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00000000017

第17章 建文帝——龙颜曾此着袈裟(1)

(一)永无止尽让皇帝

现在,每到周末,常有很多去往东明山登山健身的人,走得多的,也还是那条山道。但是不管墙里墙外哪条道,上山下山,东明寺都是必经的交汇之处。一直以来,东明寺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与建文帝那一段似是而非不得知的渊源了。那个故事,六百年来在这片竹林里和那万节琅玕耳鬓厮磨,到现在,不管是真是假,断了骨头连着筋,都已经是东明文化不可分割也无法回避的一个部分了。

建文帝的传说,安溪当地已经世代流传了许多年,口耳相承,版本也纷繁芜杂,目前正式出版的文集中明文讲述的大致有俞建中先生主编的《苕溪轶事》“东明山与建文帝”,以及康烈华先生所着《安溪乡土文化》“建文帝避难东明寺”,综观两篇文字,内容大同小异,也许都是以最原始的张长工先生所主编的《余杭风物》中所载为蓝本。该书出版于1982年,其中收录有已故的乡土文化学者姚今霆先生所撰《东苕溪上一古镇》以及胡正陶先生整理的安溪民间传说《建文帝与东明寺》。其中胡正陶先生整理的版本是根据东明寺老僧周连庆师父口述而成,在非官方记载上算是第一手资料。周连庆师父原是新昌人士,生于前清光绪十二年(1908年),逝于1987年,自幼在东明寺出家为僧。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安溪镇上的寺庙庵堂悉被砸毁,僧尼被解散迁走,他也还了俗,但是他并没有离开东明山。再后来,山下兴建了国营单位南山林场,老人便在林场挂了职,留在山上看山终老。镇上老一辈的人们谈论起这位连庆师,口吻中总是带着一份且敬且爱,那时搞人民公社,什么都是公家的,山上的一草一木也不例外。可是烧茶煮饭总要日用柴火啊,于是很多人就跑去东明山偷偷地捡拾竹木,连庆师虽为看山人,却常常对那些贫苦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抵佛门子弟慈悲为怀,所爱总在弱小之民。

建文帝的故事,东明禅院的寺僧代代相传,周师父也是自小从他的师父(东明寺被焚毁之前最后一任住持延龄禅师)那里听来的。胡正陶先生近三十年前采访周师父时,他已年逾古稀,却到底曾是修行过的方外之人,久历红尘依然耳聪目明,没有平常老人那般的昏瞀不济;且他老人家记性极好,先师口传于他的故事,情节、诗词、时间年月乃至人名地名,都不曾记岔。“采访结束了,老人絮絮地说:‘老胡啊,你能来,我真是好高兴,再不把这个传说记下来,我就等不住啦,说不定哪天就带走了!’”胡正陶先生在附在正文后面的采访手记中最后这样写道。

如今纸字都在眼前,而斯人已成逝水。那就把东明寺最后一位寺僧所口述的传说码成铅字,让这个故事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吧。也许有人会觉得可笑,也许不会有人再读,可是只要东明寺在,这个传说就不会断。现笔者完整引述如下,也权作一份对民间文化传承者的悼念——

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年(1392年)死了。朱元璋为谁来继承他皇位这件事真是伤透了脑筋。因为他自己和尚出身,很迷信相术卜易,看到长孙朱允炆的头颅稍偏,性格又柔弱,觉得他以后成不了大器,难以继任皇位。但是还是要试一试允炆的才学。有一天,太祖和皇长孙对对子,他先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皱了皱眉头,答下句: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了有些闷闷不乐,当时四子燕王朱棣在一旁窥测出了太祖的心事,便应上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大为赞赏——一副对联就显示出了允炆和燕王才华的悬殊。

可是他虽然赞赏燕王才华,心中又有一个难以言喻的症结:他早年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部被他所歼灭,陈友谅临死前狂呼:朱元璋,我今生不能做皇帝,死后也要投胎到你家夺你的皇位。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果然梦见陈友谅来他的皇宫,梦醒闻报四皇子朱棣出世,从此朱元璋一直把朱棣当做是陈友谅投胎,是来夺他皇位的,故而心生疑忌,百般戒备。一日,他为了谁来继任皇位的问题召集群臣商量,想听听大臣的意见,故意试探说:朕想立燕王为皇储,如何?大臣们极力反对,力谏“皇孙现在已经年富力强,又是嫡出,孙承嫡统,古今通礼,应该立皇孙为幸!”朱元璋在犹豫不决中就顺水推舟,纳谏立了朱允炆,并说“有赖大臣们扶持”。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遗诏皇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可他没想到,这一决策,竟酿成了明朝骨肉相残的千古之恨。

与建文帝相反,有帝王之才而没有帝王之德的燕王朱棣,对自己没能继承皇位怀有切齿之恨,不久就暴露了他谋皇篡位的野心。他只花了四年时间,就起兵南下夺了建文帝的皇位,称明成祖,改年号永乐,并把当年向太祖进谏立允炆为太子的大臣都斩首。当年燕王起兵,建文帝碍于叔侄情分只守不攻,守不住则退,这一美德的误用导致了他最终的败走。在燕王攻入南京金川门后,建文帝欲拔剑自刎以殉社稷,少监王钺伏地忙奏:“陛下岂可就此轻生?太祖军师刘伯温曾有遗言,‘后宫有一对黑门,平日紧闭,非到皇孙大难临头不可打开’。现在已经到时候了,不妨打开一看。”建文帝听了将信将疑,但是确已走投无路,只得带着大臣们去往后宫。打开黑门一看,只见墙上挂着一幅画,一条被割了须的黑龙骑在一条留着长须的黄龙身上,暗示着建文帝的帝位被燕王所夺。群臣见了都大惊失色,又见一只铁柜放在中央,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三张度牒,一张名“应文”,一张名“应能”,一张名“应贤”,还有袈裟、僧鞋、僧帽、剃刀,还有红书一张,上面写着从鬼门穿地道而出。建文帝看了直摇头,叹息道:“数该如此啊”——应文,即指建文帝自己;应能,是吴王教授杨应能;应贤,是监察御史叶希贤。然后,翰林院编修程济就取了剃刀为建文帝祝发,三人除下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命人纵火焚宫后,从地道逃出。道内塞满了灯芯草,他们用火将草点燃,地道内蜈蚣蛇蝎都触火而逃了。地道外通水道,逃到外面已是薄暮时分,有一条小船正候着,船内有一位道人出来迎接:“贫道王升,昨夜太祖托梦,命我前来接应陛下。”王升就带着建文帝一行到神乐观稍事休息,并为他们洗尘压惊。从此,建文帝开始了流亡生涯,与他风雨同舟的共有四人,程济扮道人,余者都为和尚。翌日凌晨,他们开始启程南下。

原来这一切,都在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之中。回想朱元璋当初命刘伯温督建南京城,竣工之后,他巡视城墙,见宫城巍峨壮丽,十分欣喜,问刘伯温:这墙,敌人攻得进来么?军师答:城池固若金汤,除非燕能飞越。朱元璋对这句话的含义当时无法领会,而“天机不可泄露”,刘伯温也不便说明。建文帝登基后,南京城还流传着“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的童谣,其中的“燕”字指的便是燕王,后来句句报应。

话说建文帝一行人沿着宁杭古道逃出京城,历时月余,那日正好来到东明山——那时还不叫东明山,而叫古道山,山上的寺庙叫古道寺——正当紫微高照,东方发白,环顾此山,坐北朝南,气势雄伟,俨然好似一副金龙坐椅:中间冈峦横卧,恰似龙椅靠背;东西两尖峰高耸入云,宛如龙椅犄角;两峰又自北而南,连绵形成一对龙椅扶手;更有古刹寺庙坐落正中,寺前千级台阶,回旋而下,与金銮殿无异;来自天目山的苕溪自西向东缘山蟠曲,有如长龙。于是建文帝感叹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上苍赐我一天然行宫也。程济等人也一致认为此山重峦叠嶂适合隐居,便决定在此落脚。

且说建文帝他们到达东明山的时候正值拂晓,预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于是那之后古道山就改名为东明山,古道寺也改成了东明寺。建文帝在寺内出家,程济在后面大遮山上的群仙观出家,守卫着东明寺的后路。在东尖峰背后远约300公尺的半山腰处,有一块平坦如台的大岩石,横卧在悬崖峭壁上,与东汉严子陵的钓台很相类似,故而也叫“钓鱼台”,那里是建文帝和程济商谈要事的地方,因程济道长总是严格遵守君臣之礼先到那里候驾,所以也叫“望君边”。建文帝还在东明寺后挖地道,通往山后密林,以防万一。至今东明山后那片山林依然沿用“皇窠里”这个名字。寺庙里世代相传,传说建文帝还在东明寺内倒插了一棵牡丹、手植一棵丹桂,牡丹是花中之王,倒插即本末倒置,比喻燕王夺政,正统逊国。并说:如果我还有还朝之日,牡丹盛开,丹桂飘香。

后来,由于此地离南京实在太近,不宜久留,他们几人又离开去往福建、云南等更遥远的南方。明成祖追捕不到建文帝,很不甘心,且怀疑他已经逃亡海外,于是命令宦官郑和出海,特造大船六十余艘,随行四万人,沿浙、闽、两粤直下西洋。名为显示国威,其实是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东明寺内的僧人直到建文帝离开之后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请画师画了他的像供奉在寺内。东明寺的大殿上,还悬挂着一副楹联:上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下联——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建文帝走后三十年,没想到当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时,这棵牡丹果然绽放,桂花也开了,建文帝也果然在异地被召回京,安度晚年。当时情形是这样的:宣宗朱瞻基对朝廷内部的骨肉相残深恶痛绝,又想到自己的皇位是祖父从皇叔建文帝那里夺来的,皇叔至今还流亡在外,自觉对不起祖宗神灵,于是他颁诏让建文帝回朝安享晚年。

当时建文帝的随从都已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程济了,君臣二人不知道宣宗是不是真心实意,不敢贸然出面应诏。倒有一个老和尚,略知建文帝身世,妄想图一个安乐晚年,前去冒名顶替。宣宗听说皇叔回来了,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迓,不料,当盘问起他宫廷中事的时候,他一无所知。宣宗便以欺君之罪将他斩首示众了,并再次颁诏全国,寻觅建文帝下落。这时程济认为,宣宗是真心实意在找皇叔,便亲自陪伴建文帝入朝应诏。宣宗依然带领一班大臣出来迎接,但是建文帝看着这班大臣,没有一个熟识的。进宫的时候,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公公,觉得好生面熟。仔细回忆,原来就是曾经自己身边的小太监。建文帝就叫他的小名,老太监被叫得莫名其妙,心想,我当差几十年了,宫里宫外都尊我一声公公,谁会叫我小名?建文帝上前道:我是允炆,你原来是我的少监,不认得我了么?小时候我们还一起戏耍,一次我吃一块鸡肉,掉在地上你还捡起来吃哩。老太监细细回想,似乎确有其事。他对宣宗说:建文帝右脚底有一块红痣,让我确认一下再说。次日他为建文帝洗脚,果然如此。至此,宣宗终于确定无疑,特建了长乐宫奉养建文帝,直到他寿终正寝为止。

以上就是东明寺本寺流传的建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偶然发现民国十六年出版的《楹联宝库》一书里有收录东明寺的那副楹联,但是个别字与寺僧所传稍有差池:上联“僧为帝帝也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沿,回头可证”;下联“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如旧,到眼皆空”。其中民国版上联衣钵相“沿”,现在作“授”字;另外,民国版作“回头可证”,与现在通行的“留偈而化”也有出入。如果按照时间来推算,当以《宝库》为先入为主,因为《楹联宝库》成书于1927年,尚算得清平世界,所录应该可信度更高;其次,从楹联的文义上来讲,似乎也是“回头可证”更连贯些。“留偈而化”——安溪当地传说是建文帝最后回朝安享余年的,那就显然自相矛盾了。不过文辞之事,或者偏重词华而轻了事实也未可知。09年的时候,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的陈辉老师在他的《东明寺公案》一文中又提出了“移花接木”说,举例云南武定县狮山正续禅寺也有建文帝手植牡丹的故事以及该寺也有“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的类似楹联一副,且狮子山上现有万株牡丹和芍药而东明山却没有。言下之意应该是认为东明山移了狮子山的花。不过究竟以哪家为尊,也是看读者见仁见智了。

诚然,这则传说,若按照GRE分析写作方法来攻击逻辑漏洞,很多地方都有待商榷。如果按照官方史料和生活常识来推理的话,更是每一句话都要打个问号了。然而史家秉笔直书的文献,流落民间,尚且会被重新阐释、演绎、解读,何况建文帝的故事连正史记载都模棱两可。当时明朝的许多资深官员和名望学士都对此事莫衷一是,如独步明末文坛的大文豪钱谦益在为赵士喆所编写的《有学集·建文年谱》作序时写道:“谦益往待罪史局,三十余年,网罗编摩,罔敢失坠。独于逊国时事,伤心扪泪,紬书染翰,促数阁笔。其故有三:一则曰《实录》无征也,二则曰传闻异辞也,三则曰伪史杂出也”。即说:他在国史馆供职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唯独对于“建文逊国”一事不明就里无法书写,因为那三方面的干扰,自己无力为逊帝写一点文字,每思及此便觉大惭忍不住要伤心落泪;而同时期的《明史稿·史例议》下篇亦是提头便书:“明代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可见当时人都未能弄明白当时事。

其实,即使当时真的有实录,考虑到永乐一朝的政治高压和严密文网,那些记载也肯定会被销毁。在各种史料中,关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描述,不管自焚还是出奔、逊国还是殉国,基本都是“城破后,不知所终”这样一句语焉不详的话,草草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点。深宫岁月二十年,堂堂正正皇长孙,大明朝的九五之尊,万丈雄心后万念俱灰,享尽荣华后一切幻灭,升沉与荣辱,去留和生死,那短短的帝王生涯到头来,水月镜花空好看,终不过是、今生如此算收梢。一个温文孱弱的书生皇帝,一个不计恩仇的少年天子,而今,所有关于他的一切,都像那被烈火焚烧过的故国宫殿,只剩下了轻烟和灰烬,模糊、飘渺,零落、萧条,在岁月的蹉跎里,人们的传说里,野史笔记的杜撰里,再难分辨。

关于建文结局,各个版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永乐实录》:

“四年六月乙丑,上至金川门,时诸王分守京城门,谷王橞守金川门,橞登城望上至,即开门迎,上遂按兵而入。诸王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宋朝。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巾,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骏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至此乎!’”

同类推荐
  • 大美哈密

    大美哈密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作家的优秀作品,不但有哈密本土作家的稿件,还有其他地方作家朋友的来稿,其中大部分作品写得相当出彩,就算面对相同的事物,因有了多个作家的多个不同视角,再加上入笔轻重的差异,所以决定了《大美哈密》中各篇文章的立意出新,确实值得一看,也值得细细品读。相信读者朋友们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你们认为关于哈密这个地方与作者感受迥异的“大美”,也相信你们能从这本书中体味到卞之琳那首《断章》中的四句话、四个角度和四种意境!“你在天山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云端看你,松峰闯入了你的眼窝,你闯入了丝路的梦!”
  • 一树叶子

    一树叶子

    学诗几十年了,对什么是好诗,仍然感到惶惑。尤其是面对发展变化中的新诗,面对诗歌审美理论的种种声音,面对网络每日涌现的成千上万的诗选诗作,真的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诗真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宋词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宋词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现在的中国人,或者说部分的中国人,其精神的贫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公安卫士的情怀

    公安卫士的情怀

    王华聪是红土地上公安战线的一名领导干部。他异常勤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牵手缪斯,用心情浸染文字,写下与发表的诗词作品达300余首之多。
热门推荐
  • 高血压科学保健指南

    高血压科学保健指南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本书从高血压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方面来说明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 三千帝宠

    三千帝宠

    七年前,她是他的妍儿,是他口中天下最灵慧的女子。七年后,她是他的皇后,是万民口中的祸国妖妃。不过七年。“臣妾在想,如果在最无知的时候没有遇到皇上,是不是不会痛,不会受伤,更不会……生,不,如,死!”她恨,骨肉腐烂之痛,原来她只是他任意取舍的棋子。他爱,死性不移之苦,她是他永远开在池中的芙蓉花。帝王之家,在江山红颜之间利弊权衡,谁又能承诺。却不知,她于他,可辜天下,他于她,三千帝宠,不敌其爱。“妍儿,很庆幸,我能为你准备好一切。”“羽千涔,此生此世,你都不能再抛下我。”他为她付出所有,只希望,所有能如七年的初见。
  • 半个晴天:早夕遇你

    半个晴天:早夕遇你

    低吟的夜、不见来人;仍穿红裳、却物是人非......她并未过分涉入皇室纠纷、但却躲不过乱世的讨伐本着能简单过完一生、却在到那的第一时刻,成了刺杀的元凶,成了囚.....
  • Hunter猎杀未来

    Hunter猎杀未来

    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改写,纷纷建立军事集权政体。少女夕河正准备过了二十岁生日进入军事研究所安享余生,却与当晚被召参加神秘搏杀比赛Hunter!神秘联络官寒声缘何舍命相护?同为盟友的明柯又为何布局欲置她于死地?朋友、父母、爱人随之全部卷入巨大的漩涡,面对风起云涌的乱世,亦正亦邪的爱人,真假莫辨的诡话,被抹掉的记忆,被篡改的思维,被改写的命运,夕河又该何去何从?她是猎物,亦是猎人;他给世界未来,亦毁了自己未来。他为她一人而相信全世界,而她究竟是他的尘世幸福,还是他的万劫不复?
  • 网游之唯我独尊

    网游之唯我独尊

    我们很纯也很甜蜜;我们很逗也很萌;我们很善良也很热血;我们不惹事儿但也从不怕事儿!谨以手中剑,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
  • 年轻就是这么任性

    年轻就是这么任性

    年轻就是资本,是无所畏惧,是可以从头再来,是死了还能活。不必去羡慕别人什么都有,他们有的,你以后都会有,而现在你拥有的,他们再也不会有了。我们还年轻,总是有无限可能。这是我们放肆闯祸,付出代价最少的年纪,这是我们最敢想敢干,不怕头破血流的年纪。失败了怕什么,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重头来过。年轻人,别堕落,你没资格!
  • 生死恋

    生死恋

    章楠和秦丽本来是一对亲密的恋人,他们正在筹备着婚礼的时候,章楠突然病倒了,得了可怕的血液病,秦丽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着章楠,章母却听信了迷信,认为秦丽是要克死章楠的狐狸精,对她加以侮辱。秦丽全都忍下来了。章楠病逝,秦丽替他还债,幸运地梅开二度,成功和爱慕者于明帆牵手走向幸福大道。
  • 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神魔猎场

    神魔猎场

    神魔猎灭尽,仁心胸中留。天地若不义,吾自为法则。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梦中三国志

    梦中三国志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全新的以战争和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网游小说,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升级、打宝模式。这款游戏的出现,就如新大陆的发现,掀起了全球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