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76500000022

第22章 管理者的风范(2)

因此,管理者和领导者也要讲究分寸,南怀瑾先生就十分推崇“过犹不及”的说法,也就是说,不论是“管”还是“教”,在使用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过头了反而会适得其反,那就与初衷相违背了。

管仲的管理智慧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

——《管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辨证地看待人和事,要善于发现一个人的优点,“任其所长”,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员组合的优化。同时,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古人的这种“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的用人原则,对中国历代用人制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曾经有人把管仲的管理智慧总结成四个字:管,教、养、卫。南怀瑾先生解释“管”、“教”指的是管理和教育,而“养”和“卫”指的是员工薪金和福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首先得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其次得给员工进行定期培训,然后还得付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用,让他们可以养活自己。最后就是要有福利了。身居要职而能做到这四点的话,这样的人一般都能够成功。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大摆庆功宴,关于他的成就,他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大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拎擒也。”

刘邦意思是说,说到运筹帷幄做各种决策,他不如张良,说到搞后勤自己比不上萧何,说到带兵打仗,自己更比不是韩信。张良、萧何与韩信都是优秀的人才,能有这样的人辅佐,这也是刘邦能够成就大业的最主要因素。从这段话里,我们听出了话外之音,刘邦比项羽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用人,而且善于用人,他的管理也是合乎管仲的管理思想的。

刘邦的确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承认自己才能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下属。他之所以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一统天下,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而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刘邦表现出了身为统帅最值得人们称道的品格和能力。

刘邦对下属其实就是实行管、教、养、卫“四管齐下”的方式来实现管理的。比如早期的封王,他把土地和金钱散给辅助他成就霸业的那些文士和将军。正是因为这些,刘邦在兴兵伊始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他。

事实上,古人打天下如此,现在我们做其他事业也都是这样的。

管理的实质,就是调整一群能力强的人,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以激发他们最大的创造力。所谓“管、教、养、卫”,其中“管”是最基本的策略,要做到严和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就是给被管理者一种合理的束缚。“教”是一种长期的投资,光有管理制度和奖惩法则,如果没有职业培训,也是不行的。现在很多企业在“管”与“教”方面做得都很好,但是很多时候,也就停在这个层面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管理要辅以与员工福利有关的“养”和“卫”。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上级给下属发高额的工资,还要给你上几种保险。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往往比只一味的严格管理要有用,这也成为凝聚力的核心所在。两千多年前的管仲就能有这样的智慧,今天的我们真是应该好好学习。

知道管仲管理哲学的人都能感受到,管仲的思想是超前的。在管仲的管理智慧中,投入成本是很高的,现在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个太过于理想化了。但是真正要做一个长远的管理者,非得有大投入不可。当然了,投入在短时间内效益是不明显的,但是可以让人把事业做得很长。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很多的老字号,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对于真正的人才能够做到所谓的“管、教、养、卫”四管齐下。而反观现在有些企业的寿命不是很长,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短时间内疯狂敛财而不做投资,这往往是一个企业倒闭的内在因素。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管仲提供的智慧是一种做长、做强的智慧,而不是投机倒把、趁机狂捞一把的短见和策略,先哲的远见卓识真是令我们佩服啊。

善于识才,用人不疑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

这一段话的背景是,孟子在齐国已经逗留好几年了,一直不得志,孟子内心着急,不得不像下象棋一样,要将上一军了。

于是孟子再见齐宣王,他对齐宣王说:“假如你要建成一座巨大的宫殿,一定会命令工匠先去找很高大的木材。找到了高大的好木料后,你一定很高兴,认为他们很了不起,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但是从森林中砍伐来的原木还必须经过加工整理,把木头修整到合适才能用)当大王你看到工匠们用工具把得来不易的大木头削小了,你一定很生气地认为他们没有善尽职守。当一个人从小学一样东西,等长大了到了要施展他所学的时候,你对他说:‘不要管你所学的那一套,跟我走,照我的办法就好了。’结果会怎么样呢?假如现在有一块很好的玉石在这里,虽然价值达万两黄金,也一定要让琢玉的工匠依他的学识技术,把它雕琢好了才可以。你现在虽在寻求治理国家的人才,但你却要求那个人放弃他自己的平生所学,跟着你的方向,照你的办法去做,这样岂不等于叫琢玉的人放弃他所学的技术,照你的办法去琢玉一样,这怎么行得通呢?”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极善于用比喻的,他常常在生动的比喻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且极具说服力。上面南怀瑾先生用他生活化的语言再现了孟子所说的意思,这段话对于领导者识人用人方面来说,还是极具启示意义的。

南怀瑾先生对此慨叹:“一个知识分子,当他有了学问之后,想实行他的理想,有所作为,在际遇不好、机会不来的时候,都是这般痛苦的。过去如此,将来也还是一样。”

孟子的那段话中,着实表达了孟子不得志的痛苦以及对齐宣王不懂识人用人的愤慨。抛开孟子的不得志的痛苦先不说,从那段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识才之能和重才之心,如果没有这些,他又如何能够成就自己的功业,并保持其长久呢?历朝历代,那些有作为的君主都是常常视人才如珍宝,并想方设法去得到他们。

春秋时期,秦穆公派人去晋国为自己求婚。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秦穆公,还送了一些奴仆作为陪嫁。其中就有百里奚,

百里奚本来是虞国的亡国大夫,据说很有才能,晋献公一直想重用他,但百里奚不从。于是,就有一个大臣对晋献公说:“既然百里奚不愿做官,就让他陪嫁去吧。”

在去秦国的路上,百里奚偷偷地逃跑了。秦穆公成婚以后,发现陪嫁的奴仆中少了一个人,就问其中缘由。一个从晋国投奔过来的武士就把百里奚介绍了一通,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贤才。秦穆公听了以后,就一直希望能找到百里奚。

百里奚逃到了楚国边境,被当作奸细抓回。楚人见他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一副老实相,就把他留下来看牛。他还真有一套牧牛的本领,把牛养得十分肥壮,大家送他一个雅号——“放牛大王”。楚成王知道这事以后,就调他到南海牧马去了。

当秦穆公得知百里奚的下落以后,想用厚礼请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国。公孙枝对秦穆公说:“这样可不行。现在楚成王不知道百里奚是个人才,才让他去牧牛的,如果我们用贵重礼物去交换的话,楚成王就会知道他是个人才,估计就不会放人了。如果我们按普通奴仆的价钱,花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应该不会让楚成王起疑心。”

于是,秦穆公派使者去见楚成王,说百里奚是秦国的奴仆,秦国想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回去,楚成王当然同意了。

百里奚拜见秦穆公以后,秦穆公想请他当相国,百里奚却推荐了自己的朋友蹇叔和蹇叔的儿子西臣乞术和白乙丙。秦穆公于是就拜蹇叔为右相,拜百里奚为左相。不久,百里奚的儿子也投奔到了秦国,被秦穆公拜为将军。

直到现在,秦穆公五张羊皮换来相才的故事还是一段千古佳话,这足见秦穆公是一位识才重才的明君,也正因为如此,秦穆公才成就了他的霸业。

领导者能够识才重才是许多怀才不遇者的热切期望。孟子希望领导者能识才重才以外,还希望领导者能给下属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不是束缚其才能,让下属变成一个唯命是从的工具。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的领导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

有家公司的业务经理被派到国外出差,这位经理平时做事非常仔细,什么事他都是亲自下命令,并去验收成果的。虽然他手下有好几位员工,但他从不将负有责任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他总是认为那些人做事没有效率。所以,在接到出差的消息以后,他觉得自己很难想象他不在的这些天里,他这个部门会变成什么样子。

于是,这位经理将出差前能处理的事情全部处理完,并把他不在的几天里有可能发生的事都记在笔记本上,然后才动身出国。在国外,因为工作上遇到一些问题,原本打算停留几天的行程,最后被延长到一个多月。

这位经理一直担心他那些“不值得信赖的下属们”在这段期间都做了什么。他心想,在他回国的时候,他的部门极可能已经大乱了。

办完事情回国的经理发现,他的下属们的工作完全没有因为他的出差而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当他的行程决定延长时,下属们自动做事的心理更加强烈。

这些平时就依赖于经理的下属们,各自负起责任去处理部门内部的事情,所以各种业务一直顺利进行。如果碰到难以决定的事情,大家会互相商量,然后去请示主管。

对下属们的改变,经理是这样说的:“我以前总认为,只要我不在,我们部门的业务就一定会停止,现在才知道那是我太过自大了。现在我有一个多月都不在公司,他们做得比我在的时候还要好。这让我很惊讶,我怀疑自己没什么存在的价值了。不过,这次出差让我真正地懂得,对往后的工作和其他部门的联络更应全力以赴。另外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大家对工作更投入了。”

当然,这位经理的下属们也因为这次事件对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时候,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但要有识才的能力和重才的心,更要敢于放手用才,给那些真正的人才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样一来,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庄子讲记》讲到“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的时候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刻薄而且多疑,所以他做了亡国之君。而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有豪侠之气的。一个当领导的如果刻薄多疑就完了。所以刻薄多疑的人,在稍遇一点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心理变态。

南怀瑾先生说,在历史中有两件事很值得玩味,一个是功高盖主,一个是封官加爵。前者如果处理好了能使天下安定,皇帝也能坐得安稳,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战乱,祸国殃民。后者如果处理好了,大家齐心团结,国力就会更加强盛,而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憎恨,分崩离析。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都是猜忌闹出来的事情。

汉朝的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当刘秀转战河北的时候,在一次行军途中矢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后来也是他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

据说冯异治军有方,且为人谦逊,每当各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的时候,他总是一人独避在大树之下。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和关中一带,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样的人自然会引起了同僚们的妒忌。于是,有人曾四次上书,在刘秀面前诋毁冯异,而冯异也对自己久握重兵又远离朝廷的处境感到不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他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

刘秀本来对冯异也不是很放心,可是如果招冯异回来的话,西北地区就很难有保证了。为了消除冯异的顾虑,刘秀就把人们的告发密信都送给冯异。这一招是非常高明的,既可解释刘秀自己为对冯异的深信不疑,又暗示朝廷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传话给冯异说不会猜忌他,让他不要担心,做好自己要该做的事情。

冯异无疑也是高明的,他能够自保与他自己的行事有关。但是刘秀做为一个君主能做到这样,也实在是不容易。正因为刘秀对冯异能给予一定程度的信任,而不是听信别的人话一味的猜忌,才使得冯异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他卖命。可以说,刘秀就是一个会知人也会用人的领导者。

如果一个人个性多疑,别人就会觉得在他身边得不到尊重,也会觉得那么小心的人是不会识人才和合理用人的。在我们生活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或者形成隔阂,一个有谋略的领导者,常常能以巧妙的方法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使得疑人不自疑,而会更加忠心地效忠于自己,这样也有利于真正有才华的人发挥自己的长处。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勇于承担责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不自尊,那么任何知识学问都是没有用的,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怕改过。”

在这里,我们从全句的意思中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人不要怕犯错,人要勇于承担责任。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对孔子的话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在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南怀瑾先生对人类的劣根性看得很是透彻。在生活中,修养不深的人还真是不在少数,很多时候,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第一反应都是不肯去承认,这也就是大部分人无法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其实,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这常常会阻止一个人的进步,更有可能让别人失去对自己的信任。那些有真学问和真修养的人们,是绝不会推卸责任的,这样的人才真正值得人去敬服。

同类推荐
  • 庄子心悟

    庄子心悟

    读庄子的那一种智慧。面对众生在物欲横流中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真诚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救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清静,如何保持自身的清洁自尊,从而由安而顺,由顺而游,达至逍遥大通之境。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周国平语录:人生50个关键词

    周国平语录:人生50个关键词

    《周国平语录:人生50个关键词》积聚了周国平先生近30年来的智慧,以最浓缩最凝练的语录形式撷取而成,涉及到人生的50个方面:人、自然、人性、生命、死亡、智慧、觉悟、安静、超脱、尊严、孤独、创造、成功、幸福、苦难、灵魂、信仰、男人、女人、婚姻、爱情、友谊、生活、艺术、哲学……令人回味,给人启迪。 《周国平语录:人生50个关键词》能够让人在薄中读厚,在短小的语段中获得最多的人生体验和启迪。
  • 老子不生气

    老子不生气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
  •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也做了周密的考量,最终 选择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分八个卦宫,分别予以讲 述。在每一卦的结尾处还附上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轻而易举地读懂周易。
热门推荐
  • 古今农事

    古今农事

    本书共分为九个部分,主要介绍农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从农学的门类、动植物育种、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农业发展展望等方面,揭示农业科学的奥秘,使读者了解农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 缘之程朴

    缘之程朴

    你说生活好难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我只知道日子怎样难我也爱你?
  • 回到西游当大神

    回到西游当大神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西游世界,还成了那本领低微的赌徒虎力大仙,面对这残酷的事实,赵清宇该如何选择。放弃应有的一切去逃命,这不是自己行事的一贯作风;求饶给穿越者丢脸不说,在打着慈悲口号,却所过之处寸草不留的取经团队面前完全没用,没准死得更快;那唯有跟取经团队过不去了,还好,离取经团队到来还有十八年。鱼逆流而上,鸟振翅高飞,赵清宇则要逆天改命!
  • 苏生不书生

    苏生不书生

    “苏生,你为什么不是书生?”前世:第一次见,她这样问苏生,第二次见她对苏生说“苏生,此刻,我多希望你只是个书生”今世:她站在桥边,笑着问苏生”你是不是书生?“明眸皓齿,一颦一笑便印在他的心中......两世牵扯,这份爱该何去何从?“苏生,你是不是书生?”
  •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本是道

    仙本是道

    上古洪荒,天仙满地跑,地仙多如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碧游宫、金鳌岛、娲皇宫、瑶池、珞珈山……多少上古道场荒废殆尽,他们到底遭遇了什么,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辈修士,不自由,毋宁死!
  • 重生之数字封神

    重生之数字封神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前世他寡言少语,性格内向,浑浑噩噩。今生他狡猾无赖,落落大放,不想后悔。他努力腹黑,他努力挣扎,他努力使这死水般的生活激起涟漪……妲己一笑倾天下,御剑凌霄闯天涯。当他重生在《封神演义》开服前一小时,因为先知,所以荣耀。不一样的游戏人生,不一样的游戏理念,且看一个重获新生的玩家如何数字封神!
  • 圣临传说

    圣临传说

    万年之际,如同滔滔黄河,浪淘沙,千古英雄人物,竟埋于此。昔年的煞气霸绝的七煞天邪、冷血柔情的煞血修罗、妖媚英武的噬魂天妖也沉入历史的长河。但是对于亘古不变的华夏大陆来说,只是昨夜黄花一般,虽然早已凋零,可是对于人杰地灵的华夏,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必将来临。万年后的封印破碎之时一种新的开始,冷潇然等十位圣子所面临的只有更多的劫难。
  • 盗墓宗师

    盗墓宗师

    一九二六年,三个发丘中郎将盗取了太行山广川王刘去的棺冢。刘去是谁?刘去是盗墓一脉的开山鼻祖!刘去把盗墓当成一种职业,一种生活,一种嗜好!刘去为什么要诅咒后来人帮他寻找秘密?刘去又是中了谁的诅咒?是谁诱导我曾祖父去盗刘去的棺冢?我一直都在寻找这个迷!^^^^^^^^^^^^^^^^^^^^^^^^^^^^^^^^^^^^^^^^^^^^^^^^^^^烟虫求推荐求收藏^^
  • 亿万首席深情不换

    亿万首席深情不换

    当年的地下卖场,他曾像天使一样从天而降,给孤苦伶仃的她一个家。他是天之骄子,商业龙头,却对她百般宠爱万般温柔。当她渐渐沉醉其中,却发现这不过是他报复的手段。她被捧上天堂,又摔入地狱,粉身碎骨身心俱裂。多年后,她凤凰涅槃。挽着丝毫不比他逊色的男子言笑晏晏,“纪先生,追我,请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