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99000000029

第29章 在竞争中生存(2)

就在最近,有位朋友常提起说,这几天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月全蚀”,这不禁使人想起人际关系和我们看月亮的“阴晴圆缺”,有着许多有趣的契合与联想。我们都晓得月亮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是因为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使地球上的人们看月球的角度不同所致。不过,对于月球而言,它总是会有一面向着太阳,所以本身可是没有什么阴晴的变化!换句话说,即使我们的表现都一样,别人看我们的眼光还是会随着其心态、角度的影响,对我们的表现有着不同的观感。

这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欢月圆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象征圆满;也有人喜欢弦月,可能是因为富有诗意;不一样的人看月亮,就会对月亮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但是,不管人们对于月亮是如何的想法或观感,月亮终究还是得循着自己的轨迹前进,反正它永远也无法满足所有的期盼。更何况,人要怎样看月亮,对月亮有怎样的想法、观感,反映的是人们自己的状态或需求,可未必是为了月亮着想才这样的。至于别人对我们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人就是愦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谁都是一样不满,我们当然也不会例外;有人过于主观,常是以偏概全,认识我们没有三分钟,就已经对我们抱着成见了;也有人像是三姑六婆,对你品头论足只是为了帮助消化而已;还有人根本不在乎别人,对这样的人而言,你怎样表现都好、也怎样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说话的人。如果我们过于在乎这些人的想法,只会显示出对自己太没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烦恼罢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像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是朋友知己,他们会是真心关爱、在乎我们的人。如果用心聆听他们的想法或建议,对我们自己会有很大的助益,因为他们是真心为我们着想的人。不过,即使是作父母的也未必能够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时候父母也常会因为自己的限制,而对小孩有着某种过度期待,更别说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虽然能够了解、体会他们的心情,但是对于他们所做的建议、分析,还是得要经过我们自己的检讨、过滤才行。毕竟,要对自己负责、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往往还是自己。

这倒不是说,那些不是为我们着想的人,就不必在乎他们的想法了,只是说我们得清楚地知道别用情绪来回应别人个性、习惯上的不满,才能平心静气去接受那些对我们有益的建议。至于对那些关心我们的人,彼此的关系应该是分享与聆听,并不是因遵从对方的期待而改变。对于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无法达成的期待,还是得要适时地拒绝才行,否则就容易成为关系中造成决裂的隐藏炸弹。也有些时候,我们的理想与那些关爱我们的人相抵触,或许自己非常清楚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清楚地知道将来的发展,但是别人并不知道,如果我们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也得要尽力沟通清楚才好。

在人际关系中有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那就是“推己及人”;我们都不愿意勉强所关爱的人,也不应该为了回应他们的关爱而勉强自己。彼此应该是对“事”来沟通,而不是就“人情”来回应,更何况关于“事”的部分又何必勉强呢!谁都很难说得准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若是我们今天“遵从”别人的建议,等到明天出了什么状况,不就相当于给了那些关爱我们的人对我们感到抱歉、遗憾的机会?更何况,任何结果仍然必须由自己来吸收、承担,毕竟自己的路还是得由自己来走啊!

总而言之,与他人的互动中,别人对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们在聆听别人意见时,先要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心情是什么,然后再仔细考量他们的建议是否适合。我们总是应该要听听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或建议是什么,但是永远要记住的是,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终的目的,是透过别人像是照着镜子一样地看清楚自己,然后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别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追求完全而不是完美

我们希望透过别人的角度来认识自己,是因为自知对自己的认识会有死角,就像我们对着镜子看自己也会有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要如何来过滤别人的意见呢?那得要我们先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力,还有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观。

前面提到说,月球总是会有一面向着太阳,当然,就会有另外一面是背对着太阳。人也是一样,我们总是会有优点、长处或是缺点、不足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认识也就会愈完全。我们要如何来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呢?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顺其自然还是要求完美?我们该如何来设定自己成长、努力的方向?我们真的必须要做到尽善尽美吗?

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要求完美,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真有信心,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其实是因为害怕于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即使他们有能力去追求所谓的完美,也往往会因为用同样的态度来要求别人,而令人无法靠近他们。我们或许应该追求更完美、更高品质的生活,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仔细地想想,我们真是不完美的,不是吗?难道我们就应该要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忽略了生活当中值得体验、享受的部分,甚至于是否定自己、也否定别人的生存价值吗?

那些口口声声追求完美的人,也常常会是放弃自己生活的人,他们会一直为自己设定更高、再更高的目标,而没有办法停下来仔细享受、品味生活中的趣味;他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也不愿给那些爱他、关心他的人时间,因为所追求的往往是个人的目标,虽然嘴里常说是为了别人好才这样做的;他们紧张而小心翼翼地追求完美,同时却失去了对他人的耐心且吝于赞美。如果他们愿意停下脚步来聆听内心的声音,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要求完美,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完美,只不过或许是由于曾经受到过伤害而不甘愿面对罢了。他们也不了解,用心于完全地体验生命比追求完美来得更重要,因为生命本身是一种流动的现象,生存的意义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体验这流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自己常常需要修马桶、修电灯、换保险丝,难道长大以后,就要自己学会盖房子吗?如果我们每件事都要自己来,甚至是要求样样精通,那么这个世界上的水泥工、木工、水电工等等,他们学有专精的技术不就浪费了?求学的时候也常会发现,即使是每堂必到、不迟到早退、认真读书的同学,也还是会有一两种学科是不拿手的,同样地可以藉着读书会分享学习的结果。我们每天与人生活相处在一起,真的是不需要每件事都自己来,有很多事情可以透过彼此的帮助而达成。至于在团体当中,最需要的是凝结向心力,其次是发挥个人特质的长处来完成目标,更是不必每个人都得齐全十八般武艺。

真正有自信的人,会对自己有信心是因为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力,不需要过分谦虚,也不会用骄傲、冷峻来掩饰自己;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自己来,什么事情需要帮助,不会碍于自尊心而每件事都硬是强出头;他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够欣赏别人的长处;他愿意包容自己不足的部分,也能够体谅别人的缺点。最重要的是,他会了解,在团体生活的互动关系中,适合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里,也就能够在互动中保持自己的风格,而不会一味地改变自己求好于他人!

接受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平衡

科学家发现,地球跟月球可以保持目前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巧合;朋友之间能保持和谐平衡甚至是默契十足,需要的则是一种努力。有时候,我们在团体中不论做了何种的努力,还是难免会有格格不入的状况发生,不必因为这样而难过、沮丧。当我们不能在团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可是又必须得要在这个团体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那我们就要调整对自我的期待。我们可以把这当作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既然无法透过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来认识、了解、提升自我的价值,就更应该多花些心思来自我成长,学习与自己好好地相处。

生命是由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连结而成的,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会有值得学习的课题,如果我们经过认真、适度的反省改变之后,还是无法在团体中获得认可,或者是无法接受在团体中自我的表现,我们就要了解,有些事情需要时机的搭配,不必勉强自己来取得别人的认可,否则失去对自己的认同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们勉强自己,假装自己是快乐、自由的,心灵便会因此疲乏而无法敏于感受,到了最后,就会连自由、快乐到底是什么么都不知道。更何况,当我们对自己不认同,即使勉强打进了团体之中,别人接受的还是那个自己所不认同的人,他们认同的并不是你,反而会使自己里外都无法平衡。我们应该要把焦点拉回到自己身上,等到团体的气氛改变了,或是自己透过成长带来更大的弹性与包容,也许就能够在团体互动中找到平衡。

当我们暂时得不到团体的认同时,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样而怀忧丧志、自暴自弃,因为心情上的回归自己,可以是为了调适再融入团体的心情。就像月球也会渴望着太阳的关注,但即使是在“月全蚀”的时候,月球依然是完整的,它还是能够照着既有的轨迹而移动。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因为无法得到外在的认同而失去平衡,甚至感到恐惧与不安,那我们更需要反省自己为何失去平衡,而不只是为什么无法得到认同。反省自己,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迫切需要团体的认同?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恐惧与不安,是不是对他人产生了依赖心结?既然环境是我们所无法掌握的,那要如何乐观地来面对它?

事实上,我们所采取的每个行动都是源于内心的两种能量:“爱”与“恐惧”,而不只是为了满足人际关系而需要的行动。我们可以是个单独行动却能够享受生活的人,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爱没有条件,即使是一个人生活也能够好好地爱自己;我们也可以生活在团体中而感到孤单寂寞,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却恐惧于被团体所孤立,也就无法去爱自己了。当我们愿意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成为我们所该“是”的状态,爱就会自然地促使我们成长而通过任何阶段性的考验;成长是透过心中的“爱”而来,并不是透过对别人的依赖而来的。

生命该像兰花一样,总是等待那能接纳它的独特、欣赏它的美丽,也热爱生命的伙伴!它的等待是充满能量的期盼,是随时与大地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赏;它知道美好祝福的时机,总是在准备好的时候到来,不会因为失去耐心而顾自凋零。这一切都是因为它了解到,生命来自阳光、空气、土壤、水,也是来自内心深切的自我剖析和艰苦卓绝的信心!

最秀的人是你自己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曰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人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背向太阳只会看到自己的阴影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家窗户上的污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里的窗户脏了。

每一个人都曾经遇过不少愦世嫉俗的人,或者,你也有一些看什么都不顺眼、永远觉得命运对自己是比较坏的朋友,但在倾听他们的怨言之后,总会发现有句老话说得很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看到外面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内在的问题容易些;而把错误归咎给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来得容易(检讨自己和责怪自己,又是两回事了)。于是,愦世嫉俗的人常从年轻愦怒到老,遇上有人过得比他好,都想咬对方一口,斜视久了的眼睛自然看什么都不顺眼。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办公室守则,应该也是一位愦世嫉俗的上班族写的,韵脚还押得真不错,全文如下:

苦干实干任劳任怨负责尽职全力以赴频频建功奉公守法。

,做给天看,永难如愿,必遭指难,升迁耽误,打入冷宫,做牛做马。;东混西混;会捧会现;推托栽赃;;互踢皮球;逢迎拍马。

一帆风顺杰出贡献鸿图大展考绩特优前途加油升官发达。

他的写法可能让不少人觉得“大快人心”。

没错,上班难免会受点委屈,看老板脸色也是必然的事情。但除了泄点恨之外,他所写的未必是实情。在过去的时代,也许真的有“少做少错,多做多错”的现象,但是在这个讲究效率、自负盈亏的时代,能够只靠推托拍马升官的人,毕竟有限。

同类推荐
  • 我最想要的幸福书

    我最想要的幸福书

    幸福,是古往今来的人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脚步匆匆,幸福似乎已经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幸福感。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心灵瑜伽 我最想要的幸福书》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找到幸福感的书籍,它从理想、生活、工作、心态、修养、处世等多个方面选取了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平凡的故事,阐述简单的道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相信读者在读过《心灵瑜伽 我最想要的幸福书》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幸福,原来这么近;幸福,原来这么简单。
  • 送礼有学问:教你何时何地怎样送礼

    送礼有学问:教你何时何地怎样送礼

    本书首先介绍包罗万象的可作为礼物的物品,礼品的包装,并对亲朋、年节、婚庆、商务公关等送礼的学问进行讨论。
  •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为人处世圆润通达的指南,行走社会畅通无阻的宝典。旁征博引,解读古今中外做人做事法则;深入浅出,揭开成功人士行走江湖之道。做人不懂低调,会处处受阻;做事不懂博弈,会处处碰壁。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这是做人与做事的智慧,更是做人与做事的诀窍。
  • 提高为人处事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为人处事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为人处事很重要,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问题是如何才能提高为人处世的水平,让为人处世的能力,真正成为搭上人生顺风车的助力。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人,都应该拿出一副低调的处世姿态。以此为原则决定处事方式的取舍,可以避开许多不必要的人生障碍,人生的路会因此顺畅许多。
  •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本书以《史记》中将领们的故事为底料,吸纳睿智精华成一家之言,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对名将、猛将们的人生作了详细归纳,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书透过生动笔触,通过巧妙裁剪,互相衬托,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历史武将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
热门推荐
  • 跟德鲁克学管理

    跟德鲁克学管理

    跟德鲁克学管理,让自己成为下一个CEO。本书以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为中心,运用大量案例来说明,并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际,进行了深度解剖,试图借此来激发企业家和经理人去思考中国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绩效能力。
  • 二十合集

    二十合集

    我是你无奈的选择你只想跟一个好人我为你戴上了戒指你的笑也还算逼真我是你无奈的选择却不是多么爱的人只怪他下手太残忍改变你一生
  • 电竞少年

    电竞少年

    一款在玩法上和曾经大热的“英雄联盟”类似,但却可以使用虚拟游戏头盔来操作的次时代网游——“曙光黎明”的诞生和风靡,让一直以来对网络游戏封杀、抵制得格外严苛的仲夏国,也首度刮起了竞技游戏的热潮。电子竞技这个概念,由此第一次走进了国人的视野。在这段电子竞技才刚刚起步的峥嵘岁月里,职业玩家,还远远不像后世那般光鲜靓丽,他们仅仅拿着一点可怜到微不足道的工资,拼尽全力只为追逐那一点微薄的比赛奖金。但就是在这样一段艰苦的岁月里,仍旧有那样一群少年,在执着的追寻着自己的电竞梦,无怨无悔。“我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这个行业越来越好,让电子竞技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我只是想要证明,我们并不是为了上瘾才玩的游戏!”——陈尘
  • 蛮皇崛起

    蛮皇崛起

    有人以为,我在这里生活是为了神的荣耀,有人以为,我在这里生活是为了满足巨大的野心,有人以为,我在这里生活是为了挖掘山中巨大的宝库,更有人以为,我在这里生活是为了山里的美娇娘,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这比原始社会还原始的地方,老子只想活的像个人。
  • 潘金莲与李瓶儿

    潘金莲与李瓶儿

    本书《潘金莲与李瓶儿》是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主要通过潘金莲、李瓶儿两位女性的命运故事,讲述西门庆的家事和各妻妾之间的情事,喜怒哀乐、幽怨闲愁、勾心斗角、心狠手辣、天伦之亲、利益相争,一一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衰神驾到

    衰神驾到

    重度恐男症的她,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最低潮!被班上的同学排斥也就算了,她甚至还因为恐惧男性而在激动中打了自己暗恋的对象石野!呜呜呜,这样下去,她大概永远都没办法谈恋爱了吧!就在她这么想的时候,这个叫做乐迦南的家伙,闯入了她的生活,并且要跟她一起进行恋爱诊疗?他的桀骜不驯和毒舌与她是如此格格不入,他们不断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却在打打闹闹中,不小心将恋爱的心遗落在彼此身上。可是,这个时候,石野竟然向宝真表达出他隐藏已久的爱意?混乱之中,她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 短篇:埋骨

    短篇:埋骨

    有一些村落与世隔绝,有一些故事不为人知。我要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一个已经被遗忘很久的村子里。村子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了,我只知道,包裹着村子的这些大山,叫“埋骨山”。
  •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图腾与禁忌(经世文库)

    图腾与禁忌(经世文库)

    对原始民族部落中的禁忌、图腾与宗教的核心及本质是长久以来争议的中心。本书是作者对这些难上解答的谜题所做的突破性贡献。作者考察了澳洲土著人的图腾崇拜,认为:触犯图腾禁忌在原始民族里被视为最大的罪恶;图腾代代相传不因婚姻而转变。在分析群体婚和外婚的同时,他发现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和有趣的现象——它们都具有严厉防止乱伦的作用。通过对禁忌及其所隐藏的矛盾情感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禁忌具有下列性质:1、由玛那依自然或直接的方式附有人或物身上因而产生的结果。2、由玛那以间接的或传递的方式而产生的结果。3、前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 毛泽东与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

    本书作者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对毛泽东与蒋介石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