。对于外资发包企业而言,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之一就是转移生产,降低成本,利用当地的生产能力为其配套加工。但是面对只具备简单加工能力的本土配套企业,外资企业的控制权十分地突出,从原材料、机器设备到产品的模具,生产出来的质量,外资企业都是需要严格把关的。因此,外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选择了配套企业之后,一定会对配套企业有一定程度的技术溢出。表现在收益矩阵中,在“配套”的前提下,外资企业溢出的收益要大于不溢出的收益。
另外,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收益是建立在双方共同付出努力的基础上,任何一方不配合、不投入,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的基础上,都不会形成合作。比如,如果外资企业将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加工环节外包给本土企业,本土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高负荷地生产,外资企业的目的是实现了,但本土企业在付出了大量劳动后,自己的生产能力没有一点改进。另一种情况就是,诸如外资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等情况会使外资企业的技术间接地溢出,导致外资企业的产品被许多本土企业模仿,尤其是与之竞争的企业。
表41OEM的支付矩阵外资发包企业本土配套企业配套不配套溢出(5,9)(‐4,4)不溢出(3,‐1)矩阵中的左方代表本土配套企业的收益,右方代表外资企业的收益。当本土配套企业参与到外资企业的生产,为其从事配套加工,外资企业作为发包企业也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这时双方的收益为(5,9)。任何一方的不合作,都会给对方带来损失,表现在配套下的外资企业不溢出,收益为(3,‐1)和外资企业溢出下的本土企业不合作,收益为(‐4,4)。当然,双方均不合作,其收益为(0,0)。
根据博弈方实现自身最大得益的最终目标,采用“划线法”参考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1‐63在两类企业最佳对策对应的收益下划线。博弈的结果是在(5,9)的收益矩阵下都有划线,对应的最佳对策是本土配套企业选择“配套”,外资企业有“溢出”。因此,该博弈中唯一具有稳定性和现实意义的策略组合就是(配套,溢出)。本土配套企业只有从简单加工开始,在配套过程中不断积累。
2.第二阶段——ODM
随着本土配套企业长时期地积累,在此阶段的配套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在同一行业中已经成为外资企业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本土配套企业有了自身的技术研发,如模具的发明,工艺的改进,其他新产品的设计。本土配套企业的自主权明显增加,能够独立地采购原材料,引进机器设备。原有的外资企业不再是其唯一的配套对象,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其他本土企业都想与之合作。因此,在这一阶段,博弈策略收益的最大变化就是不存在负数,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增强。但是,对于凭借着雄厚实力的外资企业来说,“不溢出”的收益较大。由表42的收益矩阵显示,外资企业不溢出的收益“2”要大于本土配套企业不合作的收益“1”。本土配套企业的研发能力还较弱,对产品的把握还不够精确,没有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在生产过程中会增加试错成本。表42博弈双方的策略分析下,依然可以得到唯一的占优均衡结果(3,3)。此时,双方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各自的得益已经相等。
本土配套企业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从简单的产品改良设计到新产品的研发,此时的本土配套企业已经完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开始树立自己的品牌。本土配套企业已经具备独立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各类企业的产品需求,原有的外资企业合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家。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市场上的竞争,双方无论是在产品、技术上都有较强的竞争性。在这一阶段,双方仍然可以实现双赢,但外资企业只有依靠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来吸引本土配套企业,本土配套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离开自己的合作伙伴。表现在表43的收益矩阵上,每一博弈方想要独享高收益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的博弈双方相互约束、牵制。博弈的结果,双方的策略依然是彼此合作,但此时的本土配套企业已经具有完全独立的话语权,处于主动地位。表43OBM的支付矩阵外资发包企业本土配套企业配套不配套溢出(4,4)(0,5)不溢出(5,0)(1,1)
(三)模型的结论
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以后,本土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外资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其产业链发展中的一个节点。本土配套企业早期发展的最好策略就是与外资企业合作,为自己提供发展的资本,借助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吸收消化创新,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在配套产业链上,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产业链的节点需要不断地变化,配套的产品附加值含量不断增加。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与外资企业继续合作的资本。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原有的一些资源优势会不断丧失,外资企业当初选择投资的理由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天撤资的原因。本土配套企业的发展根本就是升级,工艺的升级提高研发能力;产品的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功能的升级实现高端的经济活动,脱离低附加值的简单劳动。
四、配套产业链的链条升级模式参考蒋兰陵配套产业链的链条升级模式分析——基于江苏省样本配套企业的调查统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0(4)
(一)链条升级的必要性
在全球产业链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强劲的市场和技术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以代工方式参与到全球的生产网络中,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产业链的主导者,通过技术标准、授权、质量、交货等各个因素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使本土企业被“俘获”或“锁定”于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的微利化的产业链配套加工环节张杰,刘志彪需求因素与全球价值链形成——兼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锁型”障碍与突破[J]财贸研究,2007(6):1‐10。在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提下,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可能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出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如果维持在传统的配套产业链下,本土企业很难产生企业层面或产业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突破跨国公司对本土配套企业的“锁定”,本土企业需要借助跨国公司这一跳板,从原有的产业链中突围出来,形成新的产业链,并在新的产业链中成为主角,与跨国公司共同支配整个市场。
(二)链条升级的可行性
链条升级对于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本土企业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链条转变则是本土企业不断地由低端走向高端的重要途径。在产业链条转换过程中,本土企业更有机会争取到链主的地位。对于从事配套加工的本土企业而言,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将定牌配套加工与创造自有品牌结合起来,这一点格兰仕品牌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把自营品牌与OEM贴牌相结合,利用国际知名企业的品牌、销售及服务网络等资源,把自己的产品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在中国,配套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除了自身的“干中学”,在配套中模仿创新,更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从低端加工环节走出来的过程是艰难的,资金、市场、技术、人才每一个对于配套企业来说都是瓶颈,因此链条升级作为产业链升级的最后一种模式,既代表着最高级的境界,又表征着其道路的曲折。
(三)链条升级的实现路径
从前面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维持在传统的配套产业链下,本土配套企业很难产生企业层面或产业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突破跨国公司对本土配套企业的“锁定”,本土企业需要借助外资企业这一跳板,从原有的产业链中突围出来,形成新的产业链,并在新的产业链中成为主角,与跨国公司共同支配整个市场。本土配套企业跳跃的基础首先是通过前期企业升级的种种模式和途径完成积累,这一积累过程是长期的。本土配套企业从低端加工环节走出来的过程是艰难的,资金、市场、技术、人才每一个对于配套企业来说都是瓶颈,因此链条升级作为产业链升级的最后一种模式,既代表着最高级的境界,又表征着其道路的曲折。
链条升级的路径图由本章(第一节)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技术路径图可知,链条升级作为升级模式中最高级的形态,其升级的可能必须建立在前面部分或所有升级层面和升级模式的途径上,链条升级是产业链升级的短期目标在长期的升华。当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实现了质飞跃的基础。其具体的实现路径见图44。
由图4.4可知,链条升级是本土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最高级模式,本土配套企业实现了不同产业链之间的跨越。链条升级可以最简单地通过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的升级过程,也可以根据产业链的特殊要求“快速”地发展,仅实现三种升级形式中的部分升级结果,达到链条升级的目的。升级模式的演进过程自然也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过程,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还可以通过生产要素与技术进步的变化体现出来,前者更多地表现为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后者则表现为产品附加值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