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6700000023

第23章 附录(3)

汉末政论家首称崔实、仲长统。崔实综核名实,号称法家。其《政论》亦称贤佞难别,是非倒置。并谓世人待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仲长统作《乐志论》,立身行己,服膺老庄。然《昌言》曰:“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王符《潜夫论》主张考绩,谓为太平之基。文有曰:“有号则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徐干《中论》曰:“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日长,短形立而名之日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以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刘《政论·正名篇》曰:“名不正则其事错矣。”“王者必正名以督其实。”“行不美则名不得称,称必实所以然,效其所以成。故实无不称于名,名无不当于实。”据此诸言,可征形名、名形之辨,为学术界所甚注意之问题。

《人物志》者,为汉代品鉴风气之结果。其所采观人之法,所分人物名目,所论问题,必均有所本。惜今不可详考。惟其书宗旨,要以名实为归。凡束名实者,可称为名家言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注曰:“名实,名家也”)。《才能篇》曰:“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盖名必当实,若非实事,则非名也。《效难篇》曰:“名犹(疑由字)口进,而实从事退。”又曰:“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二语似系引当时常用语)前者名胜于实,众口吹嘘,然考之事功,则其名败。后者实超于名,众所轻视,然按之事功,则真相显。二者均月旦人物普通之过失也。夫邵既注意名实,察人自重考绩,故作都官考课之法。其上疏有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且核名实者,常长于法制。邵作有《法论》(《隋志》入法家),又受诏作新律十八篇,着《律略论》。按魏律以刑名为首篇,盖亦深察名实之表现也。

王者通天地之性,体万物之情,作为名教。建伦常,设百官,是谓名分。察人物彰其用,始于名目。以名教治天下,于是制定礼法以移风俗。礼者国家之名器(刘邵劝魏明帝制礼作乐),法者亦须本于综核名实之精神。凡此皆汉晋间流行之学说,以名实或名形一观念为中心。其说虽涉入儒名法三家,而且不离政治人事,然常称为形名家言。至于纯粹之名学,则所罕见。然名学既见重,故亦兼有述作。魏晋间爰俞辩于论议,采公孙龙之辞以谈微理。其后乃有鲁胜注墨辩,以刑(依孙校作形)名二篇。爰俞之言今不可知。鲁胜则仍袭汉魏名家之义。其叙曰:“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又曰:“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又自谓采诸众集为刑(形)名二篇,略解指归云云。如其所采亦有魏晋形名之说,则是书指归,必兼及于政治人事也。

魏晋清谈,学凡数变。应詹上疏,称正始与元康、永嘉之风不同。戴逵作论,谓竹林与元康之狂放有别。依史观之,有正始名士(老学较盛)、元康名士(庄学最盛)、东晋名士(佛学较盛)之别。而正始如以王何为代表,则魏初之名士,固亦与正始有异也。魏初,一方承东都之习尚,而好正名分,评人物。一方因魏帝之好法术,注重典制,精刑律。盖均以综核名实为归。名士所究心者为政治人伦。着书关于朝廷社会之实事,或尚论往昔之政事人物,以为今日之龟鉴,其中不无原理。然纯粹高谈性理及抽象原则者,绝不可见。刘邵之论性情,比之于宋明诸儒;论形名,较之惠施公孙龙之书,趣旨大别。后世称魏晋风气概为清谈玄学。而论清谈者,多引干宝《晋论》。如曰:“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然魏曹羲,何晏、邓之党与也。其《至公论》曰:“谈论者以当实为清。”则谈并不主虚薄也。又曹羲之言,乃论清议臧否,而魏初论人物者固亦甚贵名检也(当实为精,本循名责实之意)。

魏初清谈,上接汉代之清议,其性质相差不远。其后乃演变而为玄学之清谈。此其原因有二:(一)正始以后之学术兼接汉代道家(非道教或道术)之绪(由严遵、扬雄、桓谭、王充、蔡邕以至于王弼),老子之学影响逐渐显着,即《人物志》已采取道家之旨(下详)。(二)谈论既久,由具体人事以至抽象玄理,乃学问演进之必然趋势。汉代清议,非议朝政,月旦当时人物。而魏初乃于论实事时,且绎寻其原理。如《人物志》,虽非纯论原理之书(故非纯名学),然已是取汉代识鉴之事而总论其理则也。因其亦总论理则,帮可称为形名家言。汉代琐碎之言论已进而几为专门之学矣。而同时因其所讨论题材原理与更抽象之原理有关,乃不得不谈玄理。所谓更抽象者,玄远而更不近人事也。

上项转变,可征诸于《人物志》一书。某可陈述者凡二点:(甲)刘邵论君德,本道家言。人君配天,自可进而对于天道加以发挥。此项趋势最显于王弼之书,待后论之。(乙)《人物志》以情性为根本,而只论情性之用。因此自须进而对于人性本身加以探讨,才性之辩是矣(按魏中正品状,品美其性,状显其才。故当时不论性情而辩才性。此盖与实际政治有关)。才性论者,魏有傅嘏、李丰、钟会、王广。嘏与会均精于识鉴(嘏评夏侯玄、何晏等事,见《魏志》本传注及《世说》。会相许允子事,见《魏志·夏侯玄传》注)。李丰曾与卢毓论才性(丰主才性异,见《魏志·毓传》)。毓本好论人物,作《九州人物论》。而丰亦称能识别人物(《魏志·夏侯玄传》注)。盖皆是与刘邵同类人物也。(王广待详)按何邵《荀粲别传》(《魏志·荀彧传》注及《世说》注)云:

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

《世说·文学篇》云:

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

注引《傅子》曰:

嘏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如论才性,原本精微。

合观上文,嘏所善谈者名理。而才性即名理也。虚胜者,谓不关具体实事,而注重抽象原理。注故称其所谈原本精微也。至若玄远,乃为老庄之学,更不近于政事实际,则正始以后,谈者主要之学问也。又《世说·德行篇》注引李秉(原作康误)《家诫》,言司马文王云:

天下之至慎者,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末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

按自东汉党祸以还,曹氏与司马历世猜忌,名士少有全者。士大夫惧祸,乃不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此则由汉至晋,谈者由具体事实至抽象原事,由切近人事至玄远理则,亦时势所造成也。

综上所言,正始前后学风不同,谈论殊异。《人物志》为正始前学风之代表作品,故可贵也。其后一方因学理之自然演进,一方因时势所促成,遂趋于虚无玄远之途,而鄙薄人事。《世说·言语篇》曰:

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玄门。刘曰: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

魏初名士谈论,均与政治人事有关,亦金华殿语也。东晋名士听讲《礼记》,虽觉入心,而叹其未关至极。则风尚之已大有变迁,盖可窥矣。

《人物志》一书之价值如何,兹姑不论。但魏初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读此书颇可见其大概。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兹略述于下。

汉魏名家亦曰形名家,其所谈论者为名理。王符《潜夫论》曰:“有号则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废人。”此谓典制有号,相称则官无废职,人物有名,见效则位无废人。然则名理乃甄察人物之理也。傅玄曰:“国典之坠,犹位丧也。位之不建,名理废也。”据此,则设位建官亦谓之名理。荀粲善谈名理,据《世说》注,似其所善谈者才性之理也,此皆名理一辞之旧义。后人于魏晋玄学家均谓长于名理,失其原义矣。按名家以检形定名为宗而推之于制度人事,儒家本有正名之义,论名教者,必宪章周孔,故《人物志》自以乃依圣人之训。其序曰: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而无信以明为(应作依,名见《九征篇》,依《全三国文》据宋本作伪)似之难保。”

刘邵叙列人物首为圣人,有中庸至德。次为兼材,以德为目(伊尹、吕望又如颜子)。次为偏至之材自名。此乃三度,谓出于仲尼之三等也。此外则抗者过之,拘者不逮,谓出于孔子所言之狂狷。至若乱德之人,一至一违,称为依似,则是孔子所斥悾悾无信之人。刘邵分别品目,大较不出于此,均自谓本于儒教也(书中引儒义尚多,兹不赘)。应詹上疏谓元康时乃以玄虚弘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正始之间则不然,盖魏世名分礼法本为时尚,读者并为儒书,家教犹具典型。即阮嵇放达,亦似有疾而为,非以乱道(戴逵《放达为非道论》)。晋兴以后则不然矣。

同类推荐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一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一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是一位尊天信鬼神而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使者;是一位充满爱心与理想、重视民利民生的思想家;是一位崇尚统一,推崇圣贤政治的哲人。是的,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集鲜明特色与争议于一身的先哲。因此,《墨子原来这样说》针对墨子所提出的意志修为、尚贤使能、尚同控制、人间兼爱等方面都做了详细分析与解读,让我们与先哲墨子进行一场心灵的碰撞与对话吧!《墨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史或教育史上的人物,大体上可用“哲人”来概括他们,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也有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陈白沙、容闳、徐复观等。
热门推荐
  • 穿书女配很逍遥

    穿书女配很逍遥

    穿成恶毒女配的某只表示很忧伤,仰天长啸,老子不想被拍死啊!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吧,远离男主女主,缠上京城名声最臭的男人。“小姐,我可是京城第一纨绔!”“没事,我不也是京城第一草包女么,比你还渣!收留我那是大大的划算!”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她从不主动去招惹女主,秉承是自己的会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去觊觎的原则。带着某男还有一只土狗,逍遥一世。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愿婚不负我情深

    愿婚不负我情深

    他有旧爱,她有良人,一场联姻,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前男友抢婚,媒体争相报道,他被扣下耻辱的绿帽,一时沦为笑柄。新婚之夜,他冷冷的警告:“顾灵犀,娶了你已经是我的底线,别妄想干涉我的生活。”婚后,他依旧和小三厮混,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直到奶奶病重,他被迫回家与她同床共枕。工作上他设计逼迫她辞职,生活上对她冷嘲热讽,甚至当着她的面和小三亲热。名存实亡的婚姻让她心如死灰。“和景翼岑离婚,嫁给我。”前男友的出现,让她灰暗的生活燃起了希望。当她终于有勇气挣脱婚姻的枷锁时,那个绝情冷酷的男人却突然将她狠狠的抵在墙角,“顾灵犀,没有我的允许,你休想离开我。”
  • TFboys之点亮橙海爱人

    TFboys之点亮橙海爱人

    本小说讲述着三小只与三位女孩纯纯的青春橙色爱恋!当然啦,本小说也纯属虚构!希望四叶草家人会喜欢会支持我!
  •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本书主要介绍了百年图画书发展历史,百部经典传世图画书,百科全书式精准解读。生动易读的30多万文字、风格多样的近200种图画书实例和清晰精美的800多幅插图,引领读者走进图画书的世界,了解图画书的表现形式,发现图画书的奥妙趣味。
  • 王俊凯我的爱神丘比特

    王俊凯我的爱神丘比特

    在这个纷扰的城市,许多人擦肩而过,如果遇到了,就不要放手,及时最后不能在一起,他也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过客。
  • 两次死后世界的真实游历:一名美国死而复活者的非凡亲历

    两次死后世界的真实游历:一名美国死而复活者的非凡亲历

    贝姬·伊蒂是美国印第安人,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罗兹巴德种族区长大,著名律师。她31岁时突然病故于美国一所医院,不过只是短暂死亡。令人震惊和迷惑不解的是,她在这短暂的假死期间曾游历过死后世界,这是她在死后世界梦幻般的特殊旅行。书中描述了当事人贝姬·伊蒂亲临死后世界游历的全过程和真实写照。
  • 戒律笔记本

    戒律笔记本

    本是一介废材兼死胖子的陈伯,作为一个屌丝大学生,他的人生本该是灰暗无助的。可是在阴差阳错之下,他得到了一本《戒律笔记本》,他的人生重新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他走向他的翻译男神之路。
  • A Journey in Other Worlds

    A Journey in Other Worl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冥化狱

    青冥化狱

    神秘而遥远的高级位面,被一场浩劫血洗着。通天的古柱镇压住未知的恶魔,恐怖的力量驱使着古柱穿梭出该位面,脱离了控制。却给另一个位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古柱镇压着恶魔贯穿了遥远的神族整个位面,神域的三位神明试图阻止,结果一神陨落,两神重伤。漆黑的通天古柱继续坠向人族位面,大陆,在一片岑寂中,支离破碎……时光流逝,万年已过,迷失的古柱早已成了一个未知谜团,凐没在亘古的云烟中……